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场 景

千页长的小说也始于一个场景。

——鲜为人知的格言

好的情节必须描述角色的外在、内在生活同时受到干扰。

想要描绘并夸大这些干扰元素,作家就必须依赖场景。场景是建构情节必要的砖块,而情节的扎实程度就靠砖块的强度了。

如果小说的场景能让读者的情绪像坐云霄飞车一样千回百转,那他们可能就愿意原谅作者其他的失误。反过来说,平淡的场景就像接驳客人去游乐园的小火车——很慢,很挤,而且很不值得。读者通常只会搭这种车一次。

所以每一个场景都要写得到位。

◎场景是什么?

场景是建构小说的单位。如果你将几个场景串起来,场景之间似乎有所关联,就表示你会写小说了。

而假如你可以让笔下每个场景都令人难忘,你就可以写一本令人难忘的小说了。

令人难忘的场景一定要有新意,还要有些意外和让人情绪紧张的元素。这种场景中要有读者关心的角色,做读者非看不可的事。只要替平淡易忘的事物注入新意,靠紧张情绪和原创性赋予场景活力,你就能创造令人难忘的场景。

尽力写好一个场景,然后隔一阵子再回来重看,改掉无聊的部分,尝试新的写法。

想写出难忘的场景,通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冲突。两个角色彼此对抗,双方都需要极为强烈的理由。

◎场景的四个和弦

场景能达成四个目标,我称之为场景的四个和弦。

主要的两个和弦:(1)行动,(2)反应。

辅助的两个和弦:(1)铺陈,(2)深化。

通常这些和弦都一起弹奏。行动和反应往往演奏主旋律,辅助和弦则在背景陪衬。

这四个和弦能协助你写出任何场景,满足情节中的任何目的。

首先,我们先区别场景(scene)和桥段(beat)的差别,两者都来自剧场用语,但是场景比桥段长,一个场景通常发生在同一地点,发生时间点通常都是当下。如果你转换地点,或把时间点往前跳,可能就会惊动读者,但你也可以在场景中刻意制造这样的效果。

桥段则是场景中更小的单位。

《绿野仙踪》中,有个场景描述桃乐茜与胆小狮对峙。场景以威胁开始,最后结束在狮子决定加入桃乐茜的团队,一起前往奥兹。这个场景中明显有行动,也有冲突,但在桃乐茜赏了狮子鼻头一巴掌后,也有一小段情绪反应的桥段,让狮子角色更有深度。

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场景的四个和弦:

行动

角色做事以达成主要目标时,就会产生行动。一个场景中,角色有这个场景内的目标。

场景目标种类繁多,只要能让主角越发接近整个故事的目标即可。

比方说,一名律师希望证明他的客户清白,于是他前往目击者家访问他。在这个场景中,律师的目的是要取得可能帮助客户的信息。

这就是行动。

然而场景需要冲突,否则会变得无聊。

于是目击者不想跟律师说话。这下场景有了冲突(LOCK系统的必要元素),你就可以写出行动场景了。

商业小说几乎都由行动场景组成。

以下这段行动场景取自我的小说《终极目击者》( Final Witness )(如果要节选其他作家的小说,我必须跟钱和法律限制斗争。相较之下,我授权给自己重印我的作品简单多了,还请各位读者见谅)。这个场景的叙事者是一名俄国移民,他靠经营毒品贩运的小生意,在美国过起平淡幸福的日子:

现在他坐在自家时髦的客厅里,两脚穿着袜子。只要挑一片小碟子放进录放机,他想看什么电影就看什么。

今天他要看《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

莎拉出去参加每周的聚会了,迪米特里也为她的成就感到骄傲……她已经完全融入他们住的高级社区。更棒的是,她从来不过问他的事业。他们真是天作之合。

迪米特里手拿一杯伏特加,按遥控器播起电影……

(先以简单的目标开始。这名男子想看电影,他在家度过平静的夜晚。)

片头名单刚播完,他就觉得车库传来声响,听起来像闷闷的撞击声,仿佛有人把软袋子掉到地上。可是车库装了两道安全系统,不可能有人在里头。除了莎拉,谁进去都会触动警铃。

或许她提早回来了。不可能,现在还太早,她才离开不过半个小时……

他隐约觉得家里还有人。在苏联铁幕下长大,每天都有人在背后虎视眈眈,就会养成这种直觉。

迪米特里·契诃夫很久没有这种直觉了,但现在他感觉到了。

(一项障碍阻止他完成目标。他感觉家里还有人。)

“莎拉?”他叫道。

没有人回答。

他从舒适的椅子起身,转身走向房子前厅。前厅笼罩在黑暗阴影中,他的脑袋再次告诉他,家里不可能有人,因为他家装了钱能买到的最好的保安系统。他需要这层保护,他涉足的事业少不了见血的激烈竞争,而且见血可不是说说而已。……可是他家很安全。他决定把房子检查一轮,好放下心中的大石头,再回去跟他会说话的玩具玩。

书房的古董书桌抽屉里有把手枪,以防万一,他先去拿了枪。他一面走过走廊,一边点亮了灯。没有不速之客突然出现,只有冷清的空荡空间……

他心中的恐惧逐渐被自信压下。迪米特里大步走向厨房。

(他采取行动想克服障碍——他的恐惧。)

他打开电灯,果然如他所料,眼前只见妻子新装潢好的厨房,地砖和松木地板闪闪发亮……

一只手盖住他的脸,把他的头往后拉。尖锐的痛楚从他脖子传来。迪米特里感到另一只手抓走他的枪,用力扭着他的手腕,直到他以为腕骨要碎了。那人把他往后拉,他倒了下来,被拖过厨房地板……

(场景现在进入实际的冲突了。)

迪米特里鼓起手臂肌肉,想用手肘撞攻击他的人。他碰到对方的身体,却施不了力。他试着挣脱束缚,但男子又把他的头用力往后拉,害得他痛得不能自已。下一秒,迪米特里感到自己被推上一张椅子,接着绳索缠上他的身体。

盖住脸的手短暂松了开来,但迪米特里还来不及转头,一块厚重的布就遮住他的眼睛,紧紧绑了起来。迪米特里试图移动手臂,但绳索绑得很紧。才不过短短几秒钟,他就已经动弹不得,看不见眼前的世界……

其中一名男子把他的椅子转过来。他听到车库那儿传来声响,好像另一名男子在挪动什么东西。

“全都给你吧,”迪米特里说,“给你们两个。我走就是,我会带我太太回纽约,再也不回来。”

他只听见某种巨大桶子轻微碰撞的声响。然后他突然完全懂了。他才大叫“别这样!”便感到汽油泼到他头上,恶心的气味传进鼻中……

接着迪米特里感到浸湿的蒙眼布被从头上解开。他眨眨眼,眼睛被汽油熏得张不开,臭气窜进他的肺,害得他咳了起来。他摇摇头,试图集中注意力。房间的灯开着,亮到几乎让人眼盲。他感觉攻击他的人应该在身后,便转过头,却看不到他们。

他转回头往前看,终于勉强看出一点东西。他看到有人坐在对面,可能是其中一名男子,终于愿意跟他好好协商了。或许他们也没这么不讲理。

然后迪米特里·契诃夫尖叫起来。他的叫声很模糊,因为声音被嘴里咬的粗绳遮住了。

迪米特里又叫了一声。

对面椅子上用绳索绑着他妻子毫无生气的身体,她的头无力地垂向一边……

他剧烈地在椅子上扭动,结果把椅子弄倒,重重跌在水泥地上。他的头重击地面,几乎害得他昏了过去。他这时反倒希望一死了之。他又叫了起来。

接着他闭上眼睛,开始哭泣。当火焰袭来,立即袭卷他的身体,他几乎感到解脱。迪米特里·契诃夫不再尖叫了。

(场景结尾让读者心想:谁策划了这场心狠手辣的谋杀案?)

反应

反应场景描写主角碰上(通常不太好的)事情时,他情绪上如何反应。

律师没有从目击者那儿问出有用的信息,目击者反而说她看到律师的客户大喇喇扣了扳机。

现在律师得仔细思考这件事。他的感受如何?他该怎么做?

等他决定好怎么做,你就可以写下一个行动场景了。

文学小说让人感觉有很多反应场景,因为这类小说通常比较注重角色的内心世界。

反应往往以小桥段呈现。以下是我的小说《终极目击者》的一个反应小桥段。雷切尔·伊巴拉是一名法律助理,在美国检察官办公室协助一桩大案子。记者斯特凡诺斯与她有一面之缘,并请她务必跟他坐下来谈谈。从以下这段,读者得以窥见雷切尔的思考过程:

雷切尔六点半来到码头,把车停在红龙虾餐厅附近的路上,抓起公文包,检查里面。包包里装了一本笔记本和一台手持录音机。

斯特凡诺斯邀她到他的办公室聊,但他们必须先在这家海鲜餐厅碰头。风从海上呼呼吹来,太阳逐渐西斜,在玛丽安德尔码头和整个南加州海岸铺上橘色光辉。雷切尔短暂地想到若能住在海边有多好,能看到万物之始的壮丽海洋,感受海风的洗涤,整个海岸的纯净和市中心冰冷的线条以及黑暗的角落比起来,将是多美好的对比啊。

想到平静的环境,雷切尔突然想跳上车赶快开走。她在这里做什么?像苏佩斯基这么大的案子,她才不该搅和进侦调等级的麻烦里。

(内心自我质疑)

但她告诉自己两个该留下来的理由。第一是弄清楚为什么她有危险,第二是看斯特凡诺斯是否真的能够协助苏佩斯基的案子。在她脑中,第二个理由最重要,她想帮雷伍德把案子抢回来,她想要第二个机会。

(她的解释)

几分钟后,她的机会从餐厅旁走了过来。斯特凡诺斯身穿深红色挡风外套和蓝色牛仔裤,看起来像极了周末出海的水手。他露出笑容,挥了挥手,接着示意雷切尔过来。

“谢谢你愿意来。”他说,一面握住她的手。

摆放反应桥段

你可以将反应桥段放在行动场景的中间,让读者了解角色的感受。迪恩·孔茨的《战栗指数》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凶手与主角猫追老鼠的游戏。以下这段中,主角希娜躲在一家店里,努力不要被发现:

她一开始看不见杀手,他身穿黑色雨衣,跟夜色融为一体。然而接着他动了起来,划过黑暗朝露营车走过去。

就算他回头看,也不可能看到她躲在灯光昏暗的店里。然而当她踏进三条走道前端和收银台之间的空地,她的心还是扑通扑通作响。

爱莉儿的照片已经不在地上,她希望自己能相信照片从来不存在。

最后一行就是反应桥段,在紧张的行动中提供短暂一瞬的反思。

写作老师德怀特·斯温(Dwight Swain)和杰克·比卡姆(Jack M.Bickham)将行动和反应这两个主要和弦称作场景和余波。这两个和弦让情节能以合理的方式进展。

角色做出行动,却因为冲突而受挫,通常距离完成目标又倒退一步。他对当下的形势有所反应,仔细思考后决定下一项行动。

你未必非得在这两个旋律间来回摆荡。如先前的例子所示,你可以将反应当作一个小桥段,放在行动场景当中。除此之外,也有其他搭配方式,可参考比卡姆写的《场景与结构》( Scene& Structure )。只要你掌握好行动和反应的组合,情节就能顺畅地进行。

铺陈

铺陈场景或桥段之所以存在,则是为了让随后的场景显得合理。

每本小说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铺陈。

读者必须知道主角是谁,他在做什么,以及做的理由。我们需要看他如何陷入小说中主要的困境。

此外,在故事进行过程中,也需要一些铺陈桥段。

那么铺陈场景该怎么写,才不会变成无聊的解释呢?

你只要在铺陈场景中丢进一个问题就行了。不必在乎问题大小,也许只是角色感到焦虑,或与人争执,但也可以是必须立即处理的大问题。

铺陈场景仅是辅助和弦,数量应该压到最低。通常这类场景都出现在小说开头。

《乱世佳人》的头几页就是铺陈场景,其中介绍了斯佳丽,并呈现她的个性。作者怎么写?她让斯佳丽跟塔尔顿双胞胎来了一段挑逗般的争执,读者便了解接下来故事的设定和风格。

接着斯图尔特·塔尔顿宣称艾希礼要娶梅勒妮,带来以下的反应桥段:

斯佳丽面不改色,嘴唇却变得惨白,仿佛毫无预警遭遇冲击,在过度惊讶的头几秒钟,还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事。

深化

深化手法对小说的贡献,就像在食物中加入香料。这道辅助和弦通常不会独立成一个场景,而是融入其他场景,加深读者对角色或设定的了解。只要维持手法的新意,依照计划用在情节内,就能煮出完美的故事。

然而就跟香料一样,深化手法也不能用过头,否则会毁了故事的风味。

斯蒂芬·金的短篇小说《总要找到你》( The Body )中,故事就曾短暂脱离主线情节,让戈迪把他最知名的故事讲给朋友听,替小说加了点料。这个故事牵扯到胖男孩霍根、一些蓖麻油、他在比赛上吃的几块派,还有他对小镇进行的“复仇”计划。(用“香料”来譬喻这个深化段落还真不恰当。)

为什么斯蒂芬·金要偏离情节来写这一段呢?因为这些小男生就是喜欢听这种故事。有了这一段,他们继续上路时彼此的感情因而更加深厚。比起平铺直叙的故事,这个段落替情节增添了额外的深度。

这不是场景

摘要指的是作者告诉读者“场景外”发生了什么事,并没有依照

时间顺序一段一段在读者眼前开展。

场景应该像这样:

约翰朝她走了一步。

“别过来。”她拿起一把榔头。

约翰笑着摇摇头:“这武器也太弱了吧。”

摘要则像这样:

他试图攻击她,但她拿起一把榔头。他嘲笑她挑的武器时,她居然真的拿锤子打他。他的头疼了五个星期。

作家通常把摘要当作捷径,尽快将两个场景串联起来。以下的摘

要中,情节虽然依照时间顺序发展,但作者跳过了能将这段发展

成场景的桥段:

约翰捧着头,开车去医院。路上好堵,他花了两小时才开到。

接着就接回下一个场景了:

护士问:“天哪,你怎么了?”

约翰说:“我用头去攻击榔头。”

◎场景需要的其他元素

想成为成功的作家,你的场景一定要让读者觉得物超所值,因此你需要掌握以下三个重点:引子、紧张程度和推手。

开头就抓住读者的心

引子负责从头吸引读者注意,将他拉进故事的世界。然而许多作家也会在这儿栽个大跟头。

作者可能认为必须先好好介绍地点,再介绍角色,因而习惯慢慢导入场景。这么想非常合理,我们习惯线性思考,因此认为必须先让读者在脑中看到地点,再看到角色出现在地点中,接着才能端出好料,例如行动和对话。

千万别掉入这个陷阱。读者只要对故事感兴趣,才不会在乎事物的正常顺序。为了勾起读者的注意,你有几个选择。

以下是依序导入场景的例子:

我们回到他的办公室。我坐在皮斯蒂洛桌前的扶手椅上,这次我注意到,他的椅子比我的高上一些,可能是为了威吓的效果。曾到同盟之家拜访我的克劳迪娅·费雪探员站在我身后,双手抱胸。

“你的鼻子怎么了?”皮斯蒂洛问我。

然而在《幽灵天使》( Gone for Good )中,哈兰·科本是这么写的:

“你的鼻子怎么了?”皮斯蒂洛问我。

我们回到他的办公室。我坐在皮斯蒂洛桌前的扶手椅上。

这个场景中,对话是比较强而有力的引子,以问句开启场景,让读者想知道主角怎么回答。科本接着花一段介绍地点,又回到动作上。

另一种引子则是预告,隐晦地告知读者紧张的场景即将到来。《幽灵天使》有一章如此开始:“我睡得实在太熟,以至于根本没听到他从后面袭来。”

他是谁?他偷袭主角之后发生了什么事?科本先用预告挑起读者的兴趣,才慢慢公布答案。

另一种最简单的引子就是行动。再举科本当例子:“克劳迪娅·费雪冲进约瑟夫·皮斯蒂洛的办公室。”

读者会好奇为什么克劳迪娅冲进办公室,而没有先敲门,或慢慢走进来。为了知道答案,读者会继续读下去。

就连叙述也可以当作引子,不过叙述内容必须发挥双重功效。你的叙述不应该只在读者脑中建构地点或角色的样貌,还要创造适当的氛围。斯蒂芬·金的《你心所爱,终将消逝》( All that You Love will be Carried away )讲述一名男子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刻,故事开头这么写:

那家连锁汽车旅馆位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西方的高速公路旁。一月的黄昏,日光逐渐消逝,下午开始下的雪将旅馆招牌刺眼的黄色转为较温润的粉彩色。渐强的狂风几乎带有一抹空洞的调调,只有在美国平坦的中部才可能感受得到。

虽然这段只在描述,但请注意昏黄的光线、傍晚、狂风和空洞感创造出的气氛。读者在见到主角之前,就已经准备好要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了,而读者对故事有感时,就会想继续读下去。

所以请努力在每个场景开头都吸引读者。尝试以不同的段落开始,改变方法,轮流使用对话、行动、叙述和预告,很快你就会找到适合的引子。

紧抓住读者不放

一旦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就得专注于场景的第二项重点:紧张程度。每个场景或多或少都要有些紧张感,如果没有,场景就会像泄气的飞船瘫在地上,虽然有潜力,却无法起飞。

写作大师都了解紧张感的重要。迪恩·孔茨的小说《战栗指数》恰如其名,在描写一名女子试图逃离变态杀手的过程中,危险即将袭来的恐惧笼罩了每个场景。随着故事进展,她被坏人发现的概率就越高。在小说前半段,几乎每个场景主角都可能被发现:

他就站在出租车门外,懒散地伸懒腰,距离她不过九公尺。他耸耸宽阔的肩膀,仿佛要甩去身上的疲劳,然后又按摩了一下后颈。

只要他往左转头,马上就会看到她。只要她稍微动一下,就算从他的眼角,也一定会注意到些微的动作。

随着故事迈向高潮,场景紧张程度应该也要提高。《战栗指数》中,女主角希娜终究被抓了。小说后半段描述她试图带着另一名俘虏逃跑,直到两人遭到杀害。

希娜整个人趴下,攀进天窗里,用拖把将小凳子推向大厅后方,免得挡路。要是跌到凳子上,她们俩可能有人会摔断腿。

她们差一点就能逃走了,可不能冒任何的险。

这一段过后,马上就有一群疯狗追了上来(杜宾犬天生就让人紧张),将读者推进下一个更紧张的场景。随着故事发展,孔茨不断增加主角面临的实际危难,把读者掌握于股掌之中。

文学小说则比较关注角色情感上的风风雨雨。美国小说家约翰·芬特(John Fante)的经典小说《问尘情缘》( Ask the Dust )就有不少令人印象鲜明的场景,描述年轻作家亚图洛内心的渴望:

我再次向圣特蕾莎祷告。甜美亲爱的圣女啊,请给我一个灵感。但她已弃我而去,众神都已弃我而去。如法国作家胡斯曼(Huysmans)一般,我独自站着,双手握拳,双眼含泪。只要有人爱我就好,哪怕是一只虫子或老鼠也好,但这也是过往云烟了……

作者使用的强烈语言非常私密(给我一个灵感;只要有人爱我就好),展现出情绪化的画面(双手握拳;含泪)。这个场景的紧张程度,就跟实际行动的场景一样高。

所以请替场景注入紧张感。该怎么做呢?主要就靠作者的良友:冲突。当两名目标不同的角色碰头,自然就会产生紧张感。警察试着质询目击证人,证人却不愿开口;追求者试图说服心爱的女人挪点时间给他,她却不愿意;家长想弄清楚任性的青春期孩子在做什么,却查不出来。你的小说主线情节应该有无限冲突的可能——否则你就不该写这个故事了。

就连同伴——两名目标相同的角色——之间的场景也应该有点紧张,否则他们的对话就只是交换情报,非常无聊。

最好看的搭档电影就很懂这个原则。《致命武器》( Lethal Weapon )把即将退休的正直警察跟有自杀倾向的狂人配成搭档,他们之间的紧绷情绪提升了电影的格局,超越一般的警匪惊悚片。

观众也都记得电影《虎豹小霸王》(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当中,布奇叫太阳舞小子跳进河里的场景。他们越吵,情绪就越紧绷,直到太阳舞小子终于松口说出他最大的秘密:“我不会游泳!”

检查你写的场景时,请特别注意紧张感。如果感觉不够,就试着把紧张程度推升一级。就连相对平静的场景(用来调整小说的整体步调),也可以将叙述者的想法告诉读者,呈现他的担心或焦虑,创造一些情绪上的紧张感。

如果场景的紧张程度还是不够,那就使用作家的第二良友:删除键。你的读者绝对会感谢你。

让读者读下去

最后,你必须用推手替场景作结,促使读者翻到下一页。新手作家往往会让场景黯然结束,以无聊的一笔画下句点:角色走出房间,开车离开,或说出“再见”和“很高兴跟你聊聊”等平淡散场客套话。

千万别让场景的紧张程度在最后掉下来,你有很多方法能推动读者继续向前。

最好的“继续读推手”就是预告即将发生的灾难。《战栗指数》中有一幕,希娜在便利商店躲避坏人。这个场景的结尾如下:

希娜踏出走道,打算躲到一排展示柜的后方时,她听见大门打开,杀手走了进来。狂啸的风声随之刮入,把门猛力甩上。

情感上的危难也可以当作预告,例如《问尘情缘》中亚图洛离开心爱女子的场景:

当我关上门,已经一阵子没有浮现的渴望突然袭来,用力撞击我的头骨,使我的手指刺痛。我颓然倒在床上,用手拉扯着枕头。

另一个“继续读推手”则是某种征兆,通常以难以忘怀的画面呈现。斯蒂芬·金的《必需品专卖店》( Needful Things )中,休·普里斯特受到利兰·冈特蛊惑,冈特是必需品商店令人着迷的恐怖店主,专门贩卖人们觉得非要不可的商品。休·普里斯特觉得他需要一根能唤起温暖回忆的狐狸尾巴。

冈特不接受现金,反而问起一名叫内蒂·柯布的女子,小镇上的人都叫她“疯女内蒂”:

“休,听我说。你听清楚,就能带着你的狐狸尾巴回家。”

休·普里斯特很仔细地听。

门外雨越下越大,刮起了风。

以下是其他可以结束场景的“继续读推手”:

·一句神秘的对话

·突然揭露的秘密

·重大的决定或誓言

·公开撼动情节的事件

·逆转或意外——让故事急转弯的新消息

·尚未解答的问题

如果场景感觉结束得太赶,你又不确定该怎么办,可以尝试这个妙方:砍掉最后一两段。并非每个场景都需要写到合理的结尾为止,不要写到底通常反而比较好。截掉尾巴可以激起兴趣,创造未完的悬念——读者才会继续看下去,寻找答案。

别忘了希区柯克的名言。只要掌握以上三项重点,你就不用担心作品里出现无聊的段落了。

◎紧张程度表

情节写作最好的原则当然是“能用展示的,不要用说明”。不过这不是铁则,有时作者会把说明当成捷径,赶快进入场景的精彩部分。用展示的方式能让场景活起来,但如果你一直展示,本来该突出的部分就不突出了,读者也会感到疲累。

那什么时候该展示,什么时侯该说明?只要参考“紧张程度表”就知道了。故事中每个场景都有不同的情绪紧张程度,而场景当中的紧张程度也会不断变动,这就是小说自然的情绪起伏。

你甚至可以说,想判断小说作者的功力,追根究底就是看利用紧张程度的能力。最紧张的段落是你希望读者情绪最激昂的部分,这些段落不但要安排在正确的位置,还要在整篇故事中鲜明突出。

有了紧张程度表帮忙,你可以明确测量这些段落的紧张感。简而言之,请用0到10评估你写的每个场景,0代表毫不紧张,10则是紧张过头。随着场景发展,紧张程度也会改变。

一般来讲,你的场景应该不可以掉到0,也很少会冲到10。几乎所有场景都应该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此外,大部分的场景结构都很自然,从较低的紧张程度开始,逐渐往上攀升。

当然也有例外。有时候你可能想从事件正中间切入,从这儿开始。另一种手法则是从紧张程度的高点开始,接着掉回低点,再重新爬升。不管你的选择如何,紧张程度表都能帮你决定要展示还是说明。

紧张程度表简图显示的是一般模式:场景从1或2开始,逐渐增强到7或8,紧张程度不会太过头(一本小说只能容忍一两个这样的场景),也不会掉到令人昏死的低点(读者完全无法容忍这种场景)。

现在检视你写好的场景,用紧张程度表测量一下。

规则很简单:当你的场景越过中线(5),你就进入“展示区”,这时请尽可能用展示的方式吧。

当你的场景低于中线,进入“说明区”,就表示你太偏说明了。这有什么不好?因为如果你写的没错,场景的重心应该是展示区内发生的事情。如果并非如此,那你真的应该考虑把这个场景删掉。

举例

格雷格·艾尔斯(Greg Iles)的惊悚小说《步步杀机》( 24 Hours )中有一小段铺陈场景,提到母亲凯伦和年幼的女儿艾比,父亲威尔则刚出门远行:

艾比拍拍手,突然大笑起来。凯伦唱歌唱得有些喘,她伸手在手机输入一串号码。关于她在机场对威尔讲话的态度,她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这部分并不紧张,也不需要紧张。这个桥段相对很短,只是为接下来的情绪冲击奠下基础。我们不需要一直展示的冗长段落,只要告知读者凯伦感到愧疚就够了。

不过不久以后,情节的紧张程度就飙升到几乎破表。艾比从家里被绑架了,一名陌生人闯进家中,告诉凯伦“艾比没事,我要你听我说”。凯伦的反应必须用展示来描写,而格雷格就这么写了:

一听到“艾比”两个字,泪水马上涌上凯伦的眼眶,一直藏在心底的恐慌扑上表面,让她在原地动弹不得。她的下巴开始颤动,她试着尖叫,但喉咙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

格雷格通过凯伦的生理反应,展示给读者看她的感受,让读者直接体会她的情绪。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美国小说家里德利·皮尔森(Ridley Pearson)的《吹笛人》( The Pied Piper )。一名女子担心将四个月大的孩子第一次交给保姆。在餐厅戏的开头,读者感到的紧张程度大概是3,皮尔森只说母亲“焦虑得快吐了”。

随后她打回家的电话都没有人接,紧张程度就提升到7左右了。这时读者便读到更鲜明的描述:“她揪紧的胃肠缠得更紧了,手指变得冰冷麻木。”

雷蒙德·卡佛可说是“展示技巧大师”(他善于书写意义深厚的适当细节),他当然也懂得掌控紧张程度。他的短篇小说《邻居》( Neighbors )开头马上就向读者说明角色的状况:“比尔和爱伦是一对幸福的夫妻,然而偶尔他们会觉得在朋友之间,似乎只有他们虚度了光阴……”

然而等到故事结尾,卡佛则写道:“他们互相拥抱,靠在门边,仿佛逆着强风,努力站稳脚步。”故事的底蕴已含在这几行字中,继续在读者的想象中发酵。

利用紧张程度表取得平衡

想写出好的情节,就要练习取得平衡。比方说,惊悚小说也需要在行动场景之间稍作休息,让读者喘口气;文学小说除了深究角色内心,也可以通过搞笑、行动或其他场景来调整步调。

紧张程度表可以协助你取得平衡。

小说通常有几个重大场景,这些场景就是作家的指标,引领他一路走向最终的高潮。在大场景之间,作者会插入紧张程度不一的场景,以调整步调。

先决定你的小说有哪些章节或场景不可或缺。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不过一本十万字的小说通常会有六个重大场景。

尽全力写好这些重大场景,让情节快快进入展示区,并留在紧张程度高的区域内,大约在8到10之间。剩余的过渡场景则较有变化,有些可能平淡自省,在2到5或6之间摆荡,或者隐藏了激烈的内心冲突,对角色来说紧张程度可能达到7或8。

紧张程度表

你可以在纸上把每个场景画成图,并排成一列,看看小说的整体样貌。

原则很简单:只要一直注意场景的紧张程度,并以此为根据写作,读者就会觉得你的小说清新又令人难忘。

10:破表了!请小心使用,每本小说大概只有一两个场景需要达到这个程度。

8、9:每本小说必备的转折大场景就很适合这个范围。

6、7:冲突、重要的情绪、尖锐的对话、内心煎熬。

5:很适合由此开始场景,再慢慢往上推升。

3、4:铺陈场景(短)及其他过渡场景。

1、2:如果你从这里开始,请赶快往上爬。

0:想都别想。比方说,冗长的叙述(天气、地点等)会让你的小说陷入昏迷,害编辑大打瞌睡(并拒看你的作品),用在第一章开头状况尤其明显。

▲练习一

从书柜上随便拿一本小说,翻开一个场景开始读。请分析:

·这是行动场景吗?找出你在何处得知角色在这个场景的目标,以及他面临的冲突。场景如何结束?你会想继续读吗?为什么?

·这主要是反应场景吗?角色感到什么情绪?作者如何展现角色的情绪?场景结束时,角色决定要怎么办了吗?角色有所转变吗?变得坚强?还是软弱?

▲练习二

找一个行动场景,使用上方的空白紧张程度表,画出场景的紧张程度。

▲练习三

检视你写的一个章节,分析其中的引子、紧张程度和结尾推手。你能如何把每一项写得更好? uqg1tS5gBvjZ3rmo3REVaPnd7ha3/nDCH4t9KORPLR9vB48VzCuOjxbvbwwddUE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