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检验诊断

【常用项目】

1.血常规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个别患者明显增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2.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大多超过200mmH 2 O,甚至超过300mmH 2 O。脑脊液外观清澈、透明或微混,90%以上患者有细胞数轻至中度增高,多为(100~500)×10 6 /L,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脑脊液蛋白含量多有轻至中度增高。若蛋白含量急剧增高,如上升至1g/L,应考虑有蛛网膜下腔阻塞。脑脊液糖含量降低。

【特殊项目】

1.脑脊液墨汁染色

(1)检测方法:印度墨汁染色。

(2)标本:脑脊液离心沉淀物。

(3)参考范围:正常人脑脊液无隐球菌。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脑脊液中查到隐球菌可确诊本病。该法虽然简便、快速,但阳性率低。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该法简便、快速,但墨汁的质量影响结果。现有改良墨汁染色、MGG染色和阿利新蓝染色联合应用可快速检测新型隐球菌。

2.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

(1)检测方法:将脑脊液沉淀物接种于2支沙氏琼脂斜面上,分别置于25℃和37℃培养。经数天培养后可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2)标本:脑脊液离心沉淀物。

(3)参考范围:正常人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阴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该法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阳性率约为75%,但需2~10天才能作出判断,不利于早期、快速作出诊断。

3.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

(1)检测方法:乳胶凝集试验或ELISA,基本原理是以抗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的IgG抗体检测脑脊液和血清中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

(2)标本:最好同时采取脑脊液标本和血清标本。

(3)参考范围:正常人脑脊液和血清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可早期、快速诊断该病。原因不明的脑膜炎患者CSF抗原阳性滴度≤1∶4,应高度怀疑隐球菌感染;如滴度≥1∶8即可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滴度与感染的程度成正比。有临床症状而抗原阴性时,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前带现象:标本需稀释重测;②无荚膜隐球菌及其变异菌种感染;③荚膜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形成:可用5mg/ml的Pronase(链霉蛋白酶)使复合物解离后再检查。

4.新型隐球菌特异性抗体

(1)检测方法:免疫荧光技术、试管凝集法。

(2)标本:血清、脑脊液。

(3)参考范围:正常人特异性抗体阴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检测隐球菌病的特异性抗体对确定早期及局限性隐球菌感染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价值。但本病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有时抗体产生的滴度较低甚至缺乏,因此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价值不大。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免疫荧光法阳性率较低(约50%),但在凝集试验阴性和未分离出病原菌患者中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特异性不高(约77%),有30%的芽生菌病患者的血清及1%正常人的脑脊液可出现假阳性。

2)试管凝集法阳性率也较低,特异性(89%)比免疫荧光法高,对早期脑膜感染或脑膜外的感染有一定价值。凝集抗体可持久存在,既往史者和某些其他的深部真菌感染(如芽生菌病)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对急性功能感染的诊断价值不大。

5.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基因

有学者根据goldkeY数据库中新型隐球菌全基因序列分析,选取URA保守序列,采用PCR技术快速检测脑脊液中的新型隐球菌(扩增片段为426bp),认为PCR技术的阳性检出率和临床诊断符合率,均明显优于直接涂片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PCR还具有检测周期短、操作简便的优点,虽然其存在一定的假阳性(2%),但聚合酶链反应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快速、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应用建议】

1.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检验项目中脑脊液病原体培养是“金标准”,但所需时间较长,应首选脑脊液墨汁染色,若阳性再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其他指标的检测也有助于诊断。

2.疑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时,建议首选检验组合项目 血常规+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

3.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辅助诊断检验项目组合 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新型隐球菌特异性抗体。

4.脑脊液常规检查若呈三高一低,即压力增高、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的细胞数增多、蛋白增高而糖减低,则应考虑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可能。

5.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荚膜多糖抗原,当滴度>1∶8时对诊断有效,其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高且抗原滴度与疾病转归呈正相关可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

(陈晓丽 李小龙) U7zTJpN1AvbB6SuZ6q9R05qYNKvCtplEyS5Bo+ikOw5byY6u+EgyQM+DeeIc/w7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