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QRS 波群的正常变异

一、位置性Q波

位置性Q波是指由于心脏位置的变化,造成在心电图的某些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时间≥0.04秒,和(或)深度≥1/4R波)。位置性Q波易误诊为心肌梗死。

(一)Ⅲ(和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

Ⅲ导联单独出现异常Q波,很少为病理性,若Ⅲ和aVF导联Q波均较明显,除考虑病理性Q波外,亦可能为正常变异(多见于肥胖体型)。后者的解释是:心脏呈横位或接近横位,额面QRS向量环的长轴和Ⅰ导联的导联轴近乎平行,当向量环呈顺时针运行,QRS向量环初始的相当部分可投影于Ⅲ和aVF导联的负极一侧,从而使该导联出现较大的Q波,呈Qr、QR型甚至QS型。此时,可嘱被检查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使膈肌下降,牵拉心脏由横位转呈垂位,如果原先异常的Q波变小或消失,提示该Q波为正常变异(图2-6);若深吸气后Q波无明显变化,则提示为病理性Q波。

图2-6 Ⅲ导联位置性Q波

A.自然状态下;B.吸屏气时。吸屏气后心脏由横位转呈垂位,心电图显示Q 明显变小,Q aVF 消失。同时,Ⅰ、aVL导联R波降低,Ⅲ、aVF导联R波增高

Ⅲ(和aVF)导联的异常Q波与下壁心肌梗死的鉴别点为:①Ⅱ导联通常不出现异常Q波;②Ⅲ、aVF导联无明显ST-T改变;③吸气时Q波变小或消失;④aVR导联呈QR型或Qr型(下壁心肌梗死时,心室除极起始向量向上,aVR导联出现起始r波呈rS型)。

(二)V 1 、V 2 导联出现QS型

少数正常人V 1 导联,偶尔V 2 导联QRS波群可呈QS型。这可能是由于室间隔解剖位置的变化,使室间隔除极向量与V 1 、V 2 导联轴相垂直,造成室间隔除极在V 1 、V 2 导联不能显现而呈等电位线,r波消失而呈QS型。正常变异与前间壁心肌梗死不同点为:①正常变异的QS型局限于V 1 ,偶见于V 2 导联,罕见于V 3 导联。而前间壁心肌梗死的QS型常波及V 3 导联。②正常变异的QS型,波形光滑锐利,无顿挫或切迹。而前间壁心肌梗死的QS型常在下降支上出现顿挫或切迹。③正常变异在V 1 、V 2 导联不出现ST-T改变,而前间壁心肌梗死常伴有明显的ST-T改变。④正常变异的QS型,若改变V 1 、V 2 电极的位置(如降低1~2个肋间),可使r波暴露出来,而前间壁心肌梗死的QS型则不发生改变。

二、胸导联高电压

少数正常人QRS波群电压可大于或小于上述正常心电图的范围。有些体型瘦长的人,尤其年轻人,胸壁薄,造成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增高超出正常值,称为 胸导联高电压 (图2-7)。此时应注意与病理性的电压增高(如左、右心室肥大)相鉴别。

图2-7 双侧心室高电压

该图为一招工查体男性青年的心电图。心电图示:①右心室高电压:Rv 1 >1.0mV;②左心室高电压:Rv 5 +Sv 1 >4.0mV,R +R >4.0mV,R aVF >2.0mV

(一)右胸导联高电压

V 1 、V 2 导联出现R波电压增高,Rv 1 >1.0mV,或Rv 1 +Sv 5 >1.05mV。与右室肥大鉴别点主要为:①心电图右胸导联无ST-T改变及其他系列改变(如左、右心房肥大,电轴右偏等);②临床无导致右室肥大的病因及相关症状,其他检查(如胸片、心脏超声)不支持右室肥大的诊断。

(二)左胸导联高电压

V 5 、V 6 导联出现 R 波电压增高,Rv 5、 v 6 >2.5mV,或 Rv 5 +Sv 1 >4.0mV(女性>3.5mV)。 其与左室肥大的鉴别点主要为:①心电图无ST-T改变、电轴左偏等;②临床不存在导致左室肥大的病因,其他检查不支持左室肥大的诊断。

三、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和R波逆向递增

正常人从V 1 至V 5 (V 6 )导联,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如R波不能逐导增高(指V 1 ~V 4 ),称为 R波递增不良 ;如果R波逐导降低,则称为 R波逆向递增 。根据Zema的诊断标准,Rv 2 ≤Rv 3 ,Rv 3 <0.3mV 为R 波递增不良(图2-8);若 Rv 2 <Rv 1 及(或)Rv 3 <Rv 2 及(或)Rv 4 <Rv 3 及(或)Rv 4 ≤0.3mV则为R波逆向递增。R波递增不良正常人发生率为7%,R波逆向递增正常人发生率为1%。R波递增不良及逆向递增病理情况下可见于右心室肥大、左心室肥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病、肺心病及左束支传导阻滞等。

图2-8 R波递增不良

图中可见Rv 2 =Rv 3 ,Rv 3 <0.3mV

四、S 1 S 2 S 3 图形

Ⅰ、Ⅱ、Ⅲ导联QRS波群均出现明显S波,且S >S ,即为 S 1 S 2 S 3 图形 (以往称 S 1 S 2 S 3 综合征 )。这是由于心室除极终末向量指向右上方(-90°~-150°),投影在Ⅰ、Ⅱ、Ⅲ导联的负极一侧,从而使三个标准导联均出现负向波,投影在aVR导联正极一侧,使之出现终末R波。真正的S 1 S 2 S 3 图形应是Ⅰ、Ⅱ、Ⅲ导联S波均≥R波,但其发生率很低,多数情况是Ⅱ、Ⅲ导联S≥R,而Ⅰ导联S<R(图2-9)。S 1 S 2 S 3 图形多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右室肥大、肺气肿患者。

五、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约2.4%的正常人V 1 导联QRS波群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RSR′或rSr′图形,QRS时限间小于0.12秒),在V 3 R、V 4 R导联上更多见。此第二个R或r波是右心室流出道的室上嵴部位生理性延迟除极,产生向右前的向量所致,因此又称为室上嵴图形。

图2-9 S 1 S 2 S 3 图形

V 1 导联rSr′图形同样可见于右心室肥大或右束支传导阻滞,其鉴别点为:①正常人r′<r,且小于同一导联S波,r′振幅≤0.5mV;②QRS波群时间不超过0.10秒;③在V 1 导联低一肋间记录,则 r′波消失(图2-10)。

图2-10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eELxDN+f1N7ZYuQdDAFhz18Aj1aBe/l+btV3HhV1vH1MFBmiyTfn/RqjYrtYt5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