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知道吗?饥饿竟然是一种情绪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需求便是生理上的“果腹”追求,唯有这一项达标了,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处于饥饿状态中的人更容易发怒,这是因为饥饿状态下,胃部会分泌较多的胃酸,脑干部位的下丘脑负责调节饥饿状态,它通过传感器感受脂肪、蛋白质和糖在血液中的含量水平,在这个神经传递的过程中,身体中荷尔蒙和肾上腺素水平会上升,大脑就会感受到来自身体饥饿状态的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情绪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人处在情绪波动的状态中不利于做任何决策,不论是身体机能原因还是大脑的影响,处于饥饿状态中的人更容易被情绪控制而不自知。因此,若要开展决策活动,不妨先把肚子填饱。

心理研究发现,人在进食的时候,大多心情愉悦,处于享受状态,与人交谈往往很是亲和,也更容易与他人达成共识。在享受美食的时候,进食者会更加专注于美食,不会分散过多的精力在外部环境上,这时候也更容易放下防备之心,同一餐桌上的人便更容易感知到对方最平静的状态。

不仅如此,饥饿还能影响情绪,有些心理学家则称饥饿为“饥饿情绪”。一位心理学家尝试减肥,并且成功瘦了二十多公斤,他认为饥饿或是饱足并非是身体上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热量脂肪的摄入和消耗,如果是,那么节食减肥应该很有成效才对。于是,他得出了“肥胖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的设想,并试图从心理方面着手减肥,结果很有成效。饥饿不仅仅是生理状态,还是一种以进食为明确目标的心理状态。我们在睡了一夜之后感到饥饿,在享受丰盛的早餐之后便会觉得饱,于是,我们认为饥饿是一种周期性的生理活动。但实际上,饥饿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就像计算机后台程序的运行,只是在后台程序运行过多的时候才会显示出来,才会进入人的意识当中,个体才能清楚地明白“我饿了”。这样看来,饥饿就像人的一种情绪,即便它潜伏在大脑的“后台”,“躲”在意识冰山的底层,它依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优先级变得扭曲、感觉和知觉发生改变,也会让我们对目标的判断失去应有的水准。

在饥饿时,由于饥饿情绪的主导作用,我们面前所呈现的食物会主观上“变小”,这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会认为身体需要更多的食物,由此便会造成吃得过多的情况。相反,若是在吃饱的状态下,我们面前所呈现的同样大小的食物则会主观上“变大”。不仅对食物,我们对自身的认知也会被饥饿情绪影响。如果很饿,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很瘦,身材很好,多吃点没关系。而当我们在饱足的状态下观察自身,就会觉得“太胖了”。

一般情况下,“饿”可能只是神经系统探测到的身体的“饿”或者说神经系统缺乏处理信息需要的营养和能量而感受到“饿”,这也是脑力劳动强度过大便会产生过于饥饿的状态的原因。节食减肥就像在和自己较劲,很容易用力过度。如果感到饥饿而不进食,神经系统和身体都将处在饥饿情绪的主导之下,一旦开始进食,就会吃的更多,神经系统欺骗个体的方法有很多,总能给出“吃的很少”的认知信息。

同时,这位减肥成功的心理学家也做了关联实验,试图解释这样的现象。他发现在没有察觉到饥饿的状态下,人往往会比往常更早用餐,会在视觉上将食物“缩小”,这样的情况会加速诱发饥饿的感觉。他认为最好的节食是将主动权交给自主神经系统,适度低糖、低脂,不要让自己长期处于饥饿情绪之中,身体比科学更懂得自己最应该摄入什么能量,意识在减肥上的消耗是一种内部损耗,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饥饿情绪操控下的暴饮暴食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影响社交好感。食物在缓解饥饿的同时,也顺道把饥饿状态下的消极情绪缓解了,可谓交往过程中的一大助力。 j2x59nanr2vkARnliExrbpxU/5b8Y2A5d9iOhMQh0UWhTMc4xJTnEdQjFVYQSd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