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病理掌纹形成的原因 |
![]() |
病理掌纹的出现原因比较复杂,不仅具有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给病理掌纹带来影响。
研究发现,某些遗传性疾病患者的病理掌纹,可以在直系亲属的人手上同时出现。例如,糖尿病是一种遗传疾病,在糖尿病患者家族中,可以在不同辈分者的手上见到相似的病理纹,而无论是隐性遗传还是显性遗传,掌纹均有一定的隔代遗传现象,在祖孙之间,常可见相似的胆囊炎、肿瘤等病理纹。这种隔代病理纹遗传极具探讨研究价值。同时这些研究结果也表明掌纹的形成和疾病遗传有关。
掌纹的生成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组织发出的疾病信号会在掌部相应区显示,如真皮下的血管因压力、血流速度发生改变,便会在掌部形成相应的表征,如果相应部位血供不足,则会在掌部形成缺血区;反之,某些部位的血管则会过度充盈。这种缺血和充盈导致局部细胞的血压异常改变,血压的改变,使长时间缺血的细胞形成萎缩、塌陷,表皮形成沟状;而长时间充盈的血管又使局部细胞增生,隆起形成了脊状,这种改变大约经过数月或数年便会在掌丘处形成红润、丰满、塌陷、黄白及固定的纹线,即病理纹。
许多疾病可以使某些病理掌纹出现,而合理治疗后经过一段时间,某些病理掌纹又会消失或变浅。如没有患过心脏病的人,相对应的手区则无异常纹理,而患了心脏病的人,相对应的手区就会出现“米”或“井”状掌纹;某些脏器手术后,相应的手区可出现“×”状纹或“田”状纹,手术后多年,这些纹理会变得紊乱,而形成“米”状纹或“×”状纹被“口”状纹框在其内的纹理。
一般病理纹的出现,要早于疾病症状的出现。例如,手上出现“十”字纹,表示体内有了炎症,如果发展成“井”字纹,有些人会感到不适或疼痛,即便是掌上出现“井”字纹,身体的不适症状仍引不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好多人只有症状严重了,影响工作和生活了才会去就医,而这时的掌纹早已形成了“米”字纹。
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手上的神经反应可直接传达到大脑,大脑的指令也可以直接迅速地传达到手上。尤其是手掌皮肤的敏感度极高,它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这种丰富的末梢神经活动对掌纹的生成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微循环畅通,皮肤得到充分的濡养,掌纹就会显示出协调均匀的色泽。如果微循环受阻,局部濡养失调,掌面就会萎缩,局部就会塌陷。当细胞分解和代谢受到影响,手部就会出现局部的隆起和塌陷,掌纹就会生成或消退。
饮食不节、过饱过饥,对掌纹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很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从而引起体内脂肪代谢失调,反映到手上的相对区域就会形成隆起或塌陷,产生纹理紊乱;呼吸功能紊乱,可以造成人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微循环中二氧化碳过高,多余的脂肪颗粒就会被送到手掌上堆积成丘形掌纹;气血亏损者,可以使掌纹变浅、苍白,多提示患有贫血症、失血症。
由此可见,掌纹不仅是人体信息交换的记录,它还是疾病过程的反映。
![]() |
掌纹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
![]() |
掌纹与健康密切相关,从掌纹的变化中能预测和诊断胃炎、结石、中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的主要常见疾病。
在掌纹诊断方面,一是早期诊断,通过观察手掌掌纹与色泽的变化能预测癌症发病的时间及部位,在家族中有癌症患者的人手上,尤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二是早期发现疾病,从而可以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三是判断是否患有家族遗传疾病,可以通过优生优育来避免不健康的后代出生。
在治疗方面,根据掌纹掌色的异常变化,可以按捏手部相应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如根据现代医学的脊髓神经反射理论和中医的经络理论,肝病患者可以揿捏右手拇指的两个关节;耳鸣患者可以揿捏双手无名指的三个关节;糖尿病患者可以揿捏左手拇指的两个关节等。
在预防方面,根据掌纹掌色的异常变化,能够为患者的日常生活调理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可以做到系统调理、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的病理纹,在青年时期就可以出现,如果积极预防完全可以推迟发病的年龄。癌症早期的病理纹,临床价值更高,只要识别准确,越早发现越好。常见的病理纹与身体疾病对应体现为:急性炎症,呈红色;慢性炎症,呈白色;寒证,呈青色;虚证,呈黄色。
总之,掌纹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在预防、诊断、治疗、日常调理等多方面提供参考,因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掌纹诊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朝时甲骨文中就有利用掌纹辨病的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有辩证统一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有诊鱼际纹路之法及爪甲诊病法;唐代王超《水镜图诀》中介绍了小儿指纹诊病方法。
掌纹诊病既有中医的理论根据,又有西医解剖学做验证。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一个有机整体。《黄帝内经》记载:“经络者,所以行血气、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脏腑通过经络系统和体表建立联系,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和气血盛衰,可以从皮肤反映出来,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意思。“掌中热者腑中热,掌中寒者腑中寒”,根据手心的温度诊断疾病也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再者,根据西医的解剖学,掌纹属于“皮纹学”的范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
中国有句古话叫:“十指连心”,这句话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手部丰富的神经是直接和脑相连的,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通过自主神经传达到大脑,经过大脑信息转换,然后发出指令,再通过脑脊髓神经把信息情形显示到身体包括双手上。比如中风前可以出现手指麻木的预兆;再比如,脑梗阻后,半身不遂之人两手掌浮肿,呈暗红色,双手掌纹路也很快变浅。
![]() |
掌纹诊病的主要方法 |
![]() |
中医全息理论认为,手掌如耳朵一样,可以反映人体的器官。人体在手掌上对应位置的分布规律是:大拇指的一侧对应身体的左侧,小指一侧对应身体的右侧,中指方向对应头及身体的上部,手掌根部的方向对应身体的下部以及脏器的下方。
⊙手掌与人体脏腑对应图
例如,以中指为起点,中指根节代表头顶部,头晕、头痛、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等均会在这个部位显现异常;手掌与手指连接的 胸腔部位的周围是眼、鼻、牙齿、呼吸咽喉等,相当于人体头部两眼器官至咽喉部位。沿中指再向下,区中指平分线附近,是胃、肾以及男女生殖系统。
疾病发生时或疾病发生前会引起掌纹色泽的变化,一般急性病症相应的掌纹10~15天就会改变,慢性病相应的掌纹3个月左右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可以预测发病的部位及时间,尤其是早期癌症患者,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但在诊断急性病时,常由于颜色变化较为迅速,而掌纹还未生成,因而应以观察掌色为主。另一方面,在判断慢性病急性发作时,也以观察掌纹色泽为主。比如,手掌红色,代表高血压、高血脂、中风等急性病;手掌、指甲均发白,多为贫血;手掌呈青色,为淤血症、肝功能障碍;手掌呈黄色,提示有胃及肝胆方面的疾病;手掌呈褐色或枯色,提示有恶变病信号;手掌色泽光亮似绸缎,则提示有风湿病、关节炎等方面的疾病。
因为掌纹的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慢性病一般以掌纹为主用来诊断。例如,手上胃区出现“十”字纹,表示有胃炎,而发展成“井”字纹,有些人才会感到胃脘部不适或疼痛。
民间传说男左女右,即男性看左手的掌纹,女性看右手的掌纹。其实疾病并不是完全按这个规律发生发展的。诊断脾胃病以左手掌纹为主,诊断肝胆病以右手掌纹为主,诊断心脏疾病则要双手互参,诊断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按照拇指方为左、小指方为右的原则,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大多是左右对应的。在观察某些疾病时,左半身的疾病要看右手,右半身的疾病则要看左手。
总之,在掌纹诊病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掌纹、掌色、部位等因素,如大拇指根部出现苍白区,表示缺血引起的经常性头痛。
掌纹诊病不是万能的,同其他中西医诊断和仪器诊断一样,同样有它的局限性。作为一门古老的诊断方法,需要同其他诊断方法综合应用,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