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脊液常规
(1)检查指征:疑诊小脑出血者不主张腰穿。但在不具备CT检查条件,且临床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者可进行,须注意脑疝风险。
(2)压力及外观:脑出血后颅内压力多数增高。由于血液从脑实质内破入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在发病后6小时,80%脑脊液呈均匀血性,但脑出血不一定均流入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约20%的局限性脑出血患者脑脊液外观也可正常,脑脊液中无红细胞。脑出血后24小时,由于含氧血红蛋白还原为胆红素,故脑脊液开始变黄,通常在出血后36~48小时黄变达高峰。腰穿损伤所致的脑脊液并非均匀血性,起初血性较浓,逐渐变淡变清。其离心的上清液不含粉红色或黄色(无黄变征),联苯胺试验阴性。
(3)细胞计数及分类:脑出血后最初几小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红细胞计数与正常血液比例相当,以红细胞数与白细胞数之比为700∶1的关系,估算出血带入脑脊液的白细胞数。由于脑膜对血液刺激的炎症反应,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计数相对升高,炎性反应早期可见多形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晚期则全为淋巴细胞。
(4)蛋白测定:脑内出血脑脊液蛋白通常升至100mg/L以上,是由于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与出血后渗出反应所致。
2.一期止血缺陷的诊断实验
(1)检测目的:排除止血异常导致的脑出血。
(2)检测方法:自动血液细胞分析法、显微镜观察、束臂压迫法、计时法。
(3)标本:EDTA-K2抗凝全血(自动血液细胞分析法)、人体手臂(束臂压迫法)、手指(计时法)。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如表1-4、表1-5所示。
表1-4 血小板数量异常检查方法及价值
表1-5 诊断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实验价值
续表
3.二期止血缺陷的诊断实验
(1)检测目的:通过测定APTT、PT和凝血因子,排除出凝血系统尤其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异常所致的脑出血。
(2)检测方法:自动血凝仪分析法。
(3)标本: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全血血浆。
(4)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学评价、问题
1)APTT延长,PT正常:多数见于内源性凝血途径中一个或几个凝血因子缺乏,常见于血友病A(缺因子Ⅷ)、血友病B(缺因子Ⅸ)和因子Ⅺ缺乏等。
2)APTT正常,PT延长:多数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因子Ⅶ缺乏,常见于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
3)APTT延长,PT延长:多数见于共同凝血途径中一个或几个凝血因子缺乏,常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Ⅹ、Ⅴ、Ⅱ、Ⅰ缺乏,以及肝病出血、循环抗凝物质和DIC等。
4)APTT正常,PT正常:应考虑因子Ⅷ的遗传性或获得性缺乏。
5)在利用影像学方法无法排除脑出血原因时,凝血项目的检查就极其重要,尤其是凝血因子的检查。
(5)诊断血友病A、B所致的脑出血检测项目的优选组合:
1)APTT延长,PT正常。
2)BT和PLT正常。
3)FⅧ∶C或FⅨ∶C水平减低。
4)vWF∶Ag正常。
5)因子Ⅷ或因子Ⅸ基因检查。
6)血友病A或B携带者和产前基因诊断。
4.纤维蛋白原
(1)检测方法:自动血凝分析仪法。
(2)标本: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全血血浆。
(3)参考范围:成人2~4g/L;新生儿1.25~3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脑出血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1.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
(1)检测方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浊度法。
(2)标本:血浆。
(3)参考范围:纤溶酶原活性(PLG∶A)5%~140%。纤溶酶原抗原(PLG∶Ag)0.19~0.25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脑出血患者纤溶酶原活性及纤溶酶原抗原含量增高。
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
(1)检测方法:底物胶电泳酶谱法、酶联免疫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2)标本:血浆或血清。
(3)参考范围:MMP3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10~200μg/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类由卒中后促炎因子激活的基质降解酶。发病后24小时内,MMP9水平与出血水肿有关,而24~48小时MMP3水平与出血死亡风险有关,两者均与出血血肿残腔容积相关。
3.α 2 -纤溶酶抑制物抗原和活性
(1)检测方法:双抗夹心ELISA法、发色底物法。
(2)标本:血浆。
(3)参考范围:(66.9±15.4)mg/L(抗原),95.6%± 12.8%(活性)。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纤溶活性亢进亦可导致脑出血病。α 2 -纤溶酶抑制物抗原和活性降低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脑出血风险增加。
4.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
(1)检测方法:发色底物法(活性),双抗夹心ELISA法(抗原)。
(2)标本:血浆、组织提出物。
(3)参考范围:(1.90±0.71)U/ml(活性),1~12μg/L(抗原)。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时,t-PA升高。DIC引起的脑出血时t-PA抗原含量及活性均增高。
5.抗血栓治疗所致出血的检测项目
(1)检测方法:自动血液分析仪法、自动血凝分析仪法。
(2)标本:EDTA-K 2 抗凝全血、枸橼酸钠抗凝血。
(3)临床诊断和评价:抗血栓治疗如口服华法林、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所致的脑出血,以下项目的优化检测就具有重要意义。
1)抗血小板治疗(常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的检测。检测项目特点:①BT延长不超过正常值的一倍;②PLT不低于50×10 9 /L;③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的最大振幅不低于用药前的50%。
2)口服抗凝剂(常用华法林、新抗凝等)的检测。检测项目特点:①PT-INR在2.0~3.0(中国人以2.0~2.5为宜);②PTR不超过1.5(正常值1.00±0.05)。
3)肝素治疗(常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检测。检测项目特点:普通肝素使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2.0~2.5倍。
4)溶栓治疗(常用SK、UK和t-PA等)的检测:检测项目特点:①Fg在1.25~1.5g/L;②TT是正常对照值的2.0~2.5倍;③FDP 300~4000mg/L。
5)普通肝素使用检测:浓度测定维持在0.2~0.5U/ml较宜。
6)LMWH:抗凝因子Ⅹa测定,使其维持在0.3~0.8U/ml较宜。
6.S-100蛋白
(1)检测方法:ELISA法。
(2)标本:脑脊液、血清。
(3)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S-100在发病早期(1~3天)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第3天达到高峰,而15天的浓度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因此S-100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预后的生化标志物。
(4)方法学评价和问题:ELISA法测定S-100的浓度,灵敏度较高、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但试剂盒价格昂贵,常规应用受到限制。
7.神经肽
(1)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RIA)。
(2)标本:含EDTA-K 2 和抑肽酶的抗凝血血浆。
(3)参考范围:如表1-6所示。
表1-6 几种神经肽物质参考范围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神经肽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多肽,大多分布在神经组织,也可存在于其他组织,按其分布不同分别起递质或激素作用。
1)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内源性阿片肽,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并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和病理效应。近年来发现,β-EP与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有关同时还参与了卒中后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是加重继发性神经系统损伤的因素之一。
2)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由13个氨基酸组成的生物活性多肽,主要通过促进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引起强烈的舒血管及降压作用。据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脑室注射NT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同时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渗出,从而加重脑水肿,动态测定血浆NT水平有助于脑出血病情、脑水肿程度、出血量大小及预后的判断。
3)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为3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属交感神经分泌的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多肽。脑出血,NPY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可导致继续出血和血肿扩大,并加重周围组织缺血缺氧。
1.脑出血治疗过程应特别注意血气、血电解质、血常规、出凝血常规四项检查(PT、APTT、FIB、TT)。
2.疑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脑出血检验项目 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释放试验、出血时间(BT,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血小板计数。
3.疑抗凝剂治疗所致脑出血建议检查项目
(1)口服华法林:PT检查即可,观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2)肝素及其他抗凝剂治疗:凝血常规四项(PT、APTT、FIB、TT)、抗凝因子Ⅶa、Ⅹa测定。
4.血友病性脑出血检验组合开单APTT、PT、BT、PLT计数、FⅧ∶C、FⅨ∶C、vWF∶Ag、Ⅷ因子及Ⅸ因子基因检查。
5.血肿发生时,金属蛋白酶等特殊项目检测也很必要。
6.对中青年患者还应询问饮酒、毒品、妊娠等问题,必要时进行吗啡、乙醇、HCG检测,以排除可卡因滥用,过度饮酒及异位妊娠引起的出血。
(李小龙 王汉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