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疆民丰尼雅墓地出土的汉锦

赵 丰

汉代丝绸最重要的有三类:锦、绮、绣,其中又以织锦为最高贵。它采用高难度的平纹经重结构,先将丝线根据需要染成多种颜色,一般可以多达五色,然后布于织机上,有的时候每厘米要排上200多根。织机上有着专门的机构来控制织物的花纹,从史料来看,多的时候可达120蹑,也就是120根挑花杆或提花综。织造非常费时费工,织成匹值万钱,其价如金,因此,锦字的结构也是从金从帛。

西汉的织锦大多出土在两湖地区,特别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中都出土了一些织锦,但最为典型的汉代织锦大多出土在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汉晋墓葬中,特别是在新疆的尼雅、楼兰、营盘、山普拉、扎滚鲁克等墓地,由于其气候干燥,保存状况特别好,织锦的色彩也特别好,是汉代织锦的代表性作品。

1 尼雅墓地出土的汉锦实物

1959年经李遇春等发掘,曾在新疆民丰尼雅墓地发现男女合葬墓一座,出土完整的男女服饰两组,包括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袜、手套等重要织锦。1995年,于志勇也率领考古队进入尼雅,并在一号墓地发掘了10余座墓葬,最后获取大量汉锦及其服饰。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于2010年联合举办了“沙漠王子:新疆尼雅遗址出土文物”展览,现在选择其中展出的汉式织锦进行介绍。

1.1 锦缘褐袍

此袍以白色平纹毛织物为主要面料,可以称为褐袍。袍边采用大面积的两种绛地织锦作缘,衣襟和袖口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图1),而在衣下摆等处则用“安乐绣文大宜子孙”锦。前者采用1/3平纹经重组织,绛地,蓝、黄、绿、白四色显花,其中绿白两色分区交替,经密176根/cm,纬密20根/cm,幅宽36 cm,幅边0.8 cm,经向循环4.7 cm,此类锦在1959年尼雅古墓中就出土过;后者为1/4平纹经重组织,也是绛色作地,蓝、绿、橙、白四色显花,经密176根/cm,纬密20根/cm,经向循环4 cm。袍内用绢作衬里。

图1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

图2 锦枕(M8 ∶2 9)

图3 “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

1.2 锦枕(M8 ∶2 9)

锦枕用一整幅“安乐如意长寿无极”锦裁剪后左右对折缝成(图2)。织锦幅宽48 cm,以1/3平纹经重组织织成,绛红为地,白、蓝、绿、黄显花,其中绿和黄分区交替出现。图案经向循环约6 cm。

1.3 锦缘布裤

此裤以白色棉布为主要面料,平纹组织。裤脚用“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作缘(图3),1/3平纹经重组织,蓝色为地,绛、白、草黄和暗绿四色显花,其中黄绿两色分区交替。经密176根/cm,纬密24根/cm,经向循环不明。

1.4 黄蓝方格纹锦袍(M3 ∶4 0)

此袍衣长122 cm,通袖长225 cm。锦面绢里,交领左衽,窄袖宽摆,两侧开衩(图4)。方格纹锦只有蓝绿两色,采用1/1平纹经重组织织造,形成约1 cm见方的方格纹。经密100根/cm,纬密30根/cm,幅宽42 cm,一幅之内共有方格40个。同墓女尸所穿绢袍款式与此十分相似,亦是左衽。

图4 黄蓝方格纹锦袍(M3 ∶4 0)

1.5 “长乐大明光”锦女裤(M3 ∶4 7)

此裤长118 cm,裤脚宽20 cm。以“长乐大明光”锦作裤面(图5),1/3平纹经重组织,深蓝作地,偶尔夹入浅棕经线,形成“雨条”状效果,黄、白、绛红和草绿四色显花,其中绛红和草绿分区交替。织物幅宽46.0 cm,幅边1.0 cm,经密176根/cm,纬密20根/cm,图案经向循环5.5 cm。同墓出土男裤款式与此十分相似。

1.6 白地云气人物锦帽(M8 ∶4 9)

帽宽30 cm,高24 cm。锦面绢里,后缀两条蓝色绢带,帽檐内发现墨书文字痕迹(图6)。织锦采用1/3平纹经重组织,白色作地,黄、红、蓝、绿显花,其中蓝绿分区交替。图案中有人物和云气形象,并织有“河生山内安”及“德”“子”等铭文。经密176根/cm,纬密24根/cm。

图5 “长乐大明光”锦局部

图6 白地云气人物锦帽(M8 ∶4 9)

1.7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M8 ∶1 5)

此锦用作死者的护臂,长18.5 cm,宽12.5 cm,带长21 cm。其特殊的铭文和图案使它成为国宝级的文物。织锦的图案总体采用山状云作骨架,沿织锦纬向连续铺展。自右边起依次有两鸟、独角兽和虎,并伴以铭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星(图7)。同墓所出另一残片可以确定属于同一织物,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诛南羌”三字铭文。据《汉书·赵充国传》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时赵充国用兵羌地,宣帝赐书:“今五星(金、木、水、火、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此件织锦可能正是这一军事行动的见证。

此锦采用1/4平纹经重组织,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以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也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经密220根/cm,纬密24根/cm,图案经向循环有84根夹纬,7.4 cm,远远大于普通的汉魏织锦,因此,它是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

1.8 “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手套(M3 ∶5 1)

图7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M8 ∶1 5)

此手套长34 cm,宽16 cm。四指合并,指部分别以红、白色绢制成,腕部为“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图8)。锦为1/1平纹经重组织,蓝黄两色,经密120根/cm,纬密32根/cm,幅宽44 cm,幅边1.5 cm,图案经向循环2.0 cm。此锦与楼兰所出蓝黄两色的“续世锦”非常相似,波浪形的图案还用于各种其他装饰,被视作简化了的云气纹锦。

1.9 红褐绣花锦靴(M3 ∶5 3)

出土时由三号墓女尸所穿。靴高20 cm,宽20 cm。靴面以红色斜褐作地,上以深棕、浅棕、蓝、绿等色毛线绣出卷草状图案。靴筒以“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作面,1/3平纹经重组织,蓝色为地,藏青、绛红、浅黄和墨绿四色显花,其中浅黄和墨绿分区交替。经密176根/cm,纬密48根/cm,幅宽约45 cm,经向循环4.7 cm(图9)。

1.10 “王侯合婚千秋万代宜子孙”锦被(M3 ∶2 4)

图8 “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手套(M3 ∶5 1)

此锦被长168 cm,宽94 cm。由两幅完整的“王侯合婚千秋万代宜子孙”锦缝合而成,单层无衬(图10)。织物采用1/3平纹经重组织,藏青为地,绛、白、黄、绿四色显花,其中黄绿两色分区交替,因此,这也是一种五色锦。经密160根/cm,纬密24根/cm,图案经向循环3.8 cm。据考证,这件织锦当为中原地区官营丝织作坊专为地方王侯织制的婚礼用锦,非特殊人物不可能得到此类织物。因此推测,三号墓主人当为某代精绝国王。

图9 红褐绣花锦靴(M3 ∶5 3)

图10 “王侯合婚千秋万代宜子孙”锦局部

1.11 “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M8 ∶3 5)

锦枕长37 cm,宽13.5 cm。用“千秋万岁宜子孙”织锦剪裁后上下对折缝成,内充填麦秸。织锦采用1/2的经重组织,以藏青、绛红和白色三色经线织成,经密154根/cm,纬密24根/cm。图案经向循环4.5 cm(图11)。

1.12 “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覆面(M3 ∶2 5)

覆面盖于死者面部,常见于西北地区葬俗。此件覆面长53 cm,宽35 cm。用“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制成,保存非常完好(图12)。

图11 “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M8 ∶3 5)

图12 “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覆面(M3 ∶2 5)

图13 茱萸纹锦覆面(M3 ∶2 6)

图14 木梳篦及栉袋(M8 ∶5 5)

1.13 茱萸纹锦覆面(M3 ∶2 6)

此件覆面长64 cm,宽58 cm,用茱萸锦制成(图13)。茱萸锦是汉晋织锦中唯一以植物为题材者,中原之俗,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时佩戴茱萸以辟邪。此件茱萸锦采用1/3平纹经重组织,白色为地,红、蓝、灰绿和浅橙四色显花,其中后两者分区交替。经密168根/cm,纬密22根/cm,幅宽45.3 cm,幅边1.5 cm。图案经向循环为4 cm,纬向从视觉上看有一定的循环,但事实上还是通幅循环。

1.14 木梳篦及栉袋(M8 ∶5 5)

栉袋长12 cm,宽10 cm。正面以蓝地羽人兽纹锦作面,背面以素薄毡作面,内缝两小袋,分别置以木质梳、篦各一(图14)。木梳长7.7 cm,宽6.3 cm;篦长7.1 cm,宽5.8 cm。蓝地羽人兽纹锦采用1/4平纹经重组织,经密220根/cm,纬密20根/cm。

1.15 “金池凤”香囊(M1 ∶1 8)

香囊长11.5 cm,宽11.2 cm。用以储存香料,囊前开有一口(图15)。正面用“金池凤”织锦,背面用褐,里面衬绢。织锦采用1/4平纹经重组织,白色为地,蓝、绿、绛、黄四色显花,图案应是对称的云气动物纹。

1.16 四乳铜镜(M8 ∶5 4)

出土时置于斑纹锦袋里,直径约7.4 cm。厚缘,薄内,圆纽,系红绢带。风格为简化了的规矩镜,纹饰四乳,可称四乳镜(图16)。

图15 “金池凤”香囊(M1 ∶1 8)

图16 四乳铜镜(M8 ∶5 4)

图17 帛鱼(M3 ∶4 9)

图18 锦袋帛鱼及绕线板(M8 ∶5 2、53)

1.17 帛鱼(M3 ∶4 9)

帛鱼长13 cm,鱼身用蔓草纹锦,采用1/1平纹经重,鱼鳍和鱼尾等用各色绢制成,极为形象生动。此件为女性用,但到唐代时成为品官身份的标志(图17)。

1.18 锦袋帛鱼及绕线板(M8 ∶5 2、53)

锦袋长12.5 cm,宽10 cm。以黄地斑纹锦作面,毡里,彩绢饰边。内盛铜镜、胭脂粉包、线团、线轴和皮顶针等(图18)。锦以1/2平纹经重组织织成,经密132根/cm,纬密24根/cm,图案经向循环为5.5 cm。《邺中记》中所载“斑纹锦”当与此件相吻合,同类锦在尼雅及附近出土甚多。帛鱼鱼身以蓝地兽纹锦为面,内衬毡,以蓝红色绢作鳍和尾。锦以1/3平纹经重组织为之,红、黄、白三色显花,地部采用蓝色和褐色两色丝线间隔排列,因此共有五色。

2 汉式云气动物纹织锦

东汉织锦的生产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未有大变,均可称为汉式织锦。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式织锦得以传播到西北遥远的地方,在丝绸之路沿途,都留下了色彩鲜艳的汉式织锦,使我们得以窥视其风貌。特别是199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发掘的一号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保存完好的织锦,使我们可以对汉式织锦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汉式织锦在艺术风格上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当时的统治者十分热衷于源于道教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不停地登山封禅、建仙阁灵宫,到处画以云气纹样,创造出一种有烟有云的仙境氛围。因此,织锦风格也与此相似。据史料记载,当时所用锦名有连烟锦、五色云锦、翻鸿锦、走龙锦、紫鸾锦等。一直到后赵石虎的织锦坊里,生产的锦名有大小登高、大小光明、大小博山、大小茱萸、大小交龙、葡萄纹锦、斑纹锦、凤凰朱雀锦、韬纹锦、桃核纹锦等,其中大多数都可以与新疆等地出土的织锦一一对应,是属于云气动物纹锦的范畴。

云气动物纹的关键是云气,从出土实物看,当时云气的造型有以下几种:一是穗状云,云带断裂,带有花穗状云朵的特征纹样;二是山状云,云气无间断并呈现出山的形状;三是带状云,飘逸如绸带。但结合动物的插入和整个图案的布局来看,云气动物纹锦则可分成单元式、通幅式、对称循环式和顺向循环式几类。

以小单元为基础的云气动物纹出现不太多,通常是带有一个符号性的穗状云,再有小型动物通常是以鸟类或人物形象出现。如三号墓出土的“王侯合婚千秋万代宜子孙”锦和八号墓的锦帽(图19),用的都是小单元的云纹,而且还有人物的造型插入。这类织锦的图案应带有早期的特点,并与刺绣、印花、手绘等其他丝绸艺术有较大的联系。

通幅式是最为典型的汉代云气动物纹锦,它一般分为采用穗状云和山状云两种,前者的主要实例有1959年在尼雅出土的“万世如意”锦,1995年出土的“安乐如意长寿无极”(图20)和“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等(图21),后者则如尼雅八号墓中的“受右”锦等。以穗状云为特征的通幅式云气动物纹锦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云气排列规律,甚至是动物的种类、造型与姿态也基本一致,只是织造有精细粗糙之分,铭文略有不同而已。以通幅山状云为特征的云气动物纹基本如波浪纹铺展,其间穿插各种动物,亦有各种铭文(图22)。通幅式云气动物纹锦在马王堆出土的汉初实物中尚无踪迹可寻,因此它们出现的最早期可能在西汉晚期。

图19 白地锦帽上的小朵云纹

图20 安乐如意锦上的连续穗状云

图21 延年益寿锦上的穗状云

图22 五星出东方锦上的山状云

对称循环式的云气动物纹锦以前发现甚少,只有在蒙古诺音乌拉出土的有“新神灵广”等铭文的织锦。而在尼雅遗址中则发现了好几件。最著名的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与另一片同墓所出的“讨南羌”锦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循环,只是铭文不能复原。还有一件是小口袋上的能看到“金池凤”三字的织锦,它刚巧是对称的中间部分,很容易判断。另一件“安乐绣文大宜子孙”锦虽然中间一只动物不对称,但总的图案布局也属于对称之列。

顺向循环式的织物也不少见。它往往采用山状云与四五种动物和铭文一起排列,尼雅三号墓中发现的“广山”锦就是一例,对照史书上的“博山”锦名可以推测,它反映的是海上仙山的情境。

3 汉式锦色彩考

通过对尼雅等地出土的汉式云气动物锦色彩的考察,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时除了一些不属于云气动物纹的织锦或是非常简单的双色锦之外,大部分云气动物锦的用色总数恰好都是五色。有的织锦在同一区域内只能用三种色彩的经线,织工就另外再增加一种色彩;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在每一处都有五色,也就不用再分出区域。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推测其可能与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相关。

《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画绘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说明标准的五色或五彩是赤、黄、青、白、黑,一般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或五方相联系。五行或五星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与白、黑、青、红、黄相对应。而五方中的东、西、南、北则分别与青、赤、白、黑相对应,加上居中的天玄地黄,中间一方就算作黄。汉代云气动物纹锦中的五色显然也与此有关,特别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明显地就将五星与织物上的五色一一对应。但是当时织锦五色一般都采用蓝、红、黄、绿、白五种,分别以蓝取代黑、以绿取代青,这可能是因为织锦以美为贵,因而织工喜欢采用较为漂亮的色彩,或是汉末晋初时使用五色的情况还不是十分严格(图23)。

图23 五色和五方的关系

云气动物纹锦在中国丝绸艺术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纹样之奔放、古拙,独树一帜,空前绝后,并广为流传。从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到蒙古、俄罗斯、叙利亚等约公元1—5世纪的遗址中都有这类织锦的出土。从西方毛织物的组织结构及纹样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汉代动物纹锦对其产生的影响。 gUAdzILlEGe6UBpiWZRQyFTUC+rasfKuSCc2su22vVQ2zfRvHVA2tH8IAk2jKc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