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

136.为什么说分子生物学是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答: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整个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构成,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制、肿瘤的发生等。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大大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从90年代起,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血液病的研究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广泛渗透到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判断预后等诸多方面。

137.为什么要检测人体的核酸和蛋白质

答:核酸和蛋白质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它们在生长、遗传、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现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核酸: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核苷酸根据其上的碱基不同分为各个种类,DNA中的核苷酸分别是A、G、C、T四种,RNA中的核苷酸分别是A、G、C、U四种。蛋白质: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因此,分子生物学的主要检测对象是核酸和蛋白质。

138.为什么核酸和蛋白质有关联

答: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主要由核酸决定,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都在DNA上,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遗传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过程。复制指的是以亲代DNA作为模版合成子代DNA分子;转录是根据DNA的核苷酸序列转变成相应的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翻译是指识别RNA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后,翻译合成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再组合成为蛋白质。也就是说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核酸起着重要作用,必须经历从DNA—RNA—氨基酸—蛋白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类RNA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包括: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起转运氨基酸的作用等。构成DNA和RNA的基本元素是4种核苷酸,而蛋白质中却有20种氨基酸,它们对应关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顺序相连的3个核苷酸来决定一种氨基酸。

139.什么是检测DNA和RNA的常用技术

答:从细胞中将DNA或RNA分离提取出来后,通常可采用以下3种技术进行检验和分析:

(1)杂交技术:

由于DNA双螺旋中的两条单链是通过核苷酸上的碱基互补配对结合起来的,利用这个原理可以人工合成一段与DNA上某个感兴趣片段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将其与DNA通过互补配对进行杂交。杂交有许多种方式,本书荧光原位杂交章节里提到的就是其中一种应用,它是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进行杂交反应。杂交可以对特定的DNA和RNA序列进行定性(判断有无,用阳性或阴性表示)和定量(评估目的核酸的含量)检测。

(2)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DNA扩增技术,通过这个技术,在30次扩增循环反应后,一个DNA片段数量可以增加到2的30次方,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标本中即使只有微量的DNA片段,都能通过PCR技术检测到。采用此技术可对特定的DNA或RNA片段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PCR,QT-PCR),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它通过收集荧光信号的强度来测定样本中DNA或RNA的含量,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和精确性高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类核酸标本的检测中。

(3)基因芯片技术:

在固相载体上将核苷酸以显微打印的方式有秩序地排列到载体表面,然后与标本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分析,获得标本的遗传信息。该技术一次能检测大量基因,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

140.什么是基因

答: “基因”一词由英语 “gene”音译而来,而 “gene”是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1909年根据希腊语 “pangene”缩短而成,意思是 “生”。基因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部分物种是RNA片段),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的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是双螺旋的结构后,人们对基因的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2个DNA分子,但是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自从发现RNA病毒后,人们发现基因还可存在于RNA上。由于DNA和RNA上的4种核苷酸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得不同的基因包含了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 “突变”或称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收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有的突变会产生疾病,有的突变是使生物体获得上一代不具有的某些特性,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突变中有些会继续遗传给下一代。

141.什么是基因突变

答: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因此称为基因突变。从分子水平上来看,基因突变是指DNA或RNA内的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基因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哪怕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就可能在这个位置上出现新的基因,取代原来基因,这个基因就叫突变基因,于是后代体内也就突然有了一个祖先从未有过的新基因,同时可能会带来新的生物特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它与DNA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和衰老等都有关系,基因突变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142.为什么基因突变会造成不良后果

答:基因突变的直接后果是其翻译而成的氨基酸被替换或增加/丢失原来的氨基酸,以至于组合成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有时这种改变对机体没有显著影响,而有时这些变异了的蛋白质会引发疾病甚至导致肿瘤的发生。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突变、移码突变、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碱基置换突变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不同的碱基对取代所引起的突变,也称为点突变。移码突变指DNA片段中某一位点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非3或3的倍数)碱基对时,造成插入或丢失位点以后的一系列编码顺序发生错位的一种突变。它可引起该位点以后的遗传信息都出现异常。发生了移码突变的基因在表达时可使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从而严重影响蛋白质或酶的结构与功能。缺失突变:基因也可以因为较长片段的DNA缺失而发生突变。插入突变是指一个基因的DNA中如果插入一段外来的DNA,那么它的结构便被破坏而导致突变。

143.为什么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检测血液病的基因突变

答: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自身遗传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此同时,分子水平的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检测效率不断提高。但每种技术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常常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检测血液病的基因突变。常用技术有:QT-PCR、第一代Sanger测序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QT-PCR技术不仅能对样本中的DNA和RNA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还可对简单突变进行检测,是临床上基因突变的常用检测技术之一。第一代Sanger测序是直接测序法,针对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PCR扩增测序,可分辨单个碱基差别的DNA序列,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简单快捷的特点。虽然出现了NGS技术,但Sanger测序对于致病基因位点明确并且数量有限的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检测是非常经济和高效的。到目前为止,Sanger测序仍然是基因检测的 “金标准”,也是NGS基因检测后进行位点确认的主要手段,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NGS具有通量大(一次测序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时间短、精确度高和信息丰富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精确定位。自NGS问世以来,全外显子测序在临床疾病致病基因的鉴定研究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集中在单基因遗传病,还在多基因影响的复杂疾病如白血病、实体瘤中获得大量研究发现,目前已经逐步应用到了血液病基因突变的临床样本检测中。

144.为什么血液病患者要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答: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血液病的秘密就隐藏在人们的基因之中,每个患者的恶性肿瘤细胞里,基因变异是不一样的,可以是两个基因融合,也可以是基因突变,即使分型上属于同一种白血病,出现问题的基因可能都不一样。人类基因组携带的基因为3万~4万个,目前针对基因突变的治疗药物有限,要在基因的信息大海中挑出与癌症相关的突变也就好比大海捞针。只有识别到每个患者身上具体的基因变异,才能对症下药,并且能在治疗后对疗效进行有效的监测。已经发展了一些技术用于分析DNA序列和与之相对应的RNA序列,但是得到癌细胞的DNA和RNA基因序列只是研究的第一步。将这些序列与健康细胞的序列比较,有点类似于 “看图找不同”的游戏,必须利用计算机分析庞大的基因信息,仔细辨别肿瘤细胞里到底哪种基因发生了突变。肿瘤细胞的基因组可能存在着许多突变,却不是所有突变都会导致肿瘤,打比方说有些突变像司机,引领着肿瘤的发展方向,但更多的突变不过是顺路搭便车的乘客,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找出司机。目前,学术界已经锁定了十几种与白血病发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及一些与患者对化疗反应、生存期长短有关的基因。因此,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帮助我军找到致病的相关基因,有助于直捣敌军(肿瘤细胞)窝点,将好的细胞保存下来,又能及时了解战况,及时调整战略方案,比盲目杀伤不相干的细胞更有效、更有益。

145.为什么初发白血病要进行融合基因筛查

答:鉴定融合基因的传统方法首先是染色体分析,再根据鉴定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融合基因检测。但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核型分析失败、分裂象质量不佳或是异常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中不分裂,分裂的都是正常细胞,导致分析出现假阴性结果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就无从知道该针对哪个基因来做分子检测,目前根据文献总结出几十个与临床诊断和预后相关的基因,可用于初诊及治疗后监测。通过这几十种融合基因的筛选,可对多种恶性血液病进行筛选,降低疾病漏检的风险。白血病患者中约50%有融合基因指标,融合基因筛查可以覆盖95%以上的融合基因类型,不但能明确类型,还能作为临床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指标,对诊断及治疗的意义重大。因此,染色体核型分析配合融合基因筛查可显著减少因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携带少见融合基因而造成的漏诊发生率。

146.为什么要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答:t(9;22)易位形成了Ph染色体,在分子水平上促成BCR(裂点簇区,brak point cluster region)和ABL(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结合酶基因,Abelson Leukemia Virus oncogene homolog)两个基因发生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BCR-ABL的出现代表了t(9;22)易位的发生,可以用它对Ph阳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鉴别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根据BCR基因断裂片段的不同,可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BCR-ABL融合基因。这三种融合基因可以转录并翻译成三种蛋白,这些蛋白质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它能活化癌基因和某些细胞因子,最终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绝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中形成的是M-BCR(主要断裂点集簇区,major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转成 e13a2和 e14a2,产生P210蛋白,分别见于40%和55%的Ph阳性CML患者。m-BCR(次要断裂点集簇区,minor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主要见于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产生e1a2转录产物和P190蛋白。第三种BCR-ABL融合基因是μ-BCR主要见于病情较轻的CML中性粒细胞变异型,它产生e19a2转录产物和P230蛋白。因此,报告中不同的转录符号代表着不同的融合方式,不但要关注检测结果是否阳性,还要关注分型情况,不同的分型可能代表了不同的疾病。

147.为什么要检测ABL激酶突变

答:由于ABL激酶区突变常常导致耐药的发生,使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因此建议对初诊或随访的Ph阳性白血病患者进行ABL激酶突变检测。近年来的研发成果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从根本上改变了CML的治疗流程和结果,并成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里程碑。在TKI耐药的临床报道之前,已经发现ABL激酶区突变可以导致TKI不能与之结合或结合力下降,使BCR-ABL保留酪氨酸激酶活性,T315I是第一个被发现的ABL激酶区突变。引起TKI耐药的原因很多,但ABL激酶区突变是最常见的原因,突变和治疗选择、预后直接相关。因此,检测ABL激酶区突变是TKI药物选择的重要依据,是CML规范化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就诊时已经处于加速期或急变期的CML患者,应该在TKI治疗前就检测ABL激酶区突变,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TKI治疗失败或疗效欠佳的患者都应进行ABL激酶区突变检测。ABL激酶突变的报告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解读,对于怀疑耐药的患者,阳性的检测结果有助于耐药的进一步确定。但同样需要注意,阴性结果并不等于没有耐药可能。检测到突变克隆的患者,无论其对各种TKI的敏感性如何,均需加强后续监测,突变的出现可能意味着疾病进展的风险。对于疗效不佳或疗效丧失的患者,突变的检测结果可提示更换第二代TKI治疗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148.为什么要检测 PML-RARα 融合基因

答:t(15;17)染色体易位只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分子水平上出现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和维甲酸受体基因(retinoic acid receptorα,RARα)融合,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正常情况下,PML显示类似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RARα则有促进分化和抑制生长的活性。PML-RARα融合基因产生后,PML的正常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增殖,凋亡减少,翻译成的融合蛋白能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引发了APL。绝大多数APL患者体内能检测到PMLRARα融合基因,因此检测该基因可用于APL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用药及疗效监测。仅少部分患者(1%~2%)会有变异型融合基因产生,如:t(5;17)(q35;q21)导致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 NPM)与 RARα 融合; t(11;17)(q13;q21)产生核有丝分裂蛋白(nuclearmitotic apparatus protein, NuMA)与 RARα 融合; t(11;17)(q23;q21)导致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锌指(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PLZF)与RARα基因融合;dup(17)(q21.3-q23)产生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b(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b,STATSb)和RARα融合,后两种APL对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不敏感。目前,APL治疗能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但这也是基于对每个APL患者的基因改变有明确分型基础上,盲目治疗同样会造成疗效不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以及选择错误的治疗方案。

149.为什么要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突变

答:AML是一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具有很大差异的异质性疾病。虽然细胞遗传学异常已成为AML患者最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之一,但仍有大约45%的AML患者在初诊时不能检出核型异常。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使大多数AML患者可以检出分子水平的异常,WHO也已把分子生物学异常纳入到危险度分层中。预后不良的基因突变有: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FLT3)的内部串联重复(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ITD)或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yrosine kinase domain,TKD)的替代、缺失或插入突变,常见D835天氨酸被酪氨酸、缬氨酸或组氨酸替代; C-kit 基因的8号(C-kit8)或17号(C-kit17)外显子突变;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1和2基因突变。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通过11q23染色体易位,能和60多种基因融合、转录翻译成的融合蛋白阻碍造血细胞分化,导致白血病发生,有该突变的患者对治疗反应差、复发率高。可能为预后良好的基因突变有: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基因突变,它是核型正常的AML中最常见的突变,约占35%,大多数FLT3-ITD突变阴性、而NPM突变阳性的AML预后良好;CCAAT增强结合因子α(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A)的双等位基因突变且不伴有其他预后不良的突变基因存在时预后较好。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更多与AML相关的基因突变被发现,如Ten-Eleven转运基因2(Ten-Eleven Translocation-2, TET2)、 ASXL1 基因(additional sex combslike 1,ASXL1)、Runt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肿瘤抑制蛋白 p53 基因(tumor protein p53,TP53)、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s 3A,DNMT3A)等,相关基因谱(几十种)检测已逐步进入临床,被列为AML的常规检测项目。

150.为什么要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答:由于ALL细胞常常分裂象质量较差及常规细胞遗传学的敏感性不够,常不能检出染色体异常,而事实上70%~80%儿童和60%~70%成人ALL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且这些异常往往伴随了融合基因的产生。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也发现,绝大多数ALL患者都有基因突变,ALL累及的基因突变在50个以上,某些基因突变已被证实与ALL的预后及治疗选择相关。因此,对ALL患者进行融合基因筛查以及二代测序检测不仅可以佐证核型异常,而且对ALL的诊断和治疗、生物学行为、预后判断、MRD检测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B细胞ALL中常见的基因异常有: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融合基因 t(12;21)/ETV6-RUNX1(TEL-AML1)、t(1;19)/TCF3-PBX1(E2A-PBX1)、t(9;22)/BCR-ABL、 11q23 易位形成MLL融合基因等。在T细胞ALL中常见激活性NOTCH1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导致的转录因子基因异常如:TLX1(HOX11)、TLX3(HOX11L2)、LYL1、TAL1、MLL等。

151.为什么要对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答:Ph样ALL的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被提出的,它的基因表达模式与BCR-ABL阳性的ALL相似,临床预后也相似,是一组高危疾病,因此被称为Ph样ALL(Ph like ALL)。对于此类疾病检测其常见的基因易位和突变非常重要,目前已有ABL-TKI、JAKTKI等靶向药物可以用于治疗Ph样ALL,若不能在疾病初发阶段就有效鉴别出来,这些患者将被划分到中危组,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最终导致贻误治疗时机。Ph样ALL中常见的基因异常有:IGH/CRLF2或P2RY8/CRLF2融合; JAK 基因突变中以JAK2R683突变最多见,也可见到 JAK2 基因和其他多种基因相互易位;EPOR基因与IGH或IGK易位;ABL及和它同源的激酶基因异常(如PDGFRB、CSF1R等),通过易位使得酪氨酸激酶被异常活化; IKZF1 基因缺失型突变、PAX5或EBF1与激酶基因易位形成融合基因等。基因突变检测不但对Ph样ALL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某些突变如IKZF1基因缺失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疑似此类疾病的患者应做相关基因的检测。

152.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要检测M蛋白和游离轻链

答: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起源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克隆性增生的浆细胞会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其形式为完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M蛋白)或未与重链相结合的单克隆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或两者兼而有之。B细胞发育成熟至浆细胞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轻链,以浆细胞分泌的轻链量最多。正常个体骨髓中浆细胞的含量约为1%,每个浆细胞产生5种重链中的1种以及κ型或λ型轻链,组成完整免疫球蛋白分子后大约有40%轻链剩余。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比值可升高至90%以上,血清中会出现大量sFLC。血清sFLC是体内是否存在克隆性浆细胞的高度敏感指标之一,目前临床上已将sFLC测定用于包括MM在内的浆细胞病的诊断、监测及其预后判断。

153.为什么骨髓增殖性肿瘤要检测基因突变

答: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常见基因突变已进入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骨髓纤维化(PMF)的诊断标准里。2005年发现了JAK2V617F基因突变,JAK2V617F指的是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基因14号外显子上的一个点突变,它是PV的特征性基因突变。近97%的PV患者、50%~60%的ET及PMF患者可检出JAK2V617突变,在以上3种不同的疾病中JAK2V617F的突变基因的百分比有差异,突变基因的百分比增高与高血红蛋白水平、高白细胞水平、巨脾及血栓时间发生率增高显著相关;高突变基因百分比的PV及ET患者还表现出进展成白血病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风险增高。50%~80%的JAK2V617F突变阴性的PV患者会携带JAK2 12外显子突变,该突变可以是缺失、点突变等各种类型。骨髓增殖性白血病病毒癌基因同源物(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virus oncogene,MPL)基因突变可见于3%~5%的ET和8%~10%的PMF患者,伴有此突变的患者表现为血小板水平增高,血红蛋白水平较低、动脉血栓形成风险较高及总生存时间较短等特点。在2013年的美国血液学年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上,两个研究同时报道在70%~80%的JAK2和MPL突变阴性的ET和PMF患者中存在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突变。目前已经有超过50种CALR突变类型被报道,最常见的是1型和2型。CALR突变阳性的MPN患者呈现相对惰性的临床进程,青年男性居多,血小板计数更高、白细胞及红细胞水平较低,血栓发生风险较低。研究表明, CALR 基因突变主要见于MPN,很少见于MDS患者,为MPN的特征性突变。联合检测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的阳性率可达97%。

154.为什么要进行T细胞抗原受体和免疫球蛋白重链重排检测

答:克隆性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和免疫球蛋白H(immunoglobulin H,IgH)基因重排是检测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的可靠方法,它可用于淋巴细胞来源肿瘤的诊断。TCR与IgH基因结构相似,位于B或T淋巴细胞表面,两者的基本结构由4个基因片段组成。淋巴细胞由不成熟到成熟分化过程中,这些基因片段不断进行重排,每个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的重排顺序,而在某一阶段发生突变的克隆性增生的肿瘤细胞其重排顺序是相同的。TCR与IgH基因重排在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性淋巴结炎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的鉴别诊断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性淋巴结炎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均无克隆性 TCR IgH 基因重排。

155.为什么要在淋巴瘤中检测基因突变

答:淋巴瘤是来源于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形成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病理形态和遗传学特征复杂,WHO根据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性标志的发现对淋巴瘤的分型做了一次又一次修订。基因突变检测对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分层、靶向药物选择、MRD检测、疗效评价和复发监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为例:目前在基因及蛋白水平上可将DLBCL简单分为两个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re B-cell-like,GCB)与激活外周血B细胞样型(activated B-cell-like,ABC)。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基因突变和CD79B基因突变大部分出现在ABC型的患者,伴有该基因突变的DLCBL患者其发病年龄明显高于未突变者。在Burkitt淋巴瘤里,几乎所有的病例均有MYC基因重排。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与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odalmarginal zone lymphoma,NMZ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以往LPL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新版WHO将MYD88 L265P突变为LPL的诊断性标记,尤其是伴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病例(突变率大于90%)。而在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中MYD88 L265P突变不常见。LPL不再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虽然MYD88 L265P突变不是LPL特异性的分子标记,但对LPL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中,NOTCH1/2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CCND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35%,具有此两种突变的肿瘤细胞表现出更强的侵袭性,并且与总生存期较差相关。

(秦尤文) E3ts4jtHLjGGS8XXCM5bRmbFKNdpOH2F+h4pGOqZjUcr2hJH0oF8ys8xwf2oyt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