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正常范围

一、P波

对心电图某一个波形的描述分析,主要从它的形态、宽度(即时间)及振幅(即电压)三方面来进行。

(一)P波的形态

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激动心房,在心房产生的除极向量主要指向左下方,其P环在额面的电轴多数在+45°~+60°(图1-22),在横面P环的环体位于左侧。因此,正常的窦性P波在Ⅰ、Ⅱ、aVF、V 4 ~V 6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其他导联,P波可直立、双向或倒置。正常的P波多呈钝圆形,有时可出现小的切迹。

正常P波在V 1 导联多直立或正负双向。呈正负双向的P波,其负向波多数不明显,常用“Ptf-V 1 ”来表示,意指V 1 导联P波的终末电势(P terminal force,Ptf)。对其测量是以它的深度(mm)乘以它的宽度(s)(图 2-2),单位为“mm·s”,因为是负向波,所以取负值。正常的 Ptf-V 1 ≥-0.02mm·s。若 Ptf-V 1 ≤-0.04mm·s,提示左房负荷过重、左心房肥大。

图2-2 Ptf-V 1 的测量

Ptf-V 1 =-(1mm×0.06s)=-0.06mm·s

(二)P波的时间

正常的 P波,时间<0.12秒,一般在0.06~0.10秒。

若P波时间≥0.12秒,提示左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

(三)P波的振幅

正常P波的最高振幅,在肢体导联<0.25mV,在胸导联<0.2mV。大多数情况下窦性P波的振幅在Ⅱ导联表现最高。

P波振幅增高,多提示右心房肥大,另可见于低血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P波振幅过分矮小,见于高钾血症、黏液性水肿等。

二、PR间期

PR间期(又称PQ间期)是指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一段时间。

PR间期受心率影响明显,心率增快,PR间期缩短;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另外,PR间期亦随年龄增高而延长。因此,PR间期在不同心率的情况下和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正常高限(表2-1)。

正常成人PR间期多数在0.12~0.20秒,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较短或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较长(但不超过0.22秒)或相对延长。

表2-1 不同心率、年龄PR间期的最高限度

PR间期延长>0.20秒,提示房室传导延缓,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缩短<0.12秒,表示房室传导加速,多见于预激综合征。

三、QRS波群

(一)QRS波群的形态

QRS波群在不同导联表现呈多种形态。

1.在横面

由图1-21、图1-25可以看出,QRS向量环的环体基本平行于人体的横面,投影在横面的QRS环总是呈逆时针方向运行,且环体大部分或最大向量位于左侧偏后,因而在胸导联,正常人QRS波群形态存在如下特点:V 1 、V 2 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下,多呈rS型(偶尔呈QS型);V 5 、V 6 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上,多呈 Rs型(或呈 qRs、qR或 R型),V 3 或V 4 导联R波与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V 1 ~V 5 导联R波逐渐升高,S波逐渐减小(图2-3),但这仅是一个总体变化趋势,在彼此相邻的两导联之间不一定完全吻合,如V 4 或V 5 导联R波常常最高。更为规律的是,V 1 ~V 6 导联R/S比值逐渐增大。

图2-3 QRS波群形态在胸导联的变化规律

2.在额面

QRS向量环的环体多与人体额面相垂直,若环体的初段向上倾斜,投影在额面QRS环呈顺时针运行;若环体的初段向下倾斜,投影在额面QRS环则呈逆时针运行。此两种不同情况导致QRS波群形态在肢体导联出现明显不同的表现(如:QRS环呈顺时针运行,在Ⅰ导联表现为Rs型;QRS环呈逆时针运行,在Ⅰ导联则表现为qR型)。但不论哪种情况,其投影于额面的QRS环体的大部分或最大向量均位于左下方(图1-24),故造成aVR导联QRS波群主波向下,而其他肢体导联QRS主波多数向上。

3.Q波

Q波不是在每个导联都可以出现。正常人V 1 、V 2 导联不应出现Q波或q波(但可呈QS型),aVR导联可表现出q或Q波且无论多大均属正常。其他导联可以有Q波,但其幅度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间应小于0.04秒(有时仅在Ⅲ导联或aVL导联超出该范围仍属正常)。超出上述范围的Q波,称为 异常Q波 ,临床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重症心肌炎、脑血管意外及肺心病等。

(二)QRS波群的时间

正常成年人QRS波群时间多为0.07~0.10秒,最高不超过0.11秒。儿童QRS波群时间略短,一般不超过0.09秒。QRS波群时间没有最短的时间限度。

QRS波群时间延长>0.11秒,可见于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高钾血症、左心室肥厚、室性异位激动等。

室壁激动时间(VAT):室壁激动时间是指从心室除极化开始至激动到达胸导联探查电极下心外膜所需要的时间。VAT有时能反映心室壁的厚度。在心电图上是指从QRS波群开始到胸导联R波顶峰垂线之间的时距。正常成人V 1 导联的VAT不应超过0.03秒;V 5 导联的VAT男性不应超过0.05秒,女性不应超过0.045秒。V 1 导联VAT延长见于右室肥厚及右束支传导阻滞;V 5 导联VAT延长见于左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

(三)QRS波群的振幅

QRS波群振幅通常男性高于女性,胸导联高于肢体导联。

正常QRS波群振幅不应过小:在六个肢体导联中,QRS波群总的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不应都小于0.5mV;在六个胸导联中,QRS波群总的振幅不应都小于0.8mV。否则称为 QRS低电压 ,前者称为肢体导联QRS低电压,后者称为胸导联QRS低电压。QRS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重度水肿、肥胖、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亦可见于正常人(女性较多)。

正常QRS波群振幅也不应过大,其上限较为繁杂,不同的波在不同导联有不同的正常值。Q波的正常范围,前面已作叙述。R波与S波振幅的上限是:①胸导联:V 1 导联R波不超过1.0mV,V 5 、V 6 导联R波不超过2.5mV。Rv 1 +Sv 5 代表右室综合电压,正常不超过1.05mV。Rv 5 +Sv 1 代表左室综合电压,正常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②肢体导联:R 波在Ⅰ、Ⅱ、Ⅲ、aVR、aVL、aVF 导联中振幅分别不超过 1.5、2.5、2.0、0.5、1.2、2.0mV。此外,R +S 不超过2.5mV,R +R 不超过4.0mV。QRS波群振幅超过上述范围反映左室或右室电压增高,多见于左、右心室肥大,亦可为青年人的正常变异。

四、J点和J波

QRS波群与ST段之交接点称为J点。代表左右心室全部除极完毕。一般J点位于基线上,也可随ST段移位而发生上下偏移。

J点处有时出现尖峰状或圆顶状的小波,称为J波(图2-4),多出现于Ⅱ、Ⅲ、aVF、V 3 ~V 6 导联,常伴有 ST 段的缩短和T波的高大。J波的产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早期复极综合征者心电图表现有明显的J波,还可见于低温症患者。

图2-4 J波

五、ST段

ST段为自QRS波终点(J点)到T波开始的线段。正常ST段的后段常常轻微向上飘起与T波的前肢相连,使得ST段与T波的分界点多不明确。分析ST段应从ST段的偏移、形态和时限三方面进行。

正常的ST段多数位于基线上,但亦可有轻度的上、下偏移。ST段向上偏移称为ST段抬高,ST段向下偏移称为ST段下移。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的V 4 ~V 6 不应超过0.1mV,在V 1 ~V 3 导联不超过0.3mV。ST段下移,在aVR导联不超过0.1mV,在其他导联都应不超过0.05mV。

ST段发生偏移的形态有时更为重要。正常抬高的ST段应呈弓背向下(凹面向上),呈弓背向上型抬高的ST段多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斜上型ST段下移多为非特异性改变,而水平型ST段明显下移则多见于急性心肌缺血。

ST段的正常时限为0.05~0.15秒,其后半部多与T波升支融合,两者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点。若ST段呈水平状,时间>0.12秒,称为ST段平直延长,这时ST段与T波分界点变得明显,两者之间出现锐利的夹角,此改变可能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初表现。此外,ST段延长还可见于低钙血症、长QT综合征等。ST段缩短见于高钙血症、早期复极综合征。

ST段最多见的异常改变是ST段偏移,导致ST段发生偏移的病因很多,心肌缺血是其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病因,对其更多的解释参见“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章节。

六、T波

(一)形态

正常的T波,双肢常常不对称,前肢较缓慢,后肢较陡峭,顶端较圆钝,无错折或切迹。

(二)方向

正常T波的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 4 ~V 6 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aVF、V 1 、V 2 导联可以直立、双向或倒置,V 3 导联多数直立。对于正常成人,V 1 ~V 6 导联T波大多表现为直立。

若V 1 、V 2 导联T波倒置,V 3 导联可以出现浅倒置(倒置的深度不超过0.4mV)。但若V 1 、V 2 导联T波直立,V 3 导联则不可以倒置(图3-23)。V 1 、V 2 导联直立,其幅度不应高于V 5 、V 6 。V 1 、V 2 或V 3 导联T波如为双向,应为正负双向,负正双向肯定是异常的。

(三)振幅

正常T波在Ⅰ、Ⅱ、V 4 ~V 6 导联T波不仅应直立,其振幅也应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否则称为 T波低平 。T波的振幅,通常男性高于女性,在肢体导联常以Ⅱ导联为最高,在胸导联常在V 2 或V 3 导联为最高,有时可高达1.0~1.8mV或T>R。

T波异常可表现为形态、方向或振幅的改变。T波异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T波改变多无特征性。因此,对其临床意义的判断应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加以鉴别。一般而言,以R波为主的导联出现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可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心室肥大,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T波高耸直立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早期复极综合征、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钾血症等,更多情况参见“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章节。

七、QT间期

QT间期是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正常人QT间期的长短因心率的变化、男女的差别及年龄的大小而不同(附录D),尤其是受心率的影响较大。心率增快,心肌复极时间缩短,QT间期亦相应缩短。因此,判断QT间期的长短,须将实测的QT间期经心率校正后才具有判断意义。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称为QTc。有许多公式计算QTc,最早提出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为Bazett公式:

QTc的含义是:将不同RR情况下的QT间期修正为RR间期为1秒时(心率为60次/分)的QT间期。QTc的正常上限,男性为0.45秒,女性为0.46秒。随着年龄增长,QTc会略有延长。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程,其中对其长度影响更多的是心室复极,故凡能引起心室复极发生改变的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发生改变。QT间期延长见于低血钾、低血钙、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长QT综合征、脑血管意外、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作用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QT间期缩短可见于高钙血症、洋地黄效应。

八、U波

正常心电图可不出现U波或有振幅较小的U波。U波一般在T波之后0.20秒左右出现,通常在V 2 ~V 4 导联较为明显。U波代表心室的后继电位,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正常U波的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其振幅亦与T波的振幅相关,一般不超过T波的1/2。U波的振幅还与RR间距相关:心率慢时U波较大,心率快时U波变小。U波时间为0.16~0.25秒。

有时U波与其前T波重叠而类似T波的切迹,使QT间期的测量难以把握。U波的电轴在额面多在+60°,平行于Ⅱ导联轴而垂直于aVL导联轴,在横面U波向前偏左,故U波在Ⅱ导联及V 3 、V 4 导联表现明显,而在aVL导联最不明显,因而有时为避免U波的影响会选择aVL导联来测量QT间期。或在多导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中,显示其多导排列或叠加的心电图,以助明确QT间期的起点和终点,更准确地测定QT间期。

U波异常包括其振幅异常增高和U波倒置。U波增高多见于低钾血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嗜铬细胞瘤,还可见于洋地黄、胺碘酮(乙胺碘呋酮)药物影响等;U波倒置可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运动试验、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另外,脑血管病变亦可出现巨大的倒置U波。

以上介绍的是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正常范围和其改变的一般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心电图正常范围是大样本健康人群心电图调查结果。心电图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不代表心脏就无器质性病变。因为某些心脏病或较轻的心脏病,心电图可以表现为正常。相反,心电图某些指标超出上述正常范围,也不代表心脏就一定存在器质性病变,因为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尚可因生理状态改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而引起。 LIVCPpcnE+btTybOGQQs+nxUz7cu7kbLqSt6JhHuEEk/UfLtYfdLYWsUYvM9rF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