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华北之肾”白洋淀

河北省中部,大清河南支中游有个白洋淀。它是以白洋淀为主的143个大小淀泊由密如蛛网的水道串联而成,四周有围堤。堤内淀泊相连,洪水时宛如一湖;水道在纵横的冈地间来回穿插,又若水上迷宫。白洋淀水面年际变化大。洪水年水位涨至10米以上时,面积达355平方千米;枯水年水位降至6.5米时,面积只有70平方千米。1965年以来,由于气候干旱和上游工农业用水激增,入淀水量锐减,以致多次干淀。其中1984—1988年连续干涸4年。后采取从上游水库调水补给和引黄济淀等措施,缓解了白洋淀缺水危机。

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淡水湖,对缓洪滞洪、补充周边地区地下水、维护京津地区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华北之肾”。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鱼和芦苇产地。

雄安新区的选址,白洋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白洋淀位于东经115°45′~116°06′、北纬38°44′~38°59′间,总面积366平方千米(不是前引杨伯震书中所说的355平方千米),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区主要由白洋淀、马棚淀、藻苲淀等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淀”是浅水湖泊的地方名称,“泊”则是蓄水的洼地)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以水体为主,水域间有苇田、台地、村庄,三者交错相间,素有“华北明珠”的美称。

▲ 地理位置

白洋淀位于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相夹峙的低洼地区,为积水洼地(见图1.4)。它从北、西、南主要承接萍河、瀑河、漕河、府河、清水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来水。为增加白洋淀水量来源,20世纪70年代从雄县新盖房开挖白沟引河,大清河水从白沟引河进入白洋淀,所以白洋淀又有“九河末梢”之称。白洋淀水经过雄县枣林庄枢纽流入东淀,经赵王新河、大清河汇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

图1.4 白洋淀地理位置示意

资料来源:《雄县志》。

白洋淀周边有3个县,分别是安新县、容城县、雄县。白洋淀85%的水域在安新县境内,因而白洋淀旅游景区也主要在安新县境内。

▲ 白洋淀的形成过程

白洋淀位于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以来由差异性断陷下沉所形成的冀中坳陷之中,东邻沧县隆起,西抵太行山隆起。新第三纪(距今2330万年~距今164万年)以前,这种坳陷的古谷盆地地貌,控制着当时白洋淀的轮廓与沉积特征。至新第三纪晚期,坳陷盆地渐趋填平。进入第四纪(下限年代距今258万年)之后,已形成波状起伏的平原地貌。由于太行山山前冲积—洪积扇群的形成,致使扇与扇之间的低洼地区沥水停积,遂潴而为淀。整个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冷暖波动,海陆的进退交绥,使得古白洋淀的水域面积时而扩张,时而收缩。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地质时期,但白洋淀同样又经历了一个兴起、扩张与收缩的演变过程。

中晚全新世(距今6000年前后)期间,河北平原东部发生海浸,海面上升,河流排水不畅。同时,气候潮湿多雨,河水增加,从而使白洋淀水域扩张到最大范围——北起永清、霸州、雄县、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州,南至安国、博野、肃宁、河间,东面与古文安洼水域相连。此时的白洋淀,就开始有人类在周围定居。

晚全新世(距今2500年)气候转向干旱,雨量变小,白洋淀水域范围收缩,局部干涸,水域连片的古白洋淀逐步解体。有些学者认为,古白洋淀的退缩解体还与古黄河在商(殷)、周时期曾长期流经白洋淀区域,由接近潴龙河、大清河一线至天津入海有关。古白洋淀退缩解体的晚全新世,正值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传》载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齐侯次于虢”。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舆纪要》的注解“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约公元前334年至前311年,燕国为了防御秦、赵、齐的入侵,修筑了南长城。这条长城始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西南,向东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而终于文安东南,全长250余千米。今白洋淀北部的新安北堤,旧称“长城堤”,相传是燕南长城遗址。当时修筑易水长城尽管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但它对古白洋淀形成所发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从此奠定了白洋淀自古至今的北界。

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在退缩的白洋淀边置县,设有鄚(今河北省雄县鄚州镇)、阿陵(今河北省任丘市陵城)、高蠡(今河北省高阳县、蠡县)等。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出于军需运输的需要,开凿了白沟水渠、平虏渠、利漕渠、白马渠、鲁口渠,推动了现今海河水系的形成,所以东汉以后白洋淀的变化,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

今日白洋淀格局的形成,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宋辽对峙,两国以白沟河沿线(相当于今天的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为边界。为了抵御辽兵的进攻,北宋朝廷采纳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946—1006)的建议,构筑“塘泊防线”。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征调河北诸州1.8万人在边界开塘泊蓄水。沿雄州、帱州、霸州及平戎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文安县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河北省霸州市信安镇)、顺安军(治所在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镇)一带修筑堤埝300多千米,开泊合淀,“自霸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间(998—1007),在宋辽边界进一步开修塘泺,汇聚缘边诸水形成一条东起沧州、西至保定的“塘泊防线”。《宋史·河渠志·塘泺》记载:“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东起顺安军,西至保州,合齐女淀、劳淀为一水,……曰西塘泊。”从上述记载中,我们知道了白洋淀原名为白羊淀,《宋史·河渠志·塘泺》是我们发现最早记录白洋淀名称的史籍。北宋“塘泊防线”的修筑,为今天白洋淀基本格局的形成及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见图1.5)。

图1.5 北宋塘泊防线位置示意

资料来源:《白洋淀环境演变及预测》,第58页。

▲ 白洋淀的堤防

白洋淀四周主要以堤坝为界,东至千里堤,西至四门堤,北至安新北堤,南至淀南新堤,总长度为283千米。但是,这些堤坝不是一次性修筑的,而是经历了几个朝代,历时上千年的时间修筑而成。有诗曰:“宋开塘泊起雏形,明清相继规模成。景观还是今日好,杨柳丛中舞长龙。”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州有九十九淀”。“莫”为当时莫州文安郡莫县,也就是今天的任丘市城区北面一带,其位置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白洋淀东北部水域。由此可见,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保持着天然的面貌,尚未经过人工治理。

北宋时期修筑的“塘泊防线”侧重于东西走向,目的是抗御辽兵的入侵。宋仁宗时的任丘知县唐介(1010—1069)看到白洋淀洪水经常泛滥,毁坏农田,亲自主持修筑了一道堤防,百姓称之为“唐堤”。唐堤为南北走向,成为后来千里堤的前身。唐堤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淀水东溢任丘,为患农田,然而它无意成了白洋淀的东界。这道堤防为白洋淀湖盆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唐堤和长城堤的接轨,构成了白洋淀的东边、北边两道界线。所以后人说:白洋淀既是一项重大的军事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是在天然基础上人工治理的结果。

明代,白洋淀几度干涸。据记载,明成祖朱棣(1360—1424)曾带兵在留通淀、荷花淀筑台田;弘治元年(1488年),白洋淀淤积,并可耕种,中间(光淀北)辟为牧马场,白洋淀彻底干涸。到了正德年间(1505—1521年),杨村河(潴龙河)决口,水患巨大、民田尽没,白洋淀重新蓄水,出现了“汪洋浩渺,势连天际”的景观。于是,将牛羊的“羊”字,换成了汪洋的“洋”字。后来,为防止洪水的泛滥,在白洋淀的南端入口处,修筑了堤防数十里,它是后来淀南堤的前身,成了白洋淀的南界。

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巡抚“发币万金”在安州筑堤120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命原河道总督王新勘查各处堤工,派内阁学士观保修筑坚固。又3年,命直隶总督吴赫“出资效力”,修筑新安堤工。雍正三年(1725年),怡亲王允祥(1686—1730)总理京畿水利。他们提出,“治直隶之水,必自淀始。凡古淀之尚能存水者,均应疏浚深广,并多开引河,使淀之相通。其已淤为田畴者,四面开渠,中穿沟洫,洫达于渠,渠达于淀。而以现有淀内之河身疏瀹通畅,为众流之纲。经纬条贯,脉络相通,泄而不竭,蓄而不盈”。这段话的意思是,凡能存水的古淀,都疏通开掘,使之宽广,并多开引河,使淀淀相通;对已经淤为平地的地方,要四面开渠,中部要开河沟,使渠河相连,河淀相通,并将淀内原有河道疏通,形成网络,经纬条贯,脉络交通,水长流而不枯竭,水多时也不会泛滥。他们还对环淀的原有堤坝增修加高,没有堤防的地方,根据情况修筑了堤防,从而使白洋淀的水患得到控制(见图1.6)。

图1.6 白洋淀堤堰分布

资料来源:《安新县志》,第119页。

清光绪六年(1880年),任丘知县赵秋亭修筑千里堤,直隶总督奏请朝廷拨赈米6000石,江苏义赈局助赈银3万余两,修筑了任丘境内千里堤“七十二里有奇”。堤基五丈,顶一丈,高九尺。以后,又多次修筑白洋淀周围堤埝,使之成为长堤环绕的北方湖泊。

▲ “白洋淀”名称的由来

白洋淀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西晋时期词赋家左思(250—305)所写的《魏都赋》中。赋中写道:“至于山川之卓诡,物产之魁殊,或名奇之见称,或实异而可书……其中侧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唐代文人李善注曰:“掘鲤之淀”在“河间莫县之西”,其位置与今天白洋淀的位置完全相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晋代白洋淀曾有过“掘鲤淀”的名字。

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527)在《水经注·易水》中记载:“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易水经其南,东合滱水。”这里所谓的“大埿淀、小埿淀”就是今天的“大王淀”和“小王淀”,“埿洞口”即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浑埿城”就是现在的安新县城。

北宋“塘泊防线”筑成后,开始出现“白羊淀”的称呼。当时的白洋淀水域,西至清苑(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东南到任丘、文安、徐水。这么大的水域,每逢大风卷起层层波浪时,宛如一群白羊前拥后挤地奔跑,这才有了“白羊淀”的称呼。但是,最初“白羊淀”这个称呼仅是指今安新县端村、淀头以南、圈头以西的水域,因其面积最大,再后来以其名指代雄州以西的诸淀泊,也被称作“西淀”。《宋史·河渠志》记载了当时主管缘边塘泊的太监杨怀敏于庆历五年(1047年)给宋仁宗的密奏:“知顺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已复通之,令注白羊淀矣。”可见,当时“白羊淀”已成为雄州以西诸淀的总称了。晚清拔贡伊人镜写过一首题为“西淀风荷”的诗,诗句为:

露华浓浥芰荷香,

水面风鳞趁早凉。

先问问源亭畔路,

好催双桨出横塘。

伊人镜的“西淀”是指整个白洋淀淀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暮春,康熙皇帝巡幸至莫州,即兴吟成“白洋湖”诗一首: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康熙皇帝的“白洋湖”亦是指西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式划定了东、西淀的界限,“大清河自雄入,迳张青口,口西西淀,口东东淀。”张青口在雄县龙湾镇境内,是大清河的一个重要分界口。宣统元年(1909年)出版的《中国近世舆地图说》,在保定府幅中将今天的白洋淀全部注记为“白阳淀”,虽然“阳”“洋”有区别,但这充分证明,从20世纪初开始,“白洋淀”便具有了今天广义的概念(见图1.7)。

图1.7 开阔的白洋淀水面

(刘贺军/摄)

▲ 白洋淀的干涸与补水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白洋淀在缓洪治涝、蓄水灌溉、调节小气候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初,白洋淀水域面积为561.1平方千米。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白洋淀流域入淀的地表径流量不断减少,淀区的水资源量大幅度减少,干淀现象频繁发生;由于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流入,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白洋淀流域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恶化,使得流域的生态功能降低,进而影响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从1983年开始,白洋淀连续5年干淀,使白洋淀水乡风光大减,淀区群众生活困难,野生动物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1988年是丰水期,年降水量924.1毫米,上游水库放水量加大,淀中水量增加,白洋淀才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为了缓解白洋淀的干淀危机,1981年起开始给白洋淀补水,“引水济淀”成为一项重大决策。1981—1999年,从流域上游的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各庄水库补水8次,共补水2.26亿立方米,年平均补水1.13亿立方米;2000年至2010年,11年间从上游三大水库补水和跨流域引水达16次之多,共补水9.25亿立方米;年平均补水0.90亿立方米。其中,2004年2月实施了“引岳(“岳”是指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是漳河上的一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济淀”,入淀水量1.59亿立方米;2006年11月实施了第一次“引黄(“黄”是指黄河)济淀”,工程补水量1.0亿立方米;2008年至2012年1月又相继实施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引黄济淀”工程。2017年11月,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成功试通水,这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2012年汛期,受“12·7”特大暴雨和洪水入淀影响,白洋淀天然入淀量1.86亿立方米,2013年和2014全年未补水。由于2014年天然入淀水量偏小,淀水位持续下降,为防止干淀,于2015年4月至7月由王快、西大洋水库再次向白洋淀补水0.4亿立方米。2017年4月5日起,王快、西大洋水库联合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补水量在0.33亿立方米以上。

连续多年的“引水济淀”,使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性保护。特别是“引黄济淀”工程实施后,给白洋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白洋淀的水位明显回升,核心区的水质已经达到三类标准,绝迹多年的芡实、白花菜等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已重现白洋淀,一度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也在快速恢复和繁殖,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前面的历史回顾中我们知道了,有统一水面并具固定形态的白洋淀的形成是与历史上筑堤围河的人类活动直接相关的。因此,与气候条件的变化相比,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白洋淀生态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从长远来看,无论长江还是黄河的水并非是取之不竭的,解决白洋淀水危机的根本之道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自然以应有的尊重。 fijdEIiz5UnHcDF7PqCtrvgaxD7yqypKME48bYonBmjaIYzNBwWE50zjIL//sC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