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授业方法与习练层次

传统拳架的教学方法

拳架套路锻炼之前可先练桩功,用所学招式来做单式站桩,从头肩手到身腰背胯,再从腰腿到膝踝脚掌,全身由上到下(也可以自下至上)地进行自我检查,如感觉何处有牵扯或别扭情况,就及时调正以达到舒坦自然为准。对一招一式拳架动作要求应清楚,并弄明白其含义,将每一招定式动作做站桩训练,属静功,也叫摆架子。摆好架子后还需由老师和拳友来点评并及时纠正错误,务使拳架招式能达到正确无误。

除招式站桩外,还必须对每个招式进行单式训练,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单式训练更为重要。为了便于初学者学练,可将套路的招式拆开作为单独的动作反复练习,也称拆招练招。练好一招再练下一招,这对于初学者而言尤为重要。学练一招就要明白一招的体用,必须达到步法步型正确、手势的运转和落点符合规矩、身法中正和眼法平视。可以就某个单一动作进行连续反复走架,也可以将一组招式进行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例如揽雀尾,这组动作中包括掤、捋、挤、按四种招式技法,可以单独练一招掤式,也可以分左掤右掤反复训练,待掤式练熟后再练挤式,挤式练熟后再练捋式,然后再练按式,各式都可以左右反复练习。待单式动作掌握后就可将掤、捋、挤、按各式进行组合训练,熟练掌握四种招式后便可以反复练习揽雀尾这组动作了。按照连续不断和用意不用力的要求,针对一招或一组动作反复练习,称为拳势单练。

拳架套路熟练到一定程度后,为配合推手时蓄劲和发劲的需要,可以将一招一式的拳架动作进行蓄发训练,一蓄一发并配合呼吸,蓄吸发呼,一吸一呼便是一吞一吐,称为蓄发单练。蓄发单练分定步和活步,定步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在家中训练,在身体正前方胸高处挂上一条毛巾,相距1米左右以弓步站立,以后坐为捋势蓄吸,以弓腿为按势呼发,锻炼要求是能在相距1米处将毛巾击起飘动而不费力。拳架中的很多招式都可作为单练动作,活步有弓步、丁步和跟步,发劲在松柔的前提下应快捷有力,全身动作协调一致,手到身到步到,劲力猝发时应“呼呼有声”。发劲并非是故意用力,而是运用全身内外上下各部位合成的松弹劲,例如打飘毛巾,用力越大越打不飘,手上用足力气也不可能“呼呼”出声。

拳架套路是由先辈按照拳势动作的提放、起落、屈伸、开合,以及内气的收敛与鼓荡组合而成,经过时间的历练,整套拳架动作从头至尾有着合理而严密的编排,不是我们普通练习者可以妄自改编的。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拳术学好练熟,深刻理解,再原汁原味地传承给下一代,这是我们的责任。

为了方便太极拳的普及和学练,以及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武术界前辈将杨式传统拳架改编成24式与88式简化太极拳,并配以音乐,作为全民健身的拳操锻炼之用。拳术和拳操的动作虽然看似相同,其韵味和内涵却完全不同。练传统拳术必定要内外兼修,犹如品鉴一壶好茶,回味无穷;拳操是为响应国家号召而推广的一种健身运动,必然要顾及全民的接受程度,自然更多地关注形式的优美流畅和动作的整齐划一,对太极拳的技击攻防、阴阳变化等含义并不深究。

套路的每一定式拳架便是太极拳的名称,从前式到后式的过渡动作走的路线都是圆弧形的。要明白过渡动作所走的圆弧形路线,清楚其间阴阳虚实的变化,手臂和腿脚必须做到上下相随,所有动作都由腰来带动。初学太极拳时最好是一招一式地进行练习,从预备式和太极起势开始,学会一招后再学下一招,越熟练越好,但动作必须准确。招式练习不但要严格遵照步型步法要求,还应注意两手前后、左右、高低的摆放位置,每一拳架在做定式动作时要有似停非停、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短暂过程,还要明白一招一式的技击用意。练拳时动作的用意即是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两手的动作应是一手化一手打,化为防,打为攻,一般来说是先化后打,这也是分清两手虚实的关键。很多练拳者只知道两脚要分虚实,而不知道两手也分虚实,不仅手脚要分虚实,胸背、眼神、舌齿、皮毛等全身各处都有虚实之分。攻与防、打与化必须紧密相连,不能脱节,在防中应带有攻,在化中应带有打。要练好每一招每一式,就必须对每一招式进行反复练习,过渡动作是到达定式拳架的必然过程,定式拳架即为拳架名称,如对动作有不清楚或模糊之处要多问、多请教。待每一招式的动作合格后再接着学练后一招式,并对前一招式进行巩固和熟悉,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可以拆招单独练习。

最早的太极拳原本没有连续性的套路,均是以攻防的招式单独训练,自明清时期起才开始逐渐形成套路。一招一式地学练虽然进度慢了些,但对每一招式的手、眼、身、法、步能学练到位,动作基本准确后就不需作大的改动了,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练习者急于求成,第一招未熟练就学第二招,第二招未熟练又学第三招,三四个月就学会了整套拳架,动作却错误百出,日久后习惯成自然,再欲纠正就非常困难了,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

分层次教练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应灵活掌握,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已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忙于工作、学习、家庭事务,一天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张,所以对学拳练拳也有了“快速”的要求。第一层次为初学,就是先学会粗架子,每天学练一两个动作,仿照老师动作依样画葫芦,然后配合视频和书籍,在短时期内就可将整套拳架学个大概。每天可以跟着大家一同就整套拳架进行锻炼,并逐个纠正动作。然后进行第二层次的学习,从头开始细学和精学,由粗糙转变为精细,由模糊到清晰。进入第三层次就要学练拳势呼吸和内形意气的提放开合,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及里,每天随同大家一起进行锻炼的同时,逐招纠正动作直到正确为止,边练拳边扳架子,也不失为现代的快速教学方法。对拳架动作一知半解,自己也不知是对还是错,时间久了拳架动作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变化,失去了原样,如成为习惯动作再要改正就非常困难了。初学后必须紧接着进行细学和精学,对动作的要求更精确和细微,练拳时注意内形意气的运行,逐步理解动作的用意和拳理、拳法要求,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以上这些,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仅仅是处于表层。

初学期间是以老师教和自己学为主,以书籍和视频作为参考,进入细学和精学阶段还要不断钻研,对各项要求和要领加以领悟,这是练拳初级阶段必经的过程。进入求懂劲过程的中级阶段,就主要以自身的修炼为主、老师的指导为辅,就算没有更多时间练拳,每天也至少要抽空练上一两次。拳架套路锻炼,也称走架或盘架子,盘架子好比练书法,要勤学苦练,横、竖、点、捺、勾、撇要清楚,临帖摹写次数越多,字迹越逼真,练拳也如此,盘架子次数越多,招式姿势越顺畅。还要多与拳友交流,人无完人,多与人切磋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观赏别人练拳时将自己的心意融入其中,以便自己练拳时与之对照。另外,要多钻研,深层次地理解拳理、拳法和太极拳运动的奥秘,在原有理论基础上深化发展,然后才能登堂入室。

走架练的是知己功夫。所谓“知己”,指的是首先要知道一招一式动作的含义,也就是太极拳的体用,如果连招式的含义都不知道,只能说是手舞足蹈的盲目动作,空洞无物,行家会说你的拳架没有内容。要练好知己功夫并不简单,有些拳友总认为只要拳架熟练,自然就达到知己了。其实不然,走架熟练并不代表知己,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动作都包含化与打,有攻有防。知己首先要知道所有动作的攻防技击含义,懂得自己身上劲力的蓄发及运行方式,《太极拳谱》云“力由脊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明确指出了劲力在自己身上的运行路线。知己还必须知道全身各处阴阳虚实的变化状况,包括两腿脚和两手臂的虚实如何转换,所有的虚实转换必有其内在循行的路线图,犹如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没有道路的地方汽车就无法行驶。知己更要知道自己体内意气的走向图,掌握全身上下、内外、前后、左右阴阳的互变及平衡。

传统拳架不论动作多少,其手法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大手法,其步法、眼法、身法就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法;八门五步合为太极十三势。太极拳技法招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总离不开这十三势,而技法中再贯注内劲,才是太极拳的劲法结合。《太极拳谱》云:“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可理解为拳架动作虽有不同,在招法使用上也会有差异,但是偏离不了这八门五步十三势太极拳基本技法,内劲一贯,实至技击、各派各门各个招式,同出自太极,其理念并无二致。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太极拳讲究文武之道,文者体也,武者用也。太极拳锻炼就要文学武练,前人遗留下来的拳理、拳法及内功心法,都是非常珍贵的财富,正确全面地学习和理解这些拳理、拳法及内功心法,是提高太极拳锻炼水平的关键。光练拳不学理论,就缺少了理论的指导,练得再苦再累也是有限的,只有在理论指导实践的锻炼基础上,拳技、拳艺才能不断提升。光钻研理论而不练拳,拳架招式缺少实际演练,理论水平再高也是纸上谈兵、空头理论,一交手缺点就暴露无遗,只能挨打。

想要打好太极拳,第一,需勤学苦练,只有勤学苦练才能补拙;第二,需多悟,只有多悟才能明理生智。悟与练两者缺一不可,忽视练拳为舍本求末、空谈理论,功夫不会上身,多练才能懂劲,懂劲才能着熟。衡量一位太极拳者功夫的高低,一是看拳者对拳理、拳法的理解与研究程度;二是看拳者的武德;三是看拳者的武术技艺与养生健体效果。太极拳又称为文化拳、哲学拳、礼仪拳、养生拳,其拳理、拳法及锻炼中的各项要领和要求,以及所有动作的组成都与哲理、武德、健体、养生有关。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广大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朴素、谦让的精神,都能在太极拳锻炼中得到充分体现。

太极拳锻炼看似简单,要练好它也并非易事,除了场地、时间等客观条件外,还需练习者具有信心、决心和恒心,太极拳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练好的,不练则罢,要练就要作长期的练拳计划。一般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学会拳、剑、刀、杆、推手、散手等系统锻炼内容,其健体作用才能初见成效。再练三年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入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的纯熟境界;由纯熟而进入懂劲,懂劲后方能称为太极拳入门;继续锻炼才能精益求精,进入神意气的内在运动,达到无我无为状态,才会深得太极拳的精髓。若要知晓练得好与差或技艺功夫的深浅程度如何,就要看各人的天赋与锻炼情况,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不同,锻炼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分阶段习练

太极拳锻炼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础锻炼,开始学拳练拳时是以拳架套路为主,目标是打好基础,炼体固精。这一阶段的锻炼应分三步走:一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主要是依靠老师详细教导和自己用心学练,对一招一式仔细揣摩、牢记于心,培养运动的兴趣。二是由会练到熟练,动作从模糊到清楚,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要求掌握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了解了技击的用意,才能做到动作准确无误。三是由熟练到精练,由粗糙到细腻,做到全身动作协调一致,转换折叠,承上启下,一动无有不动,从外形到内形,练出神韵。基础阶段锻炼必须经过上述过程,主要是依靠自己勤学苦练加领悟,同时少不了老师的悉心辅导和拳友之间的交流切磋,这一阶段的锻炼需要一两年,方能将拳架练熟练好。练拳先练腰,所有动作均以腰为主宰,无论手的屈伸和上下左右划动,乃至提腿出脚都由腰带动,因此被称为“以腰变手”的过程。

第二阶段为“求懂劲”锻炼,也是太极拳的入门阶段,在拳架动作准确和熟练的基础上“求懂劲”,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一是要懂得太极拳的劲与一般的力有何区别,劲就是太极拳的功力,是由全身内外各部位动作协调所产生的合力,外形是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完整一气,内形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二是懂得自己身上内劲运行情况,所谓“运劲如抽丝般连绵不断”,必须在练拳走架中根据一招一式的攻防用意、全身阴阳虚实的变化细心体会,为知己功夫。三是懂得别人身上劲力的运行情况,这就要在双人对练或推手锻炼中,运用“沾粘连随”和“舍己从人”的方法去获悉,也称听劲,为知人功夫。所谓“内劲离不开内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逐步使气血能周流全身,日久即生内劲。太极拳的“求懂劲”就要达到知己知彼,必须以丹田内气来带动腰和四肢动作,动作需轻灵圆活、不僵不滞,有人将这一阶段的锻炼称为“气变手”的过程。这个阶段的锻炼内容虽不多却进展甚慢,且有停止或倒退的感觉,需下决心坚持勤练拳、多推手,日后必有成效。这个阶段的锻炼时间因人而异,悟性高又肯苦练者经一两年就能入门,也有些人打了几十年拳也不懂劲。腰动靠气动,即以炼气4为主的内形锻炼,丹田内转的炼精4化气,以及贯通任督两脉的炼气化神4,应由气动带领腰动,再带领手脚动,因此被称为“以气变手”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懂劲后的继续锻炼,即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一阶段的锻炼要求,一是拳架动作和推手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所有的系统锻炼内容都能精熟,并对理论研究有一定成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结合理论。二是在锻炼中达到全身节节放松而又节节贯串,所有动作顺其自然,从松柔中求虚静和空灵,并从空灵中寻找灵感,最后顿悟。三是从有意进入无意,从显意识转变到潜意识,达到全身松空圆活,所有动作都是随意而动,即所谓:“意之所至,气亦至焉。”这里所指的“空”并非真空,而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空灵;“无意”也并非零意识,是隐意而非刻意,自然为之。这个阶段的锻炼以意为主,因为所有动作均由意念来决定,只要意念一动,气、腰及手脚即随之而动,因此被称为“以意变手”的进阶。

当然,人体的手还是手,腰还是腰,气还是气,意还是意,不可能会生变。“以腰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形象地说明了太极拳锻炼的分阶段要点,第一阶段应注重练腰,由腰带动手脚和躯体的动作,动作需放开舒展,即所谓划大圈;第二阶段应注重练气,由内气带动腰和手脚的动作,动作渐趋紧凑,称为划小圈;第三阶段应注重练意,由意念引领内气及腰和手脚的动作,动作更趋微小,犹似无圈,实为其圈极小而已。三个阶段的锻炼由浅入深,先练腰,继炼气,再炼意,最后进阶及神明,炼神还虚,以求虚静和空灵,一切归入自然,达到无我无为的境界,这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必然途径。 EPd+jX911X9NCkULsX5SjFpfPoYD9MYOcbUSFNDnXXDaJ/II+3W5Bh0YdXoRhn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