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阳明要给宋明理学看看病

如果王阳明没有出世,如果此后数百年间的中国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这样的局面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人们仰望着圣贤的高标,一面赞叹圣贤的高洁和伟大,一面又觉得和自己的差距太大,实在难以做到,那就不如“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来得更实际些。这说明,这种理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了。

正如上面说到的,王阳明的气质是理想而叛逆、志向远大的。这样的人将不会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传统礼仪道德的守护者、践行者、卫道者。他一定是不仅仅反思社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而是指导社会的主流理念和精神在哪里出了偏差。

以王阳明的抱负和个性,他也绝不满足于死记硬背经典的条文。他对于思想权威朱熹的“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诀”这句话也只是试一试,丝毫没当作不能违背的天条。

中国传统的中医有句古训叫“医者仁术,大功无利”。这时的王阳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医者,要给主流的意识形态看看病。他指出了程朱理学流转于当世的时候出现的几种病:

病症一,学习程朱理学的人多心术不正。

他说:“大抵近世学者只是无有必为圣人之志。”(文录《与黄宗贤》癸末),他们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章绘句琢以夸俗,诡心色取相饰以伪”。(同上《别进甘泉序》壬申)

王阳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读书人读书的目的不纯。他们学习程朱理学是为了自我粉饰,向人卖弄;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明讲仁义,暗谋私利。其实学习任何学科,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你学习不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而是为了谋取蝇头小利,那么这门学科也会慢慢失去它的作用,而被人不值一看。

病症二,浅薄。

王阳明说:近世士大夫“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然以为是六经矣”。

这意思是说,士大夫们读书只是为了应试,只要弄清于表面文字就绰绰有余,哪儿管程朱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什么,更别提向程朱所提出的去做一个圣贤之人了。王阳明非常鄙夷于这样的治学态度,认为与其看书得个一知半解,还不如不看,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自己则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对程朱理学的教材中有理有据的地方大加赞赏,对那些只为考试而学的部分则嗤之以鼻。王阳明二十一岁会试落第,别人都认为这正是他不专心读书、整天歪思邪想的结果,实应以此为耻。王阳明自己却笑而答言:“考试又不能考出人的真水平,有什么可耻的呢?”当然,这也可见,中国的应试教育风气之盛,实际有着历史渊源而非一日形成的。

病症三,支离繁碎。

王阳明说:“圣人之言,明白简言。”而今天的人却“使圣人易简实之训,反为千古不决之疑”。

这话的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对程朱理学不能做到进一步的发扬,也提不出标新立异的见解,只能把一个陈旧的观点你分为两条、我说为四条,要是你解为八条,我还能分为十六条,就文索义,把本来简单直白的圣人言教越搞越繁琐、越搞越复杂,反而把问题说不明白。而一些士大夫们为此天天争得面红耳赤,还分不出个高低上下。王阳明看了这些滑稽可笑的样子,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像他们一样,而一定要寻求真知灼见、严谨治学。

病症四,知而不行。

当时的学者读圣贤书只满足于耳朵听懂,嘴上能说,根本没心思去在行动中体现。他们嘴上念叨着“仁义理智,吾固有之”,行动上为非作歹,抢取别人财富,看见良家少女便顿起歹心,早将所学知识抛于脑后,阳明对此更是愤恨不已。 zkPnrvkKept0M92/1xHpS5myNVA1uB6UcsygmqyxMo/QVZ2JfMJpVk7LN9cavA9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