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民
中国士大夫一向注重治生,孔子就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孔圣人认为,如果为了治生求富,无论什么营生都是可以考虑的。时代的步伐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日益完备、高度成熟,文人中第的比率日益降低,入仕的竞争日趋激烈,读书从政之外,寻求谋生之方显得愈益紧迫,极为必要。
明中期嘉定人沈龄称当时“文士无不重财者”,江阴人李诩记时人重财数例:曾有人向名士常熟人桑悦求文,托以亲昵,无润笔,桑悦说:“平生未尝白作文字,最败兴,你可暂将银一锭四五两置吾前,发兴后待作完,仍还汝可也。”苏州书画家唐寅,曾在孙思和家有一巨簿,录记所作,簿面题二字曰“利市”。苏州文人都穆雅有“不苟取”之名,曾患疾,当有人求字时,以帕裹头而强起,旁人请其休息,都穆说:“若不如此,则无人来求文字矣。”马怀德曾为人向祝允明求字,问其“是见精神否”(当时人以取人钱为“见精神”——范按),祝回答“然”,并补充道:“吾不与他计较,清物也好。”马又问何物,答称“青羊绒罢”([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1“文士润笔”条,中华书局,1982年,第16页)。大名鼎鼎的苏州才子唐寅会试落第后,以书画为生,赋诗描摹其生涯:“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兴来只写江山卖,免受人间作业钱。”([明]唐寅:《唐伯虎全集》补辑卷4《题画一百十三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434页)更吟诗自嘲:“抱膝腾腾一卷书,衣无重褚食无鱼。旁人写我谋生拙,拙在谋生乐有余。”([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3《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思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这些当时声名赫赫、后世景仰的江南文人,以书画易换衣食,获取润笔毫不含糊,活脱脱是文人治生的形象写照。到了嘉靖、万历之际,著名文人、官至兵部侍郎的徽商子弟汪道昆更曾借徽商之口说:“丈夫不为名高,则为厚利,安能郁郁坐困乎?”([明]汪道昆:《太函集》卷28《沈文桢传》)清康熙十七年(1678),连后来成为著名理学家的陆陇其也认识到:“农工商贾是其本业,不可谓之俗物。”他读著名的古文大家苏州人汪琬的《钝翁类稿》有关“今之君子,仰无以养其亲,俯无以畜其妻子,饥寒之患,迫于肌肤,此其时与古异矣。当不得志,其能遁世长往,浩然于寂寞之滨哉?吾以是知其难也”一段时,大发感慨谓:“不觉为之慨然,不得不令人思许鲁斋‘治生为急’一语。”([清]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卷5戊午中,中华书局,2016年,第136—137页)更有甚者,清初思想家唐甄(1630—1704),曾在苏州做牙人以谋生,有如此精彩问答:人问:“学诗书,明《春秋》,合乎古人之义,人皆称为君子,可谓贤矣,而何乃自污于市?”唐答:“今者贾客满堂,酒脯在厨,日得微利以活家人,妻奴相保,居于市廛,日食不匮,此救死之术也,子不我贺,而乃以诮我乎?”人问:“民之为道,士为贵,农次之,惟贾为下,而牙人尤下,先生为之,无奈近于利乎?”唐答:“吕尚卖饭于孟津,唐甄为牙于吴市,其义也一。”(唐甄:《潜书》上篇下《食难》,中华书局,1955年,第86—88页)唐甄与他人的问答,形象地说明,随着人生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治生求利有了理论依据,文人对自己的治生生涯自视甚高,辩护起来显得底气十足。明清文人,治生为急,数百年间,前后一脉相承,赓续不断。
对于这种极为平常极为普遍的明清时代文人治生现象,在学界已经引起注意,在不同层面上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既有研究远没有揭示出明清文人治生的丰富而生动的繁复面貌,对文人治生极为突出的江南地区还殊少细腻的描述和精到的考察。明清江南文士是极为突出的著名地域文人集团,其生活状态富有学术意义和现实参考意义。徐君永斌,以其明清史学和文学的知识积蓄,最近十余年肆力于明清江南文士的治生研究,搜集和征引了方志、文集、笔记等丰富材料,专门探讨江南文士群体的治生状况,撰成《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一书,为明清人文研究和江南社会生活史研究,奉献出了一部颇有新意、较有力度的心血之作。
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考察分析文士的治生群体、治生途径、治生用途及其治生原因,以江南为地域范围,综合考察明清文士的治生活动和特点,并以代表性事例和人物加以说明和验证,更在相应篇章中附以处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治生行业的代表性个案,比较不同时代江南文士治生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原因;下篇探讨作者所定江南范围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徽州六大区域内的文士治生特点,考察文人治生的行业诸如处馆、游幕、书院、书画、刻书业、业农、经商等,并分析其侧重点。作者还在余论部分对文士治生与明清通俗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的关系展开论述,以进一步论述文人治生与文学流播的关系。全书既分区域考察各地文人的治生情形及其异同,又分类型探讨江南文人治生的途径,更分析文人治生的用途和原因,既有总的论述,又择取各类代表作典型分析,清晰地揭示了明清江南文士的治生情形,较为形象地呈现出明清时期江南文人治生的风貌,从而较大程度地丰富和推进了明清生活史和江南人文史的研究。
永斌君为人朴实,凡事认真。承他厚意,感念师生之谊,每有新作,往往让我先睹为快。他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前,曾将书稿交予我并请提修改建议。当时我觉得文如其人,《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一书,行文较为平实,较少跌宕起伏,但提供了不少生动事例,做了不少学理分析。若能博采事例,分类深入探讨,在现在的基础上不断深耕挖掘,在已有框架下完善提高,相信一定能够达致更高境界,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于金陵草场门外寓所
2017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