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刚进入体制内的“愤青”生涯

像王阳明这么一个智力超群的人,在科举方面却不十分顺利。

弘治三年(1490年),王阳明的父亲让王阳明多看四书五经的经义和八股文章,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

于是,王阳明白天跟着大伙儿一块上课,晚上搜集诸子百家的经书,广泛浏览,常常看书直到深夜,有时家人都已一觉醒来,却见王阳明仍在秉烛夜读。

学霸是可怕的,一个刻苦用功的学霸就更加可怕了。王阳明勤奋苦学,使他在传统学问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别的同窗望尘莫及。

1492年,王阳明二十一岁时,在浙江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

随后在第二年,去京师参加了会试。不料,因他在答卷中所做的文章思路太过新颖,与程朱理学格格不入,不能被主考官接受而名落孙山。

王阳明于是继续准备。再过三年,继续进考场。无奈的是,这一次,老天又没有垂青王阳明,落榜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在王阳明的身上。

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一个未来的大思想家却连科考这一关都不能顺利通过。

但是,思想家就是思想家。在发榜的现场,榜上有名的,自然是欣喜万状、得意忘形,而那些在榜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嚎啕大哭。而同样落榜的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却掠过了一丝沧桑的笑容。

接下来,王阳明悠悠地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开始反省二十年来的求学生涯,虽然自己读过许多书,虽博却不精,很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

弘治十二年(1499年),今非昔比的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笔试中他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而在接下来的面试中,他被明孝宗钦点为二甲,虽说不及他老子王华的状元头衔来的威风,好歹也算是对家里的亲朋好友、对社会有了个交代。当然,比起那些有志于仕途,奋斗一辈子还是个秀才的同志就幸运多了。

只不过,由于在二甲中排名不够高,王阳明没有混进明代官场上前途无量的储备干部训练营——翰林院,而是被分配到了工部担任观政。尽管这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不过,来日方长嘛。

在任上,王阳明老实做人、踏实工作。在任职期间,他曾担任威宁伯王越坟墓修建工程队的监工,他在不违反朝廷规定的情况下,把威宁伯墓监造得大方端庄,工程十分圆满,使得威宁伯的家人十分满意,纷纷赞扬王阳明处事得体、办事能力强。威宁伯的儿子还把自己已故父亲的配剑赠送给王阳明,以表万分感激与尊重。从此这把寒光凛凛的宝剑就一直跟随着王守仁。

1505年,十五岁的少年天子朱厚照登上大位时,是为明武宗,明朝第十位皇帝。这时,王阳明已做了五六年位低权小的闲官。

这个时候,用八个字的老话来形容王阳明的心境再恰当不过,“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臣下不为王者所用,这大概就是汉唐英才曾经无数次地悲叹过的事情了!

我们知道,在秦汉以前,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中国的士人地位之尊崇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那个时代是“得一士而得天下的时代”,有才能的士人则待价而沽,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哪里有施展的机会、能得到主家的重用就去哪里,正像俗语说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诸侯公子们则竞相“养士”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和本钱,想尽办法展现自己的德行以笼络士人加入自己的麾下。例如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由于手下有一大批有才干的门客,他们的国家先后称霸。这真有点儿像今天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

但到了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治理体系绝不允许力量足以和自己对抗的政治集团存在。由于只有一个高度集权的合法政权存在,造成了天下的人才只能为皇帝一人所用的局面。

士人再也无法任意地游走于不同的政治势力之间,而只能乞位于中央王朝,大大失去了往日身份地位上的荣耀和尊崇,而渐渐成了效命于主上的奴才。

在大一统的国家里,士人得以施展抱负、实现自我的途径大大变窄,基本上就只剩下进入皇权体系内为一个皇帝效命,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抱负,只能进入封建官僚体制内。应该说,权力的资源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的,所谓的士人怀才不遇在接下来的千多年间,也就成了一种极为常见和普遍的现象,这是封建时代的一个体制性问题。

这时的王阳明,也就这般地被怀才不遇的烦恼深深地困扰着。

王阳明刚刚登第做官,还没来得及细品金榜题名的荣耀与甘甜,胸襟里的志向和热血就开始翻滚起来。

是的,对于王阳明这样的人来说,登第做官不是他的终极目的,而只是他实现抱负的手段而已,否则他会认为自己愧对了“抱负”二字。

王阳明经过一番详实的实地调查研究,向当时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郑重提出了巩固边疆的“便宜八事”,内容大概是:“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揖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王阳明在建议中并对这八条作了详细说明,所举材料有根有据。

但是,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失望。这时的王阳明,在政治上太不成熟了。不但皇帝没有理睬他的良谏,王阳明反而因为刚刚当官求功心切,常与人冲突,甚至遭到别人的非议。

这时的王阳明,一腔热血化成了涓涓诗雨,他在《登泰山王首王》中写道: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

意思是说,自己空有一番报国之志,但却得不到重用,使他无比惆怅。

年青的王阳明便把视线投向了广阔精深的大自然,在人迹稀少的深山中寻找生命的足迹,并写出了大量流露隐逸情怀的优美诗篇,充分展示了文学青年王阳明的才华。例如他的《四绝句》:

人间酷暑避不得,

清风都在深山中。

池边一坐即三日,

忽见岩头碧树红。

《化城寺六首》之一:

化城高住万山深,

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

人间微雨结浮阴。

《游牛峰寺四首》之三:

偶寻春寺入层峰,

曾到深疑是梦中。

飞鸟天边悬栈道,

冯夷宿处有幽官。

溪头晚度千岩雨,

海月凉飘万里风。

夜拥苍崖臣丹洞,

山中亦自有王公。

这一首首优美的诗句连同深山中那流连忘返的景色,仿佛一股清澈的泉水缓缓流过王阳明的心田。

在官场上,冷眼恶语曾劈头盖脸地向他砸过来,令人难以忍受。与此相反,深山中是一个多么安静舒适的场所,这里没有冲突,没有纷忧,没有束缚,一切都是自行自止,自生自灭,一切都保持着最本真的自我。

王阳明不禁深深地陶醉其中,他感叹道:“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他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所吸引,被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所征服着。

不过,王阳明并没有准备终身远离尘嚣,过隐居的生活。他建功立业的大志还远远没有磨灭,对国家和生民的牵挂时常萦绕心头。他要在良辰美景中找回自我,等到经验足了,力量够了,他又将走出深山,一展宏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的灾难正悄悄降临,差点儿将王阳明致于死地。 BTwMzgfm7j4kOTs4aRn0hHw1qo3RTMcexceKNifeWuoFYchjbF/7g6NFHZ8ytY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