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革裹尸”,那个时代的理想与燃情岁月

人的年青时代最富于理想。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时尚不同,理想的内含也便不太一样。

古人的理想和今天的人当然大大的不同。今天的年青人理想是买车、买房,送子女上示范学校。而在古代,如果你出生在农家,你的理想可能是辛勤耕作,再为家里多置办几亩水田。如果你出生在读书人家庭,勤奋的你可能会苦研典籍,近则修身立德,远则求取功名,进入体制内当公务员。要知道,公务员的崇高地位在中国是有历史渊源的。

这些还都是低层次的理想。古代的年青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说得具体一点,诸如效命天子、匡扶社稷、讨伐不臣、拯民水火、马革裏尸、青史留名之类的事。

更何况,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本来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出自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之手,可谓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面貌的一个写照。当然,顾宪成等东林党人的兴起,还比王阳明的时代要晚几十年。

所以,今天的年青人凑在一起,如果手里不拿iphone几S,嘴里不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谈做项目,就显得超low。那个时代的年青人在一起,如果不出口成章、纵论天下兴废、抒发胸中抱负,就显得很矬。

年青的血总是冲动和激昂的。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当然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青年嘛。王阳明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呢?是政治理想。像所有有理想的年轻人一样,他想要改造国家、改造社会、改造所有在他看来不合理的规则和现状。

王阳明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看见大明朝的军队连年征战,他少年老成地向自己的父亲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意思是说,现在天下纷然扰乱这么长时间,就像一个人久病快死亡了,这可怎么办呢?

恰好在这个时候,北方的蒙古族也欺负中原王朝的懦弱,不断侵扰中原。明英宗正统年间,更发生了极为严重的事件。过着半牧半猎生活的蒙古瓦剌部落向明朝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数十万大军直取皇城,竟一举俘获了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最后,明朝赔偿了数以万计的金银珠宝,瓦刺部落才答应退兵。

在北京住的日子久了,王阳明对北京的人文事故、风土人情也有了相当了解。其时距离土木堡之变不过三十几年,“于谦保卫北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让少年王阳明心驰神往。中原王朝竟受到这般欺辱,这一历史大事件在王阳明少年的心灵里投下了巨大的影响。

他希望好好学习兵法,有朝一日为国效忠,所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类强烈的话语,想必也曾在王阳明胸中一再回荡不已。他感佩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在其祠堂前留下这样一幅联:

赤手挽银河,

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

我来何处吊英贤。

十五岁那年,王阳明又出游了长城沿线的居庸三关。

此时的长城内外硝烟正起。在长城以北,少数民族的势力不断强大,时常突袭大明的边陲;长城以内的乱民暴动则此起彼伏,甚至严重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站在山巅,眺望着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王阳明的思绪不禁飞到了战火纷飞的沙场,旌旗闪耀、战鼓雷鸣、兵戈交错、杀声四起,这一幕幕影像在王阳明的眼前浮起。

怀着效忠国家、建功立业的冲动,王阳明冒险纵观当地险峻的山势,孤身一人一骑去探寻少数民族部落的生活现状,探察当地的人文,拜访乡村老人,询问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思考御边方策,并想象着有一天自己能率领千军万马荡平边疆、安定国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从居庸关回来没多久,王阳明梦见自己去拜谒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庙,他在梦里还作了一首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这个梦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四十年后,早已不是少年的王守仁途经桂林,亲身到了伏波庙,发现周围的情境“宛然如梦中”,让他不禁感慨这一生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而这更是此刻的他始料未及的。

这还容易让人联想起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诗,同样也是在梦中: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应该说,这两首诗的豪迈之气大有相通之处,两首诗的作者都有文名,在人生的履历中,又都在战阵上大有过一番沙场点兵、气吞如虎的军事生涯。

只不过,写这诗时候的辛弃疾虽然壮心不已,但英雄暮年、壮志难酬;而这时的王阳明却是恰同学少年,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正在登临属于他的舞台,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迸发出更为炽热的光芒。 R8AnIhwJDK1vxxdkHRChxoZIPTqRaWwDlq+u2whLkAAlQp/nORlUB7jrJCuFPT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