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练拳的形体要求

头脸部

(1) 头部的脑髓是为元神之府,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大宝,头顶的百会穴是百神的总会,神宜聚而不宜散,太极拳锻炼要求虚领顶劲是为了聚神和提神。虚领顶劲,又称提顶、悬顶、顶头悬,“顶”字有两种含义,一为动词的“顶”,如顶碗、顶缸、顶物,是用力将物顶起;二为名词的“顶”,如头顶、车顶、屋顶、树顶等,指事物的最高点。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就是指将头顶中央的百会穴虚虚领起,练拳者应仔细领会虚、领、悬、提等字的含义。练拳时应保持立身中正、头容平正,细细体会胸中似有一缕虚灵之气微微上升悬于头顶的感觉,切忌故意用力上顶。有些练拳者练拳时将一些物件放在头上,如书本、钥匙等物,刻意地用头顶物会引起颈部关节和肌肉僵硬,使头部紧张而产生不舒服感,其实这是对虚领顶劲的误解。虚领顶劲必须是在头部和颈部自然灵活的前提下,将头顶的百会穴虚虚领起,使大脑的元神凝聚于百会,有神贯于顶的感觉。做到虚领顶劲,行拳走架时精神不会松散或萎靡不振,也避免了昂首低头或头容歪斜的现象。

(2) 头容平正对虚领顶劲起主要作用,同时也奠定了立身中正的基础,是太极拳“四平”要求之首。行拳走架时,头容平正,面带微笑,脸部表情保持放松,避免紧张与不自然,保持自然状态。练拳者都知道太极拳锻炼要求全身放松,但要做到真正的放松并不容易,有些人认为放松就是不用丝毫力气,其实放松并非是毫不用力的疲软涣散。此外,眼神应随同身躯的转动而动,避免低头看地或抬头看天。待练拳练到熟练阶段,眼神可根据拳势动作的屈伸开合而有所收放,当手臂屈蓄、气势收敛时,眼神也随之后收,当手臂伸展气势放开时,眼神也随之向前远放。眼神的一收一放,必须在头容平正和面部表情自然状态下进行,切莫出现瞪眼直视或闭目养神的状况,这是太极拳在一动无有不动要求的前提下,对眼神的一种锻炼要求。

(3) 太极拳对口唇的要求为似闭似开,不能紧闭,也不能常开。似闭非闭、似开非开就是一种自然状态,应随着拳势有微开微合之动作。大家都知道练拳要舌舐上颚,却不知道舌尖舐上颚的道理何在,更不知道舌尖也应随着拳势有一收一放的动作。根据人体的经络分布,胸腹中央自上而下是任脉,称阴脉之海,背脊中央自下而上是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自下唇承浆经天突、膻中、气海、关元至裆下会阴,督脉自会阴经长强、夹脊、玉枕、百会至鼻下人中。太极拳以舌尖舐上颚的作用,一是辅以虚领顶劲提聚精神,二是为人中与承浆搭通桥梁,促使任督两脉贯通,以便内气的阴阳循环运转。太极拳对全身内外各部位的要求是一动无有不动,除了口唇有微动之外,舌齿也必然随着拳势而有所动,每当拳势收敛气行于督脉时,上下齿轻轻闭叩,舌尖也轻舐上颚。每当拳势开展气行于任脉时,上下齿微微开启,舌尖便放开而舐于齿缝,齿舌都有舒展的感觉。口唇配合舌齿之微动,能增加口中唾液的分泌,避免练拳时出现口渴唇干的情况,唾液被称作金津玉液,慢慢吞咽入腹对肠胃的消化功能大有裨益。

躯体部

(1) 太极拳锻炼中有“含胸拔背”之说,这是对前胸和后背的形体要求,含胸是将胸部的膻中穴微微内含,拔背是使背部的夹脊穴微微外张。人体胸腹与背脊是一前一后的关系,有了含胸便有了拔背,拔背的同时也必定会相应地含胸。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互动,就含胸拔背这一动作而言,并非整个行拳走架过程中一成不变,含胸为虚,拔背为实,胸有一含一平的互动,背也有一张一弛的互动。从技击角度来讲,含胸拔背用的是蓄劲,即架箭拉弓,所谓“蓄劲如张弓”,在气势上是屈蓄和收敛,气贴于背并敛入脊骨。切忌过分地扣肩缩胸或挺胸鼓腹,这将会导致肌肉紧张而使内气拥塞于胸,造成胸内压抑的感觉。

(2) 太极拳锻炼时对躯体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身躯中正有利于悬顶及稳固下盘,中正非挺胸、挺腹、挺腰,应保持全身放松、自然的状态。此外,另一个要求是气沉丹田。丹田是炼气养气之所在,人体分上、中、下三丹田,气沉丹田指的是下丹田。下丹田位于小腹的关元穴与后背命门穴的中间,气沉丹田应自上而下松沉,使真元之气存养于丹田,绝非用力下压或刻意地鼓腹。根据太极拳阴阳虚实互动的原则,结合拳势的一收一放和一敛一松,气沉丹田与含胸拔背也正是虚实和开合的互动,若含胸拔背是张弓蓄劲,气沉丹田便是放箭发劲。拳势动态结合于呼吸就称拳势呼吸,为了让呼吸配合拳势,所采用的是腹式逆呼吸法,拳势的收敛为吸气,拳势的展放为呼气,它与正常的自然呼吸相反。拳势呼吸是由拳势的收放开合来决定的,自然呼吸是由呼吸来确定胸腹的收放开合,所以拳势呼吸称为内呼吸,自然呼吸称为外呼吸。明白了含胸拔背与气沉丹田的相互关系,也就知道了形体收敛时气贴于背和气敛入骨、形体放松时气宜鼓荡和气贯四梢的道理。由此,太极拳锻炼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内形炼精化气的阶段,称作丹田内转法,内气在胸腹运转,起到了对内脏的自我按摩作用。

(3) 腰胯为人体的中轴,四肢是人体的延伸部分,有了腰胯的转动才能带领全身各部分运动,松腰是太极拳锻炼时能够灵活地进行提放转动的关键因素。达到全身放松状态的关键也在于松腰,腰若不松就会导致肩、肘、腕、颈、胯、膝、踝等关节都呈僵硬状态。松腰才能落胯,落胯才能使下盘稳固、脚下有根,行拳走架也就有了八面支撑,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举手投足都轻松灵活、毫无牵扯。《太极十三势歌诀》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腰脊为人体第一主宰,这也说明了腰部对太极拳锻炼的重要性。腰部训练为筑好、筑牢基本功的首要内容,因此,前人有“练拳不练腰,总是瞎操劳”的警示之说。

(4) 太极拳锻炼时对裆部的要求是敛臀提裆,就是将裆下股根(即大腿根)部位的肌肉微微合拢使两便的门户关闭,两便的中心点是会阴穴,只需将会阴轻提,裆部即闭合,并有向内向上收的感觉,即为提裆或合裆。提裆的同时,将臀部的尾闾骨(即尾骨)向前上裆部收敛以配合提裆,敛臀提裆好比是夹着“尾巴”练拳,小心、谨慎、调低而功高。裆部在躯体的最下方,裆和头是上阳和下阴的关系,头顶的百会穴为阳中之阳,裆下的会阴穴为阴中之阴,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敛臀提裆,两者应承上启下,相互贯连。敛臀提裆除了配合虚领顶劲之外,更重要的是关闭“后门”,保护丹田的真元之气不外泄。练拳时气沉丹田,便是借助丹田以养浩然之气。提裆与悬顶同样是以虚领为主,虚虚悬领,轻轻敛提,不可刻意地过分用力,过分用力只能适得其反,正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手臂部

(1) 肩是手臂的根节,肘是手臂的中节,练太极拳时对手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肩要松沉,肘要下坠,肩和肘是相互关联的,能沉肩也就能坠肘,沉肩的关键在于松肩。坠肘也不是一味地下坠而两肘紧靠胸肋,坠肘的同时手臂应保持圆满的状态,有了圆满也就有了向外的掤劲,掤劲是太极拳的基本劲,练拳不能没有掤劲。所以对手臂的要求是既要圆满有外掤,又要坠肘,两手如盘,腋下虚空,肘不贴肋,肩与肘松沉下坠是腰胯及全身松沉的前提。练拳时手臂有一屈一伸的动作,手臂的屈伸也应遵循“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不能伸得太直也不能屈得太过,应保持松沉呈圆弧状态。所谓“一身备五弓”,手臂就似两弓,动作走螺旋,手臂呈圆弧,是太极图形的本原,练拳时手臂形态都应保持“手如抱月忌过直”的状态,无论是手臂的屈伸或转动,保持抱月状态才符合太极之道。

(2) 腕和拳掌是手臂的梢节,腕关节是手臂连接手掌和手指的桥梁,作为桥梁必然有平直也有拱状,所以对手腕的要求有平直、外拱、内拱之分。如用拳出击时手腕应呈平直状;用手背一侧出击时手腕应呈外拱状,称为鼓腕;用手掌一侧出击时手腕应呈内拱状,称为坐腕。无论是鼓腕或坐腕,都要掌握无过不及的原则,过分鼓腕便成了断腕,过分坐腕会使腕关节僵死阻碍气血流通,所以坐腕和鼓腕都应适当。练拳时手腕该鼓的不要坐,该坐时不要鼓,用拳时如搬拦捶、撇身捶、栽捶、指裆捶等,手腕就应平直,拳面向前。

(3) 掌指是手臂的梢节,太极拳动作绝大多数都要用掌,但又不同于少林用掌时五指合拢、挺拔有力,太极拳用掌要求松柔。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手掌指自然地舒展张开,手掌心的劳宫穴微微内含时,手掌犹如一张荷叶,故称荷叶掌。在手掌自然舒展的情况下,手指与手指之间稍微展开,大指与食指张开呈圆弧状,不能太用力地张开,也不能毫不用力疲软蜷缩失去用掌的作用。在行拳走架过程中,随着拳势的收放与开合,手掌和手指也应有一虚一实和一收一放的表现。每当拳势收合而手臂屈蓄时,手掌心的劳宫穴亦微微内含,掌指亦略作含虚,此时的手掌为虚。每当拳势在放开而手臂伸展时,手掌心的劳宫穴微微展开,掌指亦略作舒展,此时的手掌为实。手掌指的虚实变化,也属于太极拳阴阳互变的一部分,《太极拳谱》所云:“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手指尖的指甲为筋之梢,当手掌指展放时,气血由内贯注于四梢,手指就是一梢,当手掌指含虚时,气血便由末梢向内回收,俗话说“十指连心”,所以太极拳锻炼要求气血周流全身。

腿脚部

(1) 腿与脚连接着腰胯,胯为下肢的根节,膝关节为中节,脚踝为梢节,重心由腰胯传至膝再传至脚掌,最终的受力面在脚下,从而扎根于脚底。太极拳要求分清虚实,首先是两脚,两脚的虚实之分关键在于身体重心的落点位置。在行拳走架中应避免身体的重心平均落于两脚正中间,成双重之病。两脚必须是一虚一实,如重心落在右脚,则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如重心落在左脚,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所谓虚脚,并非是一点力也没有的空虚,虚中还留有些实意;所谓实脚,也并非全部站实,实中尚留有些虚意;虚无全虚,实无全实,便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般情况下,虚实的分配比例为,弓步以前七后三为妥,虚步以前一后九为参考,扑步以前二后八为宜,马步在其他拳术中均为五比五的比例为准,但在太极拳中可以四比六分虚实。这是大致的参考比例,拳无常势,法无常法,具体还应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而定,并非一成不变。实脚所承担的是身体的主要重量,虚脚所承担的是身体的次要重量,两脚对身体都有支撑作用,实脚是垂直支撑,虚脚是斜向支撑。无论是虚脚还是实脚,其受力面均应在脚掌,不应该僵持在腿部或膝盖,两脚掌就如两个吸盘,分别承受身体重量下落的压力,即所谓根于脚。

(2) 拳谚云:“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练武之人站着就像一棵松树,上轻而下重,这样才能稳立而不倒。太极拳讲究八面支撑,就像松树那样,脚掌平稳,脚下生根,上身轻松,下盘稳固。要达到得机得势和八面支撑的效果,除了两脚分清虚实外,还应注重步型与步法的配合,太极拳的步法要求迈步如猫行,轻盈、稳健。太极拳讲究在阴阳虚实变化中求平衡,其步型主张在站立时保持平衡,无论弓步、虚步都应走川字步。川字步的作用效果是保持重心的平衡,两肩的中间是头脸,而两脚中间的横向间距也应有一头宽,大约保持在20厘米为准。前后两脚的横向间距太狭小,左右两侧便缺少支撑,前后两脚的横距过大,就会缺少前后支撑。

(3) 根在脚下,脚下是全身重量的支撑点,如何生根是关键,只有根深蒂固才能保持重心的稳固。重心的转移和提放,应取决于腰脊和丹田,故有“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之说。两脚掌犹如两个吸盘,吸盘需要吸附于固定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大地。练拳时应做到立身中正、松腰落胯,重心下沉到脚下时,还要借助地心引力,再配合自身的松沉,就能使脚牢牢地吸住大地,这也是地心对人体的作用力。在收敛提吸时,人体有上升的内意,腿脚由屈变伸,除了依靠自身的因素外,还应借助地心的反作用力,所以有“地心为第三主宰,脚掌为第三宾辅”之说。 IibIW0CE0aU5e2wi+SJUM5l45lJGihJdmtb6r7Ve4x9l9C7N9rjhHQHoc0gSmf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