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是妇科门诊常见的疾病。正常健康妇女,由于解剖学及生物学特点,阴道对病原体的侵入有自然防御功能,当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则病原体易于侵入,导致阴道炎症。幼女及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阴道上皮薄,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高达7左右,故阴道抵抗力低下,比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更易受感染。阴道炎临床上以白带的性状发生改变以及外阴瘙痒灼痛为主要临床特点,性交痛也常见,感染累及尿道时,可有尿痛、尿急等症状。
常见的阴道炎有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老年性阴道炎。有学者等曾对1181例阴道炎进行研究,发现41%为细菌性,27%为假丝酵母菌病,24%为滴虫性。老年性阴道炎发生于绝经以后、卵巢切除者或盆腔放射治疗后,其发病率据报道高达98.5%。
阴道炎主要属于中医的“带下”“阴痒”的范畴。
1.肝肾阴虚
主证:阴道干涩灼热或疼痛,潮红,带下量少或量多,色黄或淡红或赤白相间,质稀如水或黏稠,伴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晕眼花,烘热汗出,小便黄少或短赤涩痛,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例方:知柏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用药:盐知母,盐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
加减:若头晕耳鸣、心烦,宜加鳖甲、龟甲胶以滋阴潜阳;若神疲、纳差、便溏,宜加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2.肝郁脾虚
主证:阴部胀痛或灼热,甚者痛连少腹、乳房,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有臭气,伴烦躁易怒,胸闷太息,口苦,纳差,舌红,苔薄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清热,健脾除湿。
例方:丹栀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用药: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薄荷,甘草,车前子,茵陈。
加减:若伴大便溏薄,可加益智仁、怀山药以健脾止泻;带下黄稠味臭者,可加黄柏、金银花、连翘以燥湿清热解毒;胸闷纳呆者,加豆蔻、砂仁以醒脾化湿。
3.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臭气,阴道肿痛,潮红或有溃疡,尿黄或尿频、涩痛,口腻,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用药:龙胆草,栀子,茯苓,车前子,泽泻,生地黄,当归,甘草,柴胡。
加减:热盛伤阴出现口干、便结等症状者,去燥热之柴胡,加大生地黄用量,加白茅根、芦根以清热养阴生津;湿热蕴毒,阴道肿痛,带下腥臭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以清热解毒。
1.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如泡沫状,其气腥臭,镜检可见滴虫,阴部灼热瘙痒,尿黄,大便溏而不爽,口腻而臭,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例方:四妙散(《验方新编》)加减。
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白鲜皮,百部。
加减:伴见尿黄、尿痛、排尿淋漓不尽者,可加车前子、瞿麦以利湿通淋。
2.肝经湿热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稠,如泡沫状,气味腥臭。头晕目胀,心烦口苦,胸胁、少腹胀痛,阴部瘙痒灼痛,尿黄便结,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热,除湿杀虫。
例方: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用药:龙胆草,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泽泻,车前子,黄芩,栀子。
加减:热邪炽盛,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以泻热通便;口苦心烦,带下黏腻色黄味臭者,可加黄连、黄柏以清泻中下焦之热。
3.湿毒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混杂血丝,或浑浊如泔,夹下脓血,臭秽,阴痒,阴中灼热,小便短赤、涩痛,心烦口渴,或小腹胀痛,或兼身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本证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之重症或合并其他病菌感染者。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祛邪。
例方: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用药: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滑石,百部,贯众。
加减:治疗过程中,若湿热未尽者禁用收涩止带之品,如乌贼骨、金樱子等,以免留邪;只纯清利,使湿去热清则带自止。用药时还应根据湿与热的偏盛,治疗有所不同,热盛者以清热为主,湿盛者则以利湿为主。若湿毒蕴热,热邪炽盛致身热,甚至寒战者,加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以清热解毒;阴中灼痛,小腹胀痛者用延胡索、香附以理气止痛。
1.湿浊蕴结
主证:阴痒,坐卧不安,心烦失眠,带下量多或少,如豆渣样,色白或淡黄,脘腹胀满,舌质正常,苔薄白腻,脉濡缓。
治法:利湿,杀虫止痒。
例方: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加减。
用药:萆薢,石菖蒲,黄柏,茯苓,白术,丹参,车前子,鹤虱,白鲜皮,贯众。
加减:若兼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胖等脾虚之证者,加山药、太子参以健脾。
2.阴虚夹湿
主证:带下量或多或少,豆渣样或水样,或夹有血丝,阴痒或灼痛,反复发作,伴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口干不欲饮,尿赤涩频数,舌红,少苔或舌中根部有黄腻苔,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杀虫除湿。
例方:子淋汤(《女科正宗》)加减。
用药:生地黄,阿胶(烊化),黄芩,栀子,甘草,鹤虱,白鲜皮。
加减:若带下色赤,可加牡丹皮以凉血止血;五心烦热者,可加竹叶以清心火。
本病轻症者单用外治法即能收效,待经净后宜巩固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换洗内裤,防止反复感染。
1.肝肾阴虚
主证:带下色黄或赤,清稀如水或稠,量常不多,阴中灼热、疼痛、瘙痒、干涩,头晕,耳鸣,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止带。
例方:知柏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黄柏,知母。
加减:若烘热汗出形寒,为阴阳两虚,加仙茅、仙灵脾以温补肾阳,阴阳并治;若心悸失眠烦躁,为心肾不交,加柏子仁、五味子以宁心安神;若带下量多不止者,加煅牡蛎(先煎)、芡实、莲须以固涩止带。
2.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或多或少,色黄或黄赤,有臭味,有时为脓带,阴痒灼热,口苦口干,尿黄,苔黄腻,脉细滑或细弦。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例方:止带方(《世补斋医书全集》)加减。
用药:猪苓,车前子(包煎),泽泻,茵陈,赤芍,黄柏,栀子,薏苡仁。
加减:若湿毒壅盛,阴道或宫腔积脓,身热者,宜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龙葵、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1)蛇床子30g,五倍子、花椒、白矾各10g,苦参15g,凤眼草15g,煎汤,洗阴部,每日2次或3次,用于湿热型。
(2)鹤虱30g,苦参12g,威灵仙12g,当归12g,蛇床子12g,狼毒10g,薄荷(后下)3g,煎汤外洗,每晚1次。用于湿热型。
(3)苍术、黄柏、怀牛膝各10g,苦参9g,鱼腥草30g。煎水熏洗。用于湿热下注型。
(4)黄连、黄柏、片姜黄各5g,当归9g,金银花15g。焙干研末,用羊毛脂调敷成膏,以带线药棉球蘸药膏,纳入阴道后穹隆部,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用于带下黄者。
(5)苦参30g,蚤休、黄柏、鹤虱各15g,土茯苓20g,生甘草10g,煎水坐浴。用于湿毒型。
1.龙胆泻肝丸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
主治:清肝胆,利湿热。可用于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炎。
用法: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龙胆泻肝丸(大蜜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龙胆泻肝丸(浓缩丸):口服,每次8丸,每日2次。龙胆泻肝颗粒(冲剂):开水冲服,每次6g,每日2次,糠尿病患者不宜。龙胆泻肝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每日3次,糖尿病患者不宜。龙胆泻肝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2次或3次。
规格:丸剂,每100粒重6g。
2.白带丸
组成:黄柏(酒炒),椿皮,白芍,当归,香附(醋制)。
主治:清湿热,止带下。可用于湿浊下注之细菌性阴道炎。
用法: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规格:每瓶装60g,丸剂。
3.加味(丹栀)逍遥丸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麸炒),牡丹皮,栀子(姜炙),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主治:疏肝清热,健脾养血。可用于属肝郁脾虚之细菌性阴道炎。
用法: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规格:水丸。每100粒重约6g,每袋可装6g,9g,1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