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烈的经验感受(情结),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誓言)。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兼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只能分手。原来,在她6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
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决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带有心理痛点的情结经历进入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我们的周围是一面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他人都是心镜里的映射和投射。我们看到的他人,都是我们标签过的他人,而不是真正的他人。
许多人婚姻或事业的失败,看起来是由于自己和他人互动的结果,实际上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影子在玩。
人需要群居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内在誓言如果在原生家庭里找不到源头,也可以在外在的环境中找到。比如说他人的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冲击,虽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也会给自己造成一种“内在誓言”。内在誓言既与自己的经历有关,也与自己的体验、观察有关。比方说战争期间,有的人自己没有挨饿,但看到别人饿死了,就形成了“我一定不能饿死”的内在誓言,这个就属于观察而来。内在誓言有时候表面上看找不到原生事件,但实际上还是“月晕而风”,有迹可循,要不然是不会形成内在誓言的。强烈的体验、经历和观察都容易使我们形成内在誓言。
内在誓言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也就是外在所观察到体验到的,才能够形成“内在誓言”,“誓言”是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的观念和信条。有了人生观才有方法论,外在宣言是用他外在的所作所为去履行他的内在誓言。内在誓言除了跟原生事件、原生情结有关系而形成人生信条并且产生持久驱动力量外,还可以全息地、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成长、生活轨迹。
另外,内在誓言和外在宣言和而不同。只要形成了内在誓言,都与所形成的这种经历内化有关,内化为人生信条,内化为指导自己近一段时间的创造力,我们称之为驱动力。国家有国家的意志,国家提倡核心价值观,也是内在誓言的外在宣言,外在宣言是内在誓言的泛化和外显,内在誓言是外在宣言的内隐。
例如,有的人的内在誓言是“我决不可以借钱给别人”,那么当有人找他借钱的时候,他就会说“我最近要如何如何,也缺钱,所以不能借给你”,这就是外在宣言。外在宣言会在语言和行动上配合内在誓言,做符合内在誓言的事情,不违背内在誓言。
认识自我的内在心理状态,理顺角色与关系,是解决各种关系冲突、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自然,心灵回溯是相当情绪化的过程,有些人甚至会暂时产生心理退化(regress)的现象,重新经历儿时的伤痛,陷入强烈的情绪当中,一下子分不清楚自己到底人在何处、身处何时(在过去某段时日或是现在)。
心灵回溯当涉及心灵脆弱的部分时,任何“批评”“论断”“越界”或对你所吐露的心事做种种负面臆测与阐释,都可能使你再度受伤,陷入缺少安全感的焦虑之中。心灵回溯可以在一个人独处时自行运用,身边若有安全专业的人来帮助我们一步步经历上述过程,将会更有效果。
“原生情结”是夫妻双方各自从自己生长的家庭里带来的不同规则,有反省自我觉察能力的人,会对这些模式进行修改取舍、转化创新,最终达成彼此适应的1+1=1的舒适规则。
与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家庭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形象、性格,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还有它基本的需求: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等等。
我们的小家庭缺什么补什么,多什么去什么。丈夫自己仅有的那点价值感、成就感还不够,还需要妻子的欣赏,妻子就给他一点。丈夫想成为决策者,就送他点权力。他想成为父亲那样的权威者,就多给他点面子……
从情感层面记忆的翻动到情绪层面痛点的按动,进行深度觉察彼此关系良性情感的互动,满足彼此角色的心理需求,就会弱化式异化掉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了。
生命就是角色与关系的和谐对应。家庭是人格之炉灶,与父母的关系是一切之本。
在所有的关系中,他人并不重要,你只要在心中改变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并以这个方式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好。在所有关系当中,与父母的关系最为重要,包含养父母或代理父母职位的人,无论父母是否健在。如果对父母有任何不满,往后的人生就会一直带着这份不满;如果跟父母的关系良好,就会把相同的赞赏与感谢带入往后的每一段关系里,因为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
如:你憎恨父亲权威、武断的本质,长大成人后,你会渐渐吸引那些具有权威性、爱掌控的,或是会将恐惧加诸你身上的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会成为你所憎恨的,或是显化你所憎恨的,就如同你会成为你所爱的、显化你所爱的。如果你很爱父亲,你可能会像他;但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讨厌或害怕父亲,你也可能会变成跟他一样。父母并不是活在你之外,而是在你心里面。即使你的身体已和他们分离,即使你已长大成人,他们仍活在你的内心。
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跟我的关系早就没有影响。也许我小时候曾经受过伤害,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伤痛早已不在。我了解父母亲所经历的,也了解他们不该为此负责。”这是典型的大人会说的话。
我们内在都有一个小孩,受伤、受惊吓、感到失望的并不是大人,而是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可能会突然产生非常愚蠢又原始的极度愤怒,而你会讶异自己的内在竟有这类情绪。
关系中的伤痛会使你与较低意识结盟,而较低意识具有破坏性,会让你进入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但如果这些关系获得疗愈,譬如你与母亲的关系已经疗愈了,母子关系变得很好,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就可以与所有女人联结,也许是你的妻子或女儿,因为这些关系都活在我们之内。
心理学家说:如果有人向我抱怨他跟老板、伴侣或朋友之间的问题,我会忽略这些,而先去处理他跟父亲或母亲之间的问题。改善你与父母的关系是第一位的。
理论上,所有人际关系都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所有关系都会真实反映你与父母之间所发生的事,你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等等都取决于你与父母的关系,一旦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一切都会改善。
生命与生命的联结方式也反映了这些关系的内在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与父亲不和,财务可能就会出问题;如果你跟母亲的关系很差,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障碍,因为生命会反映出关系中的问题……要疗愈伤痛并不困难,只要一份接纳自己、爱自己的意图,一份实际应用的努力,以及与较高意识的联结,爱父母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希望他们成为的模样,一切都会改善。
有位大企业的总裁与妻子相当不安地来见心理学家。他开口谈的第一件事是:“我的企业本来可以更好,但现在营运得很差,因为高阶经营团队不跟我合作,企业快完蛋了,我会眼睁睁看着它迈向衰亡。”心理学家却问他:“你与父亲的关系如何?”他回答:“我父亲是个非常顽固的老人,我们没有问题。但自从他退休,由我接掌企业之后,这些问题就出现了,我该怎么做?”
心理学家:“去见你的父亲,与他说话,分享你的问题,请求他的祝福,让他发自内心地祝福你,这就够了。”
企业家回去找他的父亲时,父亲正在看报纸,他走上前坐在父亲身边,父亲甚至没有看他一眼。企业家说道:“爸爸,我想跟你说话。”心里却很恼怒:“我父亲实在让人受不了。为什么心理学家不了解我真正的问题?还要给我这种挑战?”心里虽然不满,他仍继续向父亲陈述他的种种问题,甚至说到企业会倒闭等等。之后他突然说不出话来,开始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这时,他父亲就放下报纸,看着儿子好一段时间,然后走近他,并坐在他身边,拭去他的泪水并说道:“儿子啊,身为父亲,我想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我会做任何你期望的事,我会做任何能使你快乐的事。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呢?”他与父亲的关系因此而疗愈。
两个半月后,公司里几乎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了转变,四五个造成问题的主管开始一个个来找总裁,跟他谈话、交心并合作,企业的业绩季季提升,那一整年业绩比前一年增长了18%,而且这样的发展依然持续着!
为何心理学家如此重视家庭关系?
答案是:每当有人的心被打开,或内在有了根本的了悟时,它是这个家庭开悟觉醒的保障。亲子关系被导正后,一切都会就位,经济、健康等种种问题都将被解决。大脑像是讯息传送站,它传递讯息、思想、感觉到思想层,我们再从这里吸收思想。一个家庭的和谐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有的年轻人会说:“从我小时候开始,我的父母就一直争吵不休。他们不爱彼此,我在家里从来没有感受过平静和喜悦,我所有平静的记忆都是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该怎样对待我的父母呢?”
心理学家:“疗愈你自己的方式就是去爱他们。要爱你的父母,仿佛你是他们的父母,仿佛他们是你很小的孩子。将他们视为小孩,哄他们、爱他们。”内在的伤痛疗愈会发生在你接受爱或给予爱时,如果你曾经深深受过伤害,这是你唯一可以做的。
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开始去体验他们。就像你到了海边,看着海浪,感觉微风吹拂,这时你会如何去感受呢?
或是想象你正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你会如何体验呢?
同样的,如果你的父亲正在咆哮,就把这当作狮子吼般享受;若你的母亲正在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就将之转换成一个美好的事物。你必须开始去体验这些事情,去经历那些对你而言可能很痛苦的时刻。重点不是改变他人,而是“你”改变了。这就是我们必须练习的方式。
抱怨父母是没有用的,你必须致力于处理自己。
人们习惯处理他人,但这样会一事无成。
你无法改变他人,你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最奇妙的是,你若改变了,只需再等待一段时间,他人就会自动改变。
“心灵回溯”即当事人由当前人际关系引发的强烈情绪深入意识,探讨过激的情绪在原生家庭中的根源。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原生家庭的“原生情结”有关。
回溯的真实性——还原本来
为什么要回溯,我们不妨回溯从小到大在我们头脑记忆里最顽强、最持久、给予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我们常常单方面合理化某些情境,对外伪装,实际上是自我欺骗。伪装和自我欺骗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其所赋予的情感是扭曲的,他只是对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部分合理化,而不去了解当事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当时的背景和心态是什么,不了解当事人这么做背后的动机,从来没有去沟通过。所以只要出现和小时候的原生事件有关的情形,就会成为痛点。所有被我们注入情感记忆里的标签式事件都不是事件的本来,都不真实。唯一真实的就是自己当时的心境,后来也被伪装了,甚至以自我欺骗的方式记忆至今。
回溯的必要性——接受本来
回溯的必要性就体现在接受本来。
陷在自恋和自怜的角色里不愿意出来,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本来,我们把自以为的本来合理化了。一个完全主观的合理化是事件的本来吗?是真实的事件吗?是我们原有的模板、模式在延续。
当一个人陷在对外伪装里,他会自恋;当一个人陷在自我欺骗的情境里,他会自怜。一个人在自恋和自怜里能不重复吗?为什么?他乐在其中,自娱自乐。
所以回溯的真实性是要还原和修正本来。一是要真实地还原本来,对你认为有重大创伤的人和事赶紧去还原;二是还原以后接受本来,抛掉自以为是的投射、自编自导的标签、自娱自乐的自恋、自作自受的重复,只要你不抛掉不修正,就会在四个“自”里循环不已。
系统的梳理——模板与模式
梳理什么呢?梳理你的模板与模式。模板是方向,模式是方法,用什么方法到达要去的方向。
每个人在生活中因为认识人与事物的角度不同,水准不同,形成的看法不同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冲突,比如婚姻危机、人际交往危机、家庭事业危机等等。危机本身并不可怕,直面并去解决就成了转机,但一些人因日积月累的冲突没有获得解决,内心反复闪现这些冲突带来的阴影,使得生活不能平静,心灵饱受折磨。
大千世界,万物和而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心家庭不同,故事和遭遇也是千人万面。每个人对于自己成长过的家庭,所赋予的回忆的意义也不同。有的人讲起自己家庭的故事眉飞色舞,唾沫横飞,其实大部分是他自己的意会、加工,只有20%是原本的事件。有时我们不得不赞叹,人是编故事的高手。自己逗自己玩,自己哄别人玩。
无论是焦虑与伤痛,还是爱的获得与满足,“家”不仅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地方,也是我们的人格模式所形成的地方。童年时从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影响,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塑造出的下一代那里。因此,有个甜蜜温馨的家作为避风港,是人的基本需求;不把成长过程中负面的影响扩及新的家庭,而让“家”成为更温暖、更滋润的地方,是我们大家创新人生的重要课题。
如何梳理自己的模板模式呢?
1.反思三个自我
审视化的父母自我、弱势化的儿童自我、平行化的成人自我,这个就是模板产品的来源,来源于原生家庭这个模具。
需要与满足、焦虑与痛苦是每个人或感受到幸福快乐或相反并形成诸多人格特征和障碍的一体两面。
为什么有的人老是体验不到爱、体验不到快乐,一直生活在焦虑与痛苦里呢?焦虑与痛苦又是怎么造成的?因为心理阴影。那阴影又是怎么来的呢?他自己以原生事件作为背景模板,一直耿耿于怀,不断地投射、映射,投射到外面去,一与这个有关,马上产生映射。映射就是调出,投射就是输出。他怎么会感到快乐呢?因为他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阴影总是把他拉回来,告诉他只在这里有一些自怜的快乐、自恋的快乐。他把自虐的心态当作自己找乐的一种体验,这是一种人格障碍。他活在焦虑痛苦中,他需要反复去体会,他不去体会反而找不到自我了。他体会什么呢?他体会那种自虐的感觉。为什么自虐?因为他从小被虐,有的人为什么喜欢虐待他人呢?因为他从小被虐过。所以他要反向表达,反向释放。按理说知道受虐的痛苦,就不会去虐待他人,但他不是,他要把这种痛苦释放出去,他要去虐待他人。即享受受虐和虐他的双虐人格,参见《鹿鼎记》里的建宁公主。
所以大多数人会特别重视自己的体会、感悟和经验,导入和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自我感觉为基础,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形成人格模式。
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原生家庭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原生家庭对于人的个性塑造、人格成长的影响、情绪的培养和管理,都成为以后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互动中的定型模式。
夫妻在从小成长的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里没有得到的满足,会以自己所理想、所需要、所塑造的角色形象,以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方式加倍索取。一旦得不到,就会移情外求于新客体,有些人移情于物,有些人移情于人。所以婚姻的破裂、生活的变化都是源于原生家庭所种下的种子。
个体在童年中累积的心理创伤,会以强化自我塑造、自我认定的“病症”方式在与家人的互动关系中时时呈现。
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作“原生情结”。
无论是谁,都内化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外化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之中。
为什么要回溯?你的原生事件是不是以自我感觉为基础,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如果是以自我感觉为基础,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形成人格模式,那你就会自恋着各种自恋,拼命抓住和维护自己的各种既得,还会无意识地植入沿袭原生家庭的痛苦模式作为人格模板,通过感受、耳濡目染,无意识地学习、内化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彼此的方式、对待家人的方式,尽管意识上会反感、反抗,却在潜意识导引下不知不觉地照搬并加以外化沿袭。
2.理顺角色关系
(1)有没有角色重置
角色重置是内心由于原生情结的困扰而产生自我角色的重塑,从而追求自我认同。隐性的内在誓言是桥梁,因为原生情结,所以,发誓在角色重置上延伸。角色重置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做真正的自我;另外一方面是通过自己塑造出来的形象,借由他人的赞同、肯定来完成自我安慰和认同,以假为真;还有一方面借由对儿女或他人或者艺术创作的控制与塑造来完成自我重塑,一旦得不到深度满足,就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和失望,对自我再度不认同,表现为对他人的不接纳和回避乃至破坏。因此,不觉察的话,重置的这个角色有时候是从一个错误滑向了另外一个错误。撕下自己所贴的标签,解铃还须系铃人啊。
如,我们认为父母喜欢我们这样,我们就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这样那个本来的自己就不见了;角色重置后,自我就丢失了。
(2)有没有角色倒置
角色倒置,顾名思义,即角色颠倒,如一个女孩子潜意识接受的模板是颠倒的,把自己当成了母亲的母亲或者父亲的妻子的角色,还不自知,以为那个是自己真实的角色。
(3)有没有隐性的内在誓言
人内在的信念、价值观等,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存于心中的家族信条、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4)有没有心理痛反射点
心理的痛点类同于身体伤口,一动就疼,心理曾经受过伤,触碰到也会疼。
日常生活中,每当自己对某些事或情境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时,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又一再出现的情绪,很可能就是你的心理痛点。这种反应的背后一定有原生事件。情绪的爆炸点后面有情感记忆,有强化的认知标签,在身体上会导致情绪的爆发,内隐的是事件,外显的是情绪,跟原生事件相关联。反应的背后,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背后的伤痛记忆。
无论是谁,都在心里内化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外化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之中。也就是说内隐有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外显出来就是自己的成长历程。
生活中,你是自动化延续了一个什么模式,这个模板是否习得于原生家庭中的父亲母亲间的互动模式?还是他们或者他们中的某个与你的互动模式?你的原生情结里到底有些什么?这个就是模板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