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针灸前接诊流程

贺老特别重视接诊。因为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了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综合考虑。这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这本书在诊法上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

首先,望诊是医生对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观察,以测知机体内部的病变,从而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1.望全身情况——望神

(1)有神:

病人两眼灵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反应灵敏,活动自如。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虽有病较轻,预后良好。

(2)失神:

病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愦,循衣摸床,或突然倒地、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3)假神:

多见于久病,重病,精神极度衰弱的人。如原来语言低微,时断时续,突然精神转好,言语不休。原来神志模糊,突然转清。原来面色晦暗或苍白,忽然两颧泛红如妆等,这是阴阳离决,生命垂危出现的假象,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2.望色

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还要看全身的色泽。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光泽是指润泽、鲜活或晦暗、枯槁。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现,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在《内经》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说明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望面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发展变化和疾病的预后。

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1)青色:

为寒证、痛证和肝病。青色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2)赤色:

为热证。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常满面通红,多是实热;午后两颧红,多是虚热。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时现两颧泛红如妆者,为虚阳上越的戴阳证。肺病见赤色,病难治。

(3)白色:

为虚寒证或失血证。耗气失血,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寒主收引,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血则脉空虚。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4)黄色:

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充养。身目俱黄为黄疸,黄色鲜明属湿热;黄色晦暗属寒湿;黄而带瘀色,为蓄血发黄;面黄浮肿多为脾虚有湿。

(5)黑色:

为水饮证,肾虚证,瘀血。黑色为阴寒水盛或气血凝滞所致。若颜面周身黧黑,为肾阳衰微,阴寒凝滞的虚寒证,目眶周围晦暗色黑,可见肾虚水泛的痰饮病或肾精不足的遗泄、白带等。

(6)五脏恶候

肝:面肿舌卷青黑苍,四肢乏力眼如盲。泣出不止是肝绝,八日应当有灾殃。

心:面黧肩息直视看,又兼掌肿没纹斑。狂言乱语身闷热,一日之间难保全。

脾:肚脐肿满面浮黄,泻痢不觉污衣裳。肌肉粗涩兼唇反,一十二日入膏肓。

肺:口鼻气出不复回,唇反无纹黑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三日命难培。

肾:面黑齿痛不识人,自汗如水腰折频。皮肉燥涩发无泽,四日应知寿不存。

3.望形态

望形态,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肥瘦及活动的状态。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①发育良好,形体壮实,是体质强壮的表现。②发育不良,形体消瘦,是体质虚弱的表现;形体肥胖,而肌肉松软,气短乏力,称为“体盛气虚”,多属阳气不足,脾虚痰湿。③形体色苍,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多数阴血不足,或虚劳重症。④五脏强壮,体格强壮,正气充盛表现为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⑤五脏衰弱,正气不足表现为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⑥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⑦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⑧抽搐、痉挛多是肝风内动。⑨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便,多为痿证。⑩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病人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有密切关系。“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

4.望头与发

望头与发是指头的外形、动态和头发色泽的变化。如小儿头颅过大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多属肾精亏虚;囟门下陷,多属气虚虚弱;囟门高出伴面赤唇红,多属热证;囟门迟闭,发育不全,多属肾精不足。若头颈无力抬起,又称为“天柱倒”,多属虚证或病重;头摇动不能自主,多是风动现象;若头发稀疏易脱,色泽干枯不荣,多为精血不足;突然出片状脱发,多为血虚受风。

5.望五官

(1)望眼:

观察眼神,注意眼的外形、颜色及动态变化。目赤红肿,多属风热和肝火;白睛发黄,为黄疸;眼睑淡白,属精血不足;眼睑浮肿,多为水肿;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红结膜伴有杵形指,多为心脏病;小儿睡眠露睛,多属脾虚;瞳孔散大,多为精气衰竭;两目上视、斜视或直视多属肝风内动。

(2)望鼻:

望鼻的外形和鼻内的分泌物。鼻流清涕,多属外感风寒;鼻流脓涕,多属外感风热;经常流有腥臭的浓鼻涕,多属鼻渊,由于外感风寒或胆经郁热所致;鼻翼煽动见于肺热证候,或肺肾精气衰竭而致的喘息;鼻柱溃烂塌陷,伴有眉毛脱落,常见于麻风重症。

(3)望口唇:

望口唇的颜色、润燥及形态的变化。唇色淡白,多属血虚;唇色青紫,多属寒凝血瘀;唇色深红而干,多属热证、实证;唇色淡而晦暗,多属寒证、虚证;唇色鲜红,多属阴虚火旺;唇色青黑,多属脾胃冷积;口唇糜烂,多属脾胃有热;口唇燥裂,多属燥热伤津;口开不闭,多属脾胃衰败;牙关紧闭,多属肝火、肝风、筋脉拘挛的实证;口腔黏膜近齿处有红晕白色小点,为将出麻疹的特征;睡眠中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或脾胃有热。

(4)望齿龈:

望牙和齿龈的色泽、润燥及形态等异常变化。牙龈色淡白,多属脾虚、血虚;牙龈红肿,多属胃火炽盛;牙龈出血而红肿,为胃火伤络;牙龈出血或牙齿松动而不肿,多属肾阴虚而虚火上炎;牙齿干燥,多见于高热伤津,或肾阴不足;睡眠中咬牙,多是胃热或虫积所致。

(5)望咽喉:

望咽喉的颜色及形态的异常。咽喉红肿疼痛,为肺胃有热;咽喉红肿化脓溃烂,为肺热炽盛;咽喉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多是阴虚火旺;咽喉部出现灰白色腐点成片,不易脱落,多是白喉,为燥热之邪灼伤肺胃阴津所致。

6.望舌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为心之苗,又为脾的外候。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浅深、轻重与变化。舌质就是舌体,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对久病、慢性病、内伤病有重大意义。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疾病的性质,津液的存亡,病邪的进退,对新病和外感病有重大意义。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两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也不能机械地看待,还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四诊合参加以考虑。

(1)舌质:

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正常舌质为色体柔软,淡红润泽,胖瘦老嫩适中,灵活自如,舌面铺有薄白苔。表示气血充足。身体健康正常人。

(2)舌色

1)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2)红舌:

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可见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3)绛舌:

舌色深红,为热盛,见于外感证。多为邪热传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4)紫舌:

舌上绛紫色深,干枯少津,多为邪热炽盛、阴津损伤、血气壅滞的特征。多为内有瘀血蓄积。淡紫或青紫湿润舌:多为阴寒内盛、气血凝涩所致。舌上有紫色斑点,多为瘀血的特征。

(3)舌形:

观察舌质的枯荣、老嫩、胖瘦、芒刺、裂纹、肿胀、齿痕等。舌体明润者为荣,说明津液充足;舌体干瘪者为枯,说明津液已伤。

1)舌纹粗糙,形体坚敛苍老者为老,多属实证、热证。

2)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为嫩,多属虚证、寒证。

3)胖瘦:“胖”指舌体胖大和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湿痰饮停留或阻滞;舌质红赤而舌体肿胀,多属心脾热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阴血亏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两虚;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薄者,多属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4)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称为“芒刺”。多属热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多见于舌中芒刺,多属胃肠热盛;舌尖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5)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裂纹,称为“裂纹舌”。多由津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而致。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内热炽盛;舌质淡白有裂纹,多属血虚精少,津液枯涸。

6)痕:舌体边有牙齿痕迹称为“齿痕舌”。多由舌体胖大而受压迫所致。

(4)舌态:

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歪斜、短缩、吐弄等。

1)震颤舌:

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2)歪斜舌:

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3)痿软舌:

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4)强硬舌:

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5)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或舌体卷曲不伸,舌体缩短,多为危重证。舌淡湿润而缩,为寒凝筋脉;舌红干缩短,为热病伤津;舌胖而缩短,为痰湿内阻。

6)吐弄舌:

舌伸长迟缓,露出口外为吐舌;舌时时伸出口外,又立即收回,或舌舔口唇上下为弄舌。两者都属于心脾有热。吐舌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为中风先兆,或小儿脾燥。

(5)舌苔:

是胃之生气所现。古人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所以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苔色有白苔、黄苔、灰黑苔。

1)白苔:

因为舌苔颜色为白苔。一般属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见于里寒证。舌苔白厚腻见于湿浊内停或食积;舌苔白如积粉,多是暑湿秽浊之邪内蕴,也可见于瘟疫初起,或见于内痈。

2)黄苔:

为里证、热证。为热邪熏灼所致。有淡黄、深黄、焦黄的不同。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极。黄而干为热伤津;舌苔黄腻为湿热或食积。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者,为表邪入里化热。

3)灰黑苔:

为里证、寒证、热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或阴虚内热。舌苔灰黑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苔、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但必须结合全身情况,有可能食物染苔。

4)厚薄:

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舌苔能隐隐约约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为“厚苔”。舌苔的厚薄能提示病邪的轻重和病情的进退。一般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舌苔多薄。病邪传里,病情较重,或内有食饮痰湿积滞,舌苔多厚。舌苔由薄转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是邪气由里出表,病情由重转轻,为病退。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舌苔越厚表示邪越盛,病情越重。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5)润燥:

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象。舌苔的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苔燥,甚至粗糙起刺,为热盛伤津,或阳虚不能化津上承。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苔滑,表示体内有水湿内停。舌苔由燥转润,往往是热邪减退或津液渐复之象,表示病情好转。舌苔由润转燥,则表明津液已伤,热势加重,或邪从热化。

6)腻苔:

舌苔质致密黏腻,刮之不脱,多属痰湿内盛,湿浊上升所致,常见于湿温、痰饮等病证。

腐苔:舌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刮之易去,多属胃中宿食积滞,腐浊之气上升所致,也可见于痰湿阻遏的病证。

剥脱苔:是指舌苔消失。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为“光剥舌”,又称“镜面舌”,属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花剥舌而有腻苔,为痰浊不化,正气已伤。

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舌苔的腐腻可知脾胃的湿浊。舌苔的有无变化,可知病情的进退。在一般情况下,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如内有实热则多见舌红苔黄。内有虚寒,则多见于舌淡苔白。舌干苔燥多见于津液损耗,邪热内盛。舌润苔滑多见于水津上泛,寒湿内停。

7.望皮肤

(1)望斑疹:

斑疹是某些病的皮表反映,常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斑,成片,或红或紫,平布于皮里,摸之不碍手。疹,成红点,小如粟米,高出皮肤,摸之碍手。斑疹见于外感病,多是邪热郁于肺胃,内逼营血所致。斑疹的色泽,以红润为顺。若红色不深,是热毒轻浅;深红如鸡冠色,为热毒炽盛;紫暗为热毒伤阴;色淡红或晦暗,并见四肢清冷,脉细数,为正气不足,或阳气衰微。

(2)斑疹的形态:

一般分布均匀,疏密适中为顺。稀疏松浮,为病邪轻浅。稠密紧束,压之色不退,为热毒深重。疹点疏密不匀,或先后不齐,或见而即隐,多是邪气内陷之重证。内伤杂病见斑疹,一般多为血热,若斑色紫暗,斑片较大,时有时无,多为气虚不能摄血或夹有瘀血。

(3)望小儿指纹:

3岁以内的小儿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用手推几下,观察指纹出现的部位、沉浮、色泽。一般地说,指纹在风关者是病邪较浅;指纹透气关者,是邪已深入;指纹已达命关者,病情更重。指纹延伸到指端,即所谓的“透关射甲”,病情已属危证。指纹浮现明显,多为病在表;沉阴不显,多属病在里。指纹鲜红多属外感风寒表证;紫色为热,青色为风、为惊、为痛;青兼紫黑为血络闭郁,病情危重。纹色浅淡,脉纹极细者,为正气虚;纹色深浓,纹脉粗大者,属邪盛病重。

(4)望经络:

《内经》中记载:“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说明经脉的分布和变色与望诊的关系十分密切。鱼际络色青,多属胃中寒。鱼际络青而短小,多见于少气,属虚证。鱼际络赤,多属胃中热。在《四诊抉微》中记载:“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久痹,赤黑青色,多见寒热。”

8.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凭嗅觉诊察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的变化,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成为问诊的内容,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清稀者,多为寒证,色深黏稠者多属热证。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闻声音《难经》曰:“闻其五声,以知其病”,以五脏有五声,以合于五音,谓肝呼应角,心笑应徵,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呻应羽。

病人言语声音有力,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的,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也见于湿浊阻滞。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如果声音嘶哑、发不出声音,称为“失音”,又分虚和实。实者多由外邪袭肺,致使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虚者多是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

语音: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言语错乱多属心的病变。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声有力,为“谵语”属实证,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发音无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为“郑声”属虚证,常见于心气大伤,神无所依的虚证。抑郁沉闷,自言自语,多为痰气郁闭,为癫证,如果言语粗鲁,狂躁妄动,哭笑无常,多是痰火内扰,为狂证。语言謇涩多为中风。

呼吸: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称为“少气”,多为气虚所致。气粗: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邪热内盛,属于实热证。

咳嗽:咳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多属肺燥伤阴;咳即痰出,痰稀而多,或吐白沫痰者为痰饮。

哮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喘气的时候有哮鸣声的,称为“哮”。

呃逆: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所致,但是有所不同。《内经》中称“哕”,俗称“打嗝”。

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而长,微弱无 力,多属虚寒。久病呃逆,呃声短促低微,断断续续,是胃气衰败的危重征象。日常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为食后偶触风寒,或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属于病态。

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及大、小便的气味等。口气臭秽,多为胃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带下色白清稀,多属脾肾虚寒;气味重而黄稠,多属湿热下注。腋出臭气为狐臭。咳吐脓痰腥臭者为肺痈。

9.问诊

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地询问病情的方法。有关疾病的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问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一环,它对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提供重要的依据。自觉症状主要靠问诊,问诊有助于他觉症状的发现。问诊的一般内容及主诉大致与西医问诊相同,首先抓住主诉,即病人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及时间,围绕主诉的症状,深入询问现病史,则需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搜集资料。

一般问诊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民族、籍贯、住址等。了解一般情况,可取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等可有不同的生理状态和不同的病证,如麻疹、水痘、百日咳多见于小儿;青壮年患病以实证多见;老年人体弱久病以虚证多见;妇女除一般疾病外,还有经、带、胎、产等特有疾病。长江以南的江湖岸区有血吸虫病;蚕桑地区则多见钩虫病。矽肺、铅中毒、汞中毒与职业病有关。现病史是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经过。问清患者地址,以便随访。

问起病:起病的原因、过程及症状,发生症状的部位及性质,突然发病或起病缓慢,发病的诱因。了解疾病的经过和主要症状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例如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加重还是减轻,性质有无变化,病程中是否经过治疗,曾服何药,有没有作用,对什么药有过敏反应等。了解起病的过程,对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问既往家族史。

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

恶寒、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注意有无恶寒、发热、时间、发作特点和寒热发热的关系。

1)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

2)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为阴虚内热证。

3)畏寒不发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

4)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兼见口渴、面赤、气粗,称为壮热。多见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证。内伤壮热,见于宿食所伤,为夜间热甚。壮热为正盛邪实,邪正剧争的表现。

5)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 而热(一般多在午后),称为潮热。潮热有外感内伤之分,虚实之别。外感为实,内伤多虚。外感潮热有伤寒阳明实证,特点为日晡潮热,兼脘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为燥热内结之证。有温病热入营血发热,夜间为甚及温病后期,余邪伏于阴分之夜热早凉。有湿温病,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兼见胸闷恶心,身重便溏、舌苔腻。内伤潮热,多见于气虚、阴虚、血虚、血瘀等。最常见的是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伴有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是阴液亏耗,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致。

(2)问汗:

注意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的部位、出汗的颜色、出汗时的伴有症状、出汗多少及特点。人体分泌的汗液呈现某种颜色的情况称为色汗症。这是因为人体的汗腺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主要分布于腋窝、脐窝、腹股沟、肛门周围及外生殖器部位;小汗腺除了分布在皮肤和黏膜交界处外,还广泛存在于全身,其中以手掌和足底处最多。汗腺可因某些疾病而发生排泄量异常,有多汗症和无汗症;色泽变化,色汗症、血汗症等;气味异常包括腋臭、臭汗症等。

汗是汗腺分泌的一种稀淡液,其中水分占90%以上,其余的是氯化钠、钾、硫、尿素等。普通人的汗是透明的。色汗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在青春期汗腺活动期。它随着大汗腺的活动,可以间断出现,也可以持续存在。大汗腺色汗症常局限于面部及腋窝,汗液含有较多脂褐质或高氧状态的脂褐质。一般在青春期随着大汗腺活动开始发生,发病与季节和职业等无明显关系。面部色汗症多见于白种人,由大汗腺,也就是不该长大汗腺的部位长了大汗腺引起。男女均可发生,常位于面颊,主要是颧骨突出部位,也见于额头及眼睑。面部色汗症的色汗常呈蓝色或青黑色。腋部色汗多见于男性黑种人,腋部色汗常为黄色,也可呈绿色、蓝色、青黑色、黑色、透明。小汗腺色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也可能遍布全身。它产生的原因与大汗腺色汗症不同。它是由于汗液被微生物,如毛孢子菌、棒状杆菌产生的色素或其他化学物质染色造成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假性色汗症。例如,接触铜的工作人员皮肤表面有铜的沉积,可把汗液染成蓝色或绿色。假性色汗症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其中也包括大汗腺部位。某些药物可引起色汗症,如注射亚甲蓝可以使汗液呈青色,内服氯法齐明可使汗液成红色。

肝热(黄疸)者体温略高,容易出汗,汗水呈黄色。同时,他们所穿着的衣服,特别是内衣,会有黄色的汗斑,小便亦会赤黄。健康人的尿液是透明的,自然不会有其他颜色,不会被细菌中和。肝病严重的人,小便甚至会变茶色,内衣也沾上茶色。我们日常若饮食不当,如进食过量燥热精制的食品,或吸烟嗜酒,体内会积聚不少有毒物质,加重肝脏的负担。排毒的途径除大小便外,就是透过皮肤毛孔排出汗液。还有一种罕见的血汗症,为血液或血液色素混在汗液内排出而形成。它可见于血友病、月经异常、败血症、紫癜或患严重神经疾病的患者,好发眼睑、额部、胸部及生殖器等处,原因不明。

汗为阴血津液所化。汗出机制有二:一是阳热亢盛,蒸化阴液外越而为汗;二是卫阳不足,卫外不固,使津液外越为汗。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自汗,多为气虚阳虚,表卫不固所致。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虚阳亢,蒸发津液所致。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实证。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出汗与恶寒、发热并见,舌苔薄白、脉浮缓的是伤寒表虚证。伴有咽痛、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是表热证,因风、热属阳邪,其性开泄,能导致腠理疏松而汗出。发热恶寒而无汗的属伤寒表实证,因寒性收敛使汗孔闭塞,所以无汗。大汗,伴有壮热烦渴者属里实热证,因阳热内盛,迫津外泄,所以大汗出。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若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伴脉微肢冷,神疲气弱的,称为“绝汗”,是真阳外脱,属阳气欲绝的“亡阳证”,由卫阳衰竭所致。

(3)问饮食口味:

注意询问食欲、食量、喜冷喜热、是否口渴、饮水多少,以及口中异常味觉及气味等。饮食情况主要因为胃气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

1)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又称“纳呆”,为脾失健运所致。若食少多见于久病,多为脾胃虚弱。食少胸脘腹胀,肢体沉重,舌苔厚腻,为湿邪困脾。若厌食或恶闻食臭,多见于伤食。厌食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患者食欲亢进,多食善饥,属肺胃热盛。饥而不欲食,多属胃阴不足。若喜食生米或泥土等异物,多是虫积。另外妇女怀孕,也有厌食、呕吐,是妊娠反应。在疾病过程中,病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病虽重也有转机。病中能食是胃气未伤,预后较好。如果食量渐减,表示脾胃功能衰竭。

2)口渴与饮水:

是否口渴,常反映人体的津液的盛衰和输布状况。病变过程中病人口不渴,说明津液未伤,多属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口渴,多提示津液损伤或水湿内停,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口渴多饮,且喜冷饮,属实热证;口渴不喜饮水,多为痰饮内阻;口不渴喜热饮,多属寒证;口渴不喜饮,多为湿热;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多属阴虚内热;大渴引饮,小便量多,为消渴病。

3)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

口苦口干,多见于肝胆热盛证;口苦泛酸,多属肝胃蕴滞;口淡乏味,为脾虚不运化;口咸多属肾虚;口有臭味多属肠胃热盛,或牙龈炎。

(4)问二便:

注意询问大小便的颜色、气味、时间、便量、排便的次数、粪便形状及伴随症状。便次减少,排便困难,粪便量少,干燥或坚硬,称为便秘。新病伴便秘腹满胀痛,多属实证、热证。久病、老人、产后、孕妇发生便秘,大便难解,多属津亏血少,或气阴两虚。

便次多,粪便稀软不成形,称为泄泻,多为脾胃虚寒。黎明即泻,多属 脾肾阳虚;大便清稀如水,或兼恶寒发热,为外感寒湿;大便黄褐、腐臭,伴有肛门灼热,多为湿热积滞;大便酸臭,伴有恶心呕吐,多为食积;久泻不止,腹胀纳呆,面色萎黄,多属脾虚;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疾,多属大肠湿热;大便色黑,为内有瘀血;便血鲜红,肛门肿痛,为血热痔疮;便色暗红,面黄乏力,为脾不统血;清晨五更泻泄,多属脾肾阳虚;腹痛即泻,并且与情绪有关,为肝郁犯脾。

小便:小便是由津液所化,与肾阳和膀胱的气化有关。医生要问小便颜色、尿量、次数和伴随症状。小便短赤,指小便短少,色黄而热,多属实热证。小便短少,色不黄,不热,可见于汗、吐、下后或其他原因所致津液耗伤。水湿内停也可见小便量少。小便过多,色青而长,是肾气虚弱,固摄不全所致,也可见于消渴病。排便次数增多,称为尿频。排尿急迫,不能控制,称为尿急。便尿时尿道疼痛,称为尿痛。新病尿急、尿频、尿痛,小便红赤,多属膀胱湿热。久病,老人尿急、尿频、小便色清,多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小便频数不禁或遗尿,多属气虚或肾气不固。尿痛或尿频、尿急,多属膀胱湿热,或伴尿血、砂石则为淋证。小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通称为癃闭,既可见于肾气衰竭,又可见于湿热下注的实证。不自主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小便余沥,称为尿失禁。睡中不自主排尿,称为遗尿,多属于肾气不固。三岁以内小儿遗尿,多属脑部正在发育,不作病态。点滴外流,尿味臭,兼有小腹胀痛或发热,多属实证。尿量逐渐减少,甚至无尿,伴腰酸肢冷,面色 白,多属虚证。

(5)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疼痛的形成,有虚实不同。因实而痛的如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虫积食积、经络闭阻,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也有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脉失养,阴虚而致痛。

疼痛部位:头、身、胸、胁、腹部、少腹、腰背、肩关节等不同部位的疼痛或不适,可反映不同脏器的病变。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循行路线都和头部有联系。以后头部、枕部为重,连及项背,为太阳经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经病;痛在两侧,为少阳经病;巅顶痛为厥阴头痛。外邪风、寒、暑、湿、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上扰清窍引起的头痛为实证。气、血、津液亏虚,不能上荣于头,致使髓海空虚,也可发生头痛,则属于虚证。如头痛骤起,痛无休止,痛连颈项,多为外感表证。长期头痛,时痛时止,伴有眩晕而无寒热征象,多为内伤里证。头痛剧烈,多属实证热证。隐隐作痛多属虚证。遇风冷而头痛剧烈者,多为风寒。遇温热头痛剧烈兼眩晕者则为肝阳上亢,或痰火上扰,头痛如裹者,多属痰湿上蒙。偏头痛多属风邪中络或血虚。头痛不剧烈,白天发作,疲劳时加重,多属阳虚。夜间头痛频繁发作,多属阴虚。

2)身痛:

全身酸痛,发热恶寒,多属外感;久病身痛,多属气血不足或血瘀。

3)胸痛:

心肺所居之处,心肺病变,如阳气不足,寒邪乘袭,瘀血阻滞,痰浊阻遏,火热伤络等,都可引起胸部疼痛。如胸痛伴发热咳喘,咳痰多为肺热。久病胸痛反复发作,多为胸阳不振,夹有气血痰饮瘀阻。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痰饮。胸胀痛而走窜,嗳气痛减者,多为气滞。胸痛而咳吐脓血者,多见于肺痈。胸痛喘促,伴有发热者,多属肺热。胸痛、潮热、盗汗、颧红,多是肺痨。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属心阳不振,痰浊阻滞的胸痹。若有胸前憋闷,痛如针刺刀绞,甚至面色灰滞,伴汗出肢冷的,则为阳气衰微、气血瘀阻的“真心痛”。

4)胁痛:

胁为肝胆二经的分布部位。肝胆经脉受阻或经脉失养,都可导致胁痛。胁痛多属少阳证,或为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肝阴不足及悬饮所致。

5)上腹胃脘疼痛:

分为上脘、中脘、下脘,统称胃脘。多为寒邪犯胃,胃病或食滞胃脘,肝气犯胃等病证。如胃脘喜温喜按,得食渐缓者属虚。胃脘疼痛拒按,得食加剧者属实。频吐清水涎沫,遇寒或饮冷加重,得热痛减者为胃寒。胃脘疼痛伴吞酸嗳腐者,为宿食停滞。胃脘疼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则为胃络损伤、瘀血停滞。胃脘胀痛,窜连胸胁,吐酸水者,多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

6)腹痛:

腹部分为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肚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肚脐以下为小腹、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腹痛出现的部位,可以察知其所属的不同脏腑。腹痛有虚有实。有寒凝、热结、气滞、血瘀、虫积、食滞等,多为实证。血虚、气虚、虚寒等属于虚证。如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泻者,为脾气虚寒。腹痛剧烈,喜温拒按者,为寒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多属实热。腹痛痛处固定,伴硬块拒按者,多为癥瘕。腹痛围绕肚脐,时发时止,多是虫积。少腹作痛,牵引睾丸,多是疝气作痛,或是寒邪客于肝经。右下腹疼痛,压痛明显,多属肠痈。少腹疼痛剧烈,或伴大便不通,多是肠道急结或肠梗阻。长期慢性疼痛,多属前列腺炎或妇科附件炎的疾病。

7)腰痛:

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如肾炎或多属肾虚。因风、寒、湿邪阻塞经脉,或瘀血阻络者,均为实证。因肾精不足,或肾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所致者为虚证。

8)四肢关节疼痛:

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侵袭,阻碍气血运行引起,多为病邪侵犯经脉;或因脾胃虚损,水谷精气不能濡养四肢而致者,多见于肾虚。

疼痛性质与程度:游走疼痛,多为风邪阻于经脉。多因湿邪阻遏气血所致的重痛,多为湿证。怕凉,痛剧,痛有冷感而喜暖,多因寒邪阻滞,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所致,多为寒证。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多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亢所致,怕热,红肿,多为热证。疼痛胀满,持续不解,多为实证。隐隐疼痛,绵绵不休,时痛时止,多为气血不足的虚证。窜痛、胀痛、时重时轻,多属气滞。刺痛、剧痛、痛有定处,持续痛,多属血瘀。一般来说,暴痛多实,久痛多虚。疼痛拒按为实证。喜按多为虚证。喜温多为寒证。喜凉多为热证。食后胀痛加重为实证。食后疼痛缓解为虚证。注意与其他症状的关系,如恶心,呕吐,嗳气及大小便、月经等与疼痛的关系。

(6)问耳目:

询问听觉与视觉的改变。暴聋多为肝胆实火;久聋多为肾虚。耳鸣伴头晕腰酸者为肾虚;耳鸣伴口苦胁痛者多为肝胆火旺。视力模糊,夜盲,为肝肾虚;目赤肿痛多为肝火、肺火。

(7)问睡眠情况:

询问睡眠多少,深浅及伴有症状。难以入睡,睡而易醒以及多梦等,多属心肾阴虚,心火炽盛者心烦不寐;或心肾不交,夜睡不安;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者心悸怔忡不寐;肝血虚者惊悸不寐。睡意很浓,常不自主地入睡称为嗜睡,多为心、脾、肾三脏气虚、阳虚所致,或湿困于脾,清阳不升,重病患者的嗜睡多为危象。热性病患者的昏睡,多为热入心包。

(8)问妇女经、带、胎、产:

询问月经初潮年龄、停经年龄及周期。月经的量、质、色泽及行经的天数,月经时伴见症状。已婚妇女询问胎产情况,末次月经日期。

月经推迟:经血色暗,有血块,伴痛经,多属血瘀或寒证;经量少,色淡,多为血虚;经量多而色淡,多为气虚。

月经先后无定期:多伴有痛经或经前乳房发胀,属肝郁气滞。

月经不来潮:先分辨是有孕还是闭经。闭经可有血枯、血瘀、血痨及肝气郁结。如行经突然停止,应询问有无受寒或怒郁伤肝。白带:询问白带的量、色和气味等。白带量多,清稀,色白,少臭或有腥味多属虚寒;白带量多,黏稠,色黄,臭秽,多属湿热。

小儿患者病史依靠询问家属及陪同人员,除一般内容外,还应询问出生前后,生长和发育状况,父母、兄妹等健康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等。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0.切诊

切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脘腹、手足的变化,以诊察了解疾病。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的触摸按压,以观察疾病的变化,如或凉或热,或硬或软,或拒按或喜按等,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按肌表,主要观察肌表的寒热、荣枯、肿胀以及润燥等。按肌表不仅能从冷暖以知寒热,更可以从热的微甚、浅深而分辨表里虚实。凡微热者初按热重,久按则热转轻,是热在表。久按热更甚者,是热在里。手心热烫,或肌肤热泛而无蒸腾之感的,属虚劳发热。轻触肌表,可以察肌肤的润燥,从而知病人有汗、无汗和津液的损伤。重手扪按,审查肿胀,可以辨水和气。重手按之,松手凹陷成坑的是水肿,松开即消失的是气肿。在外科方面,触按皮肤可以辨别证候的阴阳和脓成与未成。轻按即痛,脓在浅表;重按方痛,脓在深部。按之陷而不起,为脓未成;按之有波动感,为脓已成。按脘腹,主要察皮肤的润燥;轻手推循抚,问其痛或不痛;重手推按,审其软硬,以辨别脏腑虚实和病邪性质及其内积的程度。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又称切脉或诊脉。血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诊脉候五脏,可判断疾病。弦脉多为肝胆病,缓脉多为脾虚,沉缓脉多为脾肾阳虚,弦紧脉多为肝郁气滞。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按在脉体上,在皮肤为浮取,又称“举”;然后中等指力,按至肌肉为中取,又称“寻”;再用重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又称“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左寸反映心,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左关反映肝胆,右关反映脾胃,左尺反映肾与膀胱,右尺反映肾(命门)。

针刺前接诊不但要四诊合参,还要把握好是寒、是热、是虚、是实。然后根据病情,患者的体质肥瘦,选定适当的体位以及长短合适的针具,再看患者中指关节的长短,按男左女右,中指节两头的横纹为标准,视为1寸。

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较浅,沉于里者病位深。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15分钟左右,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生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1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正常脉称为“平脉”或“常脉”,每分钟搏动60~90次,节律规则,脉形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强不弱。一般情况下正常脉象常随年龄、季节、性别、体质等存有差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1)浮脉:

轻按即能感到脉搏的跳动。为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2)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为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

脉来迟慢,每分钟不足60次。多属寒证,寒气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虚寒证。

(4)数脉:

脉搏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5)虚脉:

三部脉轻取重按都软弱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脉象,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6)实脉:

三部脉轻取重按都搏动有力,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脉象,提示邪气盛而正实。

(7)细脉: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为诸虚劳损,阴血虚为主。

(8)洪脉:

脉形洪大,充实有力,状如洪水。多为邪热盛证。

(9)弦脉:

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10)滑脉:

脉来流利,应指圆滑。为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11)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为气滞证、血瘀证、精血亏少证脉象。

(12)促脉:

脉来急速,时有歇止,止无定数。为阳盛热极,阴血不足。

(13)代脉:

脉有歇止,指数有定,或间歇之后,节律不整。为脏器衰弱。

(14)结脉:

脉来较缓,时有歇止,止无定数。为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15)濡脉:

浮而细软,重按即无。为湿证、气虚。

(16)紧脉:

脉管紧张,弹指有力,如拧绳索。为寒证、痛证。

(17)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为失血、失精。

寸脉主上焦头项痛,胸膈疾病

浮脉:头痛项强、面肿牙痛、口眼歪斜、颜面痉挛。

沉脉:胸膈痞满、咳嗽气喘、呃逆吞酸、不思饮食。

迟脉:呕吐流涎、噎膈水谷、虚汗疲惫、喜暖怕冷。

数脉:烦躁易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口渴引饮。

关脉主中焦肩背肚腹疾病

浮脉:两肩拘急、不能抬举、肩背疼痛、酸胀麻木。

沉脉:胃痛腹胀、胸闷心慌、关膈不通、气机不利。

迟脉:痞块腹痛、气窜刺痛、反胃吐食、大便秘塞。

数脉:口舌干燥、恶心呕吐、泄泻肠鸣、喉肿疼痛。

尺脉主下焦腰腿二便疾病

浮脉:腰痛腿酸、行走乏力、阴茎肿痛、二便不通。

沉脉:脚气肿痛、腿肚转筋、小便频数、遗精阳痿。

迟脉:小腹冷痛、腰痛胀坠、大便泄泻、宫寒不孕。

数脉:大便不通,浮肿自汗、肾炎烦渴、虚胖羸瘦。

五脏脉浮沉迟数主疾病

肝:浮数患风紧即抽,浮迟冷眼泪难收。沉数背痛多怒气,沉迟不睡损双眸。

心:浮数头痛热梦惊,浮迟胃虚又腹痛。沉数舌强并乱语,沉迟气短胸刺痛。

脾:浮数龈宣又盗汗,浮迟胃冷肢虚肿。沉数热多兼口臭,沉迟腹满胀而痛。

肺:浮数内热兼风袭,浮迟寒气有冷积。沉数风痰又气喘,沉迟冷涎又气虚。

肾:浮数劳热小便痛,浮迟重听梦遗精。沉数腰疼腿浮肿,沉迟白浊耳频鸣。

五脏脉不分左右三部俱同病

肝: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苦难题。怒气胸满常欲叫,翳蒙瞳子泪如渠。

心:三部俱数主心热,口唇裂破舌生疮。语无伦次烦躁狂,饮水百杯终不解。

脾:三部俱缓脾脏疾,口臭胃反常呃逆。牙痛出血身有斑。寒热时时少气力。

肺:三部俱浮肺中风,鼻流清涕唾稠浓。壮热恶寒皮肉疼,口干咽喉痛又肿。

肾:三部俱迟肾脏寒,皮肤粗糙毛发干。夜梦颠倒似入水,醒来情思却无欢。

不可不知的七绝脉

雀啄连来三五啄(脾绝);屋漏半日一点落(胃绝);弹石硬来寻即散(肾绝);搭指散乱如解索(肝绝);鱼翔似有亦似无(心绝);虾游静中一跳跃(大肠绝);更有釜沸涌如羹(肺绝);旦占夕死不须药。

解索:脉来在筋肉之间,脉律不齐,散乱无序,如解散丝缕之象,是肝绝脉。

鱼翔:脉来在皮表,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头部不动,尾部摇摆,是心绝脉。

雀啄:脉来在筋肉间,脉搏跳动如麻雀啄食,一会儿急来三下,一会儿停止,脉来数急而脉律不齐,是脾绝脉。

釜沸:脉来如锅中沸腾水,此起彼伏,犹如风吹毛动之象,是肺绝脉。

弹石:脉来如指弹石,劈劈撞指硬且急,是肾绝脉。

屋漏:脉来半刻一动,脉极缓慢,且间歇不匀,一滴滴下,良久不滴,缓慢又无冲击力,是胃绝脉。

虾游:脉来如虾游水,静中忽一跃,苒苒不动,猝然惊撞而去,是大肠绝脉。 ihDat2K51eH/m3o0SFMNEscCmSLcoIe0N8SZXzLIREtgi7/l6erTf6iqp9xVzJ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