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是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而特色小城镇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本篇聚焦上海市郊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选取枫泾镇科创小镇、山阳镇海渔小镇、廊下镇田园小镇、张堰镇文化小镇、亭林镇文艺小镇,这五个特色小镇案例反映了上海郊区具有区位价值明显、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基因”鲜明、高端农产品和旅游需求旺盛等特殊背景。依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设计,未来上海市应“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发掘文化特色鲜明、风貌格局独特的特色小镇和村落,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特色、重塑乡村风貌过程中推陈出新”。因此,这五个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除了遵循一般建设所关注的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外,要更注重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优化,聚焦文化旅游业、科技创新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经济的发展。
上海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响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国家倡议或战略。上海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遵循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升主城区功能能级。建设特色小镇既能与上海市都市经济融为一体,又能带动都市圈周边农业农村的发展。要做到镇镇有特色,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健康文化内涵、旅游特色、乡村情怀和一定社区功能,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发展空间平台,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特色小镇的“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立足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各级党委书记、镇长有新理念、新思想,不缺“好点子”,但考虑到建制镇迫切需要能把产业升级、空间更新与投融资深度融合的规划团队,以及政府在打造特色、招商和管理运营上缺乏专业经验,一般会选择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入合作。
特色小镇的“城”。不同于其他地区“非镇非区”的小镇模式,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建制镇镇区+若干特色功能组团”的特色小镇。面对建设用地利用低效、国土开发强度过大的问题,上海提出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约束性目标。在这种约束下,特色小城镇建设不可能大拆大建,重新“铺摊子”,规划3平方公里区域从零打造,只能以建制镇的大盘子为基础,走空间更新、存量盘活的路子。因此,上海市的特色小镇在“城”的建设中,立足小镇产业特征、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强化旅游、文化、社区功能混合。在小镇建设中嵌入文化功能,融入历史文化和产业文化元素,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产业文化独特的魅力空间。同时,在小镇建设中嵌入社区功能,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供社区服务,构建便捷的“生活圈”、优良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
特色小镇的“人”。特色小镇建设应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上海市人口规模接近2 500万人,且还在不断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非常高,面临人口疏解压力;特色小镇的建设,应重点统筹布局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养老机构等设施,缩小小镇与主城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同时,特色小镇已经超越了传统产业概念,需要复合型、创意型的高端人才,但此类人才本身就很稀缺。因此,特色小镇在引进人才时应把人才政策做实,要秉持“筑巢引凤”的信念,若真正能提供发展事业的新天地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自然可以汇聚人才、留住人才。
特色小镇的“文”。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发展使得城乡边界模糊,城乡文化不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各村镇和区域区分的文化标志和符号。随着城乡边界的日渐模糊,以乡土为载体的传统民间文化失去生存的土壤。现阶段及未来特色小镇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竞争、转型升级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小镇的传统文化是这个地区的“根”,只有保护好这个“根”,小镇才会可持续地发展。
可见,上海市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以“产、城、人、文”为基础导向,分别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国际化大都市特点,区别于非大都市圈可以新造小镇的实际。金山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全国其他地区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是如何处理自然生长和人工培育的关系。小城镇大多是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自然形成的,现在要用几年时间按人工培育方式培育特色,多数地方干部不知道如何用力,担心人工培育变成“无土栽培”。二是如何处理功能疏解和要素集聚的关系。受行政和区域分割竞争的影响,中心城区疏解出的功能面临重复承接、优质要素面临被稀释分散的风险,本该以集聚凸显特色的效应很容易被地区同质化竞争削弱。三是如何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以建制镇为主体形态建设特色小城镇,涉及的发展空间更为广泛,迫切需要紧扣产业需求、掌握优质资源的综合性高品质开发运营主体,但这类企业主体非常稀缺。没有清晰的投资主体,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就无法建立。以上都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建设特色小镇可能面临的各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