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外统一的人体最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水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临证时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同时也要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理念。

●人体内脏需调和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十二脏腑具有十二种功能,称作“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络)、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相结合,称作“表里”。它们通过经络系统相互关联,与形体组织各器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使人体在功能上保持内外相关。一脏有病,联合其他内脏进行治疗,事半功倍,如胃病应兼治脾脏;肺病可从治脾胃着手;形体局部病症,可先从内脏治起,如风火眼用清肝热法、虚火牙痛用补肾阴法等。

●顺应外部环境调理身体

中医学认为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会影响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使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发生变化。

季节气候与人体

中医将四季总结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并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规律,将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称为“虚邪贼风”,必须及时回避。

所以中医讲究利用四季的气候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像老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减轻,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胃阳虚、湿浊凝聚成痰,临床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天灸就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进行冬病夏治的,将同等分量的白芥子、附子、细辛、肉桂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糊,在三伏天,即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三天,直接敷贴在穴位上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疱为度。

而阴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出现头晕脑涨、目眩、耳鸣、疲倦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和气候息息相关,故在冬季时进行滋阴补血,可预防春季发病。

昼夜晨昏与人体

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的周期变化,不但有“年节律”、“月节律”,而且还有“日节律”。如人体的阳气,在一天中会随着昼夜阳气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动而出现规律性的波动。

所以身患疾病时,通常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呈现周期性起伏变化。

地理环境与人体

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人一旦易地而居,环境骤变,生理功能就不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病,即所谓“水土不服”。总之,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

社会环境与人体

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会影响人的身心功能,也会决定疾病谱的构成。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现代社会的“抑郁症”等病症的发生都与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其他因素

中医认为,禀赋的强弱、形体的肥瘦、情绪变化,以及精神刺激等,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在治疗时必须顾及。如强者耐受重药,体弱者不宜重剂;体丰肥者多湿多痰,瘦者多阴虚内热等。 KfC+y1NwT3qWNKD2Ih1gLJbudjCE8T4NaBApMLaxRsbNUGR4Yn2jftKeQDxgIq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