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远古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

雄安新区三县境内曾有发源于太行山的多条河流和古黄河故道萦绕穿插,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因而,从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周时代遗址。

▲ 新石器时代遗址

梁庄遗址 梁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新县城东南14千米的梁庄村南百余米处。地势低洼,平时有水,水位低时辟为耕地,多年生长芦苇。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8万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梁庄遗址发现于1986年4月,当时曾收集骨化石100余件,泥质陶片、夹砂褐陶片50余片和石斧两件。同年9月,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大学历史系和安新县文化局联合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7.5平方米。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见图2.1)。

图2.1 梁庄遗址出土陶器概览

资料来源:徐浩生、金家广:《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6期。

留村遗址 留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安新县城西1.5千米留村北300米处,南距白洋淀新安北堤1.5千米。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长250米,宽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地势原略高于四周,被当地群众称为“疙瘩顶”。此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存状况良好。遗址地表散存的文化遗物包括较多的陶片及石器、鹿角、兽骨、蚌壳等。1986年,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安新县文化局对留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从文化层堆积和出土的文化遗物来看,第一层为上文化层,出土了大量陶片,器形有折沿罐、敛口罐、红顶碗、壶、盘、钵、陶匕、陶支脚及鼎足等。第二层为下文化层,出土陶片数量少于上层,主要器形与上层基本相同,出土有陶罐、盆、釜、石磨盘、石磨棒、支架等。从发掘资料分析,留村遗址为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并含有龙山文化的成分。

上坡遗址 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位于容城县城南0.5千米处上坡村南50米的台地上。遗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1年4月至1982年5月,省、地、县文物工作者对上坡遗址进行了发掘。其文化层堆积一般在1~3米,面积988平方米,共分四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

上坡遗址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层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盘、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组合特征均与磁山遗址相同;仰韶文化层出土有彩陶钵和双耳褐陶罐;龙山文化层出土有折腹盆、篮纹陶罐和双耳罐;商代文化层陶器有鬲、簋、豆、盆、纺轮、网坠等。骨器有骨锥、刀、匕和鹿角锤。石器有刀、镰、斧、凿、杵、磨盘、磨棒等。此外,还发现了商代晚期的两座房址和83个灰坑。1982年7月,该遗址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北庄遗址 北庄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商周时代遗址,位于容城县县城东南的东牛北庄村东。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四周均为耕地。1984年春文物普查时发现,后经省文物部门多次勘察,对此遗址有了初步的认识。1986年秋,修容城至小里公路时,经过跳进区发现灰坑很多,而且在遗址内发现很多遗物,有骨针、带坑窝石器和陶器等。据采集到的标本分析,北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陶支架、陶盂、三足钵、磨棒均有磁山文化内涵,“红顶”器物是仰韶文化时期遗物,袋足鬲等为商周时代的遗存。1987年8月,该遗址被列为容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午方遗址 午方遗址位于容城县城南1.5千米的午方村西,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商周时代遗址。遗址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比周围耕地高出3米。现为耕地,保护完好。1982年和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两次试掘,发现此遗址文化层厚0.5—2米,可分为三个文化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出土器物有彩陶钵、彩陶碗、彩陶罐陶环、陶纺轮、网坠、陶罐、陶支座、陶釜、陶甑、陶盘、石斧、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石锛、石杯、刮削器、双翼石镞、石刀、骨刀、骨剑、骨鏠、鹿角铲、骨镞、骨凿、鱼骨饰件等。较为重要的发现,是露出一眼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井口于耕土下露出,椭圆形,长2.5米、宽1.8米、深4.5米。井壁陡直,上小下部稍大,井壁有可供上下时使用的“凹槽”,井底部有用木棍做成的井盘,井盘呈“井”字形。内有多件当时先民们提水时掉下去的陶罐,陶罐少数完整,多为碎块,有一件陶罐颈部还系有绳索。1987年8月,该遗址被列为容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北城村遗址 北城村遗址位于容城县县城北偏东约2千米,北城村南约1.4千米,容城镇至北城村一条简易公路的东侧。2006年4—7月,为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工程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合作,对北城村遗址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107个遗迹单位,属金、元等时期的有井3口、沟4条和墓葬1座,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房址15座、灰坑82个、沟2条。出土遗物50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片。

▲ 商周时代遗址

南阳遗址 南阳遗址属东周、汉代遗址群,属于一座中型城市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14千米的南阳村村南200米处,遗址的东、南、西三面有故河道。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00米,南北宽700米,面积56万平方米。南阳遗址的北坡高出地表2~3米,南坡高出地表0.5米,东坡高出地表0.3米,西面地势平缓。遗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1981年春,容城县文化局在晾马台乡进行考古调查的过程中,在南阳村村南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当时征集清理出铜器、陶器、骨器等文化遗物40多件,其中的几件还刻有铭文和陶文。后经分析鉴定,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南阳遗址的文化层厚度在0.3~1米,征集的文化遗物包括陶鬲、陶豆、陶罐、铜鼎、铜壶等。在铜壶的肩部有“西宫”字样的铭文,在陶钵和陶罐内有“易市”字样的陶文。此后还陆续发现了铜戈、铜镞、刀币、骨锥等文化遗物。由于南阳遗址尚未经考古发掘,因此还无法确定文化层堆积的详细情况(见图2.2)。

图2.2 唐三彩壶

资料来源:《容城县志》。

南阳遗址发现30多年来,先后出土了“西宫”铜壶、“左征”铜壶盖、“燕王职”铜戈、“燕侯载”铜戈和“易市”陶器、铜鼎、铜凿、刀币、鹿角锤等一些重要的文物。这些器物都显示出了燕国制器的风格,其地理位置也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燕国都城“临易”相近,可能与燕国中期的都城“易都”有关。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晾马台遗址 晾马台遗址属商周时代遗址,位于容城县晾马台乡晾马台村。遗址为一长方形台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5000平方米。高出地表2~4米,文化层厚2~3米。1958年在此曾出土“燕王职”铜戈,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院。197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现该遗址。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见图2.3)。

图2.3 晾马台遗址古柏

(杜书锋/摄)

燕长城遗址 燕长城遗址位于容城县县城西南13千米的黑龙口村东200米处。该段长城残长200余米,顶宽4米,底宽6米,高0.5~2米,系夯土筑成,每层厚约17厘米。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燕国国君燕昭王为了防御赵、中山等国,先后修筑南北两道长城。其中,南长城筑于南易水沿岸,是由易水堤防扩建而成的,又被称为“长城堤”。

“长城堤”的走向,起自今天的河北省易县城西,沿古南易水北岸东行,经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容城县、安新县境,至今雄县境,再转向东南入河北省文安县境。它既是燕国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防范水患的大型水利工程。现在白洋淀北岸的新安北堤就是在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qNuo/IHu/DVFEVmMpJZU0opOyNnwjLf0pw3B5/ezYWuNR5N1VAQJzIt0G1PBdl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