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同旧道德的根本区别

人类脱离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道德也从原始人那种无所不包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从此,虽然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显著,但是它始终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并毫不例外地要为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在人类历史上,不论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还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它们的原则和规范、理论和实践,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本质上都是为了从道义上论证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的。私有制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合作的关系、互助的关系,而是彼此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是以极少数人靠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求得自身发展的关系,于是,“真正人”的关系被完全歪曲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变成了人和“畜”的对立的关系,因为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变成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关系,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农民不过是地主的“荫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变成了雇主与“手”的对立关系,因为资产阶级并“不把工人看作人,而仅仅看作手”,他们就是“这样当面称呼工人”。 而在这些对立的关系中,奴隶主、地主和资产阶级之所以还感到自己是作为“人”而存在着,是因为他们或者有权,或者有钱。这样,实质上他们自己也成了权力的奴仆,或者人格化了的货币。私有制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这种歪曲,必然造成人们道德上的畸形。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在私有制下不仅必然歪曲人的利益,而且要歪曲人本身。当道德把那些剥削阶级、统治者的利益说成是人们的“共同利益”,并千方百计使其在人们的义务、良心、荣誉、善恶等观念中固定下来的时候,道德自己也就变成了权力与金钱的附属物。结果,道德不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强化这种分裂和对立本身。

无产阶级要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建立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必须彻底否定这种维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旧的道德传统,结束人们之间的对立和分裂的状况,把被剥削阶级道德歪曲和颠倒了的人与人的关系再重新颠倒过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关系。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它的最高宗旨就是要建立、维护和发展这种关系,使全体劳动者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所以社会主义道德的产生本身就意味着一切旧道德传统的彻底否定,社会主义道德也只有在不断地否定一切旧道德传统中才能发展。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无产阶级处理个人同个人、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体系,既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根本对立,也与历史上其他劳动阶级的道德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以自己新的独具的特点与一切旧道德根本地区别开来。

第一,彻底的革命性。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道德,也曾对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革命性。但是任何剥削阶级一旦取得了统治权力后,他们的道德便随之丧失了这种革命性,逐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的,以至反动的东西。所以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相对于人类整个历史而言,无不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它们的产生是必然的,它们的没落也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以外的各个劳动阶级的道德,例如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道德,曾经在揭露和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中,起过相当进步的作用,表现出很大程度的革命性。但是由于这些阶级本身就是小私有者,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因而在思想上无法最终摆脱私有观念的束缚,他们道德的局限性,使其不仅不能成为人类解放的武器,相反,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时代,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道德观就是如此。所以,历史上无论是剥削阶级道德,还是劳动阶级的道德,其革命性总是同历史发展成反比例的。

社会主义道德与此相反,它“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 。这是因为:它是最富有革命性、最有前途的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道德;它与人类最崇高的事业——解放全人类的事业的方向和目标完全一致;它与建立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敌视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它与任何社会倒退的行为水火不能相容,它与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剥削阶级作辩护的倾向势不两立。它的这种彻底的革命性,保证了它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尽管在社会进步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它的内容和形式将会随之变化,并不断丰富、发展,但它的革命性质则是始终不变的。

第二,严整的科学性。以往一切剥削阶级道德都是为少数剥削阶级的特权地位作辩护的,自然从总体上讲,这样的道德不可能是真正科学的,都是建立在历史唯心论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原则和规范,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保持着暂时的一致,但是由于其理论基础的根本错误,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不可能得到科学的证明,也不可能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向前发展。剥削阶级为了发挥他们道德的社会作用,总是要将其道德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或者是人的自然本性、欲望的要求,并且都毫不例外地称其道德是永恒不变的准则。恩格斯说:“所有过去的时代,实行这种吸血的制度,都是以各种各样的道德、宗教和政治的谬论来加以粉饰的:牧师、哲学家、律师和国家活动家总是向人民说,为了个人幸福他们必定要忍饥挨饿,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旨。” 恩格斯这一论断,深刻地揭露了剥削阶级道德的虚幻性和荒谬性。历史上劳动人民的道德,固然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但由于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这种道德只能具有朴素的自发的性质,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科学的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的彻底革命性是与它严整的科学性互为因果的。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是在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它摒弃了一切从上帝的意旨中或者同上帝意旨很相似的唯心主义、半唯心主义论调中引申出道德来的种种谎言。它经过了严格的科学的证明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它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来确定自己关于行为选择的价值方针,它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因此,它能够依靠自身的科学力量而为人们所接受,并且切实可行。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和客观真理是统一的,它要求人们把行为的选择服从于对科学真理的不倦追求,它是真正的科学的道德体系。

第三,高度的实践性。社会主义道德的彻底革命性和严整的科学性是通过它的高度实践性而表现出来的。恩格斯指出,在私有制社会里“凡对统治阶级是好的,对整个社会也应该是好的,因为统治阶级把自己与整个社会等同起来了。所以文明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它就越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 ,这种习惯性的伪善也突出地表现在剥削阶级的道德上。他是口里讲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实际上做的往往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他们宣扬的是“自由、平等、博爱”,而实际上干的又常常是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所谓“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便道破了一切剥削者的道德心理。历史上的劳动阶级虽然也讲究身体力行,但由于统治阶级总是要剥夺他们生存的条件,因而也就剥夺了他们实践自己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条件。农民、小生产者的两面性,则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上不能不陷入矛盾之中。

无产阶级坚持反对剥削阶级“习惯性的伪善”。它肩负了砸碎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因而也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劳动阶级。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它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社会主义道德本身就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是无产阶级队伍里和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科学概括和反映,反过来它又用于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评价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不断发展。就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虽然它高于现实,但从根本上讲,它又来源于现实,只要人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道德信念,并身体力行,它就一定可以逐步实现,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绝不是某种从抽象的原则出发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同现代生活的变革息息相通的。它不承认任何脱离实践的、故步自封的“道德真理”,而是始终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所揭示出来的新的天地、新价值和新目的,所表现出来的更公正、更纯洁和更愉快的生活渴望相一致的。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那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假道学的作风,是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根本不相容的。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口里讲得好听,但干的是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恰恰证明他们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违背者、伪君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德就是靠着它的高度实践性,将不断地为自己开拓日益广阔的道路,为社会和个人的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创造条件。

总之,社会主义道德作为对一切旧道德传统彻底否定的产物,具有崭新的品格,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道德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道德是历史上优秀道德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的产生,是对一切旧道德的彻底否定,但是,这里讲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即消除旧道德中消极的、落后的和反动的内容,保留和发扬其积极的成果。所以,否定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又包含着肯定,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这就决定了新、旧道德之间既有中断性,又有连续性,是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对于道德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本书第三章第三节已做了论述。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产物,它既以自己的新质同一切旧道德相区别、相对立,又继承和发展了旧道德中所获得的积极成果。这是它成为人类道德发展中一个更高级的崭新阶段的又一重要方面的体现。

那么,社会主义道德到底继承了哪些历史上的优秀道德遗产呢?

首先,它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劳动人民道德中的一切进步内容。例如,他们敌视剥削阶级,反对剥削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他们反对阶级特权,主张平等、自由的朴素观念;他们热爱劳动、艰苦朴实、团结友爱的高贵品质;他们热爱祖国,反对民族侵略和压迫的爱国主义的浓厚感情等等。对于历史上劳动人民的这些优秀的道德遗产,无产阶级一贯十分珍视,并一一地剔除它们所包含的消极杂质,对其贯注科学的内容,使其升华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构成成分。

其次,它也批判地吸收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体系中那些合理的成分。剥削阶级道德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尽管是从其道德基本原则中派生出来的,是这样或那样地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但由于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 的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需要,因而也包含着多层次的要求,其中某些层次的要求又具有全民性意义,对于这些内容,无产阶级首先是批判它的阶级实质,消除它的反动内容,然后拯救出它的合理成分。例如,封建的“孝”的规范是封建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的重要部分,但无产阶级并不简单地否定,而是具体分析,“剥去孝字上的虚伪的强制的封建外衣,发扬亲子间真诚的爱” 使其在社会主义道德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成为家庭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又例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一种道德规定,是极其抽象的、虚伪的,实质上不过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的产物。但无产阶级并不因此而否定他所获得的认识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而是揭露它的虚伪性,消除它的抽象性,在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意义上使其成为处理人民内部关系的道德准则,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热爱人民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无产阶级还高度评价历史上某些剥削阶级的进步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某些高尚的道德品质,把批判地继承这些道德遗产,使之发扬光大,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等人的追求真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中国宋代进步政治家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意识;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质;包拯、海瑞在权贵面前的刚直不阿,敢于“为民请命”的正直品格等等,至今仍然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用来作为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思想材料,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再次,它对于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的进步思想家、伦理学家所提出的道德理论、一系列概括和说明道德现象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无产阶级都采用审慎的态度,把它们放在人类道德认识发展的长河中,加以分析、鉴别,在批判的前提下总结其理论思想的经验教训,吸取其所获得的积极内容和科学的成分,用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是对西方的伦理道德文化也是如此。社会主义道德认为,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特别是近现代西方伦理道德文化,乃是西方民族对自身的独特生存状况,特别是他们走出中世纪,进入现代化的伦理思维的反映和道德智慧的表征,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的各种各样的论证和辩护,固然是我们今天要予以批判、坚决抵制的,但其中也有对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深刻阐发,对公平、正义、勤勉、守时、诚信的深入探讨,对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系统论证,以及对道德语言、个体道德心理、人的存在的道德境遇和道德选择等诸多问题的全面研究,现代以来,特别是一些明智的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在对西方社会作全面反省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危机及其弊端也展开了批判,其中就不乏真知灼见。所有这些,对探讨新型道德文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都不无启迪作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所高度重视,并在批判的基础上予以科学地吸纳。

最后,它还批判地继承了“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并赋予它全新的社会内容,使之更臻于完善。

总之,无产阶级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合法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如果说,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人类“全部知识的总汇”,那么,作为在历史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上反映社会进步利益的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人类道德发展全部优秀成果的总汇。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道德才成为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e39FZenKDG8godQgbc6XziLasK6/2BSla+dwc6rUjXxSr4SbkB9xPWRaaHP2IKj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