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整理情绪

如果父母理顺了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一些强烈的情绪,如恐惧、沮丧或无助,会使我们丧失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抽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难以接受的状况,也许就能想出新的解决方法。当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当时的想法和情绪,这样更容易帮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注意情绪变化

如果孩子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反应往往不尽相同,会哭泣、哼唧、噘嘴,也可能咬东西、咬指甲或缩手缩脚。孩子天生对这些反应的激烈程度就有所不同(详见练习3-4,p054),但父母一般都会教育孩子隐藏自己的情绪。然而,孩子外在反应不强烈,并不意味着内心没有强烈的情绪。研究发现,与不是很内向的男生相比,那些外表冷静、善于配合和克制的男孩会将自己的怒火及其他情绪压抑在心中。有些人认为孩子没有愤怒的行为,就表明他不生气,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儿童和成年人都有情绪变化的意识,并且都会控制情绪。

2.积极倾听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积极倾听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能够帮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积极倾听孩子的表达,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描述的情况和他当时的感受。认真倾听时,父母只要表示关心即可,不要参与其中——既不要提问,也不要提供解决方法。鼓励孩子自己弄清问题,摸索解决办法。若孩子要求帮助,你也是可以提供的,但是绝不能主动去帮助。只要孩子在心中厘清思路,自然就有了解决办法。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积极倾听是如何在以下的情境中发挥作用的。

卡罗一直习惯自己泡麦片。一天,母亲正在浴室里忙着,他突然冲了进去。

卡罗:“妈妈,没牛奶啦!”

母亲:“没有牛奶了,你就不高兴了?”

卡罗:“是的,赶紧去买点儿来!”

母亲:“我这忙完了就去。”

卡罗:“我现在就要!”

母亲:“你不高兴是因为你想吃早餐,但是又没有牛奶,所以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卡罗:“也许我可以冲点儿奶粉。”

积极倾听的一大优势在于促使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父母形成依赖。积极倾听有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长期的。尽管积极倾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但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相比,从长远来看,积极倾听会帮你节约大量时间,而且,孩子也会学着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寻求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父母也许会问:“难道我就不需要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我就不用帮孩子解决问题吗?”是的,不需要!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有时你总想知道孩子怎么了,或者为毫无经验的他们提供一些指导。其实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会做事,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了解决许多问题的能力,只是父母认为孩子年纪太小,往往不等他们尝试着解决问题就已经帮着解决了。我在女儿还小的时候,刚好有机会再次了解了这一点。

我和凯伦(1岁7个月)一起上她的幼儿课,体育馆中有大量现成的攀爬设施。凯伦看见一个2岁半的孩子爬进了一个悬空的网状管中,于是她也试着爬进去。但她无法用一只脚平衡身体,另一只脚踏进管子中,她试了几分钟以后,就放弃了。我本想去帮她,或者教她抓住什么东西爬进去,但是我并未这样做。

过了几分钟,凯伦回到网状管旁,又尝试了一次,还是没有成功。她朝我走来,脸拉得老长,我克制住想帮她的冲动,对她说:“爬不上管子,你很失望对不对?”她点了点头,随后就走开了。

又过了一小会儿,她再一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尝试了一次。这一次,她先让自己的上半身进入网管中,随后再把两只脚拖进去,终于成功地爬了进去。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去帮她,因为她学到了宝贵的一课——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我抱着把她放进去的话,那么以后我还得一次又一次地这么做;如果我教她一种解决方法,她将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办法。

如果卡伦要求我帮她,我会很乐意,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若孩子还没有要求,父母就主动提供帮助,这其实是暗示孩子没有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往往在孩子找到自己的方法之前就主动提供解决办法。对于特别看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其独立性和竞争意识的父母来说,积极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父母往往不希望孩子感到挫败或不开心,才会向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当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帮着解决问题时,孩子难过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当孩子的情绪比上述例子中的更为激动时,积极倾听也同样适用。在下面的实例中,父亲刚开始向女儿解释,但好像不奏效,于是试着采用积极倾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凯茜今年2岁半,因为母亲不让她玩那块又新又贵的手表,她很难过,哭了好几分钟。随后父亲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想让她冷静下来,她说:“我想玩妈妈的手表。”父亲给她解释说,这是一块新表,妈妈自己要戴。听了这话,凯茜又哭了起来,还是要那块手表。

过了一两分钟,父亲又来哄凯茜,跟她说,你一直哭,可我还是不知道你在哭什么。这时,凯茜不哭了,说“我想要妈妈的手表”,父亲回应道:“你只是想玩玩妈妈的手表,对吗?”听了这话之后,她朝父亲看了看,接着就自己去玩了。

父母通常认为,不会说话的幼儿和婴孩“太小了”,还理解不了大人的话,因此,他们并不会考虑积极倾听这种办法。不会说话的孩子不能确切领会大人说话的意图,这一点的确是对的,但其实在学会说话之前,他们早就能理解大概意思了,哪怕是婴儿也能根据周围的环境感知恐惧、沮丧以及轻松。在孩子学会走路之前,父母要帮助“解决宝宝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身体还不是很灵活。但是,如果父母在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你是饿了,还是想吃点儿东西?”孩子就从中学到两点:第一,从父母的话中感受到安慰,心情轻松起来了;第二,除了哭以外,还可以用话语表达情感。

孩子随时随地在学习了解周围的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便还未学会说话,那些蹒跚学步的孩子也在学习话语的含义。当父母谈及孩子或者自己的感受时,孩子便像学习其他描述性词语一样学习这些词语(如“热”“快”“好”)。这种情况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得很明显。

艾米(1岁4个月)正在桌子下拉玩具玩,这时,绳子缠在了桌腿上。艾米使劲拽了拽绳子,就是拽不动,她就哭了起来。父亲走过来对她说:“你的玩具被缠住了,所以你不高兴了,要不要我帮你把它解开?”艾米点点头。

山姆(1岁1个月)正静静地站在窗边目送他母亲离开。父亲发现他拉着个脸,对他说:“不能和母亲一起去,很失望吧?”山姆沉默不语,又将目光投向窗外。

其实山姆与艾米并不知道“失望”或者“沮丧”意味着什么,然而却得到了父母的关心,也得到了建立自己情感词汇所需要的信息。通常父母要等孩子长大、能理解了,才会使用情感类的词汇与孩子交流,但他们忘了孩子在形成概念之前有很长的一段导入期。

3.“我讯息法”

父母可以用“我讯息法”来搞清楚自己的问题,这也是示范应对愤怒情绪或者尴尬局面的好方法。“我讯息法”最常见的表述格式是:“当……时,我感觉……因为……”。“当……时”部分是对孩子行为非责备性的描述,例如,说“当孩子打断我时”比“当孩子很粗鲁时”的描述更加具体,后者描述的是孩子的人格特征而不是具体行为。“我感觉……”这一部分表达了你对该行为产生的初始情绪,或者该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生气与愤恨不是初始情绪,人们往往在感到无助、恐惧和不公之后才会生气和愤怒)。“因为……”这部分描述了孩子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实际影响,特别是涉及时间或金钱的时候。这三部分并不一定要按固定顺序排列,此外“当……时”“我感觉……”“因为……”这些标记也可以用其他词代替,请看下列例句:

“当有人在墙上涂鸦时,我往往很烦躁,因为我还得把涂鸦擦掉。”

“当你翻越护栏时,我担心你会摔倒受伤。”

“耳边的噪声让我感到很烦躁,因为这会损伤我的听力。”

“还没来得及享受刚刚清理好的房间,现在又乱得一塌糊涂,这让我很气馁,因为我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听上去有点儿奇怪,但小孩子也许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让父母感到烦恼。他们可能会料到自己的行为让父母烦恼,但也只是从小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一般情况下,“我讯息法”都会奏效,除非孩子有实施该行为的强烈意愿,或者孩子认为他的这种行为并不会真的影响你。如果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发生改变,那就必须把“我讯息法”和下面几章中的某些技巧结合使用。

4.画饼充饥

舒缓情绪的另一种方法,是在幻想中满足孩子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要求。和孩子讨论他的要求,就好像你已经满足了他的要求。

我们大清早就开车上路了,4岁大的儿子尼古拉斯已经在车里坐烦了。他看见了熟悉的快餐店标志,便要求停下车买甜筒吃。我边开车边给他解释说,现在还不是吃饭时间,还得再走一阵子才能停下来休息。尼古拉斯并不认同,嚷嚷起来:“甜筒!甜筒!”而且不断地在后面踢我的座位。

我刚要发火,他的父亲迈克回过头去对他说:“我就是那个冰激凌魔法人,尼古拉斯,你喜欢巧克力味呢,还是香草味?”

“香草味。”尼古拉斯答道。

“你喜欢多大的?要这么高的,还是要更大一点儿的?”迈克打着手势问道。

“要更大的!就这么大。”尼古拉斯一边回答还一边用手比画着。

迈克和尼古拉斯接着讨论甜筒的类型、冰激凌的各种口味,以及吃甜筒的最佳方式,车内的气氛很快就融洽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会相信这事是真的。 DG5sQcb5IuOAIjp/aWVzwIUjIRNDXIdAv6ibXaDVfJAP0gChwlXrWWv5UnjgCs3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