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肌缺血的基本图形

心电图上,心肌缺血主要引起ST段和(或)T波出现异常改变:可仅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即ST-T改变。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T波改变可因缺血程度、部位及持续时间呈不同表现。此外,心肌缺血时尚可引起QT间期延长、U波改变,有时还影响到QRS波群或引起心律失常。临床上,心肌缺血常呈发作性,持续时间比较短暂,心电图也常随心肌缺血的发生与缓解呈一过性改变,因此依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要注意与未发作时的心电图做对比。

一、ST段改变

心肌缺血时,可引起心电图出现ST段发生改变,包括ST段的异常偏移及形态的改变(图 3-19)。

测量ST段偏移通常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基线)作为参照水平。对ST段偏移测量点的选择,一般认为在J点后0.06~0.08秒处测量。这是考虑到此时全部心肌纤维都已完成除极过程,基本处于相近的膜电位水平。

(一)ST段下移

ST段下移又称为ST段压低,反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是心肌缺血最多见的心电图表现。

1.下斜型ST段下移

J点明显下移,ST段从J点开始继续斜型向下,直至与T波交接。下移的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线所成的夹角>90°。

2.水平型ST段下移

J点明显下移,ST段呈水平状,下移的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线所成的夹角等于90°。ST段与T波常可见明显的交界点。

下斜型、水平型ST段下移≥0.05mV,持续时间≥0.08秒,因多见于心肌缺血故又被称为 缺血型ST段下移

3.近似水平型ST段下移

又称近似缺血型ST段下移,J点明显下移,ST段从J点开始斜型向上,下移的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线所成的夹角在81°~89°之间。其临床意义与水平型ST段下移相近而程度较轻。

图3-19 ST改变的形态

a.正常形态;b.水平型下移;c.近似水平型下移;d.下斜型下移;e.连接点型下移;f.假性ST段下移;g.弓背向下型抬高;h、i.弓背向上型抬高

4.连接点型ST段下移

又称J点型ST段下移、上斜型ST段下移。此型ST段下移以J点下移为主,ST段与R波顶点的垂线所成的夹角≤80°。

连接点型 ST段下移在 J点之后 0.08秒处≥0.2mV才有临床意义。连接点型ST段下移常是生理性的,一般是由于心房复极波增大所引起,多见于窦性心动过速。

5.假性ST段下移

在心动过速时,心房除极波(P波)和心房复极波(Ta波)均增大,后者使PR段向下倾斜,并且Ta波可延伸至ST段近端,形成连接点型ST段下移。这时要注意与病理性连接点型ST段下移相鉴别。鉴别的方法是:PR段向下延伸和ST段、T波的升支相连形成假想的抛物线,抛物线不中断提示为生理性,抛物线中断(PR段延长线与ST段相差0.5mm以上)则考虑为病理性的(图3-20)。

(二)ST段抬高

心肌缺血可使ST段下移,也可表现为ST段抬高。当发生急性透壁性或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可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故ST段抬高多提示有严重的、范围较大的缺血。临床上,缺血性ST段抬高主要见于变异型心绞痛,其抬高的形态多呈弓背向上型,并伴有对侧导联ST段下移,即所谓“镜像反映”也称对应性改变(图3-39)。

图3-20 生理性和病理性连接点型ST段

A.生理性连接点型 ST段下移;B.病理性连接点型ST段下移

ST段抬高和ST段下移常见于同一患者的不同导联,ST段偏移程度大者往往为原发性改变,偏移程度小者为对应性改变。原有ST段下移者,在发生急性缺血或缺血加重时,可出现ST段“恢复”至等电位线或转为抬高,此被称为 伪性改善

(三)ST段时限

ST段正常时限0.05~0.15秒,其后半部分常常向上倾斜与T波前肢相连,两者间无明确的分界点。部分心肌缺血可使ST段平直延长(时间>0.12秒),ST段与T波出现明显的分界点。有些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不出现上述ST-T改变,而仅表现为ST段平直延长,不过此需注意排除低血钙。

二、T波改变

心肌缺血一方面可引起ST段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常引起T波出现异常改变。T波改变可表现为直立高耸,也可表现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常见T波改变类型如下(图3-21)。

图3-21 各种T波形态

a.正常T波;b.高耸T波;c.帐篷样T波;d.低平T波;e.倒置T波;f.冠状T波;g.双峰T波;h.正负双向T波;i.负正双向T波

(一)T波高耸

一般认为,肢体导联T波>0.5mV,胸前导联T波>1.0mV为T波高耸。但T波高耸可以是正常变异,有些正常人在胸导联T波高达1.2~1.5mV尚属正常;也可是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因此T波高耸的意义需结合临床来考虑。

理论上讲,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使T波高耸。但事实上,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虽可出现T波高耸的改变(图3-28),但更多的情况却表现为T波倒置。有人对此解释为,T向量背离缺血的心室壁,指向对侧心室壁的结果。

(二)T波倒置

T波倒置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T波改变。

理论上讲,心外膜下心肌缺血使T波倒置,而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致T波高耸,但如上所述,临床上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也常表现为T波倒置。

倒置的T波尚有形态、深浅的不同表现。心肌缺血所致的T波倒置多数表现为双肢不对称或倒置程度较浅的“非特异性改变”;但亦可表现为双肢对称、倒置深尖的T波。后者因多见于冠心病故名 冠状T波 (图3-22、3-28)。

图3-22 冠状T波

(三)T波低平、双向

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振幅小于R波的1/10称为T波低平。心肌缺血所致的T波低平在V 4 ~V 6 导联最常见。仅Ⅲ或aVL导联T波低平可能是正常的,如果Ⅰ、aVL或Ⅱ、Ⅲ、aVF导联T波都表现为低平则为T波异常。

T波先直立后倒置称为T波正负双向。如V 1 、V 2 、V 5 、V 6 导联T波都是直立的,而V 3 、V 4 导联T波正负双向,提示前壁心肌缺血(图3-23)。T波先倒置后直立称为T波负正双向。负正双向的T波常伴有ST段下斜型下移,多见于左心室心内膜下的心肌缺血。

(四)QRS-T夹角增大

心肌缺血时,可使心室复极向量(T向量)方向发生一定改变,造成心室复极的平均向量与心室除极的平均向量夹角增大,即QRS-T夹角增大。额面导联T向量向右下偏移,出现Ⅲ导联T波的振幅>Ⅰ导联T波,即 T >T 综合征 。横面导联T向量向右前偏移,出现V 1 导联T波的振幅>V 5 导联T波,即 Tv 1 >Tv 5 综合征 (图2-12)。这些改变可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早期表现,但只能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图3-23 V 3 、V 4 导联T波正负双向(前壁缺血)

(五)伪性改善

原有T波倒置者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时,倒置的T波可转为直立,即出现伪性改善或伪正常化。

三、其他改变

1.QT间期延长

心肌缺血常可引起QT间期的延长。

2.U波改变

正常情况下,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U波均应直立。心肌缺血可使U波倒置,但U波倒置亦可见于高血压、左室肥大患者。运动试验U波由直立转为倒置时,高度提示发生心肌缺血。

3.QRS波群的变化

严重急性心肌缺血时,受损的心肌可暂时失去除极功能(称为 心肌顿抑 ),在相应的导联上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而血清心肌标志物并不升高,心肌形态结构仍正常。随着心肌缺血的缓解,心肌除极性能又可恢复,异常Q波消失。

4.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时还可以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传导阻滞等。 0lqRgjACNm+nlWXAqrrPT0qDYqK/gssHtBo64HA8c077l3G3Q7HcfNw53LGjri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