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本书的撰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1.沿丝绸之路东西方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不仅是数学史研究的重点,也吸引了历史学、文化史学的关注,表现出这一研究课题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彰显出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价值;

2.对中国学者来说,受语言和文献资料匮乏的制约,早期工作多借用西方的“二手”材料,缺少自己的“话语权”。近年来随着古典文献英译本的刊行和国内学者直接阅读梵语、阿拉伯语、拉丁语等原典的努力的实现,特别是“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的设立,使得研究工作出现新的机遇;

3.对于西方学者来说,由于所掌握中国数学史知识的局限性,难以看透西方数学史料的东方背景,更无法从史料比照、算法分析、思想溯源等更深层次上探讨不同文明之间数学的相似性与一致性。

因此,本书的研究突显出中外数学文化交流史上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 概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起源以及中外学者围绕“丝绸之路数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开展的研究工作。前辈们的卓越工作正是本书作者们踏上新征程的起点。(纪志刚撰写)

第一篇“中国传统数学的世界意义”本篇从中国传统数学的社会性、算法化和普世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的特点和意义。围绕两个著名数学问题“物不知数”“百鸡问题”的历史演变和世界传播,阐述中国传统数学的世界意义。(纪志刚撰写)

第二篇“印度古代数学及其与中算的若干比较”本篇首先介绍了印度古代数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了印度数系理论的历史发展,然后依据原始文献从一般数学问题和典型问题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印度与中国传统算法的比较。(吕鹏撰写)

第三篇“阿拉伯代数学的溯源与演进”在内容丰富的阿拉伯数学中,“代数学”是其最具有文化特征的一个数学分支,本篇探讨了阿拉伯代数学的思想起源、方法发展和理论演化,以期揭示阿拉伯数学的东方源头及其对西方数学的影响。(郭园园撰写)

第四篇“《计算之书》中的东方数学“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计算之书》被誉为西方世界的“数学百科全书”,但其书中带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本篇着重分析了《计算之书》中与中国传统数学相近的算题与算法,并以“双假设法”和“代数学”作为重要案例,揭示东方数学向西方传播的历史事实。(纪志刚撰写)

第五篇“历史的闭环:明清之际西方数学的传入与影响”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不远万里,梯航东来,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帷幕。《几何原本》的翻译、《同文算指》的编纂必定是重头大戏,而一部佚名的《欧罗巴西镜录》却也折射出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曲折,更有深意的是《同文算指》中的“借衰互征”即中国古代的“今有术”,或印度古算中的“三率法”,而“叠借互征”就是中国传统的“盈不足术”,亦或阿拉伯的“双假设法”,这样,曾经穿过中亚的沙漠,跨过地中海的东方算法,又随着耶稣会士东来的航船而传入中国。(纪志刚撰写)

结语 沙漠中西去的驼铃,大洋上东来的风帆,在跨越千年的时空后,中外数学交流形成一个“历史的闭环”,这其中似乎蕴含着本书作者所要探寻的答案。作者总结全书,并提出新的思考。(纪志刚、郭园园、吕鹏撰写) CQlRqtZWa646cuwq0G93sWoD1yxZoI8TbDLIKoRw0blveIlhFhwyAUOUeIwRQM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