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休闲逐步成为我国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主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上海、武汉和成都为实证案例,选择城市居民休闲方式、活动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满意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主要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纵向比较分析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现实状况。本文以实证调查为基础,从休闲方式选择的角度切入,旨在切实深入地掌握国内不同发展水平下典型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现实状况,并从中深入挖掘其真实需求,进而探究现代城市居民休闲生活从现实状态到理想目标的距离与途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跨度10年的纵向比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3个典型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变迁。

第二,纵向比较分析城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在休闲方式选择现状反映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城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纵向比较,以此观察影响因素在时间趋势上的变化,同时进一步探究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深层需求,为提高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途径思考提供深层依据。

第三,纵向比较分析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满意度状况以及对城市休闲状况的评价。通过观察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满意度的变化,可以把握休闲生活质量的整体面貌。同时,结合城市休闲状况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明晰影响城市居民休闲满意度的主要方面,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和提升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

第四,横向比较分析上海、武汉和成都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基于上述3个城市居民休闲方式、活动选择影响因素以及休闲满意度的调查统计结果,分别在2004年和2014年两个时间断面,横向比较3个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满意度状况,在分析城市差异性的同时,最终找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的一般规律性,进而凸现休闲方式与城市文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试图从中解读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深层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寻城市休闲的共性与个性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

第一,采用社会学问卷调查方法。在把握宏观层面城市休闲发展总体趋势的基础上,注意研究和分析微观层面具体的居民休闲方式、休闲活动选择影响因素及其满意度。将宏观理论的指导和发展关系的概括与微观层面的详述和材料相结合来完成论证。

第二,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表象是可以衡量和计算的,数据和图表比定性分析更能一目了然地说明问题,更能反映不同城市居民的休闲状况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因此,本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定量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客观数据为依据,对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现状进行客观表述,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期深入反映不同地域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本质特征。

第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本研究涉及文化传统各具特色的三个区域中心城市。因此在分析总体规律时,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辩证地总结不同城市和地域的居民在休闲方式选择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和需求。另一方面,本研究基于2004年和2014年跨度为10年的两次问卷调查,10年间城市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必然随之发生演变。通过城市休闲生活方式的纵向比较,能够将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诸层面立体地呈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对城市休闲经济、休闲功能进行全面的观照。

鉴于本书的研究主题,以及采用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要求本书的研究重心尽可能下移,不是停留在对城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的表面现象进行一般的简单描述,而是从休闲与人、休闲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中,以丰富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上海、武汉和成都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具体形态,近距离观察城市休闲真实的发展经历和普通居民真实的休闲倾向。通过将研究目标重心的放低,力图接近不同地域城市休闲发展的本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本书还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城市居民休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增加对城市休闲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的挖掘,加强说服力。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从休闲方式、休闲满意度等相关文献出发,基于生活方式和休闲社会学等理论成果,分别以2004年和2014年为研究的时间断面,并以长江流域下游、中游、上游的中心城市上海、武汉和成都作为研究的核心空间,紧紧围绕休闲方式问题展开实证研究,比较分析3个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包括同伴选择、休闲活动、休闲场所、休闲时间和休闲消费,休闲活动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满意度,从而针对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提升途径,以及都市文明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休闲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四、概念界定

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休闲、休闲方式、休闲动机、休闲同伴、休闲活动、休闲时间、休闲场所、休闲花费、休闲决策、休闲满意度等。

(一)休闲

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论著,都对休闲的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分析休闲的定义时,斯多克戴尔(Stockdale)提出了有关休闲概念认识的三大要点:一是在一定时间内,个体可自由支配选择的心理活动或状态;二是在客观上,休闲与工作相对立,是非工作时间或闲暇时间的感受;三是主观上,休闲活动强调发生时本质上的观念,其呈现的意义在于个人信念与知觉系统,因此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场合 。目前,有关国内外休闲的定义数不胜数,以下只是从时间、活动、劳动、心态、生活和特征等角度出发,梳理一下有关休闲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

基于时间的定义。赫伯特(Herbert)认为,休闲是个体自主做出选择、自愿参加活动的时间

基于活动的定义。世界休闲组织(World Leisure Org.)指出,“所谓休闲就是人们在完成工作和其他任务之后,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是以补偿性活动为基础的活动 ”。

基于劳动的定义。勒科尔·比西埃(Le Corbusier)认为,“休闲这个词决不反映一种不应提倡的惰性,而是一种付出劳动的巨大努力,一种发挥个人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劳动;一种既不能出售也不能盈利的忘我的劳动 ”。

基于心态的定义。皮柏(Pieper)强调,“休闲乃是一种心智上和精神上的态度——它并不只是外在因素的结果,它也不是休闲时刻、假日、周末或假期的必然结果。它首先乃是一种心态,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

基于发展的定义。梁颖以为,休闲是“有计划地暂时停止日常工作,以刻意安排参加各种与本职工作完全不同或毫无关系的活动来摆脱日常工作、劳动带来的各种精神压力,并利用这些活动与日常工作之间的极大差异性来恢复消耗的体力和精神,弥补智力磨损,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灵感,增强创造力 ”。

基于生活的定义。杰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为,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

基于方式的定义。皮格拉姆(Pigram)提出,简单地说,休闲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待和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

基于特征的定义。杜马兹迪埃(Dumazedier)指出,所谓休闲,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为了休息,为了消遣,或为了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以及为了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是随心所欲的总称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休闲定义的角度是非常多元化的,不同的角度会形成相应的概念,而且一个具体的概念不可能涵盖休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所以既要学会观察一个个具体定义之间的差别,又要努力识别形成概念之间差异的原因,这样就可能比较科学和完整地认识休闲概念,并理解休闲所包含的相关内容。

总之,基于以上对相关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休闲是个人自由时间、自由活动、自主状态和自我发展合理组合的总称。当然,正确认识休闲的科学内涵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休闲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有效使用;第二,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虽然与人们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毫无关系,但与“既不能出售也不能盈利的忘我的劳动” 并不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忘我的劳动恰恰是休闲的重要形式;第三,休闲既是人们对生活理想和价值理念的一种理性诉求,也是一种行为实践;第四,休闲活动成为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具体形式;第五,合适就是最好的休闲形式。

(二)休闲方式

所谓休闲方式则是指“人们在日常闲暇时间里从事的能够满足愉悦、安逸、刺激等心理和生理需求活动的方法和形式 ”。休闲方式的直观形态是休闲活动及其利用方式,但并不等同于休闲活动。休闲方式更体现主体的能动性和目的性,表达对休闲活动选择的倾向和偏好。休闲活动是休闲方式的客体,是休闲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收入的不断递增,导致休闲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休闲的本质也逐渐被广大民众了解,特别是休闲对个人发展以及休闲消费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较高的认可。相比于过去以看电视、参加旅游活动为主的休闲方式,现如今已逐渐被多元化的休闲方式代替。应该说,经济、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将不断地更新休闲方式,各种形式、各种主题、各种内容的休闲方式伴随商业化和市场运作的深入将被大量开发,满足人们放松、愉悦、教育、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

(三)休闲动机

所谓休闲动机,是指在休闲需要的激发下,引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与个体行为 。一方面,休闲动机产生于休闲需要,无论这种需要是主动产生的,还是被迫形成的;另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行动,而休闲动机不仅是产生休闲行为最直接的驱动力,也决定了人们休闲行为的方向性和目标性。概括起来说,首先,人们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产生了休闲需要,但是如果没有形成相应的休闲动机,那么就不会产生具体的休闲行为,休闲需要也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其次,休闲的产生与人们的需要密不可分,休闲表现为人们改善或调节心理和生理的一种生活愿望,休闲动机就成为一种内在力量或推力,是形成休闲行为的驱动力。再次,动机的产生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观察,通常与态度、文化、认知和准则相关,因而使人们形成独具特点的动机模式。最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以及层出不穷的休闲活动方式,都会对人们的休闲动机产生影响,并体现在人们的休闲行为过程中。

休闲动机是直接驱动人们采取形式多样的休闲行为的内在动力,从而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休闲需要。正是在不断发展的休闲动机的影响和驱动下,休闲才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动机分类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休闲动机进行分类。首先,从动机的起源角度看,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其次,从动机指向对象的角度看,分为物质动机和精神动机。最后,从诱导动机产生的原因角度看,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但在现实中,由于出发点不同,有关休闲动机类型划分存在较大差异。不过,大都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克兰德(Crandall)综合了有关休闲动机研究的相关成果,经过梳理,将休闲动机归纳为17个类别,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居民休闲动机构成的基本状况,至今仍然对我们正确把握休闲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见表1-1。

表1-1 休闲动机的分类

资料来源:[英]C.米歇尔·霍尔,斯蒂芬·J.佩奇.旅游休闲地理学——环境·地点·空间[M].周昌军,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44,表2.1.

(四)休闲同伴

所谓休闲同伴,简单而言是指一起从事休闲活动的人。人类具有社会属性,人们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活动中,都希望与外界产生联系。休闲活动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同伴是人们参与休闲活动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体现,休闲同伴选择是休闲活动价值取向的首要因素,找到合适的休闲同伴对放松心情,培养个人兴趣、增进友情、促进家庭和睦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不同时期的休闲伙伴选择可以反映特定的城市居民在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所持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本研究选项设计代表着个体深层次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不同程度,家人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选择家人代表着受访者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选择朋友和同事,因为具有自由选择权,所以代表着次级的个人主义;选择单独出行,代表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观念

(五)休闲活动

休闲活动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内实现休闲目标的具体形式或载体。因此,休闲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人们身心放松的一个载体,是个体活力恢复的一条渠道,也是人们对内心冲突宣泄的一种形式。同时也为想逃脱日常工作琐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有益身心体验的舞台

关于休闲活动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空间角度讲,可以分为室内休闲活动与室外休闲活动。从活动性质讲,可以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各种休闲活动归结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即游憩活动、娱乐活动、游戏活动、旅游活动和体育休闲活动等。从动机角度讲,可以分为以下七种形式,消遣娱乐类、怡情养生类、体育健身类、旅游观光类、社会活动类、教育发展类、消极堕落类,见表1-2。

表1-2 休闲活动分类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楼嘉军.娱乐旅游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3;王雅林,刘耳,徐利亚.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0-51的有关内容整理制作。

显而易见,现代社会休闲活动内涵丰富、类型众多、特性多元,为现代社会人们在职业劳动和社会必要活动以外,谋求个人兴趣的充分发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合理完善心理构架,促进人格精神的现代化,乃至促进整个社会群体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实施载体。当然,也应看到,随着社会发展和活动形式深化,各种休闲活动之间的边界出现模糊或重叠的趋势。

(六)休闲时间

所谓休闲时间,也称作可自由支配时间,是指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以及满足生理需求和家庭劳动需要等时间之外,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

对休闲时间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首先,休闲是一个时间概念,可以用时间尺度对人们的休闲活动进行衡量,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休闲。其次,休闲时间是构成人们完整休闲活动的一个制约性条件。一般认为,影响休闲有三类因素,内在制约因素(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人际关系制约因素(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和结构性制约因素(structuralconstraints) ,其中,休闲时间属于结构性制约因素范畴。最后,休闲时间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空闲时间,尽管空闲时间也是一个时间概念,然而,在许多时候人们常常将休闲时间等同于空闲时间。

一般认为,空闲时间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一个时间概念。阿尔那德(Arnould)认为,空闲时间是指人们“不用于工作和不负任何责任的时间 ”,展现了人们暂时脱离工作后的一种生活状态或时间方式,所以空闲时间是与工作时间相对应的。因此,从时间尺度上看,空闲时间要大于休闲时间。西巴斯田(Sebastian)认为,“人人都会拥有空闲时间,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休闲。空闲时间是一种人人拥有的并可以实现的观念,而休闲却并非是每个人都可以真正达到的人生状态 ”。

根据各国劳动法规定,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大致分为3种,即工作中的间隙时间、每日的休闲时间和休假。为了说明人们休闲时间的使用特性和规律,这里将各类休闲时间再细分为工作中的间隙休闲时间,每天工作、睡眠和家务活动以后的休闲时间,周末双休日,公共节假日和带薪假期5大部分。

休闲时间是指当工作(包括有酬工作和无酬工作)、生活事务、睡眠和其他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人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 。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个体或家庭拥有休闲时间的多少是居民能否积极参与休闲活动的前提。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结构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生活结构和生活状态的差异,其中休闲时间的占有量则可以直接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

当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带薪休假政策不断规范化,逐渐形成了以公共休假制度、法定假日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的休假制度 ,为居民从事各种休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障。

(七)休闲场所

休闲场所是居民实现休闲行为的空间载体。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既要考虑居民的休闲需求,又要考虑配套休闲场所的发展。休闲场所是娱乐休闲活动的空间属性,同时也是休闲服务有形展示的载体,可以帮助居民感受到休闲服务带来的利益 。休闲场所通常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休闲性的特点,与居民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休闲场所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居民“重游行为”的休闲活动,而居民也依赖于休闲场所的设施和服务使身心得到放松 。理论上来说,休闲场所的选择应该与休闲时间的长短、休闲方式的选择具有对应性和同步性,即不同时间情境下进行不同休闲方式的休闲场所存在差异且有规律可循。

(八)休闲花费

休闲花费是指居民在进行休闲活动时的经济开销。人们在进行休闲活动时,除了需要充足的时间,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产品、设施和服务,这必然会产生休闲花费。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人们从过往单纯地以物质为主导的消费逐步转移为以满足休闲娱乐等精神满足的脱物化消费,因此,娱乐因素更多地渗透到居民购物、餐饮及其他日常生活中 ,使生活与休闲紧密相连,也促使居民休闲消费增长,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休闲花费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受到休闲活动和休闲场所等选择的限制。

(九)休闲满意度

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休闲满意是指居民休闲需求被满足后产生的心理愉悦感与满足感,揭示的是居民参加休闲活动的事前期望与结束休闲活动后的实际感受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所谓休闲满意度则是指衡量居民休闲需求得到心理满足程度的一种指标,其数值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居民在参加休闲活动后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的大小 。通过休闲满意度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个体是否从他们参与的休闲活动中获得了期望的效益,考察休闲活动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判断和预测他们是否乐意参与这些活动,或者使他们发展与满意度水平相当的休闲活动,甚至丰富他们对休闲活动的选择。而这里所说的休闲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对休闲活动、家庭休闲生活和城市休闲环境三方面的感知评价。 aXILWaBuJKjAzqIPgp99CZEAIuCaOczcRTCETOGkjhtv6kU94MdbvaH62lwutB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