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傩”是一种请神敬祖、驱邪纳福的世界性文化现象,在安徽、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山西、江西、四川、陕西、西藏、内蒙古等诸多省(区)都存有其遗踪。安徽池州傩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贵池、石台、东至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梅街、棠溪、墩上等乡镇,史载“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主要内容。池州古为吴头楚尾之地,深受吴、楚巫风影响,以歌舞事鬼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神圣的傩祭缓慢吸收世俗娱乐因素,由逐疫、除邪、驱鬼、敬神开始向敬神、娱神、消灾、纳福的方向转变。在傩祭、傩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角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池州傩。

池州傩有着特定的仪式,要遵循“祖制”,严格执行。一年一度的傩事活动,首先要从“迎神下架”开始。正月初六夜至初七凌晨,执事人等“净身”悄悄地去祠堂或庙宇(免惊动列祖列宗),燃灯,点香烛,作揖朝拜,击鼓鸣锣,将面具(傩神)从阁楼的神龛上请出,将神伞覆荫其上,自此,锣鼓不停地鸣响(至正月十五送神上架)。接着“请阳神”,即在演出之日傍晚,将傩神(面具)迎进祠堂,各家各户准备三牲供品、酒、香烛,摆在面具(傩神)前,听候号令,由族长带领本族男丁跪拜,读《请神文告》,酹酒礼拜,敬请天上、地下、人间及艺术作品中各路神祇莅临,甚至为村民做过贡献的人,也被列入神灵的行列。在“请阳神”的同时,举行“社坛起圣”仪式,族长提灯引路,仪仗簇拥着面具箱(或“龙亭”)和“五色伞”静悄悄地到本族社坛迎接众神。神降后,依附于面具上,挑面具箱者要不断抖动肩上扁担,表示神已莅临。顿时,人们欢呼四起,锣鼓齐鸣,爆竹响彻云霄。起圣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在家门口鞭炮相迎。接着搬演整台傩戏,傩戏演毕,最后是“逐疫送神”。各村逐疫形式不一,有的关羽驱疫,有的钟馗捉鬼,有的关索踏马,有的狮子扫台。正月十五演出的村子,在族长的带领下,将面具依固定的摆位放进“日”“月”面具箱或龙亭里,称“送神上架”。其间,还举行特色鲜明的“仪式性表演”,有模仿邻近九华山佛事活动形式的“新年斋”,有族长向土地询问年景的“打社公”或“问土地”,有扮演福禄寿三星的“三星拱照”或福禄寿喜财五星的“五星会”,有驱邪逐疫仪式的“关公斩妖”(或称“煞关”“圣帝登殿”“周仓舞大刀”),还有送瘟神仪式的“放河灯”,等等。

池州傩融会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化信仰。池州傩蕴藏着许多原始古老的文化信息,其演出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风貌。池州傩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池州傩具有浓郁的社祭色彩。池州傩事都在“社”的范围内活动,以“社”为单位组织起来,不仅设置社树、社坛、社神,设立社树、社坛标志,而且傩戏会多以“社”得名。各宗族傩事活动在本社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由“年首”执管,演出之前,须先至社坛或社树下“起圣”,迎请诸位神灵降临,结束时又必须去社坛“送神”,“社祭”始终贯穿于傩事活动中。

二是池州傩具有强烈的祈子观念。池州傩事活动中,祈子习俗形式多样,仪式隆重,这类的傩舞有《抢灯伞》《舞伞钱》《接马杯》《张仙送子》以及《和尚采花》等。贵池梅街镇源溪曹宗族,傩事活动当天,有人不断敲锣打鼓向傩神会送“灯伞”。灯伞呈T形,形如罗伞状,“天形如张盖”,共两层,每层上挂12盏卵形、竹丝扎制、纸糊、内燃明烛的灯笼。下午二时许,村民开始朝社。当朝社队伍簇拥着灯笼,浩浩荡荡来到社树下,人们一拥而上,哄抢灯伞上的灯笼。据说,将灯笼抢回家挂在新婚或久婚不育夫妇的房里,夫妇便会生子;贵池梅街镇源溪曹、源溪金宗族,在社树下,举行“舞钱伞”。舞者二人,一人戴天帝面具,手执五色纸伞,一人戴土地面具,手执木制的古铜钱。古铜钱呈圆形,内有方孔。舞蹈在锣鼓声中开始,天帝手中的伞对着土地手中的钱孔,按方位不停地旋转。据神话传说,古时阴阳二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阴阳相交,孕育了一切生命;而在贵池墩山街道山湖村的“骑马逐疫”活动中,以踩竹马和踩高跷马的方式,扮演花关索与鲍三娘的故事来表达对孕育生命的祈盼。表演前,先进行“献马杯”(也称“献马子”“献马盃”)即将已生育子女的人家所献红蛋,用托盘一一捧献给“头马”花关索,头马接蛋传递给鲍三娘,鲍三娘将红蛋从马腹下穿过(意为已产生生育的灵应),递给其他几匹马,后再交给专人,装进竹篮,供上神案,以备晚上“踩马”后分给接马盃乞子的人家。据说,将求得的红蛋带回家让青年夫妇分吃,便会生儿育女。

三是池州傩保存大量的原始文化信息。从文化发生学角度来看,傩舞也是一种用于祭神的特定仪式,傩舞与傩仪之间的文化功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只是傩仪的程序仪式性更强,也更具祭祀指向性和直接性。池州东南山区的宗族以《舞伞》为主,先由香首(又称年首或执事人)引戴童子面具的伞童上场,舞四方,演绎春耕、夏种、秋收和冬藏的农序,一般平年演十二段,闰年演十三段,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伞,呈穹窿状,用竹杆和竹篾扎制而成,用纸糊密,并绘有蝙蝠等图案,再镶上金色纸边,垂直贴彩色纸条,纸条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这种舞系古代春祈秋报的舞蹈,其雏形是在社坛前手执黍穰而舞,先秦称“绂舞”,汉代称“灵星舞”,隋代称“拂舞”,宋代称“竹竿拂子”。傩舞《打赤鸟》由两人扮演,一人手拿木制的鸟,意为一只危害禾苗的鸟,一人手执弓箭,作追逐射击状,最后鸟被射中。傩专家王兆乾先生认为,其是楚文化遗存,本为楚人祝国之舞。楚人认为赤鸟乃不祥之兆,以桃弓棘矢射之,可驱除凶邪。傩舞《舞古老钱》(又名“鲍老钱”),表演者边舞边唱,唱词为“古老钱,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古老钱上八个字,风调雨顺太平年”。其原型是一种厌胜钱,又名罗汉钱,民间常作为避邪之物或信物,在宋代瓦舍中即已流行,被误认为“抱锣”。池州傩舞证实其为“鲍老”之讹,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各宗族还举行“问土地”、“跳土地公婆”、“打(打,扮演之意)社公”等专门祭祀土地神或社神的仪式。如《问土地》,一人戴土地神面具,扶杖登台。本族村民跪在地上询问他年景、人丁、五谷、六畜以及生意买卖、读书进取、种麻植桑和儿童麻疹如何等情况。当然仪式中土地神说的尽是吉祥言语,村民听到土地美言,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慰。

四是池州傩表演中具有戏仪结合的特征。池州各宗族正戏演出前必有形似“艳段”的傩仪、傩舞,正戏后还有如同“杂扮”的《新年斋》《问社公》《舞判》等表演。演出剧目《刘文龙》《孟姜女》等,其题材多与宋元南戏旧篇相同,剧本结构一本十数出(亦作回)或数十出,篇首有“报台”,即以几句诗概括全剧故事情节,颇似古南戏的结构,具有宋杂剧的诸多特征。

五是池州傩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也深受其他艺术之影响,其所蕴含的学术性价值广泛。民间信仰方面,因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人们信奉佛法,朝拜地藏王菩萨,有意无意地将佛教思想潜移默化于池州傩之中。池州各宗族傩事活动中,要做“新年斋”仪式(类似宋代“乔三教”),即三个假面僧模仿佛事做斋,村民则扮成信士弟子,手捧信香,随和尚绕桌环行。民间音乐方面,池州傩声腔有高腔、傩腔两大类。高腔属曲牌体,曲调高亢、激昂,音域宽,旋律跳动大,节奏富于变化。曲牌有[新水令][四朝元][天下乐][马不行][驻云飞]等几十种。唱词多以长短句为主,间用五、七言韵文或四、六骈语(多用于“滚唱”),词腔结合“字稀腔长”,并有大段行腔,其板式有散板、一板几眼、有板无眼等,与“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的唱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傩腔属花腔小调,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俗曲(包括山歌、号子、采茶歌等),傩戏《孟姜女》中就有民歌《十二月送寒衣》《杵墙季歌》《十二月贤人歌》《十二月花开歌》以及《采茶歌》《私采茶》《官采茶》等。民间艺术方面,池州傩砌末道具继承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吸收明清时代娴熟的镂空、浅浮雕和刺绣等技法,制作精致,汇集民间工艺之大成。如傩面具的雕刻,注重人物形象,夸张有度,讲求布局的均衡、色彩的对比和整体上的统一,刀法流畅,显示出很强的古朴、粗犷美;再如“滚灯”的制作,内外两个交错的圆球,同时360°旋转、滚动,而中心点燃的烛火不灭,工艺极为巧妙;又如迎神、朝庙仪仗中锡制的十八般兵器“銮驾”,有无数锦缎刺绣的莲花瓣连缀起来的百代伞、黄龙伞、万民伞和香盘锦垫上绣作的“八仙图”。民谚云:“南边的旗,荡里的伞,刘锣戴铳汪扎板,山里山外齐呐喊。”贵池梅街镇荡里姚的“孝伞”将古代“二十四孝”中24个人物故事,用刺绣的方法,将其绣在伞的围幛上。特别是“龙亭”,玲珑剔透,华丽精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池州各宗族迎神、朝庙时,都举行出巡仪式,其仪仗争奇斗艳。如贵池刘街姚村的傩神会仪仗队,有开锣1对、高灯1对、肃静牌2块、回避牌2块、傩戏会牌2块、提炉4个、香盘4个、宫灯4盏、鸾驾2副,还有彩旗队、伞队、细乐队,这与古代朝廷官员出巡仪式没有两样。

亘古以来,古老的池州傩承载着乡民们朴实美好的愿望,一直在池州的深山远村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它原始古朴,粗犷豪放,神秘奇特,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多层积淀。池州傩内涵丰富的田野文本和宽博深邃的文化内涵,包含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生殖崇拜和多种巫术巫仪等原始文化意识,这些原始古朴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意识大多隐藏在宗族虔诚的傩祭傩仪之中。 GpqqBlahKsi7wbCLNwOEojSW3UXbHke2fFaccRhDc/6NXlCOJQFML7j4QsHm6e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