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懂得太极拳理方能明理生智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都认识到健康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生命在于运动,太极拳锻炼是较为理想的健身运动,其健体强身和祛病延年的效果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太极拳已引起了国人的浓厚兴趣,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人群遍及全国,甚至还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更喜人的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有文化的白领阶层,公园绿地、社区广场,到处都有练习太极拳的人群,人数之众在所有运动项目中首屈一指。央视网站曾经发布“美国研究证实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新闻,报道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成果证实,练太极拳不仅能缓解关节疼痛,减轻疲劳,强健筋骨,提高人体伸展和平衡能力等,还能改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太极拳健体强身的功效,早已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以往国内出版的有关太极拳的理论书籍中,也有较为具体的论述。

时至今日,社会上名称各异的太极拳养生馆、拳馆、武馆、拳社、培训班等纷纷兴起,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正蓬勃发展。各门各派竞相争艳,各抒己见,尽情发挥,太极拳运动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再现辉煌。不同拳法纷纷涌现,太极拳的理论书籍和视频也大量出版,有些秘而不传的珍藏拳谱得以公开亮相。虽然其中难免夹杂些谬误,但是,这终究是太极拳文化推广和传播的大好事。

太极拳的传统流派包括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当今又有一些自创自编的拳派和拳式出现,形成了一些新的流派与拳式,例如,混元太极、忽雷太极、通臂太极、形意太极、经络太极、金刚太极、雷公太极和功夫太极,等等。拳派拳式鱼龙混杂,有些只是挂了个名目而非合乎真正意义的太极拳,有些只是另取别名而已,难免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中华武术的各门各派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与风格,完全没有必要为赶时髦而牵强附会。面对太极拳普及发展的道路上出现的乱象,应该加强各武术门派的有序管理,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相信定能去伪存真,共同走向正道。

目前,太极拳的派别繁多名称各异,门派之争也沸沸扬扬,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将本门派奉为正宗而大肆宣扬,将其他拳派视为旁门左道,不堪入流。所谓太极拳的“大师”教练多如牛毛,真正明白理法具有真才实学的明师太少;自我吹嘘徒有虚名的为数不少,向钱看的更多;为传播太极文化而无私奉献的拳师太少,德艺双馨者更是寥寥无几。变拳师为商人,把太极文化作为广告宣传,将太极文化转为商业产品,太极拳的完整套路也变为零敲碎打的商品被分割销售,购买者云里雾里还弄不清是正品还是次品,这样的所谓“大师”未必就是明师。太极拳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出现一些乱象是难免的,良莠不齐也是必然。目前,最需要的是如何对太极拳技艺传授层面正本清源,对太极拳理论传播进行拨乱反正,实施对太极拳传播的正确发展方针,尤其在理论研究上更应该去伪存真,避免误人子弟,力求完善和正确地引导,使太极拳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前人留下的太极拳理论著作并不多,况且都是语言概括,文字精练、含义深奥,偏于结论性的法则和要领,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太极拳师也往往会有所曲解,对初学者来说更加不易掌握。从前的练拳者大多是重于实践轻于理论,既无视频又无完整的图书可供学者揣摩参考,只能“入门引路须口授”,不经“口授”与“身教”就难得其精要。“口授”与“身教”固然重要,但书籍与视频也不可少。太极拳具有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价值,它既属于武术范畴,又包容着技巧与艺术相结合的传统文化,还将运动心理学、武学、哲学、美学、生理学等融为一体,学无止境,练而不尽。理论和实践必须相互贯串,理论能指导实践,实践必须结合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这样锻炼才能不断提高养生和技艺水平,并能参悟人生,修身养德,系统地正确理解太极拳的科学真谛。物质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开放,有关太极拳的各类书籍纷纷出笼,通过网络传播的太极拳视频与文章更是不胜枚举,对传播太极拳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练好太极拳,弘扬太极拳,第一,必须勤学苦练,才能进阶补拙;第二,必须多思多悟,才能明理生智。体练与心悟两者缺一不可,只悟不练是舍本求末、纸上谈兵;只练不悟为瞎子摸鱼,功夫难入正道。多悟才能明理,多练才能懂劲,懂劲才能阶及神明。太极拳拳理拳法以及锻炼中的各项要领和要求,包括所有动作的组成,都与哲理、品德、健体、养生有关。

《太极拳谱》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阴阳之说不是迷信,阴阳之理是太极之理。目前,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研究太极拳阴阳道理的人不多。正如杨班侯的《九诀》所说:“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这里所说的吞吐、开合、刚柔、正隅、收放、动静都属于阴阳理论范畴,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要练好太极拳,必须先懂得阴阳之理,所有动作都源于阴阳互变,在互变中求得平衡。明白了阴阳道理,练拳就能更上一层楼,正所谓:理经三昧方始亮,灵境一片是玻璃。

太极文化将道家、儒家、释家学说集于一体,又融入了武学、养生学、医学、哲学、美学、心理学、人体力学等。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防身御侮、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能提高为人处世的修为,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精华,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华武术丰富多彩,各门各派都有不同的鲜明风格,就像文学创作中的诗歌、散文、小说、剧作、论文、日记等各具特色。诗歌是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最高境界,诗人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还必须对周围事物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情感才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太极拳就类似于武术中的诗歌,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搏击技艺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境界。太极拳锻炼也同样需要想象力和感知能力,由此而生的意念就是集中体现。意念也是太极拳锻炼的灵魂所在,练拳必须用意念引导动作。太极拳锻炼时也如诗人创作般要对自然界怀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拥抱大自然,达到将天、地、人融合为一体,即所谓天人合一,由此,将自身融入自然紧密相连。

中华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武术的发展和变化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就其名称而言,古代称作“技击”“竞技”“武艺”“武功”,清代称为“武术”,到民国年间又称作“国术”,现今又演变为强身健体类的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属于武术范畴,但太极拳的锻炼形式与其他拳术有所不同。其他拳术练的是力量和速度,而太极拳讲究松柔圆活、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走架缓慢安舒,动作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采用的是武术文练的方式。在攻防技击方面讲究慢练快打、后发先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小力打大力、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在修为上讲究外练内修、神形合一,以调养生息,提炼精气神,由内而外,上下相随,形神兼备。据说,太极拳的先驱者张三丰告诫大家:“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老春,非徒为技艺之末也。”太极拳虽然属于武术,但更注重于自身的修为,我认为可以为太极拳作这样的定义: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项目之一,以攻防技击招式为其主要内容,以搏击竞技套路为其练体练气练心的运动形式,以强身健体、修心为其习练的主要目的,内外兼修与神形合一。太极拳是武术文练、体用结合的整体性运动,以吐纳及导引之术涵养生息,自然形成修身养性的动态气功。太极拳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9iJHPVy9K6LtsCcBm8mJ5kobTl8c3vC1iwdGKK94DT7fhMVCA22qPy+Td7afk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