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简称结脑,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或(和)脊髓膜的慢性炎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结核病。结脑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见,中年以后发病比较少见。成年结脑以女性多见,农村居民较城镇多。冬春季为结脑的好发季节。
结脑的致病菌通常是耐酸的结核分枝杆菌,偶尔由牛的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结脑总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分的结核病,常因肺、骨、肾的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而感染,但在成人往往难以找到原发病灶,脑膜炎可能是疾病的唯一征象。Rich曾描述脑膜炎的病理过程分两个阶段,首先细菌在脑膜播种形成结核结节;然后一个或多个结核结节破溃,将结核分枝杆菌释放入蛛网膜下腔而致病。
结核分枝杆菌多同时累及脑膜、脑实质和脑血管。大脑半球基底部散在分布小结核结节,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结节一样,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外周为上皮细胞、巨型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结缔组织。在蛛网膜下腔形成结核渗出物,聚集于脑底部和各脑池,如脚间池、环池、视交叉池、外侧裂池,主要是由多形核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随着病情的迁延,结核渗出物中淋巴细胞增多。结核渗出物能影响小动脉、中动脉和毛细血管,引起反应性血管内皮下细胞增生而堵塞血管。除了影响脑实质和血管外,结核渗出物阻塞导水管或孟氏孔引起阻塞性脑积水,如果影响脑脊液吸收导致交通性脑积水。
1.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结脑除侵犯脑膜外,常引起脑实质、脑神经和脊髓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典型的结脑临床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
(1)前驱期(早期或初期):一般为1~3周,出现不规则低热、盗汗、食欲减退、轻度头痛、精神萎靡不振、全身倦怠无力。小儿则表现食欲不佳、情绪不稳、缺乏兴趣、易激动、夜哭和不明原因的呕吐等。
(2)脑膜刺激期(中期或兴奋期):一般为1~2周,除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持续性加重外,主要症状为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及布鲁津斯基征阳性、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可见前囟膨隆,单瘫或偏瘫、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眼睑下垂、瞳孔大小不等、眼外肌瘫痪、复视和面瘫,并可有惊厥发作和意识障碍。
(3)昏迷期(晚期或瘫痪期):一般为1~3周,体温升高可达39℃以上或急剧下降,大量出汗,意识丧失,惊厥发作后意识障碍不恢复。常有脑神经瘫及四肢瘫。常伴有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深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临床表现也有不典型者,例如表现起病急骤,早期即出现高热、惊厥、昏迷者,多见于婴幼儿,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接受过不规则抗结核治疗,前驱期长,病程进展缓慢;结脑出现局灶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应与脑血管疾病相鉴别,尤其是老年人。
2.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对诊断结脑也很有帮助,头颅CT可显示出结脑的直接变化和间接变化。直接征象有结核瘤、脑底池渗出与脑实质粟粒性结核;间接征象包括脑积水、脑水肿和脑梗死等。MRI诊断优于CT,脑底池狭窄、闭塞以及脑膜强化是结脑的特征性表现,磁共振造影技术(MRA)不仅可以发现结脑造成的特征性血管狭窄,而且可以发现受累动脉形成的血管瘤。
1.诊断
根据患者结核接触史或结核病史、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典型的病例不难诊断。但结脑常因症状不典型而难以明确诊断,对此应详细询问病史,细致地系统检查,并及时检查脑脊液,确诊结脑则有赖于涂片寻找或细菌培养抗酸杆菌。Ahuja等提出有关结脑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A)、脑脊液常规(B)、头颅CT(C)、神经系以外结核(D)四条,认为确诊为结脑,必须具备A和脑脊液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或尸解诊断;凡具备ABCD四条为高度可能结脑;具备A及BCD任何两条者为可能结脑;具备A及BCD任何一条为或许是结脑。
2.鉴别诊断
(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的生化检查与结脑非常相似,故此病常被误诊为结脑。多见于青壮年,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伴有轻度或中度发热。头痛、呕吐呈渐进性加剧。脑膜刺激征与头痛的程度常不平行,多轻微不重,且少有脑神经损害。墨汁染色可查到隐球菌。
(2)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出现低热,头痛多不剧烈,轻度或中度脑膜刺激征。病程短,历时数天至十余天即愈。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升高。
(3)癌性脑膜炎(脑膜癌病):转移瘤和胶质瘤出现的脑膜弥漫性受侵也可出现脑膜征象,脑脊液中可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糖降低,氯化物正常。出现三主征如意识清楚、无发热及反射降低则提示肿瘤性脑膜炎,脑脊液中找到癌细胞则排除结脑。
(4)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是因心、肺等脏器细菌感染或皮肤破损感染,亦可因颅骨外伤等而发病。起病急,症状重,伴高热,体温常高达40℃,常伴有寒战,血象和脑脊液表现与结脑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