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结构:稳固你的情节

只要你建了,他们就会来。

——来自灵界的预言,选自电影《梦幻成真》( Field of Dreams

如果你建出结构,他们就会好好读。

我儿子奈特四岁时写了一本小说,这本书只有四页,每页只有一个句子,非常有海明威简洁明了的调调。

奈特每个字都用注音拼。以下就是他写的整本小说,只差没附上蜡笔插图了。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我把注音都改为正确的拼写:罗宾汉去打猎。来了一个坏人。他们打架。他赢了。

虽然奈特可能需要多注意代名词和动词、名词的搭配,但他其实写了一篇结构完整的故事。不知怎么搞的,奈特默默就学会了情节结构的基本原理——可能是因为他老爸讲的床边故事,或是录像带和电视上他开始喜欢看的电影。

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小说的结构有多重要。简而言之,结构就是以特定方式组合故事的各个段落,让读者容易了解;换句话说,结构就是为了服务读者,而将组成故事的元素依序排列。

情节讲究元素。混合各项元素,便能让好故事变得更好。

结构则讲究时机:每样元素应该安插在特定的位置。

当你觉得一本小说不怎么吸引人,问题八成都出在结构。虽然书中有好角色、尖锐的对话和引人入胜的背景设定,故事却没有以最理想的方式开展。

当然,作者可能辩称那是他喜欢的开展方式,外人怎么可以对他的作品说长道短!

这么回答是作者的特权。然而如果你想触动读者,我们就得研究结构。

◎三幕结构

为什么要提三幕结构?

因为这个结构有用,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开始研究戏剧的元素以来就很有用了。

为什么三幕结构有用?或许是因为三幕跟人类日常生活的步调很类似,我们做的每件事几乎都遵循三步的节奏。

美国写作老师德怀特·斯温(Dwight Swain)指出,人类出生、生活,最后死亡,感觉就像三个阶段。童年时光相对短暂,介绍我们认识人生;中间偏长的阶段占据了人生大多的时光;然后我们进入最后一幕,将人生收尾。

平常的生活节奏也一样。我们早上起床,准备出门上班;接着我们去上班,或做该做的事;最后我们结束一天的活动,上床倒头就睡。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分成三幕。

甚至在规模更小的事上,三幕结构还是很常见。假如碰到了问题,我们会先有所反应,这是第一幕。接下来,我们花大部分的时间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这是第二幕。最后经过一番挣扎,如果够幸运,我们应该会想到解决方案,这就是第三幕的结尾。

以三为一组的结构有种稳健的感觉,就如发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所说,三角形是自然界最稳固的形状,因此他发明的网格球顶(geodesic dome)也是由三角形组成。

所有好笑的笑话几乎也都分成三个阶段——铺陈、主体和笑点。好笑话绝对不会只说一名爱尔兰人和一名法国人走进酒吧,一定要再加上一名英国人,笑话才会成立。

读小说时,我们必须在第一幕先获得一些信息,才能跟着情节走下去。然后主角面对的问题出现,他要花整本书大部分的时间跟问题较劲(第二幕)。然而故事终究要结束,而问题终会解决(第三幕)。

不管在写作课上还是课本中,都有人宣称三幕结构已死(或很愚蠢、毫无价值)。不要相信他们。

三幕结构能够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有用。

如果你选择忽略三幕结构,你就提高了读者越读越气馁的可能。如果出于某种创作理由,你就是想惹恼读者,那也没关系。

但至少稍微了解下为什么结构很重要:因为结构能协助读者进入故事的世界。

作者可以玩弄结构吗?

当然可以。一旦你了解结构为何有用,你就可以自由运用结构,来满足你的创作需求。不过你很快就会发现,离稳固的结构越远,读者就越难跟随你的脚步。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作家向来不怕辛劳,读者有时也该接受一点挑战。所以请先了解结构的价值,再依你所好来写。第八章会详细解释如何玩弄结构。

三幕结构指的就是开头、中段跟结尾。我喜欢有个聪明蛋的说法:开头、混乱和结尾。

以下介绍每一幕必须包含的元素,我们会在后续几章详细探讨每一幕的内容。

开头

开头永远聚焦于故事里的人物(第四章会详细讨论小说开头)。你的切入点就是主角,你应该让读者尽快与主角产生共鸣——罗宾汉去打猎。

想象把《杀死一只知更鸟》( To Kill a Mockingbird )的法庭场景挪到整本小说的开头,读者会对主角芬奇产生什么共鸣?他看起来确实是名能干、亲切的律师,但我们绝对不会像后来那样关心他。原先故事的开头让读者窥探到芬奇身为父亲、市民、邻居和律师的不同面向,我们先通过芬奇女儿的视角了解他,才跟着他上法庭。

开头还有其他重要的功用,其中最重要的四项是:

·呈现小说中的世界——告诉读者故事的场景设定、时代和相关背景。

·奠定小说的调性,让读者有所依据。你写的是气势万钧的史诗小说,还是滑稽古怪的闹剧?动作场景连篇还是注重角色变化?步调飞快还是闲散?

·说服读者继续读到中段。为什么读者要关心你的故事,继续读下去?

·介绍对手出场。哪些人、事想要阻挡主角?

中段

小说的主要部分便是冲突,由主角和对手之间一系列的攻防战构成。他们打架。

中段还会萌生出支线情节,增添小说的复杂性,并且通常会反映出小说想表达的深层蕴涵。

不同的故事线彼此纵横交错,创造出无法抗拒的宿命感,同时用各种方式带给读者惊喜。除此之外,中段还需要(我会在第五章深入讨论):

·加深角色之间的关系。

·让观众持续关心故事发展。

·铺陈替故事收尾的最后一战。

结尾

小说的最后一段带出整个故事的结局。他赢了。最好的结局(我会在第六章举一些例子)应该要:

·把所有的梗收干净。还有没处理完的故事线吗?你一定要把埋好的梗收掉,但不能影响到主线情节,否则就干脆回头把梗删掉。不要小看读者的记忆力。

·创造余韵。最好的结局往往会留给读者小说之外还有戏的感觉。

英雄旅程结构呢?

自从《星球大战》( Star Wars )的导演兼编剧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将这一系列电影的英雄旅程结构归功于美国作家乔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后,坊间就出现了无数的书和文章,探讨这个情节模板的价值。而英雄旅程结构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重视元素的排列——也就是重视结构。

虽然这套结构有许多不同版本,但通常都依循类似的模式:

·介绍读者认识英雄的世界。

·“出发探险的召唤”或意外事件打乱了英雄的世界。

·英雄可能忽略召唤或意外事件。

·英雄“跨越界线”进入黑暗世界。

·可能出现一名精神导师教导英雄。

·英雄多次遭遇黑暗力量。

·英雄面对内心黑暗的心魔,必须克服心魔才能继续前进。

·一样护身符会协助英雄战斗(例:帕修斯的雅典娜盾牌 、亚瑟王的石中剑)。

·最后一战开打。

·英雄回到自己的世界。

为什么这套结构有用?因为它完全符合三幕结构:

第一幕

(1)介绍读者认识英雄的世界。

(2)“出发探险的召唤”或意外事件打乱了英雄的世界。

(3)英雄可能忽略召唤或意外事件。

(4)英雄“跨越界线”进入黑暗世界。

第二幕

(5)可能出现一名精神导师教导英雄。

(6)英雄多次遭遇黑暗力量。

(7)英雄面对并克服内心黑暗的心魔。

(8)一样护身符会协助英雄战斗。

第三幕

(9)最后一战开打。

(10)英雄回到自己的世界。

◎扰乱事件及两扇门

我认为写作老师常用的一些词汇,例如转折点(plot point)和导火线(inciting incident),往往让作家越听越糊涂。有些词汇甚至还互相矛盾。

所以我在这本书里尽量不用这些词,而是试着直接描述在情节的重要时间点应该发生什么事。如果不执着于专业术语,其实这个概念一点也不难。

接下来我要谈谈扰乱事件和两扇门。一旦了解这两个时间点分别会发生什么事,你便能轻松替你的小说规划结构。

扰乱事件

小说一开始,你先介绍一名角色,他过着特定的生活,这就是他的起始点。以英雄旅程结构来说,这就是英雄的原始世界。除非有事逼他改变,否则他会一直待在这儿,而如果他不改变,读者就会觉得这个故事很无聊,因为读者只对威胁或挑战有兴趣。

因此在第一幕的开头,必须有事情打乱现状。你只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就会懂了,一定要发生某件事,让我们觉得角色即将面临威胁或挑战。想想希区柯克的名言,如果事件不快点发生,你的开头就要无聊掉了。

扰乱事件不一定要是严重的威胁,只要打乱主角平静的日常生活就好。美国悬疑小说家迪恩·孔茨(Dean Koontz)的小说通常都以扰乱事件开始,以下是其以笔名理查德·佩基(Richard Paige)出版的《通往十二月的门》( The Door to December )开头第一句:

萝拉一穿好衣服就走到大门口,刚好看到洛杉矶警局的警车停在门前的人行道旁。

这就是扰乱事件,虽然是小事,但还是打乱了她的日常生活。通常警车停在家门口,大家都不会感到太舒服。

扰乱事件有无限多种,以下举几个例子:

·半夜打来的电话

·信中提到一些奇妙的消息

·老板把主角叫进他的办公室

·小孩被送去医院

·车子在沙漠中的小镇抛锚

·主角中了彩票

·主角目击一场意外或谋杀案

·主角的太太(或先生)留下字条,告知她(他)要离开了

从结构来看,第一个扰乱事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暗示接下来要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然而这时还没来到情节的主要段落,因为冲突还没发生,对手和主角还没陷入不可避免的战斗。

美国小说家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写的小说《教父》( The Godfather )中,年轻的迈克·柯里昂决心走上正道,避免步上父亲的后尘。然而父亲遭到枪击几乎丧命时,迈克的世界瞬间变色。不过迈克还没卷入冲突当中,他大可离开纽约,到别的地方展开新人生。直到主角穿过第一扇门,冲突才会产生,故事才会加速发展。

乔治·卢卡斯的电影《星球大战》以动作场景当作序章。黑武士和手下士兵追踪并抓走莉亚公主,然而被抓之前,公主抢先将R2-D2和C-3PO装进救生舱送走了。这两名机器人降落在塔图因星球上,被贩卖垃圾的爪哇人抓住。

观众接着见到主角卢克·天行者,他在他的原始世界塔图因工作,与叔叔阿姨住在一起。他的叔叔买了这两名机器人,结果才不过五分钟,卢克的世界就被打乱了:莉亚公主传来求救立体投影,寻求欧比王·肯诺比的协助。

卢克终于联系上欧比王,欧比王看了求救信息,并邀请卢克一起帮忙拯救公主。卢克拒绝了他的“召唤”(依照英雄旅程结构的说法),告诉欧比王他无法抛下叔叔、阿姨。

这还不是进入第二幕的门,因为卢克还是可以继续过他平淡的生活。然而等到帝国大军摧毁了卢克的家,杀了他的叔叔、阿姨,卢克便被一把推进了反抗军。他与欧比王离开塔图因,开始了他的冒险旅程。

两扇门

该怎么从开头进入中段(从第一幕到第二幕),再从中段进到结尾(从第二幕到第三幕),重点就在于转变。与其称之为转折点,我觉得把这两次转变想象成“无法折返的门”,对你更有帮助。

无法折返代表了你想创造的感觉:将主角往前推的力量,一种无可避免的氛围。人类总是安于现状,追求安定。我们笔下的角色也一样,除非发生什么事将主角推进第二幕,否则他只会心满意足地待在第一幕!他只渴望留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

你必须想办法把他赶出平凡的世界,逼他面对冲突。你需要某样东西把他踢过那扇门,否则他只会赖在家里不走。

一旦穿过门,就可以产生冲突了。第二幕会持续描写主角的奋斗,但故事总得结束,因此第二扇无法折返的门必须将主角快速送往冲击结局。

这两扇门负责把三幕情节串联起来,就像联结火车车厢的螺栓。如果螺栓没拴紧,或根本不存在,你的火车就跑不动了。

通过第一扇门

为了从开头进入中段,也就是通过第一扇门,你必须创造一个场景,把主角丢进主要冲突,而且无法离开。

悬疑小说中,第一扇门出现的时点可能是主角碰巧发现对手竭尽所能想掩藏的秘密,这下除非拼个你死或我亡,否则没有解决之道,没有办法恢复正常了。约翰·葛里逊(John Grisham)的《糖衣陷阱》就是个好例子。

这扇门也可能是工作上的义务。律师一旦接了案子,就有义务要负责到底,接到任务的警察也一样。同理,道德义务也可以当作转折。如果儿子遭到绑架,父母当然有道德义务要找到他。

你应该自问:我的主角现在还能忽略情节,继续如先前一般过活吗?如果可以,那你的主角就还没穿过第一扇门。

《教父》第一集就以这样的转折作结。迈克射杀了父亲的敌人索拉索,以及坏警察迈克劳斯基。这下迈克永远无法走回正道了,他面对的冲突比天还高,他也不可能忽视自己做的抉择。英国作家苏珊·赫沃屈(Susan Howatch)的《带来奇迹的人》( The Wonder Worker )当中,男主角尼可拉斯·达罗是位魅力十足的部长,然而他步步高升的职业生涯有天却突然遭受打击,害得他内心备感焦虑:他的妻子抛下他和两个儿子离家出走了。这一击让他一蹶不振,也逼他面对自己的人生。他绝对无法逃避。

你必须了解,第一起扰乱事件(有时称作“导火线”)跟第一扇无法折返的门(有时称作“转折点”,或英雄旅程结构中的“跨越界线”)并不相同。

比方说,电影《虎胆龙威》( Die Hard )中,纽约警察约翰·迈克连来到洛杉矶,与离异的妻子荷莉和两人的小孩过圣诞节。荷莉在一家大公司工作,迈克连到她公司所在的大厦与她碰面。迈克连在厕所梳洗时,一群恐怖分子占领了大楼,挟持了所有的人——当然除了迈克连以外。他逃到了上一层楼。

这时电影大概演了二十分钟,这起意外绝对算是扰乱事件,但还没有转折进入第二幕。

为什么?因为迈克连跟恐怖分子还没有交战。歹徒还不知道迈克连在大楼里,所以他可以打开窗户爬出去,赶快跑去寻求协助,或想办法打电话求救。迈克连还在盘算怎么做的时候,他偷看到大公司老板遭人谋杀。

于是迈克连又爬上一层楼,按下火警铃。这件事才造成第二幕的所有冲突。现在恐怖分子知道大楼里还有人在乱跑,迈克连就不能不行动了,他已经通过第一扇门,接下来只能面对一连串的冲突。这些事都发生在整部片开头四分之一的地方。

通过第二扇门

想从中段进入结尾——第二扇无法折返的门——也必须发生一件事,导向最后的对峙。第二扇门通常是一条重要线索或信息,或是重大挫折和危机,借此将故事快速抛向结局。这时小说通常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

《教父》中,老大之死重创黑道家族之间的和平,助长了柯里昂家族的敌人,胁迫迈克必须痛下杀手,来奠定他长远的权力。

这两扇门也可用在文学小说中。美国作家利夫·安格(Leif Enger)的《静水深流》( Peace Like a River )就安插了两个恰到好处的转折。第一个转折是鲁本的哥哥大卫枪杀了两个人,必须逃走。鲁本因此被迫进入故事中段:寻找大卫的旅程。第二扇门打开时,大卫重新出现,因而导向鲁本内心的最终之战:他应该告知大家大卫在哪儿吗?

写小说可以忽视这些结构的惯例吗?当然可以。只是你必须明白,你越忽略结构,你的作品就越难触动读者。

◎编排结构元素

经典电影《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的结构元素如此排列:

第一幕:

观众在开头场景就见到桃乐茜,这个女孩跟叔叔阿姨一起住在堪萨斯州的农场上,陪伴她的还有一只叫托托的小狗,和一些傻傻的农人。桃乐茜梦想有一天能去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在“彩虹彼端”的地方。

接着发生了扰乱事件。高小姐骑脚踏车来,要求桃乐茜一家交出托托,她要杀了小狗。她的要求有法律依据,所以亨利叔叔无可奈何,只能将托托交给高小姐。桃乐茜简直痛不欲生。

然而托托从高小姐的车篮跳出来,跑回农场。桃乐茜知道高小姐还会回来,便决定带着托托逃跑。路上她碰到教授,教授施展了一点小“魔法”,试图诱使桃乐茜回家。

她和托托回到家时,刚好碰到大龙卷风来袭。桃乐茜被撞晕,因而穿过了第一扇无法折返的门。龙卷风卷起房子,把她和托托带到名叫奥兹的缤纷世界。

第二幕:

《绿野仙踪》的“混乱”中段都在描述桃乐茜四处寻找巫师,想办法回家。沿途她碰到不少麻烦,例如一名想阻止她的邪恶女巫,几颗会丢苹果的树,一只空有其表的狮子,等等。她也结交了三名同伴,包括前面提到的狮子。四人组终于见到巫师时,才发现问题越来越多,巫师告诉他们一个坏消息:他帮桃乐茜之前,桃乐茜和同伴必须替巫师抢来邪恶女巫的扫帚。

于是他们一行人穿过黑暗森林,然后跨越了第二扇无法折返的门。桃乐茜被飞猴抓走了。

第三幕:

最终大战已经铺陈好了。桃乐茜的三名同伴,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的狮子,必须想办法从女巫手中救出桃乐茜。他们闯进女巫的城堡,但事情再度出错,这时看来他们全都要死在女巫和她的爪牙手下了。然而女巫做过了头,想烧死稻草人,桃乐茜拿水浇熄他身上的火,同时也泼湿了女巫。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这还不到故事结尾,电影最后留了一点关于巫师的故事转折,增添了一抹悬疑感。不过桃乐茜终究回到了家,一切恢复正常。

◎结构长什么样子

三幕结构源自戏剧,在电影中也广泛使用。在电影中,第一扇“无法折返的门”通常出现在开始约四分之一的地方(以长两小时的电影来说,就是在开始后三十分钟的地方):

不过在小说中,第一扇门必须早点出现,否则就会显得拖沓。我个人倾向以五分之一时点为标准,其实也可以更早出现。

除此之外,最后一幕也可以往后挪,更靠近结尾。所以虽然四分之三时点是很好的指标,但你也可以把时间点往后挪一些。

小说的三幕结构应该像这样:

即便你不采用线性叙事手法,只要掌握结构和转折,读者就更容易读懂你的小说。搭配上动人的好故事,你的小说搞不好就会令人难忘。

◎情节和结构小结

学会情节和结构的基本元素绝对不会错。

情节绕着主角打转,他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情节主要由主角和对手的冲突组成,双方针对主角的目标进行争斗。最后的冲击结局会了结冲突,提出满足故事问题和读者的结果。

扎实的情节一般分成三幕:开头、中段、结尾。

在开头,读者先了解主角、他的世界,还有接下来故事的调性。开头也会出现一些扰乱事件,让情节不致于无聊。

接着主角穿过一扇无法折返的门,进入中段,陷入与对手的冲突当中。作者需要靠某种附着元素将主角和对手绑在一起,例如工作或道德上的义务,或实际的地点。在解决冲突之前,死亡的威胁,不管是实质上的、职业生涯上的或精神上的死亡,都会笼罩在主角头上。接着主角碰上挫折、危机,或是发现新信息和线索,因而穿过第二扇无法折返的门。

现在作者已经备妥所有的元素,可以进入最终决战或最后决定,结束故事。

▲练习一

分析一些小说或电影,研究这些作品的三幕结构。特别注意:

·什么时候主角的日常行程被打乱了?故事开始没多久就发生了什么改变?(如果什么都没发生,这本书或这部电影感觉拖沓吗?)

·什么时候主角被推进冲突当中?什么时候他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

·什么时候出现重大线索、危机或挫败,导向无可避免的高潮结局?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很无聊,自问一下为什么。看看是不是故事的LOCK元素或三幕结构有问题。

▲练习二

检视你现在写的情节元素。元素的编排方式能协助读者进入你的故事吗?还是你忽视了结构?如果是的话,为什么?

▲练习三

画出你的情节结构简图。想出一件扰乱事件,还有成为那两扇门的事件,把事件摘要写下来,再稍加变化,变成独特又吸引人的桥段。 JEnALoZeEm1hnSd9uHmNZsCa2QrVPY6aK1chUpTSoHz23OYdRQdnhq1BSVWNI2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