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溶血筛查试验

252.为什么将网织红细胞作为溶血筛查指标

答: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网织红细胞离开骨髓进入血流后,逐渐丢失其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过程需2~3天,其中约24小时在循环血液中,假如骨髓释放红细胞功能正常,在循环血中的时间正常,则血中网织红细胞计数是骨髓红细胞生成功能的最简单而有价值的指标。网织红细胞正常范围成人0.5%~1.5%,绝对值(24~84)×10 9 /L;新生儿2.0%~6.0%,绝对值(144~336)×10 9 /L。网织红细胞增多,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旺盛,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等,但溶血性贫血增多尤为显著,故可将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溶血筛查指标;网织红细胞减少,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的标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也是抗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出现网织红细胞高峰,则预示治疗有效;反之溶血性贫血患者网织红细胞下降往往表示溶血减轻。

253.为什么检测网织红细胞需进行特殊染色

答: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由于其胞质中尚存在嗜碱性的RNA物质,且这种RNA以弥散胶体状态存在。常规血细胞染色法如Wright染色对细胞进行了固定,即使网织红细胞的核酸物质着色,也难以在普通显微镜下识别。网织红细胞必须经活体或特殊染色即煌焦油蓝染液染色后,背景颜色明亮清晰,胞质中可见有蓝黑色网状结构,才可用显微镜识别或经仪器分类计数。根据碱性物质染色结构,可将网织红细胞分为:Ⅰ型,致密丝团状;Ⅱ型,松散状;Ⅲ型,枝点状;Ⅳ型,细颗粒状。各型网织红细胞其实是其不同的发育阶段,由点粒型网织红细胞发育为成熟红细胞。生理状态下,Ⅰ型、Ⅱ型只存在于骨髓,Ⅲ型仅有少量释放到外周血,故外周血中以Ⅳ型为主。在采用血液分析仪流式细胞法,将特殊荧光染料与网织红细胞中的RNA结合,可将网织红细胞分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ow fluorescence reticulocytes,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iddle fluorescence reticulocytes,MFR)以及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igh fluorescence reticulocytes,HFR)。荧光越高,表示网织红细胞含核酸越多,细胞也就越幼稚。LFR参考范围在87.8%~98.6%;MFR为1.8%~12.5%;HFR为1.8%~12.5%。

254.为什么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检测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筛查试验

答:网织红细胞(Ret)是骨髓释放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它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情况。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Ret是根据其成熟程度进行分群的,可分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并计算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mmature reticulocytesfraction,IRF),以反映Ret的成熟程度。LFR是接近成熟的Ret,HFR为较幼稚的Ret,MFR介于两者之间;IRF是外周血中未成熟Ret与总Ret的比率,IRF越大表示不成熟Ret越多,这种幼稚Ret水平的改变一般比血红蛋白和临床症状的变化更早,可反映最新从骨髓释放入血的红细胞数量,是评价红细胞生成活性的早期敏感指标。健康人外周血中幼稚Ret数量较少,IRF较低,LFR%较高;在骨髓受到贫血刺激时,较多的幼稚Ret被释放到外周血中致使HFR%和IRF水平升高。Ret的其他相关参数还包括: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ean reticulocytes volume,MRV)、平均球形红细胞体积(mean spherical red cell volume,MSCV)、强光散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high light scatter reticulocyteabsolute value,HLR#)和强光散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high light scatter reticulocyte percentage,HLR%)等。在红细胞破坏增多或生成不足等原因所致的贫血中,检测Ret及其相关参数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筛查指标以及骨髓造血系统抑制或恢复的敏感指标。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在不同类型贫血中的检测结果见表2-1。

表2-1 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在不同类型贫血中的检测结果

注:↑,轻微升高;↑↑,显著升高;↓↓,显著降低;N,无显著变化

255.为什么要检测尿含铁血黄素

答:当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大部分通过肾滤过从尿排出,小部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而后随细胞脱落由尿排出。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Fe 3+ 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在酸性环境下产生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尿沉渣肾小管细胞内外可见直径1~3μm的亮蓝色颗粒。尿含铁血黄素检查对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有重要意义,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严重肌肉疾病等。但急性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但上皮细胞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未处于新陈代谢的脱落期,此时本试验可呈阴性,故应反复检查。

256.为什么可用普鲁士蓝反应检测尿含铁血黄素

答:含铁血黄素是一种血红蛋白源性色素,为金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因其含铁呈金黄色,故称为含铁血黄素。当红细胞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血红蛋白被分解为不含铁的橙色血质和含铁的含铁血黄素。普鲁士蓝,化学名称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反应又称为含铁血黄素染色,其染色原理为,亚铁氰化钾溶液使三价铁离子(Fe 3+ )从蛋白质中被稀盐酸分离出来,Fe 3+ 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一种不溶解的蓝色化合物即三价铁的亚铁氰化物普鲁士蓝,所以该反应被称为普鲁士蓝反应。当尿中存在含铁血黄素时,其中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物作用,在酸性环境中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存在于尿沉渣的上皮细胞内。普鲁士蓝反应是经典的组织化学染色,是显示组织内三价铁的一种敏感、传统的方法。该染色法可以很好地区分含铁血黄素与其他色素。

257.为什么尿含铁血黄素检测不能反映早期血管内溶血

答:血管内溶血致使循环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加,如果溶血轻微,释放的微量血红蛋白可与循环中的结合珠蛋白完全结合;当大量溶血时,结合珠蛋白耗尽,血红蛋白被溶酶体解离成分子量34 000的二聚物即铁蛋白微粒。后者集结成的色素颗粒,呈棕黄色,具折光性,含高铁成分,足以从肾小球滤过并被近曲小管重吸收,最终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堆积,通过尿液排出,形成含铁血黄素尿。虽然尿含铁血黄素检测(Rous试验)对判断溶血部位,特别是对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有重要意义。由于在溶血初期,虽然有血红蛋白尿,但上皮细胞内尚未形成可检出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未处于新陈代谢的脱落期,此时本试验可呈阴性,所以,Rous试验阳性一般在血管内溶血的中后期出现,然而Rous试验阴性也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的可能。

258.为什么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是判断血管内溶血的直接证据

答: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FHb),是测定血浆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寿命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器官中被破坏,分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再逐步降解为铁、珠蛋白、胆红素等。正常FHb浓度为0~40mg/L。在血管内溶血时,血红蛋白直接释放入血,血浆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因此,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可作为判断血管内溶血的直接证据。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是检测有无溶血和判断血管内溶血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当血管内发生少量溶血时,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FHb)可与血清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结合形成复合物(FHHp)而被肝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只有当血浆中FHb超过Hp的结合能力时,血浆FHb含量才增高,因此FHb测定不如Hp测定敏感。

259.为什么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测定会产生基质效应

答:样品中除分析物以外的组分,常对分析物的检测过程有干扰作用,并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些影响和干扰被称为基质效应。产生基质效应的原因有检测的仪器、试剂、方法、质控和技术等。由于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是采用邻联甲苯胺法,其原理是基于Hb中亚铁血红素在过氧化氢的参与下使无色的邻-联甲苯胺脱氢而显蓝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然而,血浆中有许多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等),多种还原性物质共同作用就会产生明显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的基质效应。

260.为什么可用色原比色定量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答: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方法有色原比色定量法、直接分光光度法和免疫学检测法等。临床上常用的是色原比色定量法。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作用,在过氧化氢(H 2 O 2 )参与下,可催化H 2 O 2 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的邻联甲苯胺发生脱氢氧化而呈蓝色,吸收峰在630nm处,加入强酸(pH 1.5)后呈黄色,吸收峰为435nm。根据颜色深浅,与同时测定的标准血红蛋白液对照,可求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经典方法虽用联苯胺做色原,因其具有致癌性,但可采用2,4,6-三溴-三羟基苯甲酸(HBHBA)做色原,灵敏度及准确性都提高,且无毒性,因此,可用色原比色定量法来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261.为什么血浆中会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答: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多见于物理因素、非物理因素和其他因素:①物理因素: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呈流线型流动,但使用体外循环如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血液透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后,由于血管管路的狭窄或阻塞、泵头转动,会产生 “湍流”或 “非流线型”血流,造成对红细胞的破坏;另外,血液在管道和插管中突然发生容积和剪切应力的改变,可导致明显的溶血。②非物理因素:主要有心脏手术及体外循环开始后,血浆系统及血细胞即被体外循环中各种非生理状况所激活,造成广泛性炎症细胞被活化,引发 “瀑布”样级联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细胞膜与血浆接触面积是机体细胞中最大者,红细胞不停地流经各组织的微循环时又需随时变形,这些结构和功能特点使红细胞在炎性介质的攻击中受损的程度远比其他细胞严重。自由基是机体正常代谢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炎性介质,可攻击细胞膜的膜性结构,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目前已知体外循环中氧自由基等炎性介质的增加是体外循环过程中造成红细胞损伤的重要非物理性因素。③其他因素:如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见于遗传性和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阵发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黑尿热、冷凝集素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262.为什么轻微溶血时不会出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升高

答:血浆中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可与结合珠蛋白(Hp)结合后被输送至肝脏分解。Hp的主要功能是结合FHb,形成稳定的Hp-Hb复合物,Hp-Hb复合物因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而经尿液排出,可阻止亚铁血红素的漏失并防止溶血导致的肾脏受损,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与Hp结合而被肝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当血浆中增高的FHb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剩余的FHb少部分与血浆中的血结素结合;一部分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最后在肝脏降解;当血浆FHb浓度超过肾阈值时即通过肾脏排泄,形成血红蛋白尿。轻微溶血时,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尚未超过Hp的结合能力,故不会出现血浆FHb浓度的升高。

263.为什么结合珠蛋白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答:结合珠蛋白(Hp)又称触珠蛋白,是血清α 2 球蛋白组分中的一种酸性糖蛋白,广泛存在于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的血清及其他体液中,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p-Hb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被网状内皮细胞迅速清除;但该复合物因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而经尿液排出,Hp将Hb运至肝中代谢,故可阻止亚铁血红素的漏失,且可防止溶血导致的肾脏受损。此外,结合珠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蛋白,在参与宿主抗感染、损伤组织的修复以及内环境稳定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血清含量在感染、创伤、炎症、肿瘤、心肌梗死等病理状态时显著升高。除以上的功能外,Hp尚有抗氧化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细菌、促进血管生成及重要的免疫作用。由于Hp功能广泛,所以,Hp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64.为什么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会下降

答:结合珠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掉。当某种原因诱发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时,大量血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血红蛋白可以从人的肾脏滤过,造成肾脏损害。当结合珠蛋白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后,由于其分子较大,不能从肾脏排出,这样可以阻止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过,避免游离血红蛋白对肾小管的损害。结合珠蛋白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后,呈现出新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单核细胞、吞噬细胞表面的血红蛋白清除受体(CD163)所识别并结合,之后被吞噬降解,从而除去了血液循环中游离的血红蛋白,所以,发生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时会出现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下降。

265.为什么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

答:免疫比浊法是依据结合珠蛋白是一种人体蛋白质,蛋白质具有抗原性,本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凝聚的原理,设计的一种测定方法。利用血清样品中的结合珠蛋白(抗原)与试剂中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反应液吸光度的改变与样品中结合珠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此法的优点是患者血清不需要特殊的处理,便可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常规测定,结果是直接显示结合珠蛋白的含量,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因此,目前主要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

266.为什么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有助于区分血管外和血管内溶血

答:因为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血红蛋白直接释放于血浆中,血浆中的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Hp)结合增多,使血清中Hp减少或消失,电泳中在其位置前面即可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血管外溶血主要是由于红细胞膜骨架或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等原因造成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内被破坏。由于血管外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升高,血清中结合珠蛋白含量足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电泳中也不会出现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因此,血清结合珠蛋白有助于区分血管外和血管内溶血。

267.为什么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下降不一定是血管内溶血所致

答:结合珠蛋(Hp)的主要功能是能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FHb)结合,每个分子的Hp可以不可逆地结合2个分子的Hb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在肝细胞内被降解,氨基酸和铁可被机体再利用。Hp的生物合成主要在肝脏,脾、淋巴结、胸腺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中合成,主要在肝脏被降解。所以,急性肝炎、重症肝炎以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脏合成Hp功能低下,会导致Hp水平下降;此外,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患者也会出现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下降。所以不能把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下降作为血管内溶血的特异性指标。

268.为什么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时要注意发病与采血间隔时间

答:在急性血管内溶血突发时由于血液循环中的血清结合珠蛋白(Hp)可以结合3g以上的Hb,使Hp的含量急剧降低;在急性溶血后1周由于肝脏合成增加,此时测定Hp降低可不明显。此外,Hp的合成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肝脏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及血管闭塞性疾病等。因此,为了排除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注意发病与采血的间隔时间。

269.为什么在严重血管内溶血时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阳性

答:血液中的白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蛋白(hemopexin,Hx)均能特异地结合血红素,血红素与Hx的亲和力远高于与白蛋白的亲和力。溶血时,当血清结合珠蛋白(Hp)耗尽后,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可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它再分解为珠蛋白和高铁血红素,后者先与血中Hx结合成复合物运送到肝脏降解;当Hx也消耗完后,高铁血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后者与硫化铵形成一个易识别的铵血色原,用光谱仪或分光光度计检测,于绿光区或558nm波长处有一最佳吸收区带。所以检测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可了解发生溶血的程度,只有严重溶血时血中Hp和Hx均耗尽时,高铁血红素才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因此,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阳性说明机体存在严重血管内溶血,是严重血管内溶血的一项指标,但阴性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因为轻中度溶血时,血中Hp和Hx均未耗尽,高铁血红素不会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270.为什么可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答: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可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它再分解为珠蛋白和高铁血红素,后者先与血中的血红素结合蛋白(Hx)结合;Hx消耗完后,高铁血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后者与硫化铵形成一个容易识别的铵血色原,用分光光度法观察结果,在绿光区558nm处有一最佳吸收区带。所以可以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271.为什么要进行红细胞寿命测定

答:将标记放射性核素 51 Cr红细胞注入血液循环后,逐日观察其消失率,记录成活曲线,以其在血液循环中消失1/2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T1/2)表示红细胞寿命。红细胞寿命测定已广泛应用于溶血性疾病的诊断、贫血原因不明时的鉴别诊断、溶血机制的探讨、溶血性贫血患者药物治疗和手术的效果观察,血库工作和免疫血液学的研究。由于红细胞正常寿命是100~130天(平均约125天),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寿命缩短,约为14天;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红细胞寿命缩短,为15~29天;慢性肾衰时,红细胞半衰期显著缩短。红细胞寿命测定能反映平均红细胞消亡状态,通过分析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确认是由于红细胞自身缺陷而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还是由于患者体内某些外界因素而致细胞寿命缩短,而患者本身红细胞是正常的。因此需进行红细胞寿命测定。

272.为什么严重溶血时红细胞寿命会缩短

答: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均可造成红细胞寿命缩短。

(1)内在缺陷:

①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S/V)下降:形态上出现棘形,球形等变化,使膜骨架的网状结构稳定性及伸展性降低,与膜脂双层结合松弛,使红细胞膜骨架蛋白中的肌凝蛋白聚集增加,导致红细胞畸形,变形性降低,脆性增加;②血红蛋白氧化变性: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沉积于红细胞内,使红细胞内黏度增加,变形性下降;③红细胞膜的完整性遭破坏:脂质膜受损,形成膜孔,内液外漏,细胞皱缩,变形性下降;④膜上的Na + -K + -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红细胞内Na + 含量增加,水分被动进入细胞内,从而使红细胞体积增加,出现口形、类球形等异形改变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肿胀,变形性下降。变形的红细胞促进吞噬细胞的识别,结合增加,脾脏清除增加,致红细胞寿命缩短。

(2)外在因素:

①物理因素:如长时间行走导致的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大面积烧伤等;②化学因素:砷化物、硝基苯、苯胺、药物等引起的血管内/外溶血;③生物因素:溶血性链球菌、疟原虫、产气荚膜杆菌、蛇毒、蜘蛛毒等引起的血管内溶血;④免疫因素:脾功能亢进等引起的血管外溶血。

因此,红细胞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导致溶血发生时,会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

273.为什么服用维生素C或3周内输血的人不适宜红细胞寿命测定

答:采用放射性铬( 51 Cr)法测定红细胞寿命是因为 51 Cr存在于化合物Na 2 51 CrO 4 中,此种Cr为六价的阴离子型,能穿透红细胞膜而紧附在血红蛋白分子的珠蛋白上;同时,六价铬在细胞内变成阳离子三价铬,即不能穿透细胞膜,所以当标记 51 Cr的红细胞破坏后所释放出来的 51 Cr就不会再标记其他的红细胞。这样,随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及因之而放出的 51 Cr离开血流,血液中 51 Cr的浓度逐渐下降,由此来测红细胞寿命。因用 51 Cr标记红细胞的 51 Cr是放射性核素六价,而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使六价 51 Cr还原成三价而不能穿透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的标记率降低。因此服维生素C的人群不适宜红细胞寿命测定。另外,检查前3周及检查期间要避免输血,以保证 51 Cr标记的是自身红细胞以及标记红细胞不被非标记红细胞所稀释,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

274.为什么红细胞寿命测定不作为溶血常规筛查项目

答:红细胞寿命测定当前已应用于溶血性疾病的诊断、贫血原因不明时的鉴别诊断、溶血机制的探讨、溶血性患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但 51 Cr标记法测定红细胞寿命的方法学较为复杂,受到一定限制:①需用核素,价格昂贵及需专业技术人员和设施;②需做体内试验,且试验周期长,此期间不能输血或过多抽血,有可能干扰治疗;③存在生物差异;④ 51 Cr有逸脱现象。因此,不作为溶血常规筛查项目。

275.为什么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筛查溶血

答:溶血即红细胞破坏,由于红细胞破坏后其内容物释放(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产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引起的诸多实验室指标变化(如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复合物、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胆原、粪胆原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反映红细胞的过度破坏,所以为了进行溶血的筛查,可选择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测项目,见表2-2。

表2-2 筛查溶血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276.为什么用外周血细胞涂片可以粗略判断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

答:造成骨髓红细胞系统(红系)代偿性增生的原因:①造血原料缺乏,例如铁、叶酸和维生素B 12 缺乏;②某种原因破坏增加,例如溶血性贫血;③失血过多:例如长期慢性失血或一次性大出血等。骨髓代偿性增生的外周血标志为:①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可达5%~20%;②周围血中出现幼稚血细胞:多见晚幼红细胞、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以及红系增生产物,如卡波环、豪-焦小体、嗜碱性点彩颗粒等。因此,利用外周血细胞涂片可以粗略判断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

277.为什么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有所不同

答:溶血分为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当红细胞受损伤程度较重时直接在血管内破坏即为血管内溶血;红细胞所受的损伤较轻,在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被吞噬细胞识别并破坏,称为血管外溶血。不同原因导致红细胞在不同场所被破坏后,其降解产物造成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各异。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不同点见表2-3。

表2-3 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特点对比

续表

(李丹) 7LhYXf5By5Y5DnDEocInFyRzPFcSY9qGRG41Zy6AOXlUwU8UNjNeAqN1R+8orL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