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最多见,一般综合性医院所查出的各种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约占50%。心电图上ST-T改变是非特异性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引起ST-T改变的病因繁多,据Levine不完全统计约有67种。
1.原发性ST-T改变
指由于心肌本身的原因使心室复极异常而引起的ST-T改变。
2.继发性ST-T改变
指因心室除极异常继而造成心室复极异常所引ST-T改变。主要见于左室肥厚、室性异位激动、室内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等。
指根据ST-T改变的形态特征,可提示某种病因,协助对某种疾病的诊断。
1.缺血型ST段下移
心电图特点: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②ST段与T波有明确的分界点;③下移的ST段持续时间≥0.08秒(图3-24)。
此型ST段改变多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故称为缺血型ST段下移。但其符合率并非100%,亦有少数患者心电图虽呈典型缺血型ST段下移,冠状动脉造影却显示正常(图3-27)。
2.缺血型T波改变
可表现为直立高耸和深倒置两种,前者提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后者提示心外膜下或透壁性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为:①双肢对称;②底部变窄;③不论直立与倒置,顶端变尖;④T波与ST段有较明确的分界点。心电图学上将双肢对称、倒置深尖的T波,称为 冠状T波 (图3-22、3-28)。也有学者把上述两种T波(直立和倒置)均称为冠状T波。
图3-28 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Ⅱ、Ⅲ、aVF导联异常Q波及T波对称倒置为下壁梗死表现,V 2 ~V 4 导联T波对称高耸提示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缺血型T波改变临床上主要见于心肌缺血、亚急性期心肌梗死。
3.损伤型ST段抬高
指ST段显著抬高(典型者呈弓背向上型)。反映心外膜下或透壁性心肌损伤,见于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期(图3-26B、图3-37~3-39)。
4.单向曲线
指显著抬高的ST段(典型者呈弓背向上抬高)其前与R波,其后与直立的T波融为一体,三者均朝一个方向(基线上方)的特殊形态,是由于心肌严重缺血而造成的损伤型改变。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期较早阶段(图3-26B、3-39)。
5.ST -T鱼钩状改变
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呈下斜型下移,T波负正双向或倒置,QT间期缩短,ST-T形似鱼钩。见于洋地黄类药物作用(图3-29、4-17)。
图3-29 ST-T鱼钩状改变(洋地黄药
6.帐篷状T波
指T波双肢对称,基底部变窄,直立高耸,波顶变尖,形似帐篷样图形(图3-30)。见于高血钾。
7.继发性ST-T改变
指心室复极异常继发于心室除极异常,即在QRS波群有异常改变的同时出现的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T波低平、负正双向或倒置;以S波为主的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见于左室肥厚、室性异位激动、室内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等(图 3-31、5-22、5-150)。
图3-30 帐篷样T波(高钾血症)
图3-31 继发性ST-T改变(完左)
指ST-T改变超出正常范围,但异常程度较轻且形态改变不具备特征性,不能据此判断某种疾病的ST-T改变(图3-25B、3-32)。在心电图ST-T改变中,非特异性ST-T改变占大多数,其意义需通过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和(或)多次复查心电图方能得以明确。
图3-32 非特异性ST-T改变
患者女性,38岁,外科术前心电图,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心电图示:Ⅱ、Ⅲ、aVF、V 4 ~V 6 导联ST段下移0.05mV左右(多数呈斜上型下移),T波低平,ST-T改变无特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