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外治法

外治法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针对局部或全身病变,选择相应治法,采用局部熏、洗、熨、纳、敷、导以及针灸、推拿、照射等手段进行治疗。妇科外治法主要针对胞中或阴中局部病变,如痛经、带下病、阴痒、阴疮、癥瘕、不孕等。

妇科外治法用于临床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张机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外治法治疗妇科病证的记载,如用狼牙汤洗涤阴部以治阴疮蚀烂、带浊淋沥;用蛇床子散和白粉、棉布裹如枣大纳阴中治疗寒湿带下;矾石丸纳阴中治湿热带下或内有“干血”之证;膏发煎导肠法治胃气下泄所致之阴吹等。此后,历代医家对妇科外治法不断发展,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清代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一书,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又说“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指出外治法的实质内容与内治法相似,只是给药途径不同而已。

近代医家也积累了大量妇科外治法的经验,如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敷贴、热熨、肛门导入、中药宫腔注入、针灸、中药穴位注射、激光穴位照射、药物离子导入法等治法。外治与内治相结合,不仅增强临床疗效,而且也为中药治疗妇科病的多方法、多途径给药开辟了新路。

一、中药外治法

(一)外阴熏洗坐浴

此法是将煎好的中药趁热用蒸气向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熏蒸,以及用温度适宜的药液对病变部位进行淋洗和浸浴的一种外治方法。其机制主要是借助药液的温度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扩张患部血管,促使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以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消肿止痛、活血通络作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外阴、阴道及会阴部的病变,如阴疮、阴痒、阴痛、外阴白色病变、带下病、小便淋痛、子宫脱垂合并感染等。常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如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连翘、虎杖、海风藤等。如有阴道分泌物者,可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选取药物,使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更佳。

熏洗所用药液量为1000~2000mL,淋洗或坐浴,每次约30min,每日1~2次。熏洗后一般不再用清水冲洗,这样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凡月经期或患处出血、阴道出血均禁用此法。妊娠期慎用此法,浴具要单独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二)阴道冲洗

此法是用阴道冲洗器将中药液注入阴道,在清洁阴道的同时使药液直接作用于阴道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于盆腔或阴道手术前的准备或带下病、阴痒等的治疗。

本治法所用药物视冲洗目的而选用。若冲洗目的是为了手术前的准备,可用普通的皮肤、黏膜消毒剂,如呋喃西林溶液、0.1%~0.3%聚维酮碘(碘伏)溶液等。如外阴、阴道潮红,瘙痒难忍,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样,或带下色白质稠如凝脂样,或带下色如奶样且有泡沫,则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选用相应的药液。

阴道冲洗用药量每次500mL,每日1次,连续冲洗至自觉症状消失,或结合阴道液检查决定疗程。

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内裤浴具须进行清洁消毒。必要时也要同时治疗其配偶,以免交叉感染而影响疗效。

目前已不常规使用阴道冲洗法。因为阴道反复冲洗,会破坏阴道的酸碱平衡,导致菌群失衡,从而诱发难治性阴道炎。

(三)阴道纳药

此法是将中药研成细末或制成栓剂、胶囊、膏剂等剂型,纳入阴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于治疗带下病、阴痒、宫颈炎等。其主要机制是利用药物留置阴道内,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作用时间长,且接触阴道、宫颈外口等部位,能直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中药制剂有妇炎栓、大蒜素胶囊、保妇康栓、溃疡散、珍珠层粉、白及粉、青黛粉等,根据病情选用药物及剂型。常用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黄柏、虎杖等;解毒祛腐药如百部、蛇床子、五倍子、硼砂、明矾等;收敛生肌药可用白及、珍珠粉等;收敛止血药如血竭、炒蒲黄等。临床常根据病变的寒、热、湿、虫等不同证型和病变的不同部位和症状配伍组方应用。

使用方法:栓剂、片剂、胶囊等可由患者在清洗外阴后自行将药物放置在阴道后穹隆。粉剂则需借助推进器或由医护人员扩张阴道后,将药物置于阴道或宫颈。液体剂型可用带线棉球蘸上药液后置于阴道后穹隆,留置棉线在阴道口外约2~3cm,以便第二天取出。

若带下量多,宜先行冲洗阴道,再行纳药为佳。一般每日或隔日纳药1次,月经期禁用,妊娠期慎用。

宫颈炎选择药物外治时,必须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行宫颈活体组织检查,以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浸润性癌。一般于月经干净3d后开始治疗,经期停止用药,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若制剂是粉剂,应由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将药物放置于阴道或宫颈;如为栓剂、片剂、胶囊等,可嘱病人清洁外阴后自行放入。近年来很多栓剂配有阴道导入器,方便了患者的使用。为了使药物不易从阴道脱落,药物宜放在阴道后穹隆。如带下量多,充塞阴道,将使药物难于发挥效力,宜先行冲洗阴道,将白带尽量清除后,再将药物纳入。

(四)宫腔注药

此法是将中药液注入宫腔及输卵管腔内,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目的。药物直接灌注到宫腔及输卵管腔内,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消炎,促进粘连松解及吸收,加压推注也具有钝性分离作用。可用于宫腔及输卵管粘连、阻塞造成的痛经、不孕等。常用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等。

使用方法:将药物加生理盐水20~30mL,经导管缓慢注入宫腔,注射时观察有无阻力、腹痛及药液回流情况。

本法应在月经干净后3~7d内进行。经后至术前禁止性生活,以防感染。

近年来,宫腔镜下插管通液治疗被推广应用。相对于传统的输卵管通液,此法能够减少操作盲目性,克服输卵管痉挛,可随时观察疏通情况。它通过机械性作用和比传统方法更高的通液压力使输卵管的粘连分离,再辅以活血化瘀中药的抗菌、消炎、溶纤维等作用,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

(五)肛门导入

此法是将药物制成栓剂纳入肛内,或煎煮后作保留灌肠。药物在直肠内吸收,增加了盆腔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有利于胞中瘕块、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症等病的治疗。常用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药配伍组方,清热解毒药如大血藤、毛冬青、败酱草、黄柏、金银花、忍冬藤等,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当归、川芎、红花等,有瘕块者加三棱、莪术。

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次灌注量为100mL,肛管插入深度应在14cm左右,药液温度37℃,7~10d为1个疗程。如药物为栓剂,可嘱病人每晚睡前自行放入肛门内。肛门给药前尽量排空大便,给药后卧床休息30min,有利于药物的保留。

(六)外敷热熨法

此法是将药物直接贴敷在患部,达到解毒、消肿、止痛、利尿或托脓生肌等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如运用各种方法将药物加热而后进行贴敷,则称为热敷或热熨法。此法常用于治疗妇产科痛证,如痛经、盆腔炎腹痛、产后腹痛、产后外阴肿痛、妇产科手术后腹痛等,也用于产后尿闭、瘕块和不孕症等。

1.中药橡皮膏

多由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中药加入皮肤渗透剂制成。常用的有痛经膏(含丁香、白芷、生草乌、生川乌、麝香、川芎、肉桂等),痛经贴(含当归、川芎、香附、红花、延胡索等)。用时将橡皮膏贴于气海、关元、三阴交、肾俞、膀胱俞等穴位或痛点,药物借助渗透剂的作用,透过皮肤刺激经络,起效快,作用持久,使用方便。多用于妇科痛证。

2.中药包蒸敷

由行气活血、祛瘀消癜、通络止痛或佐以温经散寒或佐以清热凉血的中药加工成粗粒,棉布袋装,封口成包。用时浸湿药包,隔水蒸15min,趁热外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60min,10d为1个疗程。代表方如消瘤散。

3.中药外敷

此法所用中药及治疗作用基本与中药包蒸敷法相同。不同的是将药物加工成细末,用时加水或水与蜜糖等量,调成糊状敷于下腹部或患部。药糊表面可置热水袋,使药物的温度维持在45~60℃。常用的中成药如双柏散、伤科七厘散、坎离砂等。

4.药物离子导入

此法是运用中草药药液,借助药物离子导入仪的直流电场作用,将药物离子经皮肤或黏膜导入胞中或阴中,以治疗慢性盆腔炎、癥瘕、外阴炎和妇科手术后腹膜粘连等病。其主要机制是:①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把起主要药理作用的药物纯离子直接导入病变部位,并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和较长的作用时间,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②直流电与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常有相加作用。

本法无疼痛及其他不良反应,不损伤健康组织。常用1%的黄连素或复方丹参液从阳极导入,电极放在外阴(阳极)及腰骶部(阴极),电流为5~10mA,持续20min,每日1次。

二、针灸疗法

此法是通过在人体经穴上施行针刺、艾灸、注药、埋线、通电以及激光辐照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已知针灸疗法对人体的呼吸、循环、血液、消化、神经、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有多方面、多环节、多水平和多途径的调整作用,而与妇科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针灸的镇痛作用,针灸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生殖轴功能的调整作用以及对子宫收缩的调节作用等。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有悠久的历史,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叙述了五十三种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绝子灸脐中,令有子”“女子阴中寒,归来主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说“治月事不利见赤白而身,则败阴寒,穴行间”“治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乳肿,穴呈临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女子经候不匀调,中极、子宫、气海与中髎。”

针灸选穴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经络系统与妇女的生理及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胞宫为“奇恒之府”。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冲、任、督、带又上连十二经脉而与脏腑相通。它们彼此之间互相调节与滋养,从而维持着女性的正常生理功能,无论何种因素影响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能使机体发生病变。针灸通过作用于经穴而起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达到全身性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要根据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原则,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的作用。

本法常用于治疗痛证、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胎位不正、死胎不下、产后尿闭、产后缺乳、盆腔炎、不孕症、阴挺等病证。由于针灸能激活机体的痛觉调控系统,改变了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减轻和抵消了机体对疼痛的感受与反应,故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和痛经、产后腹痛等痛证的治疗。

(一)常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通过在人体经穴上施行针刺、艾灸、注药、埋线、挑治、电针等治疗疾病的方法。

1.针刺

针刺是用毫针直接刺入穴位,并通过捻转、温针或电针刺激经络的方法。《医学纲目》说:“妇人经脉不通取曲池、支沟、足三里、三阴交,此四穴壅塞不通则泻之,如虚耗不行则补之。”“产后手足逆冷,刺肩井立愈。”妇科常用针灸止痛、调经、促排卵等。

2.艾灸

艾灸是把艾炷放置在穴位上直接灸,或用艾条在穴位上悬灸的治法。适用于寒湿凝滞、脏腑虚寒所致的痛经、闭经、崩漏、经行泄泻、带下病、胎位不正等。

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疗效确切。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妊娠28~32周。但因子宫畸形、骨盆狭窄、盆腔肿瘤等因素所导致的胎位不正,则不适合艾灸治疗。

3.敷脐疗法(脐疗)

敷脐疗法又称脐疗、贴脐疗法,是将药物捣碎研细,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辅料调敷于脐中(神阙穴),使药性循经直达病所,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脐为腹壁最薄处,神阙为任脉之穴。任脉为阴经脉气所汇聚,为诸阴脉之海,有充养和调节阴经脉气的功能,对诸阴经有统率和协调作用,而神阙穴为任脉主穴,通过任脉与脏腑及十二经相通。适用于闭经、痛经、崩漏、带下病、癥瘕、不孕症等。

4.穴位注射(水针疗法)

根据针刺治疗的作用和药物性能与功效,选用相应的穴位和药物,将药液注入穴位内,发挥经穴与药物的渗透刺激对疾病产生的综合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也称水针疗法。适用于月经失调、崩漏、痛经、带下病、妊娠恶阻、难产、产后小便异常、盆腔炎、盆腔瘀血症、子宫脱垂、癥瘕等。对各种痛证、慢性炎症的作用尤为显著。常用穴位如八髂、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等。药物以中药制剂及维生素制剂为常用,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注射液。其他如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等也可以根据病情选用。注射量依据穴位所处位置而定,一般头、面、耳部每次注射0.1~0.5mL,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可注入1~5mL。对于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阿托品、维生素等,常用量为一般肌肉注射的1/5~1/2.中药制剂一般为1~2mL。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每日或隔日1次。

一般而言,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在颈、项、胸、背部注射时切忌过深。孕妇下腹、腰骶部及三阴交、合谷等不宜行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二)妇科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1.妇科痛证

(1)常用穴位:体针取气海、中极、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地机、次髎。耳针取子宫、交感、内分泌、神门。

(2)方法:①一般在疼痛发作时施术,痛经者宜于经前3~7d开始针刺;②实证用强刺激,留针15min;虚证用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或用温针法;③耳针可用针刺法或耳穴压迫法,施术时间与体针同;④氦-氖激光穴位辐照,多用于痛经,取三阴交和耳穴子宫穴,输出功率为25mW和5mW,光斑中央最亮点为1mm,每次只照一侧穴位,每穴5min,激光发射点距穴位约30cm.痛经者应于经前10d开始,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经期停照),一般可辐照3个疗程以上。

2.止血与调经

(1)常用穴位:体针取子宫、血海、三阴交、中极、关元、足三里、隐白、大敦、神阙。耳针取内分泌、皮质下、神门、子宫、肝、脾、肾。

(2)方法:①月经过多、崩漏、上避孕环后阴道出血患者,急性出血期间直接灸隐白(双)、大敦(双),每次5~7壮,同时悬灸足三里(双)、神阙,每次15~20min,每日1~2次。或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子宫(双)、内分泌(双)、肝(双)、脾(双),血止即停用。②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或闭经患者可选用针刺、电针或穴位埋线等方法。体针取三阴交(双)、大赫(双)、血海(双)、中极穴,平补平泻,留针15min,每日1次。气虚配脾俞、足三里;阴虚配内关、太冲;实热配水泉。电针取穴同体针,进针得气后通电,用脉冲波,频率3Hz,电流强度小于5mA,每次通电30min.月经周期第14d开始电针,每日1次,共3d;电针后14d内若不出现基础体温双相变化,再同法电针3d.穴位埋线法取穴三阴交,月经净后3~7d施术。术前消毒双侧三阴交穴皮肤,用带针心的穿刺针抽出针芯约2cm,用消毒0号羊肠线2cm,从针尖插入针心内,直刺三阴交穴(不需局麻)深约1寸,得气后推针心,将羊肠线埋入其内,取出穿刺针,消毒纱布块敷穿刺部位,胶布固定。一般2~3d可去除敷料。

3.附件炎症

(1)常用穴位:取中极、关元、三阴交、中髎、次髎。

(2)方法:①于月经净后3~5d开始,体针选中极、关元、三阴交(双),隔日1次,每次刺激5min,留针15min,连续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针。如有因输卵管炎症粘连致输卵管阻塞者,加归来、子宫穴。②氦-氖激光穴位辐照,取中髎(双)、次髎(双)穴,输出功率为25mW,光斑0.5cm,激光发射点距穴位1m,每日1次,每穴辐照6min.月经净后3~5d开始,连续12~15次为1个疗程,经期停照。

4.产后乳汁过少

(1)常用穴位:主穴取乳根,配穴取合谷、后溪、少泽、膻中、足三里。

(2)方法:①悬灸乳根穴,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次15min,同时针刺少泽、合谷、后溪穴,中等刺激,捻转5min,留针15min,10d为1个疗程;②针刺双侧足三里,中等刺激,再取双侧乳根穴,沿皮下向乳房方向进针1~1.5寸,使针感向四外扩散、发胀;再取膻中穴,沿皮下向两侧乳房方向进针1~1.5寸;上穴各留针15min后出针;再点刺少泽穴出血,针后让患者双手放平,由膻中向乳头方向按摩5~10min,以增加针效。

5.术后、产后尿潴留

(1)常用穴位: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中极、神阙穴。

(2)方法:①针刺双侧三阴交穴,强刺激5min后留针,再悬灸关元、中极,每次15min,双侧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0.5mg;②取葱白2根,食盐20g,艾绒适量。先将食盐炒黄,待冷备用,葱白洗净,捣烂如泥,用手压成0.3cm厚的饼1块,艾绒捻成蚕豆大小圆锥形艾炷1~4炷。将盐填平神阙,葱饼置于盐上,再将艾炷放葱饼上,尖朝上点燃,使火力由小到大,渐渐向皮肤传导,待皮肤有灼痛感时,即换l炷,直到温热入腹内时,即有便意,为中病。小便自解后,再灸1~2炷。

6.纠正胎位

(1)常用穴位:取至阴穴。

(2)方法:术前排除胎儿、子宫或骨盆畸形,以及前置胎盘等病理妊娠。以妊娠32周后,臀位妊娠为主要适应证。①艾灸法,悬灸双侧至阴穴,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次15min,每日2~3次。②氦-氖激光至阴穴辐照,输出功率为1.5mW,距穴位2.0cm,每日1次,每次10min,每次照射前复查胎位,7d为1个疗程。胎位未纠正可行第2个疗程辐照。

此外,国内还有用针刺进行催产引产、避孕绝育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有待今后继续对针刺强弱程度掌握,针刺穴位的选取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一种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方法。 ZSC3OO9CETfWcbuKDTlKAoahLBQ4QG1Tp+xLd7X7jdsbEPJlzxMawHqeIG291q9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