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三章
贺普仁教授引用经典针灸名著选穴法

古代医集文理深奥,辨证灵活,解明学术秘籍,受益良深,充分发挥其中精髓,颇受启迪。贺老研究针灸歌赋,解释处方的特点及规律。

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学家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实践的高度概括,是历代针灸医家的智慧结晶,歌赋以言简意赅、合辙押韵、运用方便、疗效显著为特点,因此广为流传,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古代针灸歌赋医集文理深奥,辨证灵活,各具不同的特色,歌赋中的大量针灸,是针灸临床之精华,适用范围广泛,突出辨证,强调补泻,贺老常引用经典针灸名著选穴法。

正如歌云:“千载医集浩如海,名家荟萃凝成歌,字字千金心血注,句句谙练功效卓。”值得我们临床借鉴。

一、针灸歌赋选穴法

1.《百症赋》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头风:囟会、玉枕。

偏头痛:悬颅、颔厌。

头痛:强间、丰隆。

面肿:水沟、前顶。

面上虫行:迎香。

目眩:支正、飞扬。

目黄:阳纲、胆俞。

泪出:临泣、头维。

目中漠漠(视物不清):攒竹、三间。

雀目:行间、睛明。

动:颧髎、人迎。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耳内蝉鸣:听会。

鼻衄:天府、合谷。

鼻内无闻:通天。

鼻痔(鼻息肉):龈交。

:颊车、地仓。

颔肿口噤:阳谷、侠溪。

舌干口燥:复溜。

舌下肿痛:廉泉、中冲。

舌缓不语:哑门、关冲。

失音:天鼎、间使。

牙痛:耳门、丝竹空。

喉痛:液门、鱼际。

瘿气:浮白。

瘰疬:五里、臂臑。

脊强:水道、筋缩。

背连腰痛:白环俞、委中。

胸中苦闷:建里、内关。

心下悲凄:脾俞、听宫。

胸胁支满:章门。

膈痛饮蓄:膻中、巨阙。

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胸膈瘀血:肾俞、巨髎。

腋肿:委阳、天池。

腹内肠鸣:下脘,陷谷。

冷食不化:魂门,胃俞。

水肿:阴陵泉、水分。

半身不遂:阳陵泉、曲池。

两臂顽麻:少海、手三里。

痉病:颅息。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厥寒厥热:涌泉。

湿寒湿热:下髎。

热病汗不出:大都、经渠。

发热:少冲、曲池。

盗汗:阴郄、后溪。

小便赤色:兑端、小海。

白浊遗精:三阴交、气海。

脱肛:百会。

五淋久积:膏肓、横骨。

痔瘤:商丘。

大肠不收:外丘。

肠风新下血:长强、承山。

头痛眩晕:百会。

梦魇不安:厉兑、隐白。

消渴、肾竭:行间、涌泉。

乳痈:肩井。

痃癖(积聚):冲门、血海。

癫痫:身柱、本神。

2.《肘后歌》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头面之疾:至阴。

腿脚病:风府。

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

狐惑伤寒满口疮:地仓。

肩背诸疾:中渚。

伤寒项强张目直视:列缺。

腰背挛急:曲池。

腰膝强痛:交信。

腰软:委中。

腰腿疼痛:大都。

心胸疾病:少府。

痞气:支沟。

胁肋腿痛:后溪。

脐腹痛:曲泉。

手臂拘挛:尺泽。

股膝肿:太冲。

鹤膝肿劳:尺泽、曲池、风府。

脚膝经年痛不休:昆仑、太溪。

两足难伸:支沟。

筋骨痛:尺泽。

风痹痿厥:大杼、曲泉。

疟疾:大椎、间使。

痔疾:承山。

3.《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胃中宿食:璇玑、足三里。

伤寒不出汗:期门、通里。

牙痛头痛:二间、足三里。

疟疾面肿:合谷、内庭。

胸膈痞满:阴交、承山。

腹胀浮肿:水分、建里。

肠鸣:合谷、内庭。

小肠气痛:长强、大敦。

小肠连脐痛:阴陵泉、涌泉。

脾病血虚:合谷、三阴交。

指痛挛急:少商。

手臂挛痛:肩髃。

腿冷湿痹:环跳、阳陵泉。

小腿转筋:承山、内踝尖。

脚气酸痛:肩井、足三里、阳陵泉。

足缓不能收:悬钟、条口、冲阳。

耳鸣腰痛:地五会、耳门、足三里。

狂病:间使。

4.《席弘赋》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

耳聋:听会、迎香。

伤寒耳鸣:听会、金门。

眼病:睛明、光明、合谷。

牙痛喉痹:二间、阳溪。

咽喉急痛:百会、太冲、照海、阴交。

喉风:天突。

乳病:太渊、列缺。

虚喘:足三里。

冷嗽:合谷、三阴交。

胃积:璇玑、足三里。

腹痛:内关、公孙。

心满痛:阴陵泉、承山。

伤寒呕吐:风府、上脘。

食痞气块:手三里、足三里。

小肠气痛:大杼、长强。

小肠连脐痛:阴交、涌泉。

气上攻噎:气海(灸)。

妇人心痛:心俞。

小儿脱肛:百会(灸)、鸠尾(灸)。

腰痛:委中。

气滞腰痛:横骨、大都、复溜。

腰痛脚挛急:委中。

腰痛连髋,大便急:足三里。

肩背风劳:肾俞、三间。

冷风冷痹:环跳、肾俞。

手连肩脊痛:合谷、太冲。

手痛麻木:曲池、合谷。

心痛手颤:少海、阴市。

肘痛:尺泽、太渊。

脚膝肿:至阴。

膝痛:阳陵泉。

脚痛膝肿:足三里、悬钟、阴陵泉、三阴交。

足趾麻木:太冲。

转筋目眩:承山、昆仑。

髋痛腿痛:足三里。

癫证:人中、十三鬼穴。

痫证:鸠尾、涌泉。

小便失禁:关元。

大便闭塞:大敦。

膀胱气滞:足三里。

月经不调:气海、关元。

难产:期门。

水肿:水分、气海。

伤寒:风府、风池。

七疝小腹痛:照海、曲泉、阴交。

5.《行针指要歌》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针风:风府、百会。

针水:水分。

针结:二间。

针劳:膏肓、百劳。

针虚:气海、丹田、委中(灸)。

针气:膻中。

针咳:肺俞、风门。

针痰:中脘、足三里。

针吐:中脘、气海、膻中。

6.《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面肿头痛:合谷。

偏头痛:列缺。

头腮面颊红:通里。

眼目似云蒙:太冲。

目疾:足三里。

鼻衄血:合谷。

口噤:合谷。

痰涎:列缺。

欲言声不出:通里。

暴喑:通里。

牙痛:内庭。

龋齿:合谷。

咽喉痛:太冲。

喉痹:曲池。

心胸胀满:太冲。

心腹胀:足三里。

胃中寒:足三里。

不能食:通里。

暴喘满冲心:昆仑。

诸般臌胀:足三里。

腰痛:太冲、承山。

腰骶痛:昆仑。

折腰不能顾:环跳。

腰痛不能举:委中。

肘痛:曲池。

偏风手不收:曲池。

膝难伸屈:委中。

腿软膝酸:足三里。

膝痛麻木:阳陵泉。

两足不能行:太冲。

举足不得起:阳陵泉。

举步行不得:昆仑。

酸痛筋莫展:委中。

转筋:昆仑。

霍乱转筋:承山。

四肢厥冷:内庭。

四肢重:通里。

遍身风麻痹:阳陵泉。

遍身风癣癞:曲池。

冷风湿痹:环跳。

风疹块:内庭。

伤寒:足三里。

发热无休:曲池。

疟疾:合谷。

疟疾不能食:内庭。

羸瘦亏虚:足三里。

懊恼怔忡:通里。

喜静恶闻声:内庭。

7.《得效应穴针法赋》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风伤项急:风府、承浆。

头项强:后溪、承浆。

头痛不息:丝竹空、风池。

头晕目眩:风池、合谷。

鼻塞不闻:迎香、上星。

耳聋:听会、翳风。

目昏不见:二间、太阳。

膝肿目疾:行间、睛明。

牙痛:二间、太溪。

腹胀:水分、内庭。

胁肋痛:阳陵泉、支沟。

心胸痛:大陵、中脘。

反胃心痛:章门、劳宫。

脐腹痛泻:阴谷、行间。

咳嗽寒痰:列缺、太渊。

肾病:然谷、阴交。

腰脊强痛:人中、委中。

腰背痛:肾俞、委中。

脊间心后痛:中脘、中渚。

行步难移:太冲、丘墟。

小腿转筋:承山、昆仑。

腿痛步难:髋骨、膝关。

足踝疼痛:丘墟、昆仑。

股膝疼痛:风市、阴市。

肘痛挛急:尺泽、合谷。

肘痛:手三里、中渚。

两臂疼痛:肩井、中渚。

水道不通:阴陵泉、至阴。

黄疸:至阳、涌泉、腕骨。

癫痫:鸠尾、后溪。

疟疾:间使、百劳。

七疝:大敦、阑门。

五劳羸瘦:足三里、膏肓。

死胎不下:阴交、合谷。

8.《标幽赋》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首谈经络,论针取穴,逆次候气,标本兼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补泻治疗,禁针禁灸。

眼痒眼痛:光明、地五会。

头痛头风:申脉、金门。

暴盲:肝俞、命门。

耳聋:听会、阳池。

咽痛:太冲。

喉中闭塞:照海。

心腹胀:太冲。

脾冷胃痛:公孙。

胸满腹痛:内关。

胁肋疼痛:支沟。

筋挛骨痛:魂门。

中风偏瘫:环跳。

臂痛:肩井、曲池。

血晕:阴交、三阴交、阳池。

胎衣不下:照海、外关。

心内痴呆:大钟。

体热劳嗽:魄户。

虚损:天枢。

盗汗:阴郄。

9.《玉龙歌》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提倡刺血疗法,又提倡透针疗法。

伛偻:风池、绝骨。

痿伛:人中、曲池。

头风眼痛:上星、神庭。

偏头痛:丝竹空、率谷。

痰厥头痛:风池、合谷。

目红肿痛:睛明、太阳、鱼尾。

眼热之红:内迎香。

目昏血溢:肝俞。

眼烂冷泪:大骨空、小骨空。

目痛血翳:太阳。

耳聋:翳风。

鼻渊:上星、迎香。

:地仓、颊车。

口臭:大陵、人中。

瘰疬:天井。

两肩风湿:肩髃。

肩脊痛:五枢、背缝。

腰肾虚乏:心俞、肾俞。

九种心痛:上脘、中脘。

心闷:劳宫、大陵。

反胃:中魁。

肚痛:大陵、外关、支沟。

腹中结块:内关、照海。

小腹胀痛:内庭、足临泣。

气逆饱满:足三里。

手腕难移:腕骨。

手臂红肿:中渚、液门。

臂痛:肩井。

肘臂筋急:尺泽。

膝肿痛:阳陵泉、阴陵泉。

腿风湿痛:环跳、居髎、委中。

腿脚肿痛:髋骨、膝关、膝眼。

腿脚乏力:风市、阴市。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脚气:悬钟、三阴交、足三里。

足肿难行:太溪、昆仑、申脉。

行步艰难:足三里、中封、太冲。

乳肿:少泽、瞳子髎。

赤白带下:中极。

小儿慢惊风:印堂。

卒暴中风:百会、囟会。

伤寒未解:期门。

伤寒无汗:复溜(泻)。

伤寒有汗:合谷(补)。

气嗽痰哮:乳根、俞府。

久咳喘促:璇玑、气海。

喘咳:天突、膻中。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

痰嗽:丰隆、肺俞。

感冒寒嗽:风门。

咳引背痛:身柱。

虚劳:膏肓。

神疲:至阳。

虚汗:百劳。

心虚热壅:少冲。

心惊:通里。

心悸虚烦:足三里。

肾败:带脉、关元。

梦遗:心俞、肾俞。

年老便多:命门、肾俞。

痔漏:二白。

痔疾:长强、承山。

脾泻:天枢。

便秘:支沟、照海。

腹痛秘结:大陵、外关、支沟。

癫痫:鸠尾。

呆痴笑咷:神门。

三焦壅热:关冲。

疟疾:间使。

脾虚黄疸:腕骨。

风疹:天井。

疮痍:劳宫、大陵。

10.《通玄指要赋》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行步难移:太冲。

脊膂痛:人中。

风伤项急:风府。

小便不利:偏历。

头痛不忍:丝竹空。

头晕目眩:风池。

脑昏目赤:攒竹。

目昏不见:二间。

冷泪:头临泣。

目疾:行间。

耳闭:听会。

牙痛:太溪。

头项强:承浆。

头项痛:后溪。

胸结身黄:涌泉。

心胸病:大陵。

胁肋疼痛:阳陵泉。

胃翻心痛:劳宫。

腹胀:内庭。

腹痛连脐:阴谷。

肩背痛:手三里。

脊间后心痛:中渚。

腰痛:肾俞。

腰脚疼痛:委中。

两肘拘挛:曲池。

肘痛筋紧:尺泽。

两臂痛难忍:肩井。

股膝痛:阴市。

膝肿:行间。

腿痛:环跳。

转筋:承山。

脚腕痛:昆仑。

四肢懈惰:照海。

心性痴呆:神门。

癫痫:后溪。

黄疸:腕骨。

疟疾:间使。

五劳羸瘦:足三里。

咳嗽寒痰:列缺。

肾热病:然谷。

水道不通:阴陵泉。

七疝偏坠:大敦。

泄死胎:三阴交。

11.《胜玉歌》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头痛眩晕:百会。

头风头痛:风池(灸)。

头风眼痛:上星。

眼痛:清冷渊。

目内红肿:丝竹空、攒竹。

耳闭:听会。

心热口臭:大陵。

牙腮疼紧:大迎。

筋疼痹结:支沟。

颔肿喉痹:少商。

头项强急:承浆。

瘰疬:少海、天井。

腰痛:中空。

脾心痛急:公孙。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

霍乱心痛吐痰涎:巨阙。

胃冷:下脘。

腹胀:水分。

两手酸痛难持物:曲池、合谷、肩髃。

臂疼背痛:手三里。

筋拘挛:尺泽。

髀痛:肩井。

热疮:血海。

脚风:委中。

膝肿:行间。

两膝肿:膝眼、足三里。

脚气:复溜。

踝跟骨痛:昆仑、悬钟、丘墟。

脚背痛:商丘。

两股转筋:承山。

步行艰难:中封、太冲。

小肠气痛:归来。

痔疾肠风:长强。

肠鸣泄泻:天枢。

腹痛便秘:支沟。

遗精白浊:心俞。

肾虚腰痛尿频:命门、肾俞。

中风吐沫:人中、颊车。

五癫:后溪、鸠尾、神门。

五疟:间使、大杼。

痰涎咳嗽:肺俞。

小儿吼闭:天突、紧缩。

肝血盛:肝俞。

诸般气症:气海。

胎衣不下:三阴交。

12.《灵光赋》辨证取穴精选摘要

气上壅:足三里。

心痛手颤:少海。

跟痛:仆参。

筋转:承山。

九痔:承山。

痢疾:百会、鸠尾。

腹坚:中脘、下脘。

五淋:气海、血海。

伤寒:期门。

偏坠:大敦。

邪颠:水沟、间使。

咳喘:尺泽。

流涎:地仓。

劳倦:劳宫。

水肿:水分(灸)。

五指不伸:中渚。

牙痛:颊车。

二、贺老常用穴位

1.以性能选穴

贺老在行医近六十年的临床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这与贺老在取穴上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辨证治疗风格有重要的关系。作为随诊学生的我认真学习,认真笔记,细心领会,逐步一一实践掌握。

补气:气海、太渊、百会、膻中穴。

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

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

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

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

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

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穴经穴。

祛风:风池、风府、秉风、风市、风门。

温里:荥穴、壮阳穴。

通行: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

利水:水分、水沟、水道、水泉、太溪、三阴交、阴陵泉、四渎、液门。

祛痰:络穴。

镇静安神:神门、神庭、本神、四神聪、印堂、心俞。

升举:百会、关元、中脘、气海。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

醒脑开窍:水沟、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

退热:大椎、劳宫、曲池、阴郄、尺泽、清冷渊,耳尖放血。

治汗: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

扶正祛邪:原络配穴。

2.以部位选穴

半身:听宫。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冲、环跳。

头顶:太冲、涌泉、合谷。

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

枕部:至阴、后溪、长强。

前额:解溪、丰隆、合谷。

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

面颊痛:大迎。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

目眦痛:至阴。

冷泪:承泣。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丰隆、劳宫。

牙:太溪、曲池、合谷、偏历。

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中冲。

耳朵:太溪、外关、悬钟、曲池、完骨。

颈项:列缺、支正、昆仑。

咽喉:照海、通里。

肩:条口。

肘:冲阳。

手:大椎、中脘。

脊柱:后溪、水沟、大钟。

背:合谷、养老。

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

腋窝:内关、蠡沟。

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

胃口:内庭。

胁肋部:丘墟透少海。

胁下:内关。

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

少腹:蠡沟。

腰部:委中、太溪、合阳。

前阴:大敦、水泉。

后阴:承山、二白。

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

腿部:风府、腰夹脊。

脚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脚趾:百会、中脘、章门。

3.以病因选穴

外感:合谷、外关、大椎(拔罐)。

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

内伤(伤食):足三里、天枢。

瘀血:放血。

里寒:艾灸。

顽固疾患:火针。

强壮者:针刺。

三、贺老用三通法治疗麻木

麻木是一种综合症状,可产生于多种疾病,在临床上往往久治不愈。贺氏三通疗法即微通、温通、强通的方法。微通为毫针针法,温通为火针针法,强通为三棱针放血针法。主要根据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来选经配穴,实施不同的刺法,以调补气血、温通经脉、祛瘀行滞。“通”、“调”、“补”是贺氏三通疗法治疗麻木的特点。

1.气虚型

气虚型以躯干麻木为主,多伴有倦卧乏力和躯体畏寒,四肢欠温,舌苔白,脉沉细无力。临床多以清晨醒后或卧床久后症状加重。稍事活动症状可以减轻或好转,活动稍多后麻木有加重,并且四肢酸懒明显。取穴中脘、大巨、足三里。

中脘穴为任脉之会,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中脘穴能调补中焦脾胃,运化水谷,中气得充,气血生化之源。大巨穴为阳明之穴。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大巨又为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用以调补全身气血,特别是真气未损的气虚型效果显著。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之穴,与大巨、中脘相配伍,以补中气,使中焦水谷得以运化,气血得生,麻木可愈。

治疗方法:中脘穴用4寸针,以45°角向下斜刺,针感以胃脘部发紧为好,用补法,采用轻刺激,隔日治疗一次,中脘穴加灸,每次20分钟。足三里穴用1.5寸针,以90°角向下直刺,针感以胀向上走为好,用补法。

案例:马女士,40岁,工人,双下肢大腿外侧麻木半年。原因不明,麻木时轻时重,休息静卧后症状减轻,活动后加重,曾在医院检查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经注射药物,服维生素药物未见效。用针划动及针刺试验,双下肢大腿外侧痛觉减弱,触摸自觉麻木症状加重,面积大约23cm×15cm。治疗取中脘、大巨、足三里,用补法,隔日治疗1次,7次针刺治疗后麻木减轻,又治了7次双下肢大腿外侧麻木症状消失,痛觉恢复正常。

2.血虚型

血虚型为主的多见于中年妇女,伴有夜寐不安,多梦,情绪易急躁,四肢欠温,可有月经失调,月经量偏少,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临床特点以蚁行感为主,时轻时重,也有的表现为周期性,常有夜间被麻醒的主诉。取穴三阴交、太冲、大巨、足三里。血虚多属三阴不足,三阴交穴为足太阴之输穴,交会于肝、脾、肾三阴经,善走阴血,功用补血调血,清理血瘀血滞。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肝藏血,血虚总不离肝肾之虚,《内经》记载五脏有病当取之原穴,太冲穴善走阴分入血,可以调补阴血,行气化滞。大巨、足三里调补中焦之气,三阴交、太冲调补肝脾之阴血,气充则血生,气行则血行,麻木可以消除。

治疗方法:用捻转补法,轻刺激量为度,患者感到穴位局部稍酸胀即可。如果四肢麻木为主,可以井穴点刺放血,出血量以“豆许”为度,每穴放3滴。

案例:黎女士,34岁,工人,怀孕两个月,人工流产后出现双上肢末端麻木两个月。麻木时向双臂及肩部走窜,自述以蚁行感为主,伴有急躁易怒,舌淡胖大,舌苔白,脉沉细。检查无明显体表感觉障碍。取穴三阴交、太冲、大巨、足三里,井穴点刺放血,隔日治疗1次。3次症状减轻,经过7次治疗痊愈。

3.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可见于任何部位的麻木,以四肢末端及胸背部为多,常伴有胸胁疼痛,情绪不稳,多愁善感等症状,女患者常有月经不调,舌苔白,或舌边尖红,脉弦涩。膻中、期门、肝俞常有明显压痛或小结节。临床特点以麻窜感为主,有的为蚁行感,有的呈游动性,其症常在郁怒后加重,精神情绪有时影响症状的变化,若气滞日久,化为瘀血,则麻木部位可伴有疼痛,患者常有疼窜的感觉。取穴支沟、阳陵泉,热证用行间,无热用太冲,局部取阿是穴或放血。

支沟为手少阳经穴,其性善调气机,解郁化滞,络于厥阴。阳陵泉为足少阳经之合穴,主气逆不畅,疏调气机,两穴合用可使少阳气机枢转,经脉通畅,肝郁得除。太冲穴善调阴血,肝为阴、胆为阳,血充则气机易于枢转,肝气得以疏泄,则肝气条达,气血充盈。行间穴为足厥阴荥火穴,善解肝热之滞,用于气滞化热者效果为好。

治疗方法:气滞麻木明显,用龙虎交战手法,先补后泻,针感要求局部胀、窜、麻为好。麻木面积较大者,可用多针毛刺法,每日针刺治疗1次,血瘀疼痛明显者,再局部拔罐放血,隔日针刺治疗1次。

案例:尹先生,56岁,工人,双上肢、肩臂麻木疼痛两个月。患者两个月前因骑车时间长久,下车后双臂活动不利,麻木,疼痛,双手握力减弱,转头不利,左肩胛骨麻木,曾在医院拍片检查诊断为“颈椎病”。曾服西药效果欠佳。检查患者双手握力减弱,左肩胛骨有16cm×20cm大小的区域痛觉减弱。取穴支沟、阳陵泉、风池、风府,肩胛部多针毛刺,配合放血拔罐,用龙虎交战的手法,中等刺激量,每日针刺治疗1次,5次后症状减轻,又治疗7次麻木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握力恢复正常。

4.阳虚寒凝型

阳虚寒凝型多由素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经通脉所致,所以常常以四肢末端麻木为多,有时伴有双肢肌肉抽搐或 动,四肢欠温,摸之发凉,喜热畏寒,语声低微,甚至下肢浮肿,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弱无力。麻木多在四肢肘膝以下,常伴有疼痛,遇冷加重,遇热则减,全身阳虚症状明显。取穴关元、神阙、涌泉,都用灸法,局部用火针点刺。由于全身阳气虚弱,调整以全身为主。

关元、神阙为任脉之穴,重用灸法,以补真阳,涌泉穴为足少阴之始,为阴中至阴,用灸法以从阴引阳,配以局部火针温阳通脉。

治疗方法:关元、神阙隔附子饼或干姜饼灸,每次每穴灸1小时以上,时间较长为好,每日1次。涌泉穴用雀啄灸,每次30分钟,每日治疗1次,局部火针点刺,隔日点刺1次。

案例:蔺先生,47岁,工人,双足跟麻木、疼痛一年多,原因不明,行走时麻木疼痛加重,严重时足部不能触地,有时触地出现异常的感觉,服用西药效果不佳。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取穴关元、神阙、涌泉、昆仑、太溪及局部阿是穴,火针点刺,每周治疗2次。5次后双足跟麻木、疼痛症状减轻,又治疗7次麻木症状消失,行走恢复正常。 o6V9DJWfrLK8eMtkSg4UOPv6Ycp/V9jmmojZIiTU+BJoff9qCwd3c1uUxw2ydv/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