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雄安新区三县都被称作千年古县,但它们各自县名的出现时间是不一样的,其中以容城县的县名出现得最早。历史上,三县的行政区设置均发生过较大的变化。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首置容城县,故城在今容城县城西北7千米的城子村,属幽州涿郡。后历经多个朝代的行政区划调整,容城县被几度撤销、几度复置,其历史沿革如表2.1:
表2.1 历史上容城县行政区沿革
五代时期,容城县被北方的契丹人占领,县境北部是辽政权设立的容城县;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收复容城县南境,后周政权重新设置容城县,从此出现南北两个容城县并立的局面。宋代,这种局面一直存在,直到金政权灭掉辽、宋,南北容城才复归为一。
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析置容城县,明景泰二年(1451年)徙今治(容城县城关镇),属京师保定府。1913年,属直隶省范阳道;1914年,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除道一级行政区划,容城县隶属于河北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容城县归河北省保定专区管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容城县,并入徐水县。1960年5月3日,保定专区被撤销,容城县境随徐水县转归保定市管辖。1962年5月23日,析徐水县复设容城县,还隶保定专区。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继辖容城县。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容城县属保定市管辖(见图2.4)。
图2.4 容城县“北方服装名城”牌楼
(王力欣/摄)
雄县古称雄州,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契丹入寇瓦桥关,遣将屯戍。周显德六年伐契丹,……至瓦桥关(今城关一铺南),契丹守将以城降。周主以其地控扼幽、蓟,建为雄州。”后周显德六年就是959年,后周皇帝柴荣克复三关,于是在瓦桥关置雄州,在益津关置霸州,还有瀛洲的高阳关(亦称草桥关),成掎角之势,戍重兵据守,以为防辽要隘。以雄州名瓦桥关(瓦桥关遗址即今雄县城内横跨大清河上的解放桥),系取威烈之义,以彰武功,震慑北方的辽国。另于瓦桥关置归义县,由雄州治、领。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1731—1835)曾写过一首《雄州咏周世宗》的七言律诗:
世宗北伐志犹勤,
山后宁容地剖分。
天意自留耶律氏,
人心俄变殿前军。
五朝庶见真神武,
再世何难嗣守文。
反复兴亡无处问,
瓦桥关外又斜曛。
北宋时期,在辽国境内部分属燕山路涿州,亦称归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在宋朝境内的归义县更名为归信县,属河北东路雄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复涿州,归义、归信两县并存。金天会三年即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归义、归信两县皆入金,后废归义县并入归信县,县仍治于州中。元至元二年(1336年),废雄州,归信县并入容城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归信县入雄州,属京师保定府。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为雄县,属京师保定府。1913年,属直隶省范阳道;1914年,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属河北省(见图2.5)。
图2.5 雄县温泉公园
(王力欣/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雄县归河北省保定专区管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雄县,并入涿县。1960年5月3日,保定专区被撤销,雄县境转归保定市管辖。1961年5月23日,析涿县复设雄县,还隶保定专区。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继辖雄县。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雄县属保定市管辖。
安新县的前身是安州和新安县。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安州,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设新安县。其实,这两座县城的历史可上推到西汉时期,当时有浑埿城(今天的安新县县城)和葛城(今天的安新县安州镇)两邑。东汉末期,在葛城置依政县,属冀州河间国,不久即废。到了唐如意元年(692年)在葛城置武昌县,神龙元年(705年)改名唐兴县,初属瀛洲,后改隶易州、莫州。五代时期,唐兴县于后晋时改名为宜川县,属莫州。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年)陷入契丹,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收复,省宜川县入莫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葛城设唐兴砦,淳化三年(992年)在唐兴砦建顺安军。
金天会七年(1129年),顺安军入金,并升格为安州。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安州徙治葛城,并置葛城县(州、县同治今安州镇);泰和四年(1102年)置渥城县,治所在浑埿城。元代,安州、葛城县、渥城县多次被撤废,至元九年(1343年)重设,并改渥城县为新安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葛城县入安州,与新安县同属保定府。洪武七年(1374年),又省新安县入安州,随后安州降为安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设安州(安县即废)和新安县,属保定府。清初,安州领新安县;雍正年间安州不再领县,与新安县同属保定府;道光十一年(1831年),废新安县,并入安州。1913年安州降为安县,属直隶省范阳道;1914年安县与新安县各取其名之首字合并为安新县,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属河北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新县归河北省保定专区管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安新县,并入徐水县。1960年12月19日,析徐水县复设安新县,归保定市辖。1961年5月23日,仍隶保定专区。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继辖安新县。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安新县属保定市管辖(见图2.6)。
图2.6 安新县城街道
(王力欣/摄)
北宋时期,由于北方契丹人的入侵,当时的容城县和雄县境内出现了两个并立的基层政权。我们如何认识这种局面呢?葛剑雄先生在其《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一书中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认为,我们要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客观立场上认识辽(契丹)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具有同等地位,理由如下。
第一,辽(契丹)建国比北宋还早,北宋从来没有征服过它,连形式上的从属关系都没有存在过。相反,北宋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具有对等地位的邻国。
第二,辽(契丹)的领域相当辽阔,而它的一部分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看也应该是中原或中国。它有相当大的农业区,汉族占人口的多数。
第三,辽(契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虽然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色,但基本上接受了汉族和中原王朝的模式,与宋朝和中国的其他政权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在元朝修史时,就已经将《辽史》与《宋史》《金史》并列,承认它是中国的一个政权。
第四,北宋远未恢复唐朝的疆域,没有能力消灭大理、沙州曹氏等政权,中间又形成了西夏政权,完全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而,我们要将辽(契丹)和北宋视为同等地位的政权,都属于后来大一统中国的一部分。这样,两个县城并存的局面就是很易于理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