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杨式传统太极拳的发展脉络

太极拳行拳独到,内容完善,自成体系。首创者杨露禅及杨式二代、三代传人,为创编和完善杨式传统太极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杨式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和普及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在理论方面,除汲取古人的拳诀、拳经,更有杨氏家传的拳诀、拳谱,使杨式传统太极拳拥有一套更为完整的拳术体系。杨式传统太极拳的锻炼内容包括,由徒手的拳架套路到双人推手和对练,由器械的剑、刀、枪杆套路到双人对练的粘剑滑杆等,直至最高阶的太极散手散打。各路好手又结合自身特点,创编成各具特色的流派。

杨式传统太极拳是由永年杨露禅所创。杨露禅原有少林功底,后又三进陈家沟师从陈长兴学练太极拳,经数十年的勤学苦练,其技艺功夫大进,深得陈长兴的喜爱。杨露禅技成回归永年后,首先跟从其学拳的是武禹襄兄弟,后进清廷皇室教拳,被誉称“杨无敌”。为了适应各阶层的学者,他便在原有拳术基础上向动作松柔缓慢、舒适平稳的方向进行了改编。历经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人的努力,不断实践和探求、不断充实与完善,改编形成一门太极拳流派,称为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锻炼特点和理念充分体现了王宗岳的拳法理论,并将养生与技击融为一体,以技法为武之用,以养生为文之体,成为体用俱全、内外兼修的文武之道。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特点是用意不用力、悠闲缓慢、松柔和顺、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运劲如抽丝犹如行云流水,全身各处一动无有不动。杨式太极拳的锻炼内容也更为全面,分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大类中包括拳架套路、招式单练和对练、推手、散手等;器械大类中包括剑、刀、枪、杆,较为齐全。杨式太极拳的进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粗达细、由简到繁的系统性程序。

当前,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十分广泛,因其松柔缓慢、舒展大方,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适应,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当前传播最广的太极拳流派之一。杨式太极拳已遍及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由于传播广泛,数传之后,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动作呈现多种多样的拳式支流,有115式、108式、103式、97式、88式、85式、37式、24式等。因受众人群的锻炼层次和技击要求的不同,杨式太极拳分出两大类别,一类是直接由杨门历代传承人亲授并传承下来的杨式传统太极拳,属于武术类拳术,讲究一招一式的攻防技击,以及神、意、气、血在体内的变化和运行,适合于养生与武术相结合的内外双修锻炼。另一类是由国家体育部门倡导的普及型的杨式太极拳,即全民健身的杨式太极拳拳操,配有音乐,运动节奏缓慢,追求外形动作整齐优美,不讲究技击与神意气血的运行,适用于全民健身活动。不管是拳术还是拳操,其动作特征都属于杨式太极拳架范畴,并不存有真假之嫌,更不应该提出“打假”的妄议。当然,杨式传统太极拳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包含着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内涵,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继承、发展和提高。

原杨氏太极拳拳架分为大架、中架、小架三种。现在的吴式和常式太极拳是由杨班侯所传的杨氏小架改编而来;中架为太极长拳,传承极少;目前所传承的无论是115式、108式、103式、97式、88式、85式、81式、24式等都由杨氏大架改编。其实,杨式传统太极拳架都是由37式基本独立动作组编而成,将左右和前后重复的动作分别计数统计,就成了上述的各不相同的数式拳架,只是数字上的区别,内容都基本相同。

杨式传统太极拳和其他武术运动一样,始终离不开健体强身和攻防技击这两大功能,两者合则兴,不合则衰,这是自然之理。杨式传统太极拳自杨露禅至杨班侯、杨健侯再至杨澄甫,杨氏祖孙三代功夫均很了得。在杨澄甫之后,闯荡上海滩的传人中,武汇川、田兆麟、陈微明、董英杰、诸桂亭被尊为“杨门五虎将”,武汇川和田兆麟更有“哼哈二将”之称。杨式第五代起,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其传承人的功夫已无法与前人相提并论,几乎没有一位是专业拳术家,再往后,身具杨门真功夫的人就明显贫乏了,对前人的太极真功夫始终难见超越。

以下简单列举杨式传统太极拳的传承脉络,并着重介绍杨澄甫—武汇川—张玉这一支脉。

创始人:杨露禅。

第二代传人: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外姓传人有夏国勋、王兰亭等。

第三代传人:杨少侯、杨澄甫、杨兆元、杨兆林、杨兆鹏;外姓传人有李万成、白忠信、许禹生、全佑等。

第四代、第五代传人: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杨志芳等;随着杨式太极拳在全国范围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也涌现出大量外姓传人,仅活跃在上海的名家就有武汇川、张庆麟、田兆麟、牛春明、李雅轩、田作霖、陈微明、崔毅士、董英杰、王旭东、阎月川、郑曼青、诸桂亭、濮冰如、傅钟文、顾留馨、叶大密、乐焕之、张玉、吴云倬、武贵卿等。

第六代、第七代传人:在倡导中国文化传承的今天,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又逐渐回归太极拳文化的本真,潜心致力于传统太极拳的修习,其传承人已遍及全国各地,不胜枚举,其传承人有李明钧、陈文成、褚玉成、田秉渊、张克强、王鸿义、黄仁良、沈行佐、沈行佑、傅清泉等。

杨澄甫是杨式传统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武汇川是杨澄甫的首徒,张玉又是武汇川的大弟子,自幼在杨家学艺。武汇川、张玉的功夫都得自杨门的真传,都是叩头拜师的入室弟子,一脉相承当属正宗。

杨式传统太极拳杰出的第四代传人之一武汇川,拳艺正宗、武功深厚,但因极少传流下理论书籍及图照,其后人又不喜对外传播宣传,致使普通太极拳爱好者都不太熟悉武汇川一脉的传承情况。我师从武汇川的大弟子张玉习拳数载,有必要为这一支脉的传承脉络做些重点介绍。

武汇川原名武振海(1889—1936),河北昌平人,自幼练就一身少林功夫,身强力壮,体魄伟岸。武汇川自23岁起改练太极拳,1912年直接拜在杨澄甫门下,为杨澄甫的早期入室弟子。并在学艺过程中长期充当杨澄甫的伴练相手,在被击打中体悟出太极拳内劲蓄发的微妙之处,因此,有人说“功夫是被打出来的”。1927年武汇川随杨澄甫来到上海创办拳社,榜名为“杨氏首徒汇川太极拳社”,拳社活动整整10年。武汇川曾任山东国术馆教务长,后被聘为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武术教练。当时武术界一致公认,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中要推武汇川功夫第一。据说他曾为上海某名人祝寿表演时,竟一手将摆满酒席台桌的一条桌腿握住,轻轻提起转身一圈再放下,桌面上满杯的酒水毫不外溢。李雅轩对其他师兄弟少有赞许,唯独对武汇川的功夫极为推崇,他认为武汇川的功夫既精湛又全面,推手、散手、刀、剑、枪、杆无一不精。后因在上海教拳时,武汇川失手得罪了某资本家,该资本家几次雇人伺机报复未成,最后竟驾车故意撞击,致使武汇川不幸身受重伤而亡,时年47岁。师弟陈微明极为叹惜地说:“大师兄身如金刚之体,当继承杨公衣钵,不料中年夭折,真是武术界中不可弥补的损失!”

武汇川不仅自己勤学苦练,教学也严格认真,门人弟子虽有数千人,真正得其真传的入室弟子主要有张玉、吴云倬、武云卿、武贵卿、顾留馨、吴剑岚等。

张玉是上海太极拳推手名家,继杨式四代传人之后,张玉堪称一代大师。张玉自幼在杨家学拳,1927年随杨澄甫太师父到上海,帮助筹创汇川拳社。张玉的功夫得到李雅轩前辈的赞扬,曾在杭州国术馆与全国推手某冠军较量时,一发劲就将其腾空飞弹出一二丈之外。张玉的推手功夫独步上海滩,为杨式太极拳的一面旗帜。20世纪50年代,他曾在武术协会担任太极推手培训班的总教练兼武术组长、太极推手比赛的裁判长,在上海复兴公园传授拳、剑、刀、枪、杆、推手、散手等系统性杨式传统太极拳术。张玉的门人弟子及再传弟子先后达数千人,其中深得师传、功夫全面的弟子也不在少数。

吴云倬曾创办过“用中太极拳社”,在上海中山公园授拳,门人弟子及再传弟子也不少于千人,其弟子饶少平的太极拳和推手功夫也极其高深,饶少平现今仍在中山公园授拳,从者无数。

武贵卿是武汇川的侄子,曾在上海襄阳公园授拳,拳、剑、刀、推手功夫全面,弟子数众。

武云卿也是武汇川的侄子,功夫极好,曾出版过《杨式太极剑》单行本一书,后因故退离武林,对他情况知之甚少。

顾留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是上海中共地下党一员,曾任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任区长,后又担任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也是一位武术大家,对太极拳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曾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授拳,还曾为前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授拳。

武汇川是杨式传统太极拳的重要传承人,由他传承的这一支脉中,太极拳学者和拳术传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深得师训教导,不追名逐利,潜心研练。目前,武汇川的这一支脉在杨式太极拳传播史上似乎逐渐被人淡忘了,使杨式传统太极拳传承史上缺少了重要的一章,多了一份遗憾。 kMO53mDuJJovQQFWEdns1nznVdUIMPocSe6tCFiBRlo1pCbm5wYyR7zN1RPCje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