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起去玩啊?”
“不行,我周末已经安排好了,很忙的。”
“哎,这个中秋怎么过啊,一起去玩吧?”
“下次吧,中秋我还要加班。”
生活中,你是否每天忙忙碌碌还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你是否一闲下来就很有罪恶感、空虚感?精神学家帕斯卡尔·讷维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歌颂雷厉风行的世界,那些看海的人难免被视为游手好闲之徒。”于是在这个崇尚快速度的时代,我们也常常会焦虑。有时,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被“忙碌”死死地裹住了,脱不开身,也不愿意脱身。于是整个人的身上都被贴上“我很忙”的标签。
张扬最近总是觉得很焦虑,特别是在放假的时候,这种焦虑更为明显:休息时间自己有没有更好地安排和利用?有没有做对自己、对家人、对孩子有意义的事情?最好还能够出去走一走,购物或者旅游都可以,丰富、充实,只有这样,似乎才能对得起他的这个假期时间,对得起过去的每一分钟。仿佛这样才能使张扬回头看的时候确信:自己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或者说从更远来说,他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又不断提醒自己应该放慢脚步,不用对自己太苛刻,过一些悠闲、懒散的时间又何妨?可是,当他懒散过后,他又会对自己懒散而过的时间后悔自责。张扬就处在这种矛盾、焦虑之中。
现如今,很多都市白领常常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又到周末了,怎么感觉自己一周没做什么事呢?”“忙得头晕转向的,一晃就下班了,时间过得真快!还有好多事情没完成,好伤心。”“眼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太恐怖了!”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患上了时间焦虑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对时间的焦虑,其实也是我们对物质的焦虑、对利益的焦虑、对成功的焦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当我们为时间的流逝而焦躁不安,玩命地向时间索取最大的利益时,也不要忘记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片刻的休整。
青文在一家公司里工作,职位很高,但工作量很少,每天工作的心情都是愉悦的。青文热爱文字,没事就喜欢舞文弄墨,所以他每天下了班后,就在自家阳台上支起一张桌子,放上笔记本电脑,倒上一杯酒,写上一两个小时,然后出去跑跑步,回来洗个澡就睡觉了。
逐渐地,他写的作品得到了大家认可,不仅在网上大受欢迎,也有出版社主动找他出版,一次性给他付了10万的初期版税。青文很高兴,他考虑再三,决定辞职,做一个专职作家,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梦。
青文赋闲在家后,接了出版社的一个书稿,要求他三个月内写出50万字的作品,青文买足了泡面,从早上醒来就开始写,一天16个小时不间断。然而作品却被否决了好几次,青文很着急,又没日没夜地赶稿子,结果又有十万多字的稿件被否决。
青文这才明白自己违背了劳逸结合的理念,他把自己置于一个紧张焦虑的境地,自然写不出来东西来。
社会学家斯托·博伊德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你得确保速度慢下来才能走得快些。”这是一种慢科学,这种工作方式反而更有效率,我们要学会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逸一隅。
有时候放慢些脚步,更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对自己要有一定的了解,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并通过这些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做出计划以及目标,根据这些计划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工作,使工作和生活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