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中医“肾开窍于耳”与“肾-耳系统”

一、中医“肾-耳系统”的理论概述

1.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建立肾、耳相关理论

中医肾与耳关系理论萌芽于春秋时代。《管子》卷十四载:“肾生脑……肾发为耳。”是现存文献中对肾与耳关系的最早记载。《文子》卷三中亦有相关论述:“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哲学、思想领域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的兴起,加速了中医学的形成。对于人体发生学、脏腑经络学的探讨,产生了“官窍脏腑相关学说”的萌芽。肾、耳相关最早以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为基础。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研究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机制、特点及其与相关脏器的关系。五行学说的介入,使得藏象学说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条理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五脏与人体的组织器官关系的认识处于多说并存的阶段。这种认识虽不尽完善,却是《黄帝内经》关于官窍脏腑相关理论的主要基础。

2.《黄帝内经》奠定了“肾主耳”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对于“肾主耳”的认识,基于五行学说中取象比类的归类方法及中医藏象学说中对于脏腑官窍相关理论的认识。有关“肾主耳”的理论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通评虚实论》《灵枢·脉度》《灵枢·口问》《灵枢·师传》《灵枢·决气》《灵枢·海论》《灵枢·五阅五使》《灵枢·本脏》中均有论及。

“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耳者,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明确了肾与耳有直接联系。从生理关系看,“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其好恶,以知其性”(《灵枢·师传》)。从病理关系看,“精脱者,耳聋”(《灵枢·决气》),“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本脏》)。

3.历代医家对“肾主耳”理论的发展

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的肾、耳关系理论除了加以肯定外,还不断地作了新的阐发。《丹溪心法》载:“肾家之寄窍于耳也。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不仅论述了肾与耳的生理和病理关系,还提出“精”是肾与耳关系的根本。明代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也提出“精脱者,耳聋(耳为肾窍,精脱则耳失其用矣)”,强调了肾精的重要性。《证治汇补》则进一步分析了肾与耳关系的机理:“肾气充足耳闻耳聪,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四气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清代医家对于肾主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中从解剖学的角度作出解释:“耳孔内小管通脑。”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论述:“肾主脑髓,耳通于脑,路甚直捷,所以肾开窍于耳也。”从而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且耳与脑相通,故肾精通过脑而滋养耳窍。

二、中医“肾-耳系统”的生理规律

(一)中医“肾-耳系统”的经络联系

耳为经络聚会之处。《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全身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于耳者有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手厥阴经等7条经脉;其络脉入耳者,有手足太阴、手足少阴、足阳明等5条经脉;经筋循行于耳者,有足少阳、足太阳及足阳明经等3条经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张氏医通》卷八言:“在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皆入于耳中。”《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耳角。”

《丹溪心法》载:“耳,属足少阴之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指之下”,经足心,循内踝及下肢内后侧,“贯脊属肾络膀胱”,行于腹部,“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入胸中”。其主要循行于下肢的内侧和躯干的前面,而足少阴肾经之络会于耳中。

1.七条经脉循行于耳的路线

足少阳胆经:“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灵枢·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灵枢·经脉》)

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灵枢·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灵枢·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灵枢·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心主之正……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灵枢·经别》)

2.三条经筋循行于耳的路线

足太阳经筋:“足太阳之筋……其支者……上结于完骨。”(《灵枢·经筋》)

足少阳经筋:“足少阳之筋……直者……循耳后,上额角。”(《灵枢·经筋》)

足阳明经筋:“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灵枢·经筋》)

(二)中医“肾-耳系统”的生理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主水、纳气。耳的生理功能为司听觉、主平衡。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的调和。耳的生理功能由肾所主持。

1.肾主导耳的听觉功能

《黄帝内经》中对耳主听觉的生理功能有明确记载,如“耳为之听”(《灵枢·五癃津液别》),认为耳能闻知声音、听辨语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曰:“耳为听会,主纳五音。”耳通过耳廓收集声源、汇聚声音。《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这不仅明确指出了耳司听觉的功能,还进一步说明了耳的听觉功能的形成与肾有着密切联系。肾藏精,为阴阳之根,主耳,肾中精气通于耳,乃为听觉形成的根本。又如《济生方·耳门》所言:“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

明清医家认为,肾为听觉之本,即发生听觉异常的根源在于肾的功能失常。如张介宾曰:“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即认为耳鸣如蝉是由肾阴亏引起的。

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称:“肾为耳聋之原也。”肾上通于耳,耳得肾精、肾气之助才会听觉灵敏。肾之病变也多反映在听觉的异常上。如明代医家方隅《医林绳墨》卷七曰:“肾气充实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

唐宗海《血证论》卷六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说明耳藏听神,从而耳能够感知声音、听辨语言。《素问·本病论》曰:“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君泥丸宫下。”张介宾注云:“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亦曰泥丸宫君,总众神者也。”张锡纯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说明脑为诸神之统帅,为神明之所藏。

肾生髓,脑为髓海。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中精气充盈,脑髓则得其所养,听神的生理活动则能正常进行,故听力聪敏。如果肾精不足,则可见耳鸣、听力减退等症。

2.肾主导耳的平衡功能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耳司平衡的功能,但已经把平衡与耳联系起来。如《灵枢·口问》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述描写与耳源性眩晕的临床表现符合。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一种人体空间定位平衡障碍,耳的平衡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眩晕。可见《黄帝内经》对耳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比较统一。

《血证论》卷二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文中所指“皮膜”,现代医学称之为迷路,“真水”则相当于在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外淋巴和膜迷路内的内淋巴液。“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在耳内运行之真水亦属肾所主,化生于肾精,受肾阳的温煦与调节。真水与平衡相关,髓海空虚则真水不足,故不能自持水平,使其感应体位失常,而导致眩晕。故“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海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素问·至真要大论》)。

3.耳为肾之外候

“耳者,肾之外候。”(《医学心悟》卷四)肾中精气盛衰还可从耳的外表反映出来。如《灵枢·师传》所言:“肾者主为外……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在《灵枢·本脏》中,便根据耳的位置坚薄来判断肾的位置、坚脆——“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耳的色泽形态反映肾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如《医学心悟》卷一阐述:“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故耳轮红润者生,枯槁者难治,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为肾败。”

三、中医“肾-耳系统”的病理表现

(一)中医“肾-耳系统”的异常表现

肾主持着耳的生理功能,耳窍反映着肾的病理变化,肾功能失调必将影响耳窍的生理功能。耳与肾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有关联。肾精亏损,耳不能得到肾中精气的滋养,故而引起听力功能异常、平衡功能失常、耳的色泽形态变化。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耳失濡养,功用失常;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扰乱清窍;肾阳衰惫,失于温化,寒水上泛,积滞耳内,均可导致耳窍疾病的发生,如耳聋、耳鸣、眩晕等。

《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中藏经》亦载:“肾病面色黑,其气虚弱,翕翕少气,两耳若聋。”

《济生方·耳门》提出“肾气不平”导致耳病的观点。“夫耳者肾之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明代进一步将“肾气不平”解释为肾虚,认为肾虚是耳鸣、耳聋的主要病机。

《寿世保元》载:“耳者,属肾,而开窍于少阳之部,通会于手三阳之间,坎离交则聚气以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内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其耳鸣、耳痒、耳聋者,皆属肾虚,水不上流,清气不升所致也。从补益门治之。”《万病回春》也提到:“肾虚则耳聋而鸣也。”清代《医学传心录》载:“耳聋者,肾虚之故。”

肾虚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肾阳(气)虚、肾阴虚、肾精虚等证型,主要有补肾阳(气)、滋肾阴(降火)、滋肾精等治则。

1.肾阳(气)虚

肾阳不足,蒸化失职,肾阳不能温煦耳络,肾气亏虚,精不上承,浊阴上泛耳窍,可见耳聋、耳鸣、耳胀满、眩晕之症。耳鸣声小,夜晚明显,或反复发作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持续时间长,伴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润,脉沉弱等症状。《古今医统大全》载:“肉苁蓉丸,治劳聋,肾脏虚损,腰脚无力,面黑体瘦,小便涩数。”

2.肾阴虚

阴液不足,髓海空虚,耳失滋养,则听力不聪而为虚鸣。耳鸣如蝉叫,音高而细,昼夜不息,入夜尤甚,听力逐渐下降,房劳加重,并伴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发脱齿摇,夜尿频等。肾阴亏虚,虚火上浮,故可见耳鸣伴有颧赤口干,舌红,脉数。《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曰:“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医贯》载:“六味丸治肾虚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涎,头目眩晕,眼花耳聋。”

3.肾精亏虚

病后精血衰少,或恣情纵欲,或先天不足,以致肾精亏虚,髓海空虚,不能上濡清窍。耳为肾之外窍,失于濡养,故出现耳鸣、耳聋、眩晕之症。《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医贯·耳论》载:“又有乍聋者。经曰:不知调和七损八益之道,早衰之节也。其年未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其症耳聋面颊黑者,为精脱神惫,用安肾丸、八味丸、苁蓉丸、薯蓣丸,选而用之。”

(二)中医“肾-耳系统”的现代研究

“肾主耳”理论发展至今,不但在耳鸣、耳聋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也有重要价值。耳鸣、耳聋症状已被列入中医肾虚证辨证标准中。利用现代研究手段探讨肾与耳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肾主耳”理论的物质基础

(1)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是肾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兆麟等利用短声引起内耳微音电位与听神经电位作为听觉功能的指标,通过观察醛固酮拮抗利尿酸抑制生物电作用的动物实验,发现醛固酮可显著减弱利尿酸对内耳生物电的抑制;醛固酮受体竞争性拮抗剂螺内酯(安体舒通),明显增强利尿酸对内耳生物电的抑制作用。有研究还发现,耳蜗血管纹细胞和肾小管细胞在形态上极为相似,均为醛固酮作用的靶细胞,醛固酮通过调节离子代谢对内耳功能有促进作用。

(2)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听觉功能及其病理变化也存在着重要关系,主要体现在糖皮质激素对于感音神经性聋较好的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在内耳中的表达和功能。糖皮质激素受体广泛分布于内耳组织中,有研究观察到豚鼠螺旋韧带的Ⅲ型纤维细胞中表达最多,耳蜗毛细胞和前庭的感觉细胞则表达较少。

Ahera等发现,声创伤后的豚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加、螺旋神经节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减少以及NF-κB活性增加,而螺旋韧带处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的减少很可能是由于升高的糖皮质激素介导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负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改变可影响内耳代谢系统,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能够影响前庭膜、半规管上皮Na + 、K + 通道,进而影响内耳淋巴液的Na + 、K + 浓度、细胞的渗透压以及内淋巴的水平衡。这提示本研究团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在中医肾与耳的关系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3)甲状腺素: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效应与中医肾气有关。曾兆麟等观察增加外源性甲状腺素时内耳对一些致聋性耳毒性药物抵抗能力的改变,发现甲状腺激素能明显提高给予利尿酸后豚鼠的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部分减轻卡那霉素对内耳的毒性作用,减轻庆大霉素对耳蜗听觉功能的损害作用,明显减轻利尿酸对豚鼠耳蜗内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EP)的抑制作用。Wangemann等的研究表明,SLC26A4编码的pendrin蛋白是存在于耳蜗、肾脏和甲状腺中的一种离子转运体,SLC26A4缺失小鼠表现为耳蜗发育迟缓,可能与局部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甲状腺素可抑制卡那霉素在外淋巴的聚集,降低卡那霉素对内耳的毒性作用。

(4)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垂体-性腺轴是中医肾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发现,性激素对于感音神经性聋存在一定影响。在新生和成年小鼠、大鼠以及人的耳蜗中均发现了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CBA/J小鼠内耳中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的表达随年龄增加而降低,ER-α可能改变耳蜗和前庭的感觉传导,而ER-β对内耳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Turner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疾病,青年期或中年期即会发生迅速的听力渐进性损伤,是一种反应雌激素与听功能关系的较好模型。患有Turner综合征的小鼠雌激素的缺乏导致了老年性聋的早发,可观察到肿胀的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纤维突触以及外毛细胞的缺失。而ER-β受体敲除小鼠呈现正常的耳蜗形态,但在体觉皮层显示严重的皮层缺损,提示ER-β主要影响神经存活,ER-α则主要影响耳蜗发育。

(5)微量元素:

比如铁、钙和磷也可能是肾主耳的物质基础。孙爱华等对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血清铁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血清含铁量明显低于正常听力健康人,其中肾虚耳聋者明显低于无肾虚见证者,突发性耳聋及原因不明耳聋测定值接近肾虚耳聋者的平均水平。肾虚耳聋者的血清铁含量与其耳聋程度有关。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听觉电生理以及耳蜗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缺铁大鼠肾虚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缺铁肾虚大鼠血清铁含量显著降低,血清锌、铜、镁、钙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有肾虚见证的缺铁大鼠全部出现感音神经性聋,耳蜗显微结构不同于无肾虚见证的大鼠。因此认为,肾可能通过对铁代谢的调控影响耳蜗显微结构与生理功能。刘鲁明从钙磷代谢角度对肾虚证患者的血清钙、磷值及24小时尿钙值进行测定,并比较了肾虚有耳鸣耳聋与无耳鸣耳聋患者所测值,发现肾虚有耳鸣耳聋的患者血清钙、磷值和24小时尿钙值较正常低。

2.肾脏疾病与听功能损伤

肾脏与内耳在超微结构、离子交换功能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人们很早就发现肾脏疾病患者常出现听力损失。近年来多家研究中心通过对2564位参加者进行基于人口学的横断面研究,探讨慢性肾脏疾病与耳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慢性肾脏疾病与听力损失存在相关性。

李松杨等对59例尿毒症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查,发现共有34例出现听力损害,且皆为感音神经性聋。肾衰竭患者耳聋程度与尿素氮、肌酐代谢产物滞留程度呈正相关,当体内尿素氮、肌酐下降,听力障碍有所改善,其导致耳聋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体内代谢产物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对内耳的毒性作用,抑制听神经传导影响Na + -K + -ATP的活性所致。另外,肾衰竭引起耳蜗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体内大量生成一氧化氮,对血管纹、螺旋神经节细胞、内外毛细胞产生毒性损害,可能也是慢性肾衰竭引起耳聋的重要机制之一。

3.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关系

对内耳有毒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同样具有肾毒性,而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如利尿酸等)同样可以引起人和动物听觉障碍,并对内耳生物电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朝月臣等研究发现阿霉素可以诱发大鼠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并且在大鼠内耳和骨骼肌组织中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发生率显著不同,而内耳组织和肾脏组织间突变发生率相同。还有研究表明,肾脏组织和内耳组织中均有上皮钠通道和Na + -K + -ATP酶表达,提示内耳与肾脏在离子和液体的转运机制上可能具有相似之处。这些现象可能并非偶然,而是提示了肾与耳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采用庆大霉素制作慢性耳损伤大鼠模型,观察补肾治聋中药复方耳聋左慈丸对听功能和肾脏功能的作用,结果表明,耳聋可以抑制庆大霉素造成的听功能和肾功能的损伤。

王东方等也观察到补肾中药金匮肾气丸不仅可以保护听功能和减轻耳蜗听毛细胞损害作用,而且还可以保护肾功能和减轻肾脏肾小管细胞损害作用,认为金匮肾气丸可能是通过减轻庆大霉素肾毒作用,达到降低耳毒作用的。

4.补肾中药在防治耳鸣、耳聋中的应用

“肾主耳”理论对于指导耳鸣、耳聋的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补肾中药在治疗耳鸣、耳聋中的重要地位。

朱梅菊等研究了从唐至清的历代方书,收集整理出治耳聋处方150首,用药162味,平均每方用药16.3味。按药物功效分类,则每类药物使用频率的百分比分别为补肾30%,补气养血19.6%,芳香通窍10%,解表9.3%,利水渗湿6.9%等。本研究团队通过建立庆大霉素对体外培养内耳螺旋器毛细胞的损伤模型,观察耳聋左慈丸直接加入法对庆大霉素耳毒性模型的作用及量效关系。结果表明,耳聋左慈丸可以直接作用于毛细胞,拮抗庆大霉素造成的耳蜗毛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有关。同时发现,耳聋左慈丸含药血清对庆大霉素导致的小鼠耳蜗毛细胞损失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慢性水杨酸致耳鸣模型大鼠听觉中枢下丘外侧核和次听皮质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增加,短间隔放电脉冲数比例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而耳聋左慈丸能减弱这种变化,提示耳聋左慈丸可减弱水杨酸致耳鸣模型大鼠听觉中枢下丘脑外侧核和次听皮质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近期的研究发现,耳聋左慈丸水煎剂可以延缓C57BL/6J小鼠老年性聋的发生,其机制与调节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p53/Bak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对于补肾中药防治耳鸣、耳聋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从“以药测证”的角度探讨补肾治疗耳鸣、耳聋治则的分子机制,为探讨“从肾论治”耳鸣、耳聋和进一步阐明肾主耳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依据。

5.耳与肾系统其他疾病

(1)耳聋与认知功能障碍: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论述:“肾主脑髓,耳通于脑,路甚直捷,所以肾开窍于耳也。”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从而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气充于脑”,且耳与脑相通,故肾精通过脑而滋养耳窍。

从藏象理论推演,“肾-脑-耳”是相互关联的。《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为肾精衰竭之候。精与液具有濡养空窍的作用。故精竭则髓海不足、脑转耳鸣。张志聪注曰:“髓海不足,则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

《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即为先天之精。张志聪注曰:“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液脱者,耳数鸣”,说明耳鸣为脑髓消、液脱之征候。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津液各走其道……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张志聪注文:“肾主骨,而骨髓上通于脑,故脑髓消而胫酸耳鸣。”脑与耳窍相通,液具有濡养滋润官窍的作用,故液脱则脑髓消、耳数鸣。

已有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听力损失的患者更容易发展成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或者其他类型的老年痴呆。

Dubno等通过临床纵向研究发现,言语辨别能力下降与听力下降有关,尤其是初始的纯音听阈,而与年龄无关,推断外周或(和)中枢系统出现明显病变。

有研究报道,痴呆者比非痴呆者的听力障碍更多见,强调二者不仅相关,听力下降程度与认知障碍程度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听力障碍越重,认知障碍越重,听力障碍可以作为预测随访期间认知功能是否下降的指标,使用助听器能够使认知功能障碍改善。

Gates等在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前瞻队列研究后指出,中枢听觉言语处理障碍中47%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失智型,而对照组中只有4.6%,因此认为听力障碍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

有学者在老年性聋模型C57BL/6J小鼠观察到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伴随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以及海马CA3区突触的退化,而无老年性聋的小鼠模型CBA/CaJ则无此改变。

(2)耳聋与骨相关疾病: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赖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其滋养而强健有力,能顺利完成各种动作。否则,若肾精亏乏、骨骼空虚,则会出现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病理变化。

借助微密度测定法测量骨萎缩程度,计算机定量评价7个参数后得微密度测定指数(分正常、早期和Ⅰ期、Ⅱ期、Ⅲ期)。结果显示26例(46.4%)正常,30例(53.6%)呈现早期或进一步骨萎缩,提示相当多比例的老年性聋患者疑有骨异常代谢。进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液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测定,17例健康受检者作对照,结果老年性聋患者血清钙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尿素氮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听敏度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骨质疏松症与感音神经性聋可能有关,有观察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有较高的感音神经性聋发病率。台南市奇美医学中心Kai-Jen Tien博士领导的团队考察了在1999年至2008年间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的1万多名台湾居民,并与32 000名无此疾病的参与者相比较。截至2011年的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突发性耳聋的风险要高76%。

强直性脊柱炎与听力损失也存在相关性,但是耳损伤不是这种类型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神经退化可能是主要机制。骨保护素作为骨代谢的调节因子不仅在骨质疏松等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影响听力。骨保护素基因缺失可导致小鼠耳蜗神经退化,体外可激活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促进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还可抑制耳蜗干细胞的增殖。

四、展望

“肾主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医耳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学者对于中医肾与耳关系的物质基础已经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甲状腺素、醛固酮、钙、铁等物质可能是中医肾主耳的物质基础,但对于阐释肾主耳理论的机制仍相差很远(图2-8)。

图2-8 中医“肾主耳”理论总结示意图

近年来,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医肾本质的研究成果为肾主耳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寻找新的切入点,从整体水平和多个层面研究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将为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发展以及耳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良好的实验资料和依据。除此之外,肾主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也不应只局限于孤立的物质寻找,应该从整体出发,充分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构建中医肾与耳相关的网络模型,比如基因调控网络或物质代谢网络,系统阐释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物质基础。

“肾主耳”作为肾藏象理论的组成部分,与“肾藏精”“肾主生殖”“肾主骨生髓”“肾主脑”等均有密切联系。肾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脑为髓海,耳通于脑。现代医学也发现,耳聋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聋与老年痴呆存在一定关联。因此,本研究团队认为,“脑-肾-精-髓-骨-耳”是肾藏象系统一个紧密关联的功能体系。基于“肾主耳”与肾系统其他内容之间关系的机理研究,对于完善和发展肾藏象理论有重要意义,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新领域。 Zg5z+Blr14UHvUW7VI2L0XHbE2D4ks04JxwHvvGhvKmm3lBiZ4jYJNDUOJkxjc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