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式传统太极拳的文武之道

古往今来总是将文与武两字联系在一起,有文必有武,有武必有文,“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为文治武功,文武并用乃长久之术。文武之道,就是文与武的结合,这不仅是文化与武术的结合,也是文人武将的有机结合。中华武术与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时代融汇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拳种,它吸取了各派武术中的精华,又秉承古代道家的吐纳和导引之术,是将武术与养生熔为一炉的内修外练之法。太极拳的锻炼方式和技击特点都与其他拳种有所不同,其他拳术讲究力量与速度,太极拳却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讲究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功夫。太极拳被称为文化拳、养生拳、礼让拳、哲学拳,它汇聚了道、儒、释三家的思想学说,讲究内修外练有机结合,又将养生学、中医学、人体力学、哲学、武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在学习中华文化,太极文化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充分地体现。

杨式传统太极拳同样讲究文武之道。创始人杨露禅所传拳谱《太极文武解》云:“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是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耳。自用于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明哉!”文武之道也是阴阳之理,只有武而没有文,为有用无体乃独木难支;只有文而没有武,为有体无用乃孤掌难鸣。文无武相伴,为有阴而无阳;武无文相伴,为有阳而无阴。阴中寓阳,阳中寓阴,方为阴阳相济。杨式传统太极拳讲究武术文练,其动作舒展缓慢犹如行云流水,运劲如抽丝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无过无不及,气势鼓荡,精神内敛。杨式传统太极拳的一举一动都讲究阴阳虚实的互变,在变化中又追求人体各部位的安舒和平衡,就如将自己全身心融入于大自然之中。

练拳必须是文武兼修,武中得文又文中得武,单纯为武或单纯为文,只能说是下乘功夫。杨氏家传拳谱中有《太极分文武三成解》云:“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者之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下乘也。”由此,依照文武之道,杨式传统太极拳的进阶便分为上、中、下三乘功夫之说。在杨式传统太极拳修炼中,需要“文修于内,武修于外”,内外双修谓之上乘;由文而得武者,或由武而得文者,虽有通融但偏于一方,只能谓之中乘;仅仅为文而文或习武而武,那就过于狭隘无法大成,只能谓之下乘了。

杨式传统太极拳的锻炼应该以技艺、养身兼顾,理论与实践结合,武术与文化相融,内外双修,真正遵从杨式传统太极拳锻炼的文武之道。 e04PhwW/kLu7cuA2apELKOrpWukC0NF5ghY7DJGTGjiAR4Dm0Puf4jGY7uDi+o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