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学院于1951年10月由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所创办,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所基督教中文高等学府,并于1963年获邀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成为大学创校成员书院之一。崇基学院的创办继承了国内13所基督教大学的办学传统。“崇基”的命名是取“崇奉基督为万世师表”之意。崇基学院的校门上有一副对联:“崇高惟博爱本天地立心无间东西沟通学术,基础在育才当海山胜境有怀胞与陶铸人群。”崇基的校徽是选自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的徽号:“十架”与“莲花”。除了“十架”和“莲花”的标记外,还有“祥云”与“火焰”。“十架”与“火焰”是代表基督教,“莲花”代表中国佛教,而“祥云”的象征是来自道教的传统。校徽的标记正是象征着“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在此种信念下,崇基学院于1996年11月成立“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中心是香港中文大学直属书院的唯一一个学术研究单位,致力从事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研究,为大学的成员及中国与其邻近地区内的学者们提供高质素的学术活动及出版物。
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提倡研究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况为己任,举办各类型的学术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团、博士论文奖、学术讲座及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为学者提供交流的台阶。2002年,中心为扶助及鼓励年青学者从事基督教研究,积极为年青学者筹办学术研讨会,该年年底与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合作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届“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反应非常热烈,更带动了国内筹办相类似研讨会的热潮。得蒙国内外年青学者的支持,过去数年间中心已邀请了百多名年青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年青博士参加研讨会。
出版工作当然也是不能忽略的。除已开展了多年的会议论文集丛书系列、专文报告系列、“宗教社会学”翻译丛书系列及研究中心通讯外,中心自2006年起在前主任吴梓明教授的努力下已积极筹划出版专书系列的工作,冀为海内外学者出版其研究专书及协助有潜质的年青博士出版其具学术价值的论文作品,以更丰富中心出版物的题材及提升其素质。幸于2008年年初,经副主任赖品超教授(出版)穿针引线及另外两位副主任卢龙光教授(研究及会议)和邢福增教授(教育及活动)的促成下,终与学术圈子内备受推崇的中华书局达成合作的协议,委托该局与研究中心共同出版《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论丛》系列。这一丛书系列是由中心多年来经过精心挑选的著作和历届“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博士论文奖的作品组成,推动了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领域的进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论丛至今已出版九册,其中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有:研究中心第一、二届和第五届博士论文奖的得奖作品,分别为厦门大学张先清博士的《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2009)、福建师范大学朱峰博士的《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2009)和上海大学肖清和博士的《“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2015)。这三册专书运用了突破旧有研究模式的方法写成,对“宗教与中国社会”这一课题贡献良多。
这册是中心第七届博士论文奖的得奖作品——福建师范大学黄建兴博士的专著《师教:中国南方法师仪式传统比较研究》。黄博士采用了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重构南中国丰富多元的“法师”仪式传统,并以“师教”作为分析类别,综合了大量的宗教文本数据及田野考察,考察不同地方的“法师传统”与乡村文化的关系。此专著亦成为以历史民族志进行有关中国宗教及社会研究的良好范例,作者善用了广泛的历史及民族志资料,并结合了他在南中国多个地区的长期田野考察所得。有关研究资料的运用令人难忘,他以其宗教专家的角度,而非以意念、符号及意义的方向去研究中国宗教的实践,此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南中国当地仪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一课题亦贡献良多。
千百年来,宗教在各民族及社会中的影响均是举足轻重的。宗教研究亦是一门永不过时的学科,研究理论、视角和范畴往往推陈出新与时并进。近年,社会对宗教的关怀和兴趣正在与日俱增,区域研究、宗教社会学、田野考察、方志研究、口述历史等课题成为一时的风尚,相关的著作于国内外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付梓出版。往后,中心将透过此《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论丛》系列出版更多海内外学者的专书及年青博士的论文作品,冀借着出版具素质且有创意的研究专书,推动和提升“宗教与中国社会”的研究以嘉惠更多从事这一课题的学者及对这一题目有兴趣的读者,让我们一起从不同的方向和范畴再探讨宗教在今天社会中的地位及角色。最后,本系列得以付梓出版,实蒙中华书局的高天女士、中心的梁颂茵小姐、余丽雯小姐和曾嘉颖小姐大力协助,特此致以感谢!
黎子鹏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
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