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关于马衡及其日记

马思猛

马衡﹐字叔平(1881—1955)﹐别署无咎、凡将斋主人。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是杰出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少时随父在苏州就读私塾。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肄业。在家自学经史、金石、篆刻等﹐至中年书法、治印皆有盛名。1929年立于清华园的王国维纪念碑﹐即由陈寅恪、马衡、林治钧、梁思成四位先生分别撰文、篆额、书丹和拟式。

1917年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征集员﹐1918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讲师﹐兼教马术。1923年任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考古研究室主任。1923年至1929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物美术部主任。1924年底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收故宫文物。1925年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1929年至1931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33年任故宫博物院代院长。1934年至1952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47年至1955年任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马衡先生主持故宫珍藏的重要文物辗转西迁﹐为保护国宝做出了可贵贡献。

马先生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并对宋代以来的金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从文字的演变和有关铭刻的对比﹐论定石鼓文是东周时秦国的刻石;根据新莽嘉量等的实际测量﹐推定汉唐间的尺度比率和长度;对汉魏石经资料做了收集、整理和全面研究。他的著作有《汉石经集存》(陈梦家点校编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凡将斋金石丛稿》(傅振伦编辑﹐中华书局1977年)、《凡将斋印存》(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等。

马衡的夫人叶薇卿﹐浙江镇海人。其父是上海赫赫有名的“五金大王”叶澄衷﹐马衡在“叶家花园”度过了他刻苦自学金石学的青年时代。天道酬勤﹐1917年﹐北京大学为既无学历又名不见经传的马衡提供了金石学的讲台﹐使他有机会展示他的金石学学术研究成果和书法篆刻才艺﹐并很快得到学术界公认﹐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也正因如此﹐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后﹐历史赋予了马衡进入故宫服务的机遇﹐他受聘参加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文物的点查工作﹐并于次年10月以北大学者身份兼任了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和古物馆副馆长。“余负典守之则”从此成为马衡始终如一的信念。本一心钻研金石学、不问政治的马衡﹐却在之后二十多年内忧外患的动乱中﹐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创建守护故宫博物院做出了卓著贡献。

马衡本是不记日记的。在其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他以不同形式记录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从他的藏书、碑帖中看到大量他亲笔批注的跋文、释文、识文﹐字字句句凝聚了马衡倾心金石学研究的心血和成果。他在《清拓汉樊敏碑跋》中﹐就详细记述了自己鉴别古籍的趣事:

右樊敏碑,《隶释》录其全文。此后谈金石者不再著录,此碑盖已佚之久矣。上海徐紫珊得顾云美塔影园藏宋拓本,双钩锓木。沪城遭乱,原本又不知流落何所。道光初年,北平杨海琴于庐山荒郊中访得原石,此碑始复显于世。当洪氏释碑时得石已就泐,今又湮没数百年,宜其模糊过半,顾据此拓本,可以补洪氏之缺者三字,正洪氏之误者五字。“浑元垂像”之“像”,“岳渎□仁兮”之“仁”,“魂神往兮”之“往”,皆洪氏之所缺。“饮汶”洪误作“饮汝”,“光和之末”作“光和之中”,“俊艾”作“俊×”,“浑元”作“演元”,“火佐”作“大佐”,至“刊石勒铭”遗去“石”字,则《隶释》传写之伪也。徐氏双钩本“大选”之“大”作“天”,“遭偶”之“偶”作“遇”,不知何所依据,细审此拓,始知洪氏所释不误。辛亥十一月马衡记。

昨碑估以一本见示,纸墨俱旧,的是明拓。细审,与徐氏所摹塔影园本无毫发异。始知所谓宋拓孤本者尚是复刻。碑估视为奇货,索值极昂。予不顾以重金购此摹本也。徐氏所摹无额,彼有额,而与此迥殊。设不见此原石拓本,不又为所朦混乎?壬子孟冬衡又记。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土大片沦丧﹐家园满目疮痍﹐亲人不幸离散﹐眼看着连国家的文化命脉也陷于危境之中﹐不得不辗转迁移。在护送故宫文物西迁的长途跋涉中﹐马衡发出了“剑门险峻绝跻攀﹐到此方知蜀道难”的感叹。在八年全面抗战艰苦岁月里﹐马衡书写了近百首诗篇。记录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抗日的壮丽画面;抒发着自己忧国忧民、思念故乡和亲友的感人情怀。1938年7月28日﹐马衡诗简《答五弟》曰:“去年今日在牯岭﹐故都烽火适告警。仓皇下山返京师﹐塞北江南音讯梗。贼势披猖历期年﹐九江又复沦腥羶。旧游如梦不堪忆﹐犹若置身匡庐巅。强寇贪欲无止境﹐不得武汉志不逞。武汉纵得亦徒劳﹐侵入愈深愈无幸。君不见﹐东西南北各战场﹐土地沦亡民不亡。军民联络誓杀贼﹐运动游击战术强。外耗寇力内锄奸﹐后方捷报胜前方。今日之战犹角力﹐力先竭者先败北。得地虽多亦奚为﹐一旦山河还故国。人力物力我无虑﹐坚忍相持莫犹豫。闻胜勿骄败勿馁﹐不乞人怜不求助。记取寇力崩溃时﹐即我最后胜利期。嗟彼延颈望和人﹐当与国人共弃之。”抗战胜利后﹐满怀和平建国期望的马衡却大失所望。1946年初﹐他又以《对酒书怀》表达了自己对内战又起的惆怅之情:“愁听鹃啼年复年﹐镜中白发已盈颠。人从避地三巴老﹐心为还乡一梦牵。棋劫自来终可解﹐豆萁何事苦相煎。欲浇垒块须凭酒﹐瞩目疮痍意惘然。”

1948年12月13日﹐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马衡坚守着北平故宫博物院﹐婉拒了南京方面要他南飞的电令﹐选择了和他所守护的国家命脉一起留下﹐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新中国。他在和张元济的诗中唱出了“人为刀俎我鱼肉﹐近百年来久不平。今日解除旧羁绊﹐国家独立始形成”的心声。马衡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感﹐坚定不移地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个旅程。在中国现代史上被称为两种命运大决战的关键时刻﹐马衡敏锐地拿起笔﹐又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抵达北平城下、北平瞬息万变的形势。作者不仅记录了自己﹐亦记录了当时从家庭到社会、从同人到亲朋等各种人物的思想反应和心态。《马衡日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忠诚老实运动、“三反”运动、北京旧城改造与古建筑保护之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当时对文化界、教育界、考古界和位于北京中心的故宫的影响。

马衡还通过日记﹐记述了他与许多政府要人﹐上层民主人士﹐文化界、考古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与周恩来、傅作义、何思源、杭立武、陈叔通、马叙伦、郭沫若、张元济、裴文中、郑振铎、徐悲鸿、董希文、傅振伦、陈梦家、启功、郑天挺、唐兰、王冶秋、徐森玉、吴湖帆、张珩、张䌹伯、容庚等人物之交往﹐今天读来﹐好像先生在为后人讲述着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此间﹐马衡忙于行政﹐已无暇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但他却以日记形式﹐为后人留下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段改天换地的历史瞬间。

《马衡日记》手稿﹐自1948年12月13日起到1955年3月24日止。中无间断﹐分装八册。马衡逝世后﹐家属为了洗刷先生在故宫“三反”运动中蒙受的不白之冤﹐决定请文化部派员到家将包括《马衡日记》、私人印玺、信札等在内的全部文献和文物封存﹐后由文化部一并拨交给故宫博物院。《马衡日记》也因此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

《马衡日记》六年零三个月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从1948年12月13日解放军完成对北平包围当天起到1949年10月。此间经历了围城、部分南迁文物运往台湾、北平和平解放、军管会代表接收故宫、故宫重新对外开放、故宫文物的分类提集、故宫博物院人事调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事件。

二、自1949年10月至1952年元月。新中国成立之初﹐接待党政军领导、解放军、志愿军和国际友人等参访﹐举办故宫内外的各种陈列展览﹐成为马衡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其中不乏筹备十世班禅进京并接待参观﹐恢复展开古建筑的修缮﹐《伯远帖》《中秋帖》等一批国宝级文物回归等事件的详细记载。其间也有故宫人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人人过关”的忠诚老实运动中表现的记述。

在以上两个阶段﹐马衡一直处于故宫博物院领导的地位。

三、1952年元月至1952年11月。随着“三反”运动的深入开展﹐公安部接管了故宫﹐故宫的留用人员全部撤迁到公安干校隔离审查﹐马衡也在其中。五个月后回家﹐在听候所谓故宫全案处理的赋闲期间﹐马衡完成了《汉石经集存》初稿﹐11月得文物局秘书口头通知:“故宫‘三反’运动之领导者(公安部)因尚有七人未处理﹐全案不能结束。”告知马衡先到他兼职的文整会上班。马衡就此被免去故宫博物院院长职务而保留了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职务﹐离开故宫﹐专事管理北京古建筑修缮工作。在1952年的最后一天﹐这位从晚清走过来的古稀老人在日记中写下了五味杂陈的一笔:“综结一年来经验教训﹐知曩日之洁身自好不适用今日﹐必须联系群众﹐采取互助方能为人民服务也。”

四、1952年11月至日记终结。这段日记让读者感受到马衡“不为个人荣辱所影响”心怀天下的胸襟。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北京文整会的工作中﹐在其日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傍晚量之又升至三十九点五度。昨夜梦魂颠倒﹐口渴如灼﹐愈饮则愈渴。梦中所阅者﹐大抵皆故宫、文整两处文件﹐阅其由即能悉其内容。其中有已解决者﹐有未解决者﹐亦有无从解决者。”作者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惦念着故宫、文整会工作和坚持完成有关汉魏石经著述的坚强意志﹐令人感念。

《马衡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历史大变革中﹐故宫内外所经历的各种事情﹐作者的见闻与思想都真实地映在其中。它不仅使人们回忆起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而且将作者及其他前辈们的性格、事业和命运点点滴滴地显现出来。光阴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阅读这部质朴无华的日记时﹐虽有岁月沧桑之感﹐却令人感到十分亲切;尽管早已时过境迁﹐其与今人之思想境界已不可同日而语﹐却仍不失为一部珍贵的文史资料。

又及﹐马衡所记日记原文中星期写法﹐均为“星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六”“星期”﹐现为了符合出版物文字使用的规范﹐此次出版将“星一”至“星六”中间统一添加了“期”字﹐“星期”则写为“星期日”。

二〇一六年六月廿日 h6/YDTX00vfBr2cg5LSW60GK0Ymrg9wyLdTF3d8oZjwq8Hb3/ekWXon6lpJTgt8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