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赛亚·伯林爵士

(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国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借撰写《卡尔·马克思》的契机转向观念史研究。1957年就任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1965年参与创办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

伯林文集

卡尔·马克思(1939)

启蒙的时代(1956)

俄国思想家(1978)

概念与范畴(1978)

反潮流(1979)

个人印象(1980)

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

现实感(1996)

浪漫主义的根源(1999)

观念的力量(2000)

启蒙的三个批评者(2002)

自由及其背叛(2002)

自由论(2002)

苏联的心灵(2004)

伯林书信集卷一(2004)

伯林书信集卷二(2009)

伯林书信集卷三(2013)

伯林书信集卷四(2015)

特别收录

伯林传(1991)

伯林谈话录(1992)

未完的对话(2006)

缅怀J.L.奥斯汀

奥斯汀是牛津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我们俩私交甚好,他对我的影响比当时任何人都要大,至少在我作为哲学家所持的信念方面是如此。

——以赛亚·伯林

“哲学”一词使用极为普遍。自诞生于古希腊以来,其含义就多种多样、含混不清。“哲学”既被用来指“对所有生命与所有存在的沉思” ,是“灵魂与自身的对话” ,又被我们当代一位奥地利讽刺作家用来指“对某一术语的系统性滥用,而该术语正是为了系统性滥用而被发明出来的” 。然而,上述说法并没有表达出哲学的本质。

[……]在西方,特别是近四百年来的西方,哲学的内涵主要指对包含于人类思想与行为当中最常用的范畴与概念(如真与假、好与坏、相同与相异、人与物)进行的批评性思考。哲学最重要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出对人类社会(在西方指的自然就是西方社会)最重要也最持久信仰的各种预设,并通过理性方法设法评估其有效性;有时对那些理性方法的评估还须借助源于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种关联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何以见得如此?”和“这意味着什么?”,以及更为古老的形而上学的疑问:“本质何在与表象何在?”人类思想与行为的每一领域都可能存在上述疑问,事实上也的确一直有人在提出这些问题,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哲学是最普遍的问询。

——以赛亚·伯林,《论哲学》 1VQ4oJM87l/mbQmbo9vaSplLpPs9gXuuNk/d3FrRoT9Eok3QHQYpXsDOY+p1Jx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