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年王阳明的花季雨季

我们的主角王阳明终于登场了。

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本是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在他青年时,全家从余姚迁至山阴(越城),他在距越城不远的会稽山阳明洞边盖了一间茅草屋,于是自称阳明子。后来这个号渊远流长,学术界又称王守仁为王阳明。

先说一说王阳明的少年时代。

今天的社会由于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分工无比细腻明确,许多家庭功能都由社会来实现,古代不是这样,家庭不但承担子女的生育、抚养,还承担早期教育等一系列功能。在古代书香门第的大家族中,由家中有学养的长辈,如兄长、祖父辈的读书人来担任教育兄弟子侄的任务,这是司空见惯的。

王阳明这样的家庭当然也是如此。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说你的小时候有很多闪光点被家长期多年后还津津乐道的提说起来,那么王阳明同学为长辈的乐道的一个闪光点大概就是聪明颖异、资质不凡。

王阳明五岁那年,有一天他的祖父路过房门,见他一个人在屋中念念有词,不禁有些奇怪,“这孩子在捣什么鬼?”仔细一听之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王阳明口中念叨的竟是平时自己诵读过的书,而且念得一字不差。看王阳明的神情,却又全当嬉戏玩耍一般。

祖父惊奇之下,故做生气地问:“你什么时候偷看了我的书?”

王阳明见祖父生气,只好如实说:“我没有看过您的书,只是听您读的时候慢慢记下来的。”

王阳明的祖父闻言十分高兴。他认定王阳明长大后会有大的出息,于是更加悉心教他念书。

童蒙时期的王阳明在祖父的教导下,博览群书。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到唐朝的律诗绝句、宋朝的词,还有儒教、道教的教义无所不涉;从义理深奥的道德文章,到文采绚丽的诗词华章,有些文章读来虽不能尽解其义,王阳明却也学得一本正经。

书海之中,少年王阳明尤其喜爱兵法,对《孙子兵法》爱不释手。

一到家中宴请宾客的时候,王阳明并不像父亲一样张罗着给众人敬酒,而是自顾自地玩儿,悄悄地取来许多果核,把果核当成士兵,玩到兴头上,还拉来访的客人一起对战,用现代的话叫“兵棋推演”。

你摆一个龙门阵,我用八卦阵来克你,常常是客人的兵阵才摆出来没一会儿,王阳明沉思片刻,便已想出了克敌的阵势。有时偶尔想不出来,他就会缠住客人,让别人把这个阵势的来历、制法、优势讲个清楚。

王阳明常常乐此不疲地做这个游戏,为此没少挨老爹的骂,嫌他打扰了客人。

平时,与小朋友玩的时候,王阳明也是满肚子小故事,大伙儿都称他“智多星”,伙伴们常常坐在他的周围,聚精会神地听了一个又一个。

而王阳明讲得最多的也是孙子。他特别佩服孙子的聪明才智。有一次,他给小伙伴们讲了一个孙子出山的小故事:

话说孙子和他的师兄庞涓跟着师傅鬼徒子学习有四年之久,他们俩都想下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就去禀告师傅。鬼徒子一听,笑着对他们说:“学习四年是否学有所成呢?我得先出个题考考你们,谁通过了就可以下山。”自以为是的庞涓这下可高兴了,这还不简单,不就是答道题吗?他催促着师傅快出,而谦虚的孙子在旁默不作声,鬼徒子说道:“我现在坐在屋内,谁能让我走到屋外就赢了。”庞涓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干,不等师傅话说完就用开招术,骗师傅说房子要着火,拿走吃的,庞涓想师傅饿了就一定会出来?什么招术都用上了,就差点儿把师傅砍一刀,横着抬出来了。无奈鬼徒子坐在那里纹丝不动,稳如泰山。庞涓终于绞尽脑汁,懈气了。现在轮到孙子了,只听孙子毕恭毕敬地说:“弟子浅薄,学业不深,未能想出妙计来。但是如果让师傅从屋外走到屋内,弟子倒有个办法。”鬼徒子心中暗自思忖:“这个徒弟平时沉默寡言,但是颇有心计,不知他有什么妙计让我从屋外走到屋内,反正怎么走都一样,不如看看他的计策到底是什么?”于是,鬼徒子走到了屋外。就在他两只脚都迈出门坎时,恍然大悟,在无意之间自己中了徒弟的计策已经从屋内走到屋外来了。

每当王阳明讲到这里,就情不自禁流露出一种赞叹敬佩之情,他太佩服孙子的足智多谋了,要是自己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啊!说到这里就让人感到,王阳明这孩子搞不好将来成了一个天天喊打喊杀的军事人才,却怎么看也不太像是有成长为“圣贤”的可能。

王阳明在十岁的时候,随着中状元当官的父亲搬到了北京城住。

王状元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也能和自己一样中状元。他交了一大笔学费把王阳明送进了师资力量雄厚的北京某重点中学读书。但是少年王阳明好像不太理解老爸的用意,放了学就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一起,玩排兵布阵的打仗游戏,还特别喜欢下象棋。王华对此很是恼火。据说父子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咱家代代都是读书的,怎么出了你这么个孩子?”

“读书有啥用?”

“读书像你爸爸我这样中状元。”

“爹中了状元,儿子、孙子还是状元吗?”

“当然不是,你要中状元,还得自己读书。”

王阳明一听:“那没意思,这样的状元不稀罕。”

王华一听,啥?不稀罕?于是“父益怒扑责之”,无辜的象棋也被送进河里泡澡去了。王阳明因此以诸葛孔明自喻,作诗一首: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这诗估计是王阳明被老子勒令在墙角罚站时没事干写的,文字生动俏皮,足见王华碰到的是怎样机灵捣蛋的一个儿子。

不过,正如王阳明诗中提到的卧龙,诸葛亮始终是王守仁心仪的先贤,也是他的榜样,就像他后来吟诵的“孤吟动《梁甫》,何处卧龙岗”(《春晴散步》)。孔明有隆中对,三分天下之策,王阳明后来也屡屡想上书朝廷,献上自己的“平安策”,这时,他只有十五岁。

王华斥责他太狂妄,其实,从王守仁提出那个何为第一等事的问题起,王华就始终觉的自己这个儿子不着调,这个状元老子还曾嘲笑儿子:“你这个小样儿,还想做圣贤(‘汝欲做圣贤耶’!)?”他却不知道,若没有这个儿子,后人早就不记得王华状元是何许人了。

只不过,王守仁的爷爷——王天叙老爷子却坚持认为,自己这个孙子将来必成大器,之后的历史似乎也是要向后人宣示,王老爷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状元儿子那份对读书登第的热衷却要高明得多。

王阳明十一岁时,祖父带着他与一班客人去北京金山寺游玩,大家游兴正浓,在场的客人请他的祖父赋一首诗来助兴。他的祖父正在思忖之际,王阳明却主动站了出来为祖父解围,他说:“平时祖父曾教过孙儿,这样的诗句还是让孙儿来做吧!”

他随之脱口而出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祖父和一众客人见他才思敏捷,不禁大为惊讶,又出了一道题考验,谁知王阳明张口又是一首: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一出口,让一众人等不禁又是惊叹又是赞赏。

这容易让人联想起十四岁写《腾王阁序》的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文章中体现出的意味更有文采、感情和气韵。对比之下,十一岁的阳明的诗显得稚嫩,但是,年仅十一岁的稚童,吐词却有一番豪迈之气,将人比作天,还要登高台吹箫赏月,诗句不仅有气势,还富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意境。

这些诗中隐隐透射出了什么样的气息呢?一是心量,二是哲思。要真从这些白字黑字的王阳明早期作品来看,还真是能看出来点儿王阳明在日后成贤证圣的苗头来。又似乎圣贤的童年,都对天地之类的大事早早就产生过关注。

王阳明的老前辈——大儒朱熹亦在小时候由他的父亲朱松进行启蒙教育。据称朱熹小时候也是聪明过人。四岁时,有一天,他父亲指着天教朱熹说:“这是‘天’。”朱熹听了,马上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父亲又指着太阳对朱熹说:“这是‘日’。”朱熹又问:“日何所附?”意思是太阳挂在什么东西上?朱松回答说:“附于天。”太阳挂在天上。朱熹追问道:“天何所附。”天挂在哪儿?一席话把他老子问得张口结舌不已。

也由是可知,圣贤小的时候往往让老师以及长辈头痛。因为智商不但超常,而且思维方式也很超常,像问题儿童一样。在后文中,王阳明就给他的父亲和老师展示了一个问题儿童是怎样给大家不断带来问题和麻烦的。

王阳明周围的人对阳明也产生了影响。

像王阳明的塾师——上虞人许璋,这位许老师精通兵法,兴之所致的时候,常给王阳明上点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贵胜,不贵久”之类的课程,谈及三国武侯诸葛亮出奇制胜、标新立异的阵法。恰好王阳明对这些有兴趣。

许璋又是一个道家色彩极浓的人,他教导王阳明“上善若水”的道理,就是说做人平时要像水一样善良、柔弱,遇难事不要一击就倒,也不要硬碰硬,而要像流水一样绝不轻易止息。只不过这一类的道理学起来容易,王阳明到了后来真正的人生起伏之中,才得以慢慢地去消化和接受它们。

其他一些人如南濠子、吴舆弼的学生娄凉、陈百沙的学生湛甘泉也经常同王阳明交谈、交流学习体会。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是天下人才会聚的地方。王阳明来这里又算是大开了眼界,在这里天天耳闻目睹的是天下大事;听父亲和长辈谈论的多是圣人之言。

闲时看书,圣人的言行往往令王阳明恍然大悟,也成了他模仿的对象。渐渐地,有一个念头在心中慢慢明朗化,那就是,他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大圣人。 NzybdgSmBisCIHeumwlFw7tyGNptIVOzRs3OeTSvCpIfCSeaZmO3NAtMPLNybG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