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心外膜下,窦房结发出的激动首先使右心房除极,左心房稍后除极。全部心房的除极在心电图上形成P波,其中右房除极位居P波的前2/3,左房除极位居P波的后2/3,P波中间1/3为左右心房的共同除极(图3-1)。正常的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有时有小的切迹。后者的解释为:切迹前的波峰为右心房除极,切迹后的波峰为左心房除极。V 1 导联的P波常呈正负双向,正向波代表右心房除极,负向波代表左心房除极。心电图的Ⅱ、V 1 导联是观察和区别左右心房电活动的最佳导联(图 3-2)。
图3-1 P波的含义
图3-2 心房肥大所致的P波改变
心电图形成机制 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时,指向右前下方的右房除极向量增大,增大的除极向量接近平行于Ⅱ、Ⅲ、aVF导联轴,指向这三个导联的正极(均位于左下肢),致使Ⅱ、Ⅲ、aVF导联P波形态高耸、振幅增大。右房肥大时右房除极时间延长,但延长的部分与稍后除极的左心房时间重叠,故总的心房除极时间并不延长。
【心电图特征】
1.Ⅱ、Ⅲ、aVF导联P波高尖,振幅≥0.25mV,此P波改变因常见于肺部疾病,因此又称 肺型P波 (图3-3)。
图3-3 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
COPD患者。图中肺型P波反映右心房肥大;胸导联V 1 的R波增高(R/S>1)及V 5 的S波增深反映右心室肥大
2.V 1 导联P波直立或正负双向,正向部分振幅≥0.15mV或其振幅的算术和≥0.20mV(图 3-10、3-11)。
临床上右心房肥大心电图主要见于阻塞性肺部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可以是急性的(如支气管哮喘、肺动脉栓塞),心电图出现一过性肺型P波,也可以是慢性的(如肺气肿、支气管炎)。先天性心脏病包括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
P波振幅的增大主要反映右心房肥大。但P波振幅增大除见于右房肥大外,还可见于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缺氧等情况。相反,有些阻塞性肺部疾患,P波也可以表现为正常。但如果同时伴有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改变,右心房肥大的可能性则大为增加。
心电图形成机制 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时:①牵拉左房内的传导束,使之传导功能减弱、传导速度减慢、左房除极时间延长,并因左房最后除极,故导致P波增宽;②左房除极波增大及时间后延,使P波呈双峰,且代表左房除极的第二峰等于或大于第一峰;③左房除极向量增大,增大的除极向量指向左后方,在横面背向V 1 导联的正极,使V 1 导联P波的负向波增大(图3-4)。
图3-4 左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
患者女性,风湿性心脏病史20余年,心电图显示典型的二尖瓣型P波
1.P波增宽,时间>0.11秒。P波常呈双峰,峰距≥0.04秒,在Ⅰ、Ⅱ、aVL、V 4 ~V 6 导联常见。
【心电图特征】
2.PR段缩短,P波/PR段>1.6。
3.Ptf-V 1 ≤-0.04mm·s。
上述P波改变临床上多见于二尖瓣病变,故又称 二尖瓣型P波 。但二尖瓣型P波并非二尖瓣疾病所特有,引起左房肥大心电图改变的其他病因还有:主动脉瓣反流和狭窄、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临床上有些患者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出现上述宽大的P波,经其他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房肥大,那么,此宽大的P波可能表示心房内传导延缓。因而描述这些异常宽大的P波,有人主张诊断为 左心房异常 更为恰当。
心电图形成机制 右心房肥大,主要造成右房除极产生的向右前下的向量增大,使相关导联P波振幅增大。左心房肥大,主要引起左房除极时间延长,使P波时间增宽。心电图既有右房肥大的特点,又有左房肥大的特征,各自影响P波的不同部分(图3-5)。
图3-5 左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
双侧心房肥大:Ⅱ、Ⅲ、aVF导联P波振幅>0.25mV,多数导联P波时间>0.11s,Ⅰ、V 4 ~V 6 呈双峰,峰距>0.04s,Ptf-V 1 <-0.04mm·s。右心室肥大:V 1 导联QRS波群呈qRs型,V 5 导联S波显著增深,Rv 1 +Sv 5 >1.2mV
【心电图特征】
1.P波的振幅增大,Ⅱ、Ⅲ、aVF导联P波振幅≥0.25mV。
2.P波增宽,时间≥0.12秒。
3.Ⅰ、Ⅱ、aVL、V 4 ~V 6 导联P波常呈双峰。
4.V 1 导联 P波呈正负双向,正向部分高尖≥0.15mV,负向部分深而宽,Ptf-V 1 ≤-0.04mm·s。
双侧心房肥大较单侧心房肥大少见,临床上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的联合瓣膜病变,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等。心房的肥大往往伴有心室肥大,因此,心电图表现若符合心房肥大标准者,常提示有心室肥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