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果壳中的宇宙

本书的第三章是一个重头戏,因为这一章的名字与整本书的名字是一致的。霍金很多次引用了费曼的理论,费曼提出了一个“路径积分”的思想。在这本书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知道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薛定谔提出了波动力学,这两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这两个学说成为了现代量子理论的基础。但是费曼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与前两者也是等价的,那就是路径积分的思想。

一个粒子从a点走到b点,它是怎么过去的呢?按照牛顿的理论,必定是走了一条直线。我们可以用威尔逊云室来检测这个粒子的轨迹,直线是空间中两点间最短的路线。假如我们做双缝干涉实验,我们让粒子一个一个通过双缝,仍然会出现干涉条纹。那么就说明,每个粒子都在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实际上是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在牛顿力学看来,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双缝干涉可以用费曼的路径积分思想去解释,这个粒子实际上是走过了空间中所有可能的路径。所有的路径以某种方式叠加以后,得到了最终的结果,那就是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霍金从这费曼的路径积分思想得到了一个启发。这个粒子从a点到b点的行为,实际上所有可能的路径都有贡献,每条路径实际上都是一段历史,最终的轨迹是由无数的历史叠加形成的。联想到整个宇宙层面,宇宙的历史也是多重的,所有这些历史都符合一个分布函数。霍金1983年和哈特尔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叫作《宇宙的波函数》,实际上就是基于多历史的量子宇宙学。所以霍金非常强调多历史。其实通俗地讲,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广义相对论+多历史量子宇宙+无边界假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这个理论既可以解释宇宙为什么这样演化,又可以解释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分别是什么。

我们要预测一块石头抛出去以后落在哪里,仅仅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不够的,还要知道你是如何把这块石头抛出去的,石头被抛出去的时候速度几何,角度多大。实际上就是石头运动的边界条件。不同的边界条件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霍金和哈特尔假设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高维的超球面,为什么必须取一个超球面呢,为什么不能是双曲面或者是平面呢?就是因为双曲面和平面会遇到边界条件的问题啊。只有超球面是没有边界的。所以霍金和哈特尔就在这个问题上根本上避免了边界条件。

霍金一直强调有多重历史,也就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宇宙,每个宇宙的参数各不相同。我们这个宇宙有很多物理常数,比如说普朗克常数、万有引力常数、精细结构常数等。假如常数数值稍有改变,我们的宇宙就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为什么这些常数恰好是这个数值呢?为什么我们能够感觉到三个展开的空间维度,而其他的维度全都卷曲在一起呢?会不会存在二维宇宙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假如真的存在二维的宇宙。那么这个宇宙中的生物会遇到很大麻烦。在二维的宇宙中,生物也不可能两头贯通。假如它们的身体有一根贯通的消化道,那么它们的身体就已经分裂成两半了。这个其实是霍金开的一个玩笑,以此来说明在二维的宇宙中不太可能存在生物。那么,会不会存在四个平坦维度的宇宙呢?那又会遇到别的麻烦。两个物体在靠近的时候,万有引力就会增加得特别快。这也就意味着,行星不可能围绕着它的太阳存在稳定的轨道,要么就掉到太阳上,要么就被扔出去。可想而知,这样的环境下就更难诞生生物了,更别说我们。

不过,即便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三维宇宙中,智慧生物的诞生也是无数个物理学常数配合的天衣无缝的产物。任何一个物理学常数数值搭配稍有差池的话,就根本不会诞生人类了。那为什么这些常数不偏不倚,刚刚好是我们现在宇宙的这个样子呢?在宇宙学界,有一个专门回答这个问题的术语,就是宇宙人择原理。人择原理初听上去会有点诡辩的味道,因为那些稀奇古怪的宇宙中没有诞生智慧生物,也就不可能有谁去问出这些问题,我们只能看见这个恰好能诞生我们的宇宙。所以很多人并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他们认为这等于什么都没说。问你为什么这样,你回答就是这样。你能用人择原理对未来进行一个判断吗?不可能。但是,这种理解其实是对人择原理的一种误解,人择原理的精髓在于必定存在多宇宙,如果存在无穷多的宇宙,那么碰上一个各种数字都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宇宙也不罕见,其中一个宇宙恰好诞生了我们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事了,这就好像中彩票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就能万里挑一挑中了自己,可是在彩票发行人看来,有一个人中彩是必然事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预言了多宇宙的必然性。

真正烧脑也不在于人择原理,而是在上次我们讲过的那个高维的超球面。假如宇宙在虚时间之中是一个完美的球面。那我们感觉到的时间,就会是以暴胀的方式永远膨胀的一个宇宙。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叫作“暴胀”。什么叫作暴胀呢?就是宇宙以几何级数的速度疯狂地膨胀。假如我们的宇宙真的是一个高维的完美的超球面,那我们的宇宙就会一直以几何级数的翻倍方式急速膨胀下去,什么都不会产生。所有的物质也就根本不会落到一起形成星系和恒星,生命就更别想了。

还记得上次霍金是怎么描述那个高维的超球面的吗?虚时间轴就是经线,随着虚时间的增加,纬线圈在不断地变大,看起来就像是我们的整个宇宙在膨胀。霍金真正关心的是那些在南极部分稍微扁平一点儿的,不标准的超球面。假如超球面是这种形状的,那么我们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会有一个非常快的急速膨胀的暴胀期。然后就慢下来了,膨胀变得比较温和。为什么霍金会对这样的模型比较关注呢?因为这样的模型与观测证据是相符合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开始的一瞬间,曾经经历过极速的暴胀。证据就来自于微波背景辐射。在大爆炸初期,温度高得吓人,完全不可能生成任何的物质。随着时间变长,宇宙逐渐膨胀,温度开始下降。大约到38万年,宇宙就不再是电离状态了,电子和原子核组合成了中性的原子。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光子才能痛痛快快地跑。如果是高温等离子体状态,光子就像穿过拥挤的人群,根本是没有办法跑起来的。太阳核心的光子跑到太阳表面要经历17万年的时间,可是从太阳的表面跑到地球却只要8分半钟的时间。宇宙早期只会比太阳核心更糟糕。只有等到了38万年左右,宇宙不再是高温等离子体了,光才能痛痛快快地开始穿行。我们现在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那个时候跑出来的光子。随着宇宙的膨胀,光子的波长被不断地拉长,到现在已经处于微波波段。巧不巧就被两个无线电工程师在1964年用巨大的牛角形天线给接收到了,于是这两个一头雾水的工程师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他若干苦巴巴在寻找这个信号的物理学家们却空忙了一场。

正因为这些光子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发出的第一缕光,所以它们也携带了宇宙早期的信息。折算成黑体温度大约是2.7K。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温度太一致了,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温度都是一模一样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就是著名的暴胀理论。但是我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果壳中的宇宙》这本书在第三章没有把暴胀给说清楚,如果不辅助一些其他材料,很容易产生误解。实际上我在看到布莱恩·格林的《隐藏的现实》这本书之前,也一直误解了暴胀理论。 6z1GCEFgg2kw/N+kJAI1E5H1UbMFUu3kkhSoXq1fecc/tZxPXQEbxvozBFGc3c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