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句话:“到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更有人说:“奔三了,还没有混到一千万。真是太失败了。”这活让不少年轻人感到焦虑,焦虑事业没起色,焦虑另一半没着落,焦虑没房结婚……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身上,这种焦虑更加明显。
张云澜,广告公司项目主管。不久前他为了庆祝自己的30岁生日,组织了一场party(聚会)。
大学毕业后,懵懂的云澜怀着满腔的热情进入广告这个行业。经过几年的磨炼之后,他的职位也从最开始的文案策划变成了项目主管。
但近一年来,张云澜一直处于一种焦虑和茫然并存的状态中。说起来是项目主管,但实际上做的还是文案工作。每天重复的工作内容让云澜在工作中越来越没有激情。他也想过将来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是继续做项目执行方面的工作,还是转向市场开拓?如果是执行,那么他很难再有往上走的机会了;如果转到市场开拓,那云澜现在的年纪也很尴尬,且很多个人计划就要被搁置。他一想到这辈子就这么混过去了,心里又觉得非常不甘心。
这样的心态让张云澜对当下的工作很难有热情,往往是应付了事。工作间隙,他常去浏览各大招聘网站,也不断跟猎头接触。机会还是有的,但总的来说,各个方面都能让他满意的机会很难找。张云澜的心情也常常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动荡。
三十不立,对于很多人而言或许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有人说,毕业后的五年决定你的一生,因为五年后我们差不多30岁了。而在很多人的观念里:30岁就应该事业有成,有车有房,有妻有子,生活富足又稳定。貌似过了30岁还在打拼,就是罪过和失败。
但是,我们真到了30岁,人的一生就定型了吗?不,30岁定型的是一个人的品性。人生就像一棵结满无数可能果实的树,只要你努力,抓得住机遇,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有惊喜。
哇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成为商业大佬之前,也曾是无名小卒。1963年,宗庆后初中毕业,为了补贴家用,宗庆后去了舟山的一个农场,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几年后又去绍兴的一个茶场,种茶,割稻,烧窑。这一漫长阶段让宗庆后从一个壮志踌躇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壮年人,每天从早忙到晚,毫无怨言,当他再次回到杭州时,已经是15年之后了。
宗庆后又到校办纸箱厂当工人,42岁的时候,宗庆后积累了许多资本,创立了哇哈哈。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你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我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我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炼了我的斗志,让我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我这一辈子都很坎坷。”回忆过去,宗庆后依旧平静:“可能,这才使得我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什么东西都能够忍受,命运能给我什么机会,我就去做什么。”
除了宗庆后,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大器晚成的。例如林肯,51岁时才当选总统;例如塞万提斯·萨维德拉,68岁写完《堂吉诃德》;又如苏洵,53岁才文名大盛。
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因为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年纪,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能够为了梦想坚持下去,我们就会收获内心所期待的一切。生活中,虽然有一种焦虑叫做三十不立,但是,三十不立不代表四十不立、五十不立。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谁也不可能永远处于发力冲刺的状态,高潮期和低潮期必然是交替而来的。因此,我们不必太担心自己一时的心理焦虑和对未来感到迷惘等心态,只要注意调适便可以了。
对于三十不立的焦虑,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办法化解:
首先,化解迷惘的最佳方法就是找到自己明确的目标。
在30岁这个年龄段,很多人要做的决定都会集中到是要稳定但乏味,还是要改变但冒险?做决定的时候一方面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另一方面,问问自己能做到什么。这一点更重要。不要太贪心,不能什么都想要。这样想或许能让你豁然开朗。
其次,多一些耐心。
任何企业和职位,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很难做到对其真正了解。遇到挫折迷茫时,多些理性思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寻找新机会的时候失去耐心,而导致对当下的工作无法尽心对待,那么最糟糕的得不偿失状态也就出现了。
最后,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对自己的认识,要踏实一些。古人说三十而立的原因是基于那时候人的寿命普遍比现在短。放在今天这样激烈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来看,不要说三十能立了,30岁能够明确方向都可以算是不错的。四十而立甚至五十而立,也都来得及。在过程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最后能走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能取得怎样的成就,要以平常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