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情节模式

当你偷一名作家的点子,这叫抄袭;当你偷一堆作家的点子,这就叫研究了。

——美国剧作家威尔森·米茨纳(Wilson Mizner)

多年以来,许多写作老师都指出不少重复出现的情节模式,不过每个人提出的模式总数都不同。到底是三十六种呢?还是三种?

不管你认为有几种模式,看看不同的情节模式都对你很有帮助,至少能了解每个模式的结构。了解情节模式能协助你更清楚了解情节的全貌。

研究情节模式还有一个好处:这些模式或许能提供你崭新的情节点子。虽然说故事的技法是每位作家的秘方,但他们用的模式可不是,你在头脑风暴自己的情节时,大可借鉴各种情节模式。

你甚至可以结合不同模式,创造全新的情节类型。迪恩·孔茨写《午夜》时,就是结合了电影《天外魔花》(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和H.G.威尔斯的小说《拦截人魔岛》( The Island of Dr.Moreau )。他把故事移到现代,再放入自创的角色,结果就如我们所见:一本冲上畅销排行榜的原创小说。

以下我列出一些常见的情节模式。这些并非所有的情节模式,不过本章介绍的模式似乎最常重复出现,表示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

◎远征

这可能是世上最古老的情节模式。英雄前往黑暗世界,寻找某样东西。他寻找的目标可能是一件圣物,例如圆桌骑士加拉哈德寻找圣杯的旅途。寻找的对象也可能是人。

寻找智慧或内心平静的旅程也可以构成远征情节。《麦田里的守望者》就用了远征模式——在大部分人都是骗子的世界中,一名少年寻找在世上活下去的理由。

远征模式的基本元素

·主角在原始世界感到不完整。

·他寻找的对象一定极为重要。

·一定有重重难关阻挡主角找到目标。

·远征旅途最后应该让主角有所改变(通常变得更好)。然而失败的远征可能让主角陷入悲剧。

远征模式的结构

第一幕介绍主角,让读者看到他内心的不足,而远征旅途能补足他的缺憾。如果主角对生活毫无不满,他踏上远征的动机就不会让人信服。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读者从许多方面发现霍尔顿活得不自在。他喜怒无常、敏感,还有些忧郁。

第一幕那扇无法折返的门出现在主角踏上远征的时候。《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跟室友斯特莱塔大打一架就是第一扇门,他因此必须离开学校,前往纽约,从此展开远征。

远征故事中,主角沿途会碰到一系列的事件,将情节分成明显的篇章。大部分的篇章中,主角都会遭受挫败,这就是他面临的冲突。但随着他拼命克服每一个挑战,他就离目标更进一步,情节也得以继续发展。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在饭店订了一个房间,接着他在纽约市碰到一系列不同的人。他碰到一名妓女和她的皮条客,稍后又碰到几名修女。他和名叫萨丽的女孩约会,却以失败收场,于是跑去喝个烂醉。

霍尔顿的远征非常不顺利。

第二扇门通常是重大危机或挫败,或是某种发现或重大线索,将主角带进最后一幕。《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晚上来到中央公园,冻得半死,让人差点以为他要染上肺炎死了。由于担心父母批评他,霍尔顿一直不敢回家,但现在想到死期将近,他突然想见妹妹菲比。

霍尔顿和妹妹的会面带出小说的核心议题。菲比问他想做什么,他说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拯救小孩不要掉下悬崖的角色。

第三幕最后,菲比坐在旋转木马上的画面令人难以忘怀,而著名的最后一章则以问题作结,读者永远不知道霍尔顿有没有找到他的目标。

远征模式容易撼动人心,因为它模拟了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人生在世也会碰到许多挑战,经历挫折或成功,但我们总会努力前进。不管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在远征的途上。

◎复仇

复仇是另一种古老的情节原型或模式。复仇模式描述了原始部落民族的生存方式:你杀了我兄弟,我也要拿你的兄弟开刀。早年的说书人或许以此启发部落成员,并拿英雄复仇的故事训练孩童。

复仇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模式,因此情节情绪非常激昂。

复仇模式的基本元素

·主角应该值得同情,因为复仇行为通常非常暴力。

·主角或其近亲通常不是因为犯错才受难;就算是,他们受的苦也和犯的错不成比例。

·对于复仇的渴望会影响主角的内心世界。

复仇模式的结构

第一幕介绍主角和他的原始世界。这个世界非常舒适,以至于遭到暴力扰乱时,读者能轻易理解为何主角渴望复仇。

扰乱世界的原因就是有人受难。

受难之后,紧接着会有一段煎熬期。如此一来可加强读者与主角的联结,让他们对接下来的情节保持兴趣。

受难的人可能是主角,或主角的近亲。美国作家查尔斯·波蒂斯(Charles Portis)的《大地惊雷》( True Grit )便描述一名少女的父亲遭到谋杀,她因而踏上复仇之路。

主角遭到朋友或同伴背叛(并往往被丢着等死),也算是受难。唐纳德·维斯雷克以笔名理查德·斯塔克(Richard Stark)出版的《猎人》( The Hunter 就是很好的例子,后来也成为李·马文(Lee Marvin)主演的电影《步步惊魂》( Point Blank )和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危险人物》(Payback)的蓝本。

或者主角可能遭到陷害,必须为他没有犯下的罪负责,例如法国作家大仲马(Alexander Dumas)写的《基度山伯爵》(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

第一扇无法折返的门出现的时点,通常是主角发现谁陷害他,或想到方法如何报复害他的人。

稍早已经提过,主角的目标可能有两种:追求或逃离某件事物。在复仇情节中,主角的目标就是追求复仇,而更深层的动机则是要恢复秩序。有人伤害了主角,他希望通过复仇,可以恢复正义的平衡。

主角会面临许多阻碍,通常都由他想报复的对象一手造成。

或者对手(大仲马的作品中多达三人)可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主角隐藏了复仇意图,但他面临的冲突不断累积,终将揭穿他的伪装。

第二幕带出一系列的冲突,阻止主角达成目标。他可能有机会杀死对手,却因为某些阻碍无法得手。阻碍可能是特殊状况,或是另一个角色,也许是对手的同伙。

情节便来回摆荡,描述主角逐渐迈向复仇,却又不断受挫。

终于他得到了大好良机,也许有机会毁掉对手所爱之人、他的事业或他的权力宝座。这就是第二扇门,带领主角走向高潮结尾。

或者对手和他的同伙使出全力,创造出史上最大的难关。主角溃不成军,差点死掉。

然而主角熬过重大难关,重新奋起达成目标;或如上面所示,他也可能放弃目标。

有时主角能顺利复仇,让读者大快人心。

但有些时候,他也可能为了更远大的理念,例如宽恕或其他高尚的理由,而放弃复仇的目标。这时只能通过牺牲的主题来满足读者:主角通过放弃目标,反而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他放弃对血腥复仇的渴望,转而优先关怀更远大的理想,因此重建了正义的平衡。

复仇情节非常适合探讨人性,因为每个读者都可以理解复仇的写实情绪。

到底怎么写最好呢?应该让主角通过复仇,私下寻求宇宙间的正义,还是把审判权交给正式主管机关呢?主角应该有颗宽恕之心,还是在某些情境下,宽恕其实毫无意义?

对复仇的渴望会如何影响灵魂?尤其如果复仇是主角长期以来的唯一目标?

带领读者一同走上复仇之路,便能轻易让他们读得欲罢不能。当你的基础打得够稳,主角受的苦又够惨,读者便会跟主角一样渴望复仇。

提醒你一下:写复仇情节时,往往会想把对手描写成百分百的坏人。这很正常,因为作者觉得这样能激起读者的愤怒。

然而如果你这么写,读者反而会觉得遭到操弄。所以请赋予对手迫害主角的好理由,这不但不会减弱主角复仇的动机,反而会让读者觉得小说更显真实,绝对有益无害。

◎爱情

使用爱情模式时,你可以让双方其中一人当主角,或创造平行情节线,让两人分别当主角。

《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 )就是平行情节线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先让读者分别看到男方跟女方,接着才让他们一起出现。

主角的目标可能是捕获心仪对象的心。

相爱双方的目标则可能是排除万难也要厮守一生。

单主角的传统爱情故事中,对手可能是不愿意回应主角感情的另一方。许多爱情喜剧都走这个模式。

或者主角可能面临情敌,那情敌就是主角主要的阻碍。

如果这对恋人想在一起,他们面临的阻碍便会来自其他方面:例如双方的家人,像《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故事的结尾可能开心,可能难过,也可能是悲剧。

如果两人最终互通心意,他们当然很开心。

如果其中一人死了,就会让人难过。

如果两人都死了,那就是场爱情悲剧了,像《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模式的基本元素

·两人必须相爱。

·必须有事情拆散他们。

·他们可能破除万难在一起,也可能悲惨地永远分离。

·经历这段过程后,其中一人或双方都有所成长。

爱情模式的结构

依照爱情故事的类型不同,结构也有所不同。比方说,第一幕双方可能首次见面,其中一人马上爱上对方,第二幕便描述他努力想赢得对方的心。

或者双方在第一幕就互相倾心,第二幕则带出威胁拆散他们的元素,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面对外力的阻挡,这对爱侣还是努力要在一起。

另一种常见的爱情故事模式,则是让命中注定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恨死对方,例如电影《非洲女王号》( The African Queen 。随着故事发展,他们共同面对许多挑战,让他们逐渐被对方吸引。

简单的爱情故事中,最老套的公式通常最好:男孩遇见女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得到女孩。

也就是说,两人在一起之后,又出事把他们拆开。

爱情模式也很适合当作副线情节。

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经典电影《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就是结构完美的爱情故事,值得好好研究。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饰演愤世嫉俗的记者,克劳黛·考尔白(Claudette Colbert)则饰演逃家的富家千金。他在公交车上遇到她,两人一见面就交恶。不过盖博和她达成协议,如果她让记者独家报道她的故事,他就不会通报她的行踪。

于是两人有了待在一起的理由,而他们也逐渐爱上对方。

然而这时两人之间产生了重大误会。考尔白误以为盖博背叛她,她以为盖博只想报她的新闻,便回到她不爱的未婚夫身边。盖博则以为考尔白背叛了他。

这场误会让这对恋人在接近结尾时反目成仇。不过在千钧一发之际,他们解开了误会,两人又重修旧好。

爱情故事可以两种方式留下回响。如果结尾是喜剧,读者会感到希望,仿佛我们也能在真实世界中找到真爱。

如果结尾是悲剧,我们则会苦乐参半地意识到,轰轰烈烈爱过一场总比从未爱过好。

◎冒险

冒险故事也是最古老的文学类型之一。过去的读者通常一辈子待在同一个地方,只能通过冒险故事感受刺激。

这些故事也用来启发、激励读者为了群体利益进行探险。

现代读者比较不需要冒险故事吗?虽然我们可以到任何地方旅行,大部分的人仍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并不是说稳定的生活不好,毕竟安定规律能让人安心。但偶尔我们也会猜想,如果就这么抛下生活,出外寻找冒险,会怎么样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有一出迈克尔·帕克斯(Michael Parks)主演的电视剧《骑士行》( Then Came Bronson )。主角布朗森抛下无聊人生,骑上摩托就这么开始流浪。

每集片头一开始,布朗森在红绿灯路口停在另一个人旁边,对方看起来沮丧又挫折。他问布朗森要去哪里,布朗森耸耸肩说:“走到哪儿就到哪儿吧。”

对方可怜一笑,然后说:“老兄,真希望我能跟你一样。”

然后布朗森就开始他那一周的冒险。

想写好冒险故事,就要让读者希望他们能跟你的主角一样。

冒险模式的基本元素

·主角踏上旅途。他的目的不是寻找某样事物,而是对冒险本身的渴望——他想体验“外头”的世界。

·沿途他会碰上各种有趣的角色和状况。

·主角结束冒险后,通常会对自己的内心或生活有更深的体悟。

冒险模式的结构

要开始冒险,就必须离开。因此在第一幕,作者要在主角出发寻找冒险前先介绍他,让读者短暂看到他要抛下的生活。主角对现在的世界可能有各种不满,他的不满也许来自生活命运的严重不足,例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 );或主角自认为必须到世上做一番大事,例如《堂吉诃德》( Don Quixote )。

让我们看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例子。虽然马克·吐温(Mark Twain)先生在前言就警告读者别想找这本书的情节,否则会被他枪毙,但书名其实就露了馅。顽童的历险记就是这本小说的情节。

故事开始时,哈克和寡妇道格拉斯住在一起。后来他的爸爸出现,把哈克掳去他的小木屋。于是哈克装死,逃到杰克逊岛,在那儿遇见了逃走的奴隶吉姆。

吉姆和哈克划着竹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开启了冒险故事的河上航行段落。后来两人不幸分开,哈克与格兰杰福德一家人踏上另一段冒险。随后他和吉姆重逢,两人又划着竹筏航行,还碰到了公爵和国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

哈克的冒险故事之所以吸引人,靠的是主角独特的语气,以及沿途与他互动的生动角色。在这种故事中,每段冒险都必须能独立成一小段小情节。

写冒险情节最大的挑战,就是避免情节变得过于破碎。你不能让主角从一段冒险跳到下一段,最后却毫无改变。

因此角色转变(或至少有所自省)就很重要。跟远征模式一样,完成冒险的主角应该对人生、自我或两者有全新的见解。

◎追逐

许多人都做过被追捕的梦。我们试着逃离背后的黑影,但我们越努力,跑得就越慢,眼看就要被逮到了。不过这时我们醒来了!真是松了一口气!威胁不再,我们逃走了。

这种情绪正是追逐情节模式的基础。故事先有威胁,再来一段追逐,最终结尾则令人松一口气。如果读者同情被追的人,只要知道好人成功逃跑,读者便会松一口气。

然而假如读者与追捕方同一阵线,我们在结尾之所以松一口气,则是因为该抓的人被捕,正义得以伸张。

追逐模式的基本元素

·有人必须有迫切的理由必须逃跑。

·追捕方可能是主角或对手,但他一定有义务或偏执(或两者都有)得抓到对方。

·你追我跑的形势往往源自天大的误解。

追逐模式的结构

第一幕通常先铺陈读者对主角的同情。主角因为糟糕的意外被迫逃跑(例如电影《亡命天涯》) ,或是必须逃离恶劣的环境(例如监狱),或纯粹为了正确的理由做了错事(《悲惨世界》)

假如主角要逃跑,那他需要一些缺点,免得读者过度同情他。追逐情节模式通常会让主角改变,促使他更加了解自己。

有时主角是负责追捕的人,例如《大白鲨》的布洛迪警长。

追逐战通常终究需要结束,读者会清楚知道谁赢了,不过模棱两可的结尾也能让人难以忘怀。华纳兄弟的经典电影《亡命者》( I am A Fugitive from a Chain Gang 结尾,保罗·穆尼消逝在黑暗之中。有人问他要如何生存下去,他转身消失前说:“靠偷。”

◎永不妥协

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著名诗作《如果》( If )中,称赞了不少美德,其中一项是:“如果只剩你一人保持理智,周遭的人都陷入疯狂,还怪罪在你身上……”

有时即便大部分的人与我们为敌,我们还是必须为自己的信念而战。相较于大多情节模式,此模式的主角需要内心有极大的勇气。人都非常在意名声,永不妥协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主角背负沉重的道德义务,令读者尊敬。

永不妥协模式的基本元素

·主角代表了社群的道德准则。

·对手比主角强上许多,并对主角的社群造成威胁。

·主角靠着启发其他社群成员而获胜。

·主角可能靠自我牺牲来启发他人。

永不妥协模式的结构

在第一幕,主角以英雄之姿出场,原始世界的人都很景仰他。通往第二幕的门出现时,主角的世界遭到对手威胁,或对手和主角正式宣战。

美国作家肯·克西(Ken Kesey)的小说《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koo’s Nest )中,第一幕介绍了主角麦克墨菲,他安排自己进入精神病院。精神病院被护士拉契特掌控,麦克墨菲希望患者能脱离她的魔掌,但其他人都很怕她。

第一扇门出现时,麦克墨菲成功让病患假装用电视看世界棒球锦标赛。拉契特不让患者享受真正看电视的乐趣,于是麦克墨菲运用想象的力量,让大家兴奋不已,凝聚一堂。为了病人,跋扈护士和麦克墨菲现在正式宣战,两人的拉锯战就是第二幕的主要内容。

第三幕带出结局,英雄主角成为精神病院的典范,激励患者起而反抗对手,终于打败对方。

有时主角需要牺牲自己来激励众人。《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攻击拉契特,因而激励大部分自愿入院的病人离开。麦克墨菲惨遭额叶切除手术,则感动了另一名病人“酋长”。出于怜悯,他闷死了麦克墨菲,然后拿控制盘打破窗户,逃向室外的人生。

西部片《正午》( High Noon )由卡尔·弗曼(Carl Foreman)编剧,弗雷德·金尼曼(Fred Zinnerman)导演,这也是经典的永不妥协故事。威尔·凯恩是镇上的英雄,才刚退休结婚。然而婚礼结束时,他听说州长赦免了他关进大牢的杀手弗兰克·米勒,而米勒已经搭上正午的火车前往小镇。他发誓要杀了凯恩,而且有三名枪手等着帮他。

镇民催促凯恩带着新婚妻子逃走,然而才出了镇外,他就决定他不能逃跑,因而转头回到镇上。他依然觉得他有义务保护小镇,况且他可以募集足够的人马组成警卫队,轻易打败坏人。

然而第二幕的内容却不是与杀手的冲突,而是与镇民的冲突。凯恩无法说服任何人加入他,电影扭转了永不妥协的模式,让主角的社群变成了对手。镇民希望凯恩离开,因为只要开枪就会坏了小镇与州政府的关系。每个人都有借口不想帮忙。

第三幕必须完结主角与杀手的冲突。凯恩在妻子意外的协助下,终于杀了所有的坏人。

但他和镇民的关系呢?这个故事中,英雄主角选择离开。凯恩把警徽丢在地上,一言不发跟着妻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另一部永不妥协模式的电影佳作是《十二怒汉》( Twelve Angry Men ),由西德尼·吕美特(Sydney Lumet)导演,雷金纳德·罗斯(Reginald Rose)编剧。亨利·方达(Henry Fonda)饰演一名陪审员,在谋杀案审判中,他唯一不愿投下有罪票,造成他与其他十一名陪审员对立。

冲突由此而生。我非常推荐这部电影的步调与紧张感,只要看完这部片,你就知道情节不需要很多实际行动,也能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你只需要热情贯彻理想的角色(这部片有十二个)就够了。

◎遗世独立

与永不妥协模式相反,遗世独立故事的主角并不追求冲突,也不为伟大的原则挺身而出。这类主角不是英雄,他不过想静静一个人罢了,然而往往事与愿违,逼他必须有所作为。

遗世独立模式的基本元素

·主角不是英雄,并不想与周遭社会挂钩,只想依照自己的道德准则过活。

·发生某件事,将主角拉进大规模的冲突当中。

·主角必须决定要不要挺身而出。

·结尾主角可能缩回他封闭的世界,或决定进入社会。

遗世独立模式的结构

许多方法都能描写非英雄主角脱离社会,宁愿依照自己的准则而活。比方说,肯·克西的小说《永不让步》( Sometimes a Great Notion 中,汉克·斯坦珀就对妥协或宽容毫无兴趣。

典型的非英雄主角就像《卡萨布兰卡》的瑞克。第一幕他就说,“我不会为别人两肋插刀”。他能在卡萨布兰加开酒吧,正是因为他对战事完全保持中立。他倒是偶尔会展现一套自己的正义准则,例如一名少女的先生把钱全赌输时,他便欣然出手帮助她。

第二幕则描述各种势力冲着主角而来,逼他踏入不想面对的冲突。瑞克并不想介入纳粹和反抗军首领维克多·拉塞罗的战争,然而拉塞罗带着妻子伊莉莎来到瑞克的酒吧,伊莉莎又是瑞克过往的爱人,这时他就无法避免冲突了。

来到第三幕,主角可能继续离群索居,坚持他有不当英雄的权利,或者他会重回社会的怀抱。

《永不让步》中,汉克·斯坦珀甚至死透了都不愿回归社会,他(比着中指)的手永远成为放荡灵魂的象征。

反之,瑞克则决定重回战场。“欢迎回来与我们并肩而战,”拉塞罗告诉他,“这次我知道我们会赢了。”

◎权力

人人都为权力着迷。大多数人永远不可能握有大权,我们无法像电影《华尔街》( Wall Street )的戈登·盖柯一样,操控全球金融市场,也无法跟《教父》的维多·柯里昂和迈克·柯里昂一样,掌管庞大的犯罪集团。

但我们就爱体会掌权的感觉。

权力模式专注于主角的崛起与陨落,或是描述崛起需要付出的道德代价。我们普遍认为人无法应付权力,例如《魔戒》( The Lord of the Rings )中的至尊魔戒带有强大力量,对魔戒所有者来说却非常危险。

权力模式的基本元素

·故事开始时,主角通常处于劣势。

·靠着野心,主角增强能力,逐渐崛起。

·获得权力须付出道德代价。

·主角可能再次跌落谷底,或愿意放弃权力以重拾良心。

权力模式的结构

小说《教父》讲的是迈克·柯里昂逐渐夺权的故事(请参考第二章对这本小说结构的介绍)。

第一幕,迈克的立场是绝不涉足家庭“企业”。直到他的父亲柯里昂老大差点遭到对手暗杀,他才踏入黑帮世界。

随着迈克的影响力日渐增加,读者也看到他为了获得权力付出多少道德代价。

到了第三幕,我们看到迈克向妻子凯隐瞒谋杀妹夫的事实。他已经被权力腐蚀,而凯在小说最后一句说:“为迈克·柯里昂的灵魂祷告吧。”

至理名言

美国作家菲利浦·杰拉德(Philip Gerard)在《写一本改变一切的书》( Writing a Book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提到,“一旦你想好结构模板,在模板的框架内你反而更自由轻松,能让故事自行发展带来惊喜,因为你不用成天担心情节是否前后连贯。”

所以遵循情节模式其实能让你写作的时候更自由。以后读完一本你很喜欢的小说,请花几分钟分析情节模式,或许未来你也会想试着用用看。

◎寓言

寓言模式比较特别。寓言的情节类型五花八门,唯一共通的模式便是剧中角色都代表特定观念,故事中的事件则要呈现这些观念造成的影响。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庄园》( Animal Farm )明显是有关极权统治的寓言,而刘易斯(C.S.Lewis)的《纳尼亚传奇》( Narnia )系列小说则在探讨基督教义。

也有人把托尔金(J.R.R.Tolkien)的《魔戒》当作寓言,认为小说内容反映善与恶的永恒竞争,以及权力的诱惑。托尔金自称他的作品是神话,我认为那就是强化版的寓言。

《白鲸记》也是一本富含寓言风格的小说,书中充满了象征意象。

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 The Call of the Wild )也带有浓浓的寓言意味。表面上,故事主角是一只狗。这只过着文明生活的家犬遭到绑架,被送去加拿大西北的克朗代克,被迫学习生存。巴克回到野外后克服万难,不但成为狗群领袖,还变成传说中的“狗魔”。

然而故事背后则隐含着作者推崇的适者生存哲学,展现出他当时主要受到达尔文和尼采的学说影响。

不过请注意,这些作品都遵守三幕结构。只要分析这些小说,便会发现情节都满足了每一幕的要求,而且依照正确的顺序发展。这才是这些名作成功的原因。

《荒野的呼唤》中,第一幕发生在文明世界,第二幕则描述巴克在两个世界之间挣扎。到了第三幕,他终于完全融入野外。

《白鲸记》也以三幕呈现:以实玛利在陆上的生活,追捕白鲸,以及与白鲸搏斗的过程。

寓言不好写,因为读起来可能像用奇幻故事包装说教内容。如果你选择这种模式,请记住一定要好好处理本书提过的所有情节元素,让角色显得真实,而不只是代表某些概念的空壳。

▲练习一

分析几本你最喜欢的小说。你能从每个故事认出一个熟悉的模式,还是几个模式的综合体呢?

▲练习二

分析你选的小说结构,写下每一幕发生的事。

▲练习三

选择本章其中一个模式,以此为本写出新情节。这时还不用担心原创性,只要使用你想到的角色,写两三页的叙述。借此感受一下情节模式的结构。

▲练习四

重复练习三,但这次结合两种模式。 0AEpW5QanJ4n326/xVcC44NtxIdvUPyzIcTOOvTVQWdylIfQwIatb+fHIpnMTq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