说起“爱”或“爱情”,它在每个人心目中的面貌都有些差异,或许是个很抽象、难以量化的概念。古代希腊人说构成世界的四个元素是地、水、火、风,有一部很有趣的电影叫《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但电影还没演到我就知道第五元素是什么,就是“爱”嘛!这是西方人一直存有的态度,像基督教基本上就是希望用爱来解决世界的问题,它也几乎可以化解宇宙危机。
而关于爱情这主题,在经济学、法律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都有学者探讨,在文化界更是大家都可以谈,还有“爱情作家”这样的专门分类。不过这本书,则是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论来研究爱情。
用社会学理论来理解“爱情”,对于谈恋爱有什么帮助?有啊,如果我们通过从前的研究,对恋人们彼此认识、相处、磨合、发展稳定关系或分手的过程,有个架构式的理解,就不太容易掉进爱情的鬼打墙或死胡同里。这本书也只是把社会学理论当作枝干,希望在这些枝干上长出很多“叶子”——延伸有趣的故事和自己的亲身体验。
听起来这好像没什么学问,但我这个人的特色就是没学问,因为学问如果不能够化于无形,让人理解,学问就是骗人的!所以,请你以理论做基础,然后去亲身体验,让这些所学的东西帮助你好好谈一段感情。
接下来,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些定义“爱情”的理论,先让大家感受一下,社会学者们觉得爱是怎么一回事。
中文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背景下,会有截然不同的含义——“爱”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多半用来描述十分深刻的正面情感,但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爱的性质也会有所变化。
我们对心爱宠物的情感,和对父母亲、兄弟姐妹的情感、对住在隔壁的校花的情感,或许都能和“爱”沾上边,但它们的本质和促成的外在行为,却是大不相同——你或许会害羞、偷偷地把情书丢进校花家的信箱,但总不会对着家里的小猫脸红吧?
我们在这里所谈的“爱情”,主要聚焦于两个原来并不认识、也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彼此产生好感,希望能经常见面、长久相处,也就是俗称“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以身相许的爱,暂且不讨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主人和小猫小狗之间的感情。
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来了:这种爱和其他的爱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
这个问题,你问一百个人可能有超过一百种的答案。在这,我们先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在1986年发表的《爱情的三角理论》来试着定义“爱”。
斯滕伯格认为,“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以及“决定/承诺”(Decision / Commitment)三种要素,可以分别组成不同种类的“爱”。其中,发生在两个原本素不相识、后来却产生亲密关系的人之间的天雷地火,其主要的组成要素是“亲密”和“激情”。这种爱,我们俗称“爱情”,学者则给了它一个比较明确的名称,叫作“浪漫爱”(Romantic love)。
好啦,即使我们都同意斯滕伯格的说法,浪漫爱里面要有亲密、有激情,问题是怎样才算是够亲密?两人手牵手一起去上厕所算吗?怎样才叫有激情?亲手、亲脸颊、亲额头,还是法式热吻才算?
社会学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对于这种模模糊糊的观念,总会有些学者凭着一股傻劲,试着去找出比较明确的定义。
哪些研究者曾经对于“浪漫爱”做过比较深入的探讨呢?
我们把时光倒回去一点,回到1970年。当时,美国有个社会心理学家,名叫艾萨克·鲁宾(Isaac Rubin),他对一个日常生活常见的问题十分好奇。
老实说,在学术领域研究生活常见的问题,很可能遭到同事们或同行学者暗暗嘲笑:“无聊!”“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研究大家都知道的东西。”问题是,有的时候,知识就是“大家都知道,却理解得不是很精确”的事情啊!
而鲁宾研究的正是爱情(浪漫爱)会有哪些组成成分,还有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爱情”?
鲁宾认为,爱情是由“亲密及依赖需求”“帮助对方的倾向”以及“排他及专一性”三个部分组成的。
浪漫爱成分表
每一份量(人):2人
第一个部分称为“亲密及依赖需求”(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所谓亲密(Affiliative),从流行歌曲里经常出现“我俩在一起,永远不分离”一类的歌词,我们多少可以看出热恋的人总是有两人黏紧紧的期待。如果讲得看起来更有学问一点,“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种古人山盟海誓的情话,说的不就是“希望跟他在一起、希望和他有关系”吗?琼瑶连续剧里那些“我爱你爱得都满了”“你满了那我就漫出来了”之类的台词,虽然让不少观众身上的鸡皮疙瘩掉满地,但热恋中的情侣就是这么黏啊!
而依赖(Dependent),举例来说,古代的女性在感情上扮演着比较被动的角色,谈婚论嫁的时候经常以“托付终身”来代表;要是先生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没事还欺压弱小,拿妻小来练拳,柔弱的太太往往会梨花带泪地怨叹自己“所托非人”。这种心态在现代的两性关系中当然不是很正面,但是也描摹出了爱情的重要成分之一——依赖、依靠、仰仗的心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测量亲密及依赖需求?鲁宾的想法是提出类似以下的描述性问题,审视恋人的心情:
如果不能跟他(她)在一起,我会觉得很痛苦。
没有他(她)的话,我会活得很难过。
每个人对“痛苦”的定义和感觉不同,表现于外的形态也大相径庭:在地上打滚、喝醉痛哭是痛苦;无语问苍天、整天躲在角落画圈圈是痛苦;生活一团乱、一个礼拜就脱水瘦了五公斤是痛苦;完全麻痺、没日没夜都在打魔兽、组队推王打副本也是痛苦。但总归一句话,因为强烈的情绪困扰而脱离生活的常轨,在这阶段相当常见。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除了依赖、依靠、仰仗对方之外,想要被依赖、愿意被仰仗,也是爱情极为常见的组成成分。日本的流行歌曲里常常有“守护着你”之类的歌词,在华人传统里也有类似的概念,就是在鼓起勇气示爱的时候,常常说:“让我照顾你。”这也是“帮助对方的倾向”(Predisposition to help)。
男生、女生在谈恋爱的时候,几乎会为对方做任何事情,并不令人意外。也有那种“爱情得来速”型的男生,女朋友早上肚子饿,买火腿蛋、热奶茶、皮蛋瘦肉粥来摆个满汉全席;晚上肚子饿就送晚餐消夜,不仅可以点餐,就连室友那份也一起买好。
最极致的类型就是“你的生活我全包了”的全功能工具人:功课做不出来,我帮你写;写论文要做问卷,我帮你发;你吃不完的饭,我帮你吃!我听过最浪漫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同学去修微积分,上课被老师点到解题,他不会,结果后面传来一张纸条,答案都写在上面,简直是一场及时雨,解救了他的“危机分”!这么用功,都是为了爱!
而这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只有在这时候会发生。
至于我们该如何定义怎样是有或没有帮助对方的倾向,鲁宾提出的建议是这样的:
假如他(她)心情不好,我应该马上安慰他(她)。
我会为了他(她)做几乎所有的事。
很多人在暧昧或者刚交往的阶段,意识到感情萌芽,是突然发现:怎么有一个人特别关心我?比如冬天时,有人会特地问:“你现在在不在家?那我等一下送一个热的饮料给你喝,那你要不要暖暖包,我也送去?”结果女生就跑来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他是不是喜欢我?”我只好回答:“一、他可能在送外卖;二、他也可能是暖暖包批发商或发送试用包的人。”
很简单嘛,可以问问别人有没有收到他的暖暖包,有没有收到他送的饮料。如果有,他就是个关心大家的人;如果没有,那你之于他就是一个特别的人。与其自己坐立难安、钻牛角尖,还不如坦然接受对方的好意,并且适当地回报,逐渐摸索出彼此是友情还是爱情,这或许是一段很好的感情的开端。但是,不要光收了别人的好处,一天到晚只要求别人对你好,以后搞不好人家会骂你公主病啊!
根据鲁宾的理论,爱情还有一种成分是“排他与专一性”(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
你希望跟这个人在一起,希望他/她的好只有你知道,不要跟别人分享。所谓“你的温柔只有我看得见”,“你车子的副驾驶座只有我能坐”一类的,这就是希望排他(独占)的心情。
此外,比方说,自己中了大乐透,好高兴!你要告诉谁?总不会是在地铁站门口用“大声公”(扩音器)通知全世界吧?如果有一个人,你觉得可以把所有的事告诉他(她),可以和对方分享一切秘密,很高兴或很悲伤的事情,他/她会是第一个你想倾诉的对象,那个人就是你生命中的重要关系人。
一个你愿意把生命经验和生活经历完全分享、彼此融合的重要关系人,鲁宾认为,可以用下面的观点来检视:
我想独占他(她)。
我觉得我可以告诉他(她)几乎所有的事。
爱情的三个组成成分理论是鲁宾在1970年提出的,但我们是不是能直观地用这架构去定义、衡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呢?如果两个人(甚至是很多人)从朋友开始做起,友谊该达到什么程度?从朋友变成爱人,那条分隔线或转折点到底在哪里?
很多男男女女都有类似的困扰,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范本,大概只有外国影视剧勉强沾上边。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好友万万睡》(Friends with benifit,又译作《朋友也上床》),讲的是两个人一开始讲好只当床伴,后来却发展出一段浪漫关系的故事。如果我们想从这些戏剧或别人的故事中学习,最后反而是越看越迷糊。这是因为有些人假设,别人的经验都是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的,而理论就是一把万用钥匙,能打开一切问题的答案,但这都是非常错误的假定。
人和人相处的情况是非常复杂而多元发展的结果,每一个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阅读、思考或反复辩证而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或许可以解释或阐述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却无法永远包山包海。
举例来说,我们该如何界定,怎样的亲密及依赖、帮助对方的倾向、排他及专一性算是纯友谊?到怎样的程度,却象征恋人之间的牵系?
朋友之间也可以有亲密跟依赖的需要啊,像是下课时间,非得两人手牵手去上厕所的小女生;朋友也可以互相帮忙,也可以具备排他与专一性,比如小学生爱讲:“你跟我好,就不准跟他好,不然我们就切八段(意为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不是只有恋人会有独占性的关系,有些人对于朋友关系不太理解的时候,也会有独占的欲望。
不管是友谊或是爱情,都没有一本标准作业手册,告诉你做朋友(或谈恋爱)的十条守则。而友谊、喜欢和爱之间的分界,有时候也显得相当模糊,许多人会很困惑:爱跟喜欢到底有什么不同?
老实讲,大多数时候,问这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你是“喜欢”这个人,还是“爱”这个人,要看个人对“爱”的界定是什么。其实,许多时候,“困惑”本身就是解答。通常你会困惑,就是你已经离开了友谊、喜欢,即将走到爱情的位置。
如果你跟一个人是朋友,你会到处问人家“我跟他到底是不是朋友”吗?如果你和对方恋爱关系明确,每天大大方方晒恩爱,用同一根吸管喝一杯珍珠奶茶,吃个汉堡也要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不吃的菜就挟到对方碗里……都到这种地步了,也不会有“我跟他究竟算什么”的疑问吧?
只有在你怀疑已经不是单纯的朋友、有点像恋人,也就是“超越朋友,恋人未满”的暧昧期,才会困惑。这就像是考试:你非常肯定B是答案,非常肯定C是错的,当然没有困惑。只有觉得B也像答案、C也像答案的时候,才会很怀疑“你我到底算不算是一对恋人”啊?
如果你对自己的心情还有点搞不清楚、很迷惑,下一页准备了一份简易的“喜欢/爱情测试”,你可以试着做做看,用来厘清自己对心中的那个“他”或“她”,究竟是浅浅的喜欢还是深深的爱。
以下的两份测试,分别是设计来衡量“喜欢”和“爱情”用的;如果你有点困惑、弄不太清楚自己的心意,这个小工具或许可以帮你界定出比较明确的轮廓。测试的步骤如下。
1.想着一个你抱持着好感的对象。
2.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的叙述,如果符合你对他(她)的心情,请在前面的方框里打个勾。记得,两份测试都要做。
爱情测试(Love-scale)
□ 1.假如他(她)心情不好,我应该马上安慰他(她)。
□ 2.我觉得我可以告诉他(她)几乎所有的事。
□ 3.我发现我很容易忽略他(她)所犯的错误。
□ 4.为了他(她),我几乎什么都愿意做。
□ 5.我想独占他(她)。
□ 6.如果我永远不能和他(她)在一起,我会觉得很痛苦。
□ 7.假如我寂寞的话,我第一个会想到去找他(她)。
□ 8.我非常关心的是他(她)的幸福。
□ 9.我会原谅他(她)所做的任何事。
□ 10.我觉得该为他(她)的幸福负责。
□ 11.当我和他(她)在一起时,我会花很多时间看着他(她)。
□ 12.如果他(她)把秘密告诉我,我会很高兴。
□ 13.没有他(她)的话我会活得很难过。
总计_╱13题
喜欢测试(Liking-scale)
□ 1.当我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几乎是一样。
□ 2.我认为他(她)情绪稳定。
□ 3.我非常确定他(她)能胜任一份需要肩负重任的工作。
□ 4.在我看来,他(她)是一位相当成熟的人。
□ 5.我很信任他(她)的良好判断。
□ 6.许多人在认识不久之后就会很喜欢他(她)。
□ 7.我认为他(她)和我很相似。
□ 8.我会在班级或是团体选举中投他(她)一票。
□ 9.我认为他(她)是一个很快就能够赢得他人尊敬的人。
□ 10.我认为他(她)是一位相当聪明的人。
□ 11.他(她)是我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可爱的一位。
□ 12.他(她)正是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 13.在我看来,他(她)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推崇。
总计_╱13题
答案揭晓:数数看,在两份量表里,哪一份你打的“√”比较多,代表你对他(她)的心情或感受,比较偏向那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