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常用内治法

一、辨证论治

内治法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针对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和冲任损伤所致的妇科病证,在辨明证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理脏腑、气血和冲任。辨证论治是针对发生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选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理气行滞、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清热凉血、温经散寒、利湿除痰、解毒杀虫、调理奇经等具体治法。

(一)补肾滋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为天癸之源,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冲任之本亦在于肾,肾又通过经络与子宫相连。肾气充盛,妇女的经、带、胎、产、乳正常;反之,肾虚则导致妇科诸疾。可见,补肾滋肾是治疗妇科疾病最重要的治法之一。具体应用时,须辨证施治,根据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俱虚的不同,分别予补益肾气、滋养肾阴、温补肾阳和阴阳双补等治法。

1.滋养肾阴

肾阴不足或肾精亏损,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不孕等疾病,治宜滋肾养阴,填精益髓。常用药有熟地黄、枸杞子、桑葚、女贞子、龟甲、黄精、阿胶等;常用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二至丸、加减一阴煎等。

若肾水不足,不能镇潜相火,热扰冲任,可致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崩漏、绝经前后诸证、胎漏、恶露不绝等疾病,则宜滋阴降火,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需酌加地骨皮、白薇、槐花、玄参、生地黄等,常用方如清经散、两地汤、保阴煎等。

若肾精亏损以致水不涵木,肝肾同病,可致崩漏、闭经、胎动不安、阴痒等疾病,治宜滋养肾肝,可酌加山茱萸、桑葚、制何首乌、白芍等,常用方如调肝汤、一贯煎、杞菊地黄汤等。

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可致经行情志异常、绝经前后诸证、子烦等疾病,治宜滋肾水,泻心火,滋阴清热,交通心肾,可酌加百合、莲子心、五味子、麦冬、首乌藤等,常用方如黄连阿胶汤、上下相资汤等。

2.温补肾阳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绝经前后诸证、不孕症等疾病,治宜温补肾阳,补益冲任,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常用药如熟附子、肉桂、巴戟天、紫石英、锁阳、淫羊藿、仙茅、补骨脂、鹿角霜、鹿茸等,常用方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等。

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出现脾失健运,水湿下注冲任或泛溢肌肤,可致带下病、经行泄泻、经行肿胀、妊娠肿胀等疾病,治宜温肾阳以培脾土,常用方如真武汤、内补丸、艾附暖宫丸、健固汤等。

3.补益肾气

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若肾气不足,导致天癸迟至或早竭,或不能固摄冲任,可致崩漏、闭经、胎动不安、不孕症等疾病,治宜补益肾气。常用药物如菟丝子、肉苁蓉、续断、桑寄生、杜仲之类,并加入人参、黄芪、炙甘草等补气药,使阳生阴长,肾气自旺。常用方如大补元煎、寿胎丸、归肾丸、固阴煎等。

肾气虚、阴虚或阳虚进一步发展,均可致肾阴阳俱虚,治宜阴阳并补,常用方如二仙汤等。

补肾滋肾是妇科疾病的主要治法。临证时要注意调补肾的阴阳平衡。正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指出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同时,要注意肾与肝、脾、气血、冲任的相互关系。因肾与肝子母关切,乙癸同源;肾与脾先后二天,互相滋生。《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近几十年来,对中医补肾法的研究是最为广泛、深入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补肾法在调经、助孕、安胎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多方面的进展。

(二)疏肝养肝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又肝司冲脉,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肝经绕阴器,抵小腹,过乳头,上巅顶,与冲、任、督脉均有穴位的交会,对气血、子宫具有调节作用。肝经的证候与月经、孕育、前阴和乳房有密切关系。疏肝、养肝是妇科的重要治法。肝气平和,妇女经、孕、产、乳正常;反之,肝失条达,肝血不足,诸病丛生。故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病的重要治法。刘完素特别强调“妇人……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

1.疏肝理气

素性忧郁或七情内伤使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冲任气血失调,可致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经行乳房胀痛、产后缺乳、不孕症等疾病,治宜疏肝解郁,理气调冲。常用药如柴胡、郁金、川楝子、香附、青皮、素馨花(广东常用药物)等,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肝气横逆,易犯脾气,故疏肝法多辅以健脾,以逍遥散和痛泻要方为代表。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可致脉络阻滞,宜于疏肝方中少佐通络之品,如丝瓜络、王不留行、路路通等。

2.清肝泻火

若肝郁日久,五志化火,热扰冲任,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经行头痛、产后乳汁自出等疾病,治宜清肝泻火。常用药如龙胆草、牡丹皮、栀子、川楝子、生地黄、夏枯草、菊花等,常用方如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

若肝经湿热下注,可致带下病、阴痒、阴疮等疾病,治宜疏肝清热利湿。常用药如龙胆草、车前子、蒲公英、败酱草、柴胡等,常用方如止带汤、龙胆泻肝汤。

3.养血柔肝

肝体阴而用阳,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肝血不足,可致妇科疾病。凡肝阴不足,肝脉失于濡养,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身痒、经行头痛、阴痒等疾病,治宜养血柔肝。常用药如地黄、白芍、山茱萸、墨旱莲、女贞子、枸杞子等,常用方如二至丸、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养精种玉汤等。

若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可致经行头痛、妊娠眩晕、绝经前后诸证等疾病,治宜平肝潜阳。常用药如生龟甲、生鳖甲、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

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可致妊娠痫证,治宜镇肝息风。酌加羚羊角(代)、钩藤、天麻等。常用方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

(三)健脾和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脾喜燥而恶湿。脾与胃互为表里,而胃主受纳水谷,冲脉又隶于阳明;胃喜润而恶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胃对气机的升降有调节作用。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易发生妇科疾病。故健脾和胃也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又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采用下列治法。

1.健脾养血

凡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萎不长、产后缺乳等疾病,治宜健脾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常用药如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大枣等,常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八珍汤等。

2.健脾利湿

脾主运化,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可致经行浮肿、妊娠肿胀、胎水肿满;水湿下注,可致经行泄泻、带下病、阴痒;湿聚成痰,痰湿下注,壅滞冲任,闭塞子宫,可发生月经后期、闭经、不孕,治宜健脾升阳利湿。常用药如黄芪、白术、苍术、茯苓、白扁豆、法半夏、升麻等,代表方如白术散、健固汤、完带汤、苍附导痰丸、二陈汤等。

3.补脾摄血

脾主中气,其气宜升。若脾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可致月经过多、崩漏、胎漏、胎动不安、恶露不绝等疾病,治宜补脾摄血。常用药如党参、白术、黄芪、岗稔根、地稔根(广东常用药,二者合用又名二稔汤),常用方如举元煎、固本止崩汤、归脾汤等。

4.和胃降逆

若胃失和降,可致妊娠恶阻,宜和胃降逆止呕,常用药如陈皮、砂仁、木香、制半夏等。常用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胃热而逆者,宜清热降逆,常用药如竹茹、黄连、代赭石等,常用方如橘皮竹茹汤;如胃阴不足,宜酌加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等。胃寒而逆者,宜温中降逆,常用药如干姜、吴茱萸、丁香等,常用方如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等。

(四)补益气血

女子以血为本,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相对而言,常气有余而血不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不足则冲任不充,妇科诸疾乃生,故补益气血是妇科常用治法。

气虚不能摄血,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恶露不绝等疾病,治宜补气摄血,常用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炙甘草等。常用方如独参汤、举元煎、补中益气汤等。气虚中气下陷,可致阴挺,治宜升阳举陷。可配伍柴胡、升麻。若气虚冲任不固而滑脱,可致崩漏、带下病,可配伍固涩药,如煅牡蛎、煅龙骨、赤石脂、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等,以增强补气收涩。

若精血不足,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症、胎萎不长、缺乳等疾病,治宜补血填精。常用药如当归、川芎、制首乌、熟地黄、阿胶、枸杞子、龙眼肉、黄精、鸡血藤、乌豆衣等,常用方如四物汤、滋血汤、人参养荣汤等。如血虚心神失养,心气不得下通,可致闭经、绝经前后诸证,治宜配伍养心开窍之品,如柏子仁、石菖蒲、远志、茯神、龙眼肉、首乌藤等。常用方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

(五)理气行滞

气机贵在运行流畅,升降正常。凡气郁、气滞、气逆,气机运行不畅,冲任失调,可致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月经前后诸证、妊娠腹痛、胎气上逆、妊娠肿胀、缺乳、癥瘕、不孕症等疾病,治宜理气行滞。常用药如香附、合欢皮、青皮、佛手、川楝子、乌药、木香、小茴香、大腹皮、枳壳、厚朴、砂仁、陈皮等,常用方如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等。肝主疏泄,理气行滞常需配伍疏肝之品,如柴胡、芍药等,以增强行气之效;气滞则血行不畅,亦应配伍活血之品,如延胡索、郁金、川芎等。

(六)活血祛瘀

血脉贵在周流顺畅不休,营养全身。冲任通盛,血海满盈,则经、孕、产、乳等生理功能正常。寒、热、虚、实、出血、外伤、手术、久病、衰老、体质因素均可致瘀,若瘀血留滞,壅阻冲任、胞宫、胞脉,则可导致妇科疾病。活血祛瘀是妇产科的重要治法之一。

1.活血通经

若瘀阻冲任,胞脉、胞络不通,可致痛经、闭经、不孕症、异位妊娠、产后腹痛、胎死不下、难产等疾病,治宜活血通经。常用药如桃仁、红花、当归尾、川牛膝、川芎、益母草、泽兰、赤芍、丹参、凌霄花、刘寄奴、三棱、莪术等,常用方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生化汤、失笑散等。血脉之运行有赖气之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机郁滞或气虚行血无力皆可致瘀。因此,活血化瘀法往往与理气、补气法并用以增强疗效。如血府逐瘀汤之配伍柴胡、枳壳;膈下逐瘀汤之配伍香附、乌药、枳壳;补阳还五汤之配伍黄芪等。

2.祛瘀止血

若瘀阻冲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异位妊娠、产后恶露不绝等疾病,治宜祛瘀止血。常用药如三七、蒲黄、五灵脂、益母草、花蕊石、血竭、血余炭等,常用方如失笑散、花蕊石散等。

3.祛瘀消癥

若瘀血日久,结而成癥,胞中有结块,可致癥瘕、不孕症、异位妊娠等疾病,治宜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常用药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常用方如桂枝茯苓丸。常在活血化瘀中加入软坚散结消癥之品。

活血化瘀法广泛地应用于妇科临床的常见病、疑难病和危急重症,如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与优势。

(七)软坚散结

凡气滞、痰湿、瘀血内结,皆可致癥瘕,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胞中结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或结块柔软,疼痛拒按;或如囊状者,均需软坚散结。常用药如贝母、夏枯草、海藻、昆布、海浮石、瓜蒌、皂角刺、生牡蛎、荔枝核、橘核、穿破石、风栗壳(广东常用药)等,常用方有消瘰丸、苍附导痰丸、香棱丸等。常配伍理气、活血、化痰、利湿药物。

(八)清热凉血

热为阳邪,热入血分,扰于冲任,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经行吐衄、胎漏、产后发热、恶露不绝等疾病,治宜清热凉血。血热有实热、虚热的不同。清实热常用药如黄柏、黄连、黄芩、栀子等,常用方如清经散;清虚热常用药有地骨皮、牡丹皮、白薇、墨旱莲等,常用方如两地汤、知柏地黄丸、加减一阴煎。

若热邪炽盛,可蕴积成毒,热毒与血结,热盛肉腐则酿脓,可发生盆腔脓肿、阴疮、阴肿、乳痈、孕痈等疾病,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常用药如虎杖、败酱草、蛇舌草、野菊花、青天葵(广东常用药物)、半枝莲、土茯苓、紫花地丁、牡丹皮、桃仁、赤芍、红花、毛冬青、益母草、大黄、炮穿山甲、七叶一支花,代表方如解毒活血汤、五味消毒饮、托里消毒散、大黄牡丹皮汤等。

(九)温经散寒

寒为阴邪,客于胞中,血为寒凝,则冲任血行不畅,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不孕症等疾病,治宜温经散寒。常用药如肉桂、附子、桂枝、艾叶、小茴香、丁香、干姜、吴茱萸等,常用方如温胞饮、温经汤、当归四逆汤。素体阳虚,虚寒内生者,多兼精血不足,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益精,可配伍补血活血稍加益气和温养冲任之品。常用方如右归丸、艾附暖宫丸。

(十)利湿除痰

痰湿壅阻冲任,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癥瘕、不孕症等疾病;水湿泛溢肌肤,则可致经行浮肿、带下病、妊娠肿胀、阴痒、阴疮等疾病,治宜渗湿利水及祛痰化浊。常用利水渗湿药如猪苓、泽泻、薏苡仁、川萆薢、通草、车前子、冬瓜子、滑石等;芳香化湿药如藿香、紫苏梗、佩兰、豆蔻、草豆蔻、草果、石菖蒲等。湿热蕴结者,治宜清热利湿。常用药如茵陈、车前草、鸡冠花、黄连、黄柏、龙胆草等,常用方有二陈汤、丹溪治湿痰方、龙胆泻肝汤、止带方等。素体脾虚或肾虚,水湿失于运化而致痰湿为病者,需兼顾健脾、补肾,标本兼治。

(十一)解毒杀虫

凡感受湿、热之邪,日久化为湿毒、热毒;或外感热毒、湿毒,损伤冲任;或感染虫疾,虫蚀阴中,导致崩漏、产后发热、带下病、阴疮、阴痒、盆腔炎等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祛湿杀虫。常用清热解毒药有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败酱草,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常用祛湿杀虫药有土茯苓、川萆薢、车前草、苦参、百部、蛇床子、雷丸、鹤虱等,常用方如萆薢渗湿汤。

邪毒、虫疾为患,常有局部症状,需配合外治法治疗。

(十二)调理奇经

奇经中的冲、任、督、带脉与胞宫有经络的联系,对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发生、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故《医学源流论·妇科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因此,妇科病的治疗需要重视调理奇经,尤重冲任。叶天士指出:“奇经之结实者,古人用苦辛芳香以通脉络,其虚者辛甘温补,佐以疏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明确指出治疗奇经的通与补两大治法:实者,通经脉;虚者辛甘温补,佐以疏行脉络。其目的在于气血调和。

调理奇经的药物以严洁等所撰的《得配本草·奇经药考》列举最详,共列34种治奇经药物,并列出每味药物作用于某一奇经及其所治病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卷九》,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等医籍中,亦有不少运用调理奇经药物治疗妇科病的记载。奇经用药以暖子宫、填精髓、调肝肾和通血络为主。治奇经的药物大多入肝肾二经,故从肝肾论治,调补肝肾是调理奇经的要领。

1.温补奇经

凡冲任虚寒、督带虚损,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带下病、胎动不安、不孕症等疾病,治宜温督脉,补冲任、暖带脉。常用药如鹿茸、鹿角胶、鹿角霜、鹿衔草、附子、肉桂、川椒、蛇床子、艾叶、桂枝、细辛、紫石英、补骨脂、续断、核桃仁以及猪、牛、羊的脊髓等,常用方如斑龙丸、温脐化湿汤、温中汤等。

2.滋养奇经

凡精血不足、阴液亏损,使督脉不充,冲任虚衰,带脉失约,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绝经前后诸证、胎动不安、滑胎、不孕症等疾病,治宜调补冲任、滋养督带。常用药物有阿胶、龟甲胶、鳖甲、鲍鱼、山药、枸杞子、肉苁蓉等,常用方如左归丸。

3.通利奇经

凡奇经受邪,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督、带,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带下病、癥瘕、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疾病,治宜行气活血,祛瘀通络,或利湿化痰。常用药如川楝子、郁金、香附、乌药、延胡索、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水蛭、鸡内金、王不留行、小茴香、通草等,常用方如理冲汤、理冲丸、易黄汤等。

4.镇安奇经

凡冲气上逆,可致经行吐衄、妊娠恶阻,治宜安冲降逆。常用药如代赭石、半夏、麦冬等,常用方如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

5.固摄奇经

凡冲任不固、带脉失约,可致月经过多,崩漏、胎动不安、滑胎等疾病,治宜固摄冲任。常用药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芡实、莲子肉、桑螵蛸、海螵蛸、五倍子、白术、人参、黄芪、棕榈炭等,常用方如安冲汤、固冲汤。

调理奇经并无常法,多根据病因、病位,所涉及的经络、脏腑加以综合分析,拟定治法,灵活施治。

二、妊娠期的中药禁忌与用药原则

中药与其他药物一样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危害。其对胎儿产生的危害可分为毒性和致畸形两大类。毒性作用在妊娠早期可以导致胎儿停止发育、死亡,甚至造成流产;在妊娠中期和晚期则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低能儿或低体重儿的出生。畸形多发生在胎儿成形期,畸形所引起的危害,多是死胎或出生后不久即死亡,或致心肾畸形等难以治疗的疾病,或致唇裂、腭裂等。胎儿中毒或发生畸形后,还可能引起孕妇的大出血或不凝血以及难产等。妊娠期中药禁忌药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①对胎儿不利;②对母体不利;③对产程不利等。故对妊娠期使用中药,无论从用药安全的角度,还是从优生优育的角度,都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妊娠期的中药禁忌

根据中药对孕妇和胎儿危害程度的不同,将妊娠期禁忌药又分为禁用药与慎用药两大类。禁用药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中药。慎用药则毒性较小,药性也较为缓和,但可有伤胎之弊,主要见于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滑利药等。

妊娠禁忌的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明确注明能“堕胎”者有6种。以后在历代名医的不少医著中都专门列出妊娠禁忌药。其中尤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最多,共分为妊娠禁忌、堕生胎、活血流气、产难、滑胎、下死胎6大类395种。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这些妊娠禁忌药?古人提出禁忌药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妊娠禁忌的中药,从其性能来说,主要是具有“祛瘀、破气、走窜、过寒、过热、下行、滑利、有毒”之品。因“祛瘀”可能会致胎儿流产;“破气、走窜”则气乱,气不统血而血自下溢;“过寒”则致宫冷胎萎;“过热”则血热妄行;“下行、滑利”可使胎气下陷;“有毒”则毒胎。以上这几类药,均可犯胎而致阴道下血、堕胎、小产等,从而影响胎儿和孕妇。

历代中医医籍记载的常见妊娠期禁忌药如下。

(1)禁用药:水银、轻粉、锡粉、硇砂、砒霜、雄黄、硫黄、皂矾、大风子、野葛、干漆、地胆草、藜芦、瓜蒂、胆矾、鳖甲、麝香、蟾酥、樟脑、朱砂、全蝎、蜈蚣、天南星、白附子、皂荚、青礞石、洋金花、蒲黄、益母草、凌霄花、马钱子、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蜘蛛、蝼蛄、瞿麦、虎杖、川乌、草乌、附子、雷公藤、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天花粉、射干、重楼、漏芦、蝉蜕等。

(2)慎用药:川芎、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红花、桃仁、牛膝、王不留行、月季花、刘寄奴、枳实、枳壳、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郁李仁、干姜、肉桂、牡丹皮、赤芍、大血藤、薏苡仁、白茅根、木通、通草、冬葵子、槐角、半夏、赭石、牛黄、冰片、赤石脂等。

(二)中药在妊娠期的应用原则

妊娠期用药,尤其是妊娠安胎用药,临床常用补肾之品及黄芩、白术之类,已为医者共知。然安胎用活血化瘀等禁忌之药则甚少。因活血化瘀药因动胎、堕胎之说被历代医家列为妊娠禁忌药之首。的确,在妊娠期除用安胎药外,临床用药确感困难,而历代中医的有关医著,均列出数十种乃至数百种妊娠禁忌药,其中不乏临床常用的药物(如前述),而尤以活血化瘀类为主,常使涉医浅者无所适从,遣药棘手。反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中的处方用药竟似随心所欲,毫无用药之忌。故如何在安胎中正确认识、辨证应用一些所谓的妊娠禁忌药,在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面对患病的孕妇,医者的责任应是在治病的同时进行安胎,使胎儿不受本病、母病或药物的不良影响,能够正常发育成长。故一切违反“安胎”原则的方法,都应避免和禁忌。这当中也包括畏惧用药而失治误治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论篇》中用方10首,用药20余种。若从历代中医医著所列的妊娠禁忌药的角度来看,有过半属犯胎之药,如桂枝茯苓丸中的桂枝(《中药学》曰:孕妇慎用);牡丹皮(《中药学》曰:孕妇慎用);桃仁(《中药学》曰:孕妇禁用);附子汤中的附子(《本草纲目》曰:附子堕胎,为百药长);胶艾汤和当归散的川芎(《中药学》曰:孕妇不宜用);当归芍药散的泽泻(《大明本草》曰:催生难产);干姜人参半夏丸的干姜(《中药学》曰:孕妇不宜使用)、半夏(《名医别录》曰:堕胎);当归贝母苦参丸的贝母(《小品方》曰:贝母令人易产);苦参(《神农本草经》曰:治瘕、积聚);葵子茯苓散的葵子(《备急千金要方》曰:疗妇人产难内闭);白术散的牡蛎(《名医别录》曰:除老血)。难道仲景当时尚不知这些药物会对妊娠造成下血、堕胎、小产吗?非也。否则,实与“医圣”盛名难符。大凡碍胎之品,并非一定具有碍胎的特异性,只不过是其具有前述的“祛瘀、破气、走窜、过寒、过热、下行、滑利、有毒”性能。因医者辨证不确,用之不当而致。若辨证正确,药用得当,病药适称,虽“毒”虽“忌”亦可使病去胎安。如张仲景对“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者,用附子汤温其脏。他抓住了本证阳虚寒甚的病机,认为非附子不能温其脏,故大胆使用了妊娠忌药附子,使宫暖胎安。又如仲景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来治脾胃虚寒、寒饮内停之妊娠呕吐,方中虽有干姜、半夏二药犯胎,但仲景以为非此不能驱胃寒停饮、降逆止呕,且用生姜汁糊丸,去制半夏之毒性,使病邪除,药力尽,不致有犯胎之虞。综观仲景在妊娠病中的处方用药,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准确,病机能否紧扣,病药有否适称,而不单单是考虑方中某药是否犯胎。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意为孕妇确有病患,则用药治之无害,但不可太过。前人所谓的妊娠禁忌药,包括活血化瘀药等,并非绝对为妊娠安胎之禁区,应用的关键在于“有故无殒”,紧扣病机,权衡用之。有谓:“凡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当之,非孕当之;病当之,则病去而胎安;若无是病而误用是药,则诛伐无过,诛伐无过,则孕当之,孕当之,则胎动不安。”正是“若遇阳明实热,大黄亦属安胎之品,人参变为伤胎之药”。

安胎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非无原则、无选择地妄用,应在辨证有瘀血动胎的基础上,有病则病当之,选用药性较为和缓之品。对药性峻烈,破血逐瘀之属,则不可妄投。同时注意药量宜轻,药味宜少,中病即止,切勿过剂,否则会成“诛伐无过,则孕当之”而致堕胎、小产。故历代中医将一些可能犯胎的药物列为妊娠禁忌药,其意在为后人说法,在未得辨证精华、胸有成竹时,宁缺勿滥,提醒医者对孕妇用药应持慎重态度。然当医理清晰、辨证准确时,就勿拘泥于某人所说,受束于某书所道,而应学仲景精神,辨证、权衡、适时用之,使病去而胎安。

多年来,笔者时有把一些妊娠忌药应用于安胎中,每有良效。最常用的是将活血化瘀药辨证用于胎动不安而有瘀血内阻的患者,常能取得积血除、下血止、胚胎安的效果。 pm0MNqR56kz+mSkduN/ehqqvNtfPuCfwB+unIJ56nwIvn4r0Zg99paM79jUA3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